A. 幼兒教育心理學,如何做好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
給孩子自己的空間,不要過分要求孩子怎麼樣,他做錯事時家長要耐心開導,必要的話應當當及時批評,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當他遇到陌生的事物而有所恐懼或該做的他不敢嘗試的話,家長要給予安慰並多多鼓勵。
B. 獨生子女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獨生子女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獨生子女他所受的寵愛比較多,所以他會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而父母對孩子的主要方式也是溺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C.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90後、00後是特別的一代,由於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很多家庭都形成了特定的環境和成員結構,因此也導致了很多「小皇帝」、「小公主」的出現。一個家庭的成員關系能夠得以相互制衡、平等發展是最好的,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普遍更容易存在問題。
責商家庭教育從根源出發,深度剖析了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家中的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加之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一般處於創業階段,迫於異常激烈的生存競爭無暇顧及孩子的身心培養,三觀構建和成長觀察來源於長輩。很多父母基本上是委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接送孩子上下學和督促學習,有的乾脆就全托在爺爺奶奶家中。而中國傳統「隔代親」的教育普遍存在突出的弊端:爺爺奶奶的教育極有可能溺愛有餘而管教不足,對獨生子女責任品格的基礎培養自然就顯得薄弱,由此引發孩子過度自我、謙讓意識不夠,在社會上會有好高騖遠的心態。
人類責商教育理論創始人譚焱心認為這樣的特殊家庭角色內無「內部競爭」,無競爭就缺少活力和外部競爭刺激,進而使獨生子女從小就弱化了主動競爭、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格磨煉機會。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求必應的「特權」,使獨生子女缺乏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體驗,缺少面對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挫折及責任、義務的承擔,於是就形成了「不擔當」「不面對」「等待擁有」「等待享受」的思維定式及行為習慣。一旦稍微面對困難或壓力,就表現出十分脆弱的心理,一個小打擊或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絕路。不過,對於這種心理「脆弱綜合症」,責商家庭教育表示:如果能夠及早根治,跟隨責商家庭教育開展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浪子回頭」是能夠化險為夷的。
D.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獨生子女教育應該注意什麼
獨生子女教育應該注意什麼?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
獨生子女的缺點就是缺乏合作精神,這樣的孩子要多帶他參加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項目游戲,或在家玩游戲也要玩三人,兩人一起合作才能玩的游戲,少玩單打獨斗的游戲,讓他明白與人合作的道路及重要性,增強合作意識。
如今每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以至於很多家長都會對獨生子女傳輸以下概念,類似「將來咱家的東西都是留給你的」,所以沒有所謂的紛爭,但是從小把最好的只給自己的想法卻很容易讓人變得安於現狀,以至於出現很多「啃老族」,或者是不思進取的現象,等到這種想法紮根之後很難有所改變,所以一定不要對孩子說這些沒有任何用處的話,不如教導他們「生活不易,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的道理。
E. 怎樣加強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如何教育獨生子女
無疑性格有遺傳因素,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孩子出生後性格形成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影響。什麼年齡段是人的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佳時期?心理學界認為:0至5歲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已經基本完成80%,其餘部分要在以後的生活經歷中進一步補充和塑造。
幼兒期的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懂是與他共處一個世界,會常常說"我要、我要",這時父母應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以下幾種其方法供你參考:
一、父母的示範:以身作則地教會孩子如何友好、禮貌地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從小養成協調與他人關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
二、少指責,多些鼓勵:過多的批評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產生自卑心理。要恰到好處地贊揚和激發孩子的熱情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特點和缺陷,要對好的表現大加贊揚,不良行為及不好的傾向不能姑息遷就,要進行適當的教育與批評,要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讓他們性格上揚長避短,讓孩子明白是非、好惡。
三、逐漸放寬限制:給孩子愛以此培養他們的自尊心。這種愛也包括對不良行為的約束和限制。當孩子越軌時,母親要對這種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表示你的失望。隨著孩子的成長,限制也要漸漸地放寬。
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
教育好獨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夠健康成長,會給家庭帶來無限的幸福,同時也會使國家和社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呢?
