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有自殺對孩子影響
父母自殺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會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做了父母就要承擔父母的責任,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深深的傷害到孩子。
不管生活怎麼樣,都要堅強的活下去。
② 我老實到沒救了不想活了要不是為了父母都自殺了
所謂的老實,其實就是知識不夠。
多看點書,心理學的,武俠小說,都多看看,很容易就強大起來。
③ 自殺會不會影響父母名聲
當然會。就會說父母不會教孩子,導致自殺。再說父母的悲傷是主要的,或許會悲傷一輩子,或許身體就這樣跨了。你幹嘛要自殺?
④ 殺人犯的父母或者自殺者的父母都過的怎麼樣換句話說,兒子敗壞父母的名聲哪一個比較小
肯定是都不行啊,敗壞不敗壞都是兒子的問題說了算,但問題是這樣的話父母肯定都不希望這樣的吧。殺人犯不一定會死,父母還能找個機會見見面,就算敗壞名聲又怎樣?而且死了的那個家人來鬧,賠錢,要麼不要錢死扭著要人,痛心的還不是父母。自殺得來的是鄰居的好可憐和自身的十歲蒼老,養了幾十年就突然死了,不如沒生過。只能說過的都不好,如果真希望只能說不如沒生過,,,話說樓主不要想不開啊~~~
喵星人會來拯救愚蠢的地球人的~
⑤ 不爭氣的兒子自殺了,父母會傷心嗎
肯定會傷心的。孩子即使再不爭氣,但是始終是父母的心頭肉,心肝寶貝。怎麼可能不傷心。愛孩子的心可昭日月。
⑥ 兒子待父母不好,導致父母自殺,那麼兒子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現在是法治社會,一切有法律制裁,只要法律法規沒有的就不是犯罪。兒子待父母不好,父母可以起訴兒子,兒子可以負法律責任,但父母自殺兒子應該是沒有法律責任的。
⑦ 父母不太會為人處事,名聲不好,該怎麼修復
他們已經成性,怎麼改。自己不要摻和進去,合適的時候可以做解釋。
⑧ 如果孩子自殺後父母會怎樣
那些自殺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究竟做了什麼?
孩子如果真不在了,你抱著這些附著在他身上的名聲、榮譽還有什麼意義呢?
文/ 七彩霞衣
作為一個十幾歲孩子的媽媽,眼看著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看到網上那麼多孩子自殺的新聞,心裡也著實擔心,怕孩子一時想不開,造成讓自己終身後悔傷心的決定。
於是我就想作為一個母親,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不走這條路?
反過來在網上查,那些自殺的孩子,看看他們的父母做了什麼才導致他們走上絕路,給自己一個警戒,以後不這么做不久行了?
一共有兩個案例引起我的注意。一個是網上轉載很廣的一篇文章,轉自《讀者》:
標題為:《孩子,媽媽把你背回來了(一位特級教師在女兒自殺後的教育反思) 》
講的是南京一中特級教師黃侃的經歷,她的女兒遠遠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留學期間自殺身亡。
我仔細讀了通篇文章,發現有一個現象比較奇怪。
媽媽黃侃眼裡孩子的印象:
能幹、情商高,朋友多,性格開朗,處理事情冷靜。獨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決定去留學。
跟女兒遺書中的自我評價:
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來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靈,而當它再一次崩塌時我又無能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尋找調整的機會,而現實的事務又被耽擱著,現實的美好被破壞著,我真的厭倦了……
相差甚遠,奇怪耶哉?!
細思下來,卻也深有關聯,在所有人哪怕是親人母親面前,都表現得如此能幹堅強,這個人肯定是不真實的。
人都有堅強和軟弱兩個面。當她無時無刻不帶著堅強的假面,那麼她的那些軟弱,那些脆弱,只能留給自己,最終害了她自己。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獨立、懂事,可是孩子在我們面前她還是個孩子啊?除了在我們面前,還有哪一個地方可以容納她的反面,那些軟弱,恐懼,無理,他不在我們面前表現這些又去哪裡?!
寫到這里我突然覺得我孩子很惹我厭煩的事情似乎沒有那麼難以忍受了。
文中母親黃侃反思:
如論無何也沒有想到,外表活潑開朗的女兒竟會背負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為母親竟沒有絲毫察覺,
我覺得她眼中的女兒不是女兒真正的樣子。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分析了下,這個問題可能跟父母對待她的方式有關系。文中反應出來的有以下幾點。
1. 很小就離開父母
文中說:
女兒上幼兒園時,由於黃侃夫妻倆工作較忙,於是將她送去寄宿學校。
幼兒園哪!?孩子至多不過四五歲,或者只有三歲吧,那麼小小的一個人,站起來之也僅僅是大人的一半而已,就得離開父母去過就得過集體生活了。
多麼可憐!她被人打了罵了,被老師欺負了,找誰哭,誰能安慰她開解她呢?