1. 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
父母親只有正確地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按兒童心理變化的特點去教育,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學習點心理知識,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的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記錄觀察日記,把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記錄下來,有時還照相、錄音、錄相。這種做法可以學習。
2. 讓孩子多自由活動,培養獨立性
當孩子會走時,就要開始讓孩子多自行活動,引導與訓練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開端。在開始訓練孩子自行活動時,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給孩子必要的幫助,逐漸使孩子能夠自己去做。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讓孩子做,漸漸養成孩子的畏懼心理和依賴習慣。因此,父母不應當過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動,有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只有憑借自己的活動去親自進行嘗試,獨立思考,通過直接地接觸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於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與獨立性。
3. 加強訓練,防止任性
不少家長說自己的獨生子女有任性、固執的缺點。孩子這些不良的品質主要是由於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與父母經常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獨生子女因某種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大哭大鬧。家長為此心軟,於是就遷就孩子,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漸養成任性、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所以,只要家長教育得當,不斷加強訓練,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質。
有一位母親談她對獨生子女的教育體會時說,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筆要在鏡子上畫畫,她對孩子說鏡子上不能畫畫,話還沒有完,孩子就哭起來。對此她早有心理准備。於是就對孩子說,在鏡上畫畫會弄臟鏡子的,好孩子要愛惜鏡子,不能畫,再哭也沒用。說完就去做別的事情,不去理會他。以前孩子從未聽見媽媽說過「不可以」,也從未見過媽媽不理他,於是便大哭大鬧,跑到媽媽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滾。媽媽見到這種情景,有些心軟,想順從他,但一想溺愛孩子可能產生的可怕後果,就說你不講道理就哭個夠吧,爸爸媽媽都不喜歡你。孩子繼續哭鬧,媽媽仍不理睬。孩子的哭聲逐漸小了,一會就停止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媽媽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體會到無理哭鬧得不到同情,達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滿足,於是他自己站起來,去找媽媽。媽媽看孩子不再鬧了,於是就讓孩子和她一起幹事,孩子很高興地干起來。晚上,媽媽又給孩子講應該如何做個好孩子,並且給孩子以鼓勵,孩子從鼓勵體驗到做好孩子的快樂。這個例子說明,只要加強訓練,方法得當,孩子的任性、固執、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防止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愛不等於溺愛。有的父母省吃儉用,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願辦,一切聽孩子指揮。犧牲一切為孩子,導致嬌縱、溺愛,實在貽害無窮。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家。」「人們時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
5.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在這種特定生活環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別的孩子社會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卻常常把孩子和集體隔離開來。有的獨生子女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鬧起來,這時母親不是好言規勸引導孩子,而是縱容自己的孩子說:「咱們不同他們玩,回家自己玩吧!」這就喪失了孩子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其實,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父母就應該充分地理解他們,自覺地為他們多創造條件。這對孩子長大後參與社會生活十分有益。
6. 對孩子未來的期望要符合實際
不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勝過孩子自己,以至不斷給孩子增加課外負擔和精神壓力。父母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考上一個好的中學,將來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將來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管理者。必須承認人與人智力上的差別,也要承認社會分工是客觀必然。因此,盡量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痛苦。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並不在於孩子將來能否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在於孩子的德、智、體、美能否得到全面發展,將來能否成為一個自食其力且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將教育目標定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才會不走彎路,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並且能夠從子女的每一微小進步中體會到莫大的快樂。
F. 如何搞好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用心陪孩子,做孩子知心朋友,鼓勵孩子多交好朋友,因為讓孩子有好的環境就可以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逆商
的培養很重要,嬌生慣養的孩子很脆弱。
G. 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責商家庭教育從根源出發,深度剖析了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家中的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加之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一般處於創業階段,迫於異常激烈的生存競爭無暇顧及孩子的身心培養。三觀構建和成長觀察來源於長輩。很多父母基本上是委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接送孩子上下學和督促學習,有的乾脆就全托在爺爺奶奶家中。而中國傳統「隔代親」的教育普遍存在突出的弊端:爺爺奶奶的教育極有可能溺愛有餘而管教不足,對獨生於女責任品格的基礎培養自然就顯得薄弱,由此引發孩子的過度自我、謙讓意識不夠,在社會上會有好高騖遠的心態。
人類責商教育理論創始人譚焱心認為這樣的特殊家庭角色內無「內部競爭」,無競爭就缺少活力和外部競爭刺激,進而使獨生子女從小就弱化了主動競爭、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格磨煉機會。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求必應的「特權」,使獨生子女缺乏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體驗,缺少面對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挫折及責任、義務的承擔,於是就形成了「不擔當」「不面對」「等待擁有"「等待享受」的思維定式及行為習慣。一旦稍微面對困難或壓力,就表現出十分脆弱的心理,一個小打擊或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絕路。不過,對於這種心理「脆弱綜合症」,責商家庭教育表示:如果能夠及早根治,跟隨責商家庭教育開展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浪子回頭」是能夠化險為夷的。
H. 「幼兒教師」之三:《獨生子女培養教育要特別注意哪些
根據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要認識某一事物,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同類事物的共同點,更要注意它的不同點,即與相鄰的其他事物的質的區別。
我們探討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當然要遵循一般家庭教育的規律,更要關注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獨具的特點,免得陷入一般化。
在我國,由於生產方式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家庭的子女向來比較多。中國家庭有培養教育多子女的經驗,而缺乏培養教育獨生子女的實踐經驗。中國大批獨生子女的出現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才有三十年的歷史。到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基本上都做了父母,他們的孩子是第二代獨生子女,需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在西方國家,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就出現了大批的獨生子女,他們總結出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還要注意到,我國出現獨生子女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西方國家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的經驗。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研究、探討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教育對策。
一、家長首先要解決的是心態問題。
所謂「心態」,就是面對客觀世界和周圍環境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心態影響人的行為,甚至決定成敗。
子女的「數量」是影響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多子女到獨生子女不僅僅是子女數量上的變化,獨生子女與多子女之間也不僅僅是子女數量上的差異。在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兒孫滿堂」觀念,與現在許多家庭里只有「絕無僅有」的一個孩子的現實,在人們的思想上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落差,許多家長心理上感到「失落」。常言說:「物以稀為貴」。獨生子女在家長心目中是十分寶貴的。因此,家裡這「不可多得」一個,對家長的心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獨生子女在家庭里的「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也對孩子的心態產生重要的影響。
當年,西方國家出現大批獨生子女,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福利的提高,年老之後沒有後顧之憂;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不願意把自己的青春年華付諸於生養孩子上。人們只要一個孩子,都是自主的選擇。因此,溺愛獨生子女的現象很少見。
我國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現與西方不同。首先是我國政府的號召,人們顧全大局,積極響應,才只生一胎,並不都是心甘情願的。據了解,大約有70%的家長,在國家人口政策和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希望能生育第二胎。這就使得人們更加珍惜這一個孩子,捨不得嚴加管教,甚至出現溺愛的現象。
中國有這樣的俗語:「獨柴難燒」。據此推理,也可以說「獨苗難栽」。都說獨生子女難以教育。其實,獨生子女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樣的,都是普通兒童,沒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素質。許多年輕父母反映,獨生子女教育是難度大一些,但關鍵不在於孩子本身,而在於家長的心態不端正。面對這「千畝地里的一棵苗」,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擔心、過度照顧、過分遷就、過高期望,這是獨生子女家長較為普遍的心態。對孩子是需要保護、關心、照顧、寬容、愛護,但不能過分。過分了,教育就會「走樣」,效果會適得其反。就像古人所說的那樣:「過猶不及」。家長必須首先糾正這種心態上的偏向。心態端正了,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會應運而生,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二、把獨生子女擺在家庭生活中適當的地位。
獨生子女家長多是只關注具體的教育方式方法問題,很少有人重視孩子的地位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重要。一個人所處的地位,這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存在決定意識。生活在一定的地位,勢必產生相應的思想。生活在普通的地位,會產生普通人的思想意識;生活在特殊的地位,勢必會產生特殊化的思想意識。一個人所處的地位,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一個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勢必會形成萎縮、自卑或嫉妒、反抗的性格。
獨生子女在家長思想上,意味著是「絕無僅有」,「不可多得」,家長一般把孩子看得過重,孩子的地位擺得過高,地位很特殊。就像外國人所形容的那樣,是「小皇帝」、「小太陽」。這兩個比喻都是形容獨生子女地位的。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獨生子女在家庭里,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都是「得天獨厚」,一家人以他(她)為中心,圍著他(她)轉。在這種環境下,使得獨生子女必定漸漸產生,並不斷強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家長捨不得管,孩子也不大聽從父母的管教,就像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很容易成為家庭里的「暴君」。