心理學上說,六歲之前的孩子與父母兩周以上的分離都可以叫親子中斷,這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
我想女兒遠遠之所以跟媽媽疏離,不願意展現真實的一面給家人,可能就是因為從小就離開媽媽,心理上有距離感,沒有那種母女本該有的親密無間的感覺。
2. 對孩子精神世界漠不關心
黃侃提到:
我對女兒的關心過於物質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對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
女兒曾經也和她交流過感情上的問題,「但我是個粗線條的人,有時候大大咧咧,對這種事不太敏感。
她也說:這也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問題所在。
是的,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物質關系多於精神世界的關心。我們跟孩子對話最多的就是物質方面的:你要什麼玩具?想買什麼書?想吃什麼?而很少會問她精神上的問題:你恐懼嗎?孤獨嗎?害怕嗎?開心嗎?
或許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學著試著去關心孩子的內心。
我也知道他們未必願意讓我們走進去,但只要讓孩子知道我在這里,我會永遠支持你等著你,他或許在人生的難關會想著有我還有父母為依靠,就不是絕路。
3. 對孩子外在的要求超過孩子本身
黃侃說:
她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我也沒有對她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一旦考試沒考好,我也會旁敲側擊地鞭策一下她。
幼兒園就開始住宿,一周甚至幾周才能回到家,見一次父母,父母不跟她交流任何情感。
考試不好還旁敲側擊,作為一個學生,我可是見識過老師的「鞭策」的:那真是句句如鞭,針針見血。
我這里岔開一句話,以小人之心忖度:很多老師的孩子學習壓力比普通的孩子要大,因為身為父母的老師怕別人詬病:還是個老師呢,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
現在更會升級:自己還是大學生、碩士博士呢,孩子都教不好?!父母的身份成了孩子的壓力,父母為了現實自己作為某個身份的權威性,就去過度壓榨自己的孩子,這對孩子公平嗎?
再回到問題上來,所以當我們在關心孩子的外在,成績好不好?升學有沒有考上?鋼琴有沒有過級?畫畫有沒有獲獎?
同時要告訴孩子,是的,這些我都關心。但我最在乎的還是你,難道不是嗎?孩子如果真不在了,你抱著這些附著在他身上的名聲、榮譽還有什麼意義呢?
自殺這個是復雜的現象,但就孩子的自殺來說,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占據了最大的比重。
還有一篇是知乎問答裡面一個自殺被救回來的回憶,讓我得出孩子自殺父母另外一個失誤。
4. 與孩子說話口無遮攔
作者說她自殺是因為與媽媽吵架,吵急了,媽媽說:我真後悔當初生了你!她就說:你以為我想活啊?!她媽說:不想活你就去死啊,葯箱里有葯!她就吃了半瓶安眠葯。
昏睡了三天被救醒,媽媽非常後怕,跟她說話都小心翼翼的。爸爸後來說,如果你死了,我會恨你媽媽一輩子。我們這個家怕也要完了。
想起我們老家的話:寧吃過天飯,不說過天話。身為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得小心,尤其在氣頭上,詛咒孩子死,後悔生了她之類的話是絕對不能說的。
作為父母一定要慎言慎行,你承受不了的結果千萬不要說,無論你多麼生氣多麼想說!學會在氣頭上住口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孩子氣極跟我們說她要死想死的時候,她可能不是說著玩的,她或許真是這樣想的。而且有的孩子即便沒有這個心思也有可能會在一擊之下做出過激的行為。
上文母親後來也說,看準了她膽怯才這樣說!沒想到她會真的有種去自殺。
第一篇文章結尾,談及自己的教育感受,黃侃說:
如果女兒在世,她一定會讓她按自己的興趣生活,絕不給她壓力。「只要她能自食其力,做一個對社會沒有危害的人,我就滿足了。只可惜,生命不能重頭再來。
是的,生命不能重來,這是給生者的一個警示。父母有時候會把過高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壓力太大崩潰了才後悔莫及,早知今日慘劇生,當初相煎何太急?!
寫這篇文章算是給自己的戒律:以後不要對孩子太多期望太多壓力,適度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莫要讓悲劇再發生!
⑨ 父母自殺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孩子就等於沒有家了沒有依靠,沒有溫暖,什麼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未來笑話吧!
⑩ 孩子自殺 父母這一輩子都不好過嗎
孩子自殺,世界並沒有失去什麼,而孩子得父母卻失去了整個世界。
死都不怕,還怕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