因此,要把獨生子女擺在適當的地位,不能太高,尤其不能特殊化。過去孩子多的時候,父母是「任兒女做馬牛」,那不好;現在孩子少了,父母「為兒女做馬牛」,同樣也是很有害的。走兩個極端都不好。
三、期望不要過高。
在中國,長期以來,家長形成了這樣一種思想:孩子是家長的期望,家庭的未來。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著沉重的負擔。過去,中國的家庭里子女比較多,家長的期望可以由幾個子女分擔,壓力不會太大。現在,家裡只有「一個」,沒有別的指望,家長全部的期望只能寄託,或者說「傾注」在這「絕無僅有」的一個孩子身上。因此,往往期望過高,壓力過大。
中國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現,恰恰又是在我國社會進入市場經濟社會的時期。社會競爭的壓力和生存的難度越來越大,促使家長普遍產生了嚴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對孩子施加巨大的超「負荷」的壓力。「井無壓力不噴油,人無壓力輕飄飄。」適當的期望和壓力是激發前進的動力,而過高的期望和壓力卻是進步的「攔路虎」。
要使獨生子女健康成長,家長一是要解放孩子,卸下強加在孩子身上的重負,讓孩子「輕裝上陣」;二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緒,正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扎扎實實,循序漸進。
四、要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進入社會群體。
以「四二一結構」為基本特徵的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作為弱者,就像國寶大熊貓一樣,成為被成年人照顧、呵護的對象。這種家庭環境,往往使獨生子女變得越來越「獨」,越來越「傲」,越來越不合群。
獨生子女的家庭是一個成年人的「社會」,沒有兒童的群體,孩子往往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在家裡沒有與同齡人共處、合作、互助的經歷,沒有與人「磨合」的過程,這是獨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個天然缺陷。
孩子們長大以後,無一例外地都要進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與人共處。家庭本來應該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之前的「演習場」,家長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為孩子進入社會做必要的准備。但這種天然的缺陷和家長不端正的心態,給孩子將來進入社會生活製造了種種障礙。比如,有報道說,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在食堂買飯和圖書館借書時互相擁擠,不知道排隊,甚至有學生疑惑:「為什麼還要排隊?」為什麼連這樣最普通的社會行為規則都不懂呢?還不就是因為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從來不用排隊,有什麼好事總是理所當然的「第一個」;在家庭以外需要排隊,比如入幼兒園、報興趣班等,從來都是家長替他們排隊。
為了降低孩子從家庭到社會的「坡度」和難度,較為容易地被社會所接納,順利地融入社會,家長要未雨綢繆,及早做准備。小時候,即或是家裡有老人,也一定要送孩子進托兒所、幼兒園,及早參與、適應集體生活;在家裡,要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孩子與別的孩子多接觸,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五、及早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意識和能力。
孩子呱呱墜地,與母體分離,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全部為他們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所養,但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或私有財產。
長期以來的農業經濟社會,孩子長大了也不離開土地和家庭,中國人向來不大重視子女的獨立意識和能力。現在是工業化社會,勞動場所早已轉移到家庭以外,需要人們要具備獨立意識和能力。然而,許多家長仍然忽略了這個問題。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養大,孩子與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離不開父母,父母離不開孩子。但孩子總要長大,總要離開家庭、父母到外地,甚至到外國獨立生存、生活,這是當今開放社會不可扭轉的趨勢,做父母的必須要正視這個現實,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
一個人一生中有兩次「斷乳」。一次是在一兩難歲的時候,由吃母乳改為吃飯菜食物。這次是「生理斷乳」,是母親主動,孩子被動,孩子比母親更痛苦。第二次是「心理斷乳」,是在青年發育期,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主動擺脫成人的束縛。這次「斷乳」,母親是被動的,母親比孩子更為痛苦。特別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家裡只有一個孩子,怕孩子獨立意識和能力增強會「失去」孩子。
經常有年輕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對家長依賴性太大,與家長寸步不離。其實這種說法是把問題給顛倒了。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根本原因是家長離不開孩子,才導致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只要家長離得開孩子,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是很容易培養的。因此,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能不能得到發展,關鍵在父母而不在孩子。父母要認識到這問題的重要性,下決心早放手,才會早放心。
I. 如何搞好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普遍的來家長都認為只要孩子學習自好了就一定有出息。其實人與人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與不擅長的,有成就的孩子都是需要找到他的突破點,尋找他擅長什麼,這對於為人父母的來說應該選擇做到成功幾率比較大的技能。有的人有音樂才能,有的人適合做運動員,而有的人適合做文員。我覺得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是一味的強迫他去學習,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學習的話,你尋找課件我想也是有點多餘的,他愛學習就會自己去尋找。假如不喜歡學習我想跟他講道理他應該很難接受,因為孩子並不是那麼理解父母的苦心,尊敬的您我提議你可以讓你的孩子學習娛樂兩不誤 不要逼得太緊 但也不能太松 應該找適當的機會讓他感覺到壓力但是平時我覺得沒有必要,如果您的孩子15歲左右我建議您買一些跟社會、為人處事有關系的書籍。學習壓力大很容易形成叛逆的。 答案不是很好希望您海涵
J. 用你所學過的學前心理學的知識談談在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應該重視那些方面並舉例。快呀 我快收卷了
獨生子女,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都將關注重點放在其身上,所以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要注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減少其對父親母親的依賴。(呀,你在考試呀,我不是學學前教育的。你自己看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