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或不孝的實例,最近發生的!灰常急!
近日,記者在農村采訪時,部分村民反映,有的子女拿了征地補償款後,自己在市區購買了高檔住宅,而讓老人住在破舊不堪的舊屋子裡。有些子女平時對父母百般殷勤,只要一涉及到錢,則個個成了困難戶,連父母生病都不肯拿出錢來治療。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
實例一
兒子用補償款購新房 父母成了「空巢老人」
今年上半年,石門鎮一名姓張的村幹部在一次村民走訪中發現,有一戶以前人丁興旺的家庭,老屋裡突然之間只剩下了兩位70多歲的老人。原來,子女在拿了征地補償款後,自己在市區購買了一套住房,而將年邁的父母丟在了家裡。「一開始,我們以為老人的子女會經常來看看他們,但現在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兒子和媳婦才來過兩次,有時老人想看看孫子,多次打電話去,但這個小小的願望也很難實現。」這名村幹部說,老人兒媳的口碑在村子裡不太好,跟婆婆之間經常會有小矛盾發生,「但是不管怎樣,父母已經70多歲了,經常回來照顧照顧也是人之常情。」但事與願違,兒子、媳婦搬出去住後,沒有重大事情,他們是不會回老家的,這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另一名村幹部說,兒子、媳婦搬出去住後,老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兩位老人來做。今年夏天,一場雷陣雨將老屋內的保險絲燒斷了,為了能盡快用上電,老人只好去找村裡的電工,不幸在路上被一條野狗咬了一口,幾個懂些醫學常識的村民建議他連夜趕到市區打狂犬疫苗,於是老人趕緊給兒子打電話,想讓兒子來帶他去市區治療,沒想到兒子稱自己在外面吃飯,過會再打電話,結果老人等了一個晚上,也沒等到兒子的電話。鄰居沈老伯說,自從老人的兒子、媳婦搬出去住之後,兩位老人十分孤獨,以前還會到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現在晚上7時不到就關門睡覺。不少村民氣憤地說,兒子、媳婦買房的錢,很大一部分是老人的征地補償款,在買房時前一個「爸」後一個「媽」,一旦買好了房,就對老人不聞不問,就連節假日,家裡也只有老兩口。
實例二:
生了3個子女 父母生病時誰都不肯出錢
崇福鎮一戶農家,三代同堂,平時關系也算融洽。這個家庭的當家人是一名姓朱的60多歲的老人,他與老伴共育有一子兩女。兩個女兒都出嫁了。朱老伯夫婦一直以來都是做蔬菜批發生意的,每天幾乎天不亮就要出門了,10多年下來老兩口疾病纏身,但是為了能給兒子攢錢辦個風風光光的婚禮,他們的病能熬則熬、一拖再拖。村委會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96年兩個女兒出嫁時,朱老伯夫婦准備的嫁妝在村裡算得上很體面了,拿出了老人一半的積蓄。2000年春節過後,二十七八歲的兒子跟女朋友又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農村地區的規矩是娶媳婦必須造房子或是買房子,為此老兩口用剩下的一半積蓄造了一幢婚房。女兒、兒子都成家後,老兩口也算是了卻了心事,一家人之間倒也融洽,兒子、媳婦待他們還算不錯,兩個女兒也會隔一段時間來看望一下,每次過來,老兩口都會給兩個外孫一些零花錢。然而,不幸的是,正當心頭大事都已完成時,老兩口長年積累下來的病像是「決了堤」一樣一下子爆發了出來。「看病花的錢都是老兩口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省下來的,前幾次住院,兒子女兒倒都來看望,但當老人自己的錢花完時,女兒和兒子都很少來看他們了。」
一村民告訴記者,老人的錢花完後,曾幾次向子女提起過「借」點錢將病徹底治癒,但沒有一個子女肯「借」錢給父母。村民們認為,以前子女這么「孝順」,是因為老人身上有「錢賺」。一村民透露,朱家養的寵物狗生病時,老人的兒子還帶它去鎮上看病,現在老人的地位連狗都不如。
雖然疾病纏身,但為了生存為了維持家庭的開銷,老兩口仍然在做蔬菜生意,老朱生病時,老太太出去賣菜賺錢,老太太生病時,老朱出去賣菜賺錢,老兩口艱辛地過著日子。
問題症結
清官難斷家務事 輿論缺乏約束力
「這只是兩個比較典型的不孝事例,其實不管在農村地區還是城市裡,子女不孝的情況都存在。從這兩個事例來看,它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兩個家庭的老人都不是因為貧困導致吃不飽,夠不上困難戶、貧困戶,所以一些政策上的優惠措施很難享受到;二是兩個家庭的老人都有子女,他們之間產生的問題只是『不孝』引發的,沒有達到虐待的程度,雖然知情人對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議論紛紛,但這種輿論往往沒有多大的約束力,而村委會或政府部門也只能採取教育的方式來喚起子女的良知。」崇福鎮一名從事多年調解工作的資深調解員認為,像這樣的家庭問題,政府部門其實很難插手,清官難斷家務事,政府部門所能做的也是教育工作,但這種方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記者感言:近些年來,在我市農村地區經常會聽到或看到一些關於子女虐待老人、不願贍養老人的事例,有些子女甚至拿了征地補償款自己購買了新房,讓老人住在破舊不堪的舊屋裡。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如何保障這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探討。
其實,子女不孝只不過是道德觀念上產生了偏差,要想子女今後善待自己,就一定在子女小的時候做好他們的道德教育工作,一個對別人有愛心負責任的人,相信對自己的父母也是同樣如此,孝就是一種愛與責任的表現。
Ⅱ 子女對父母不孝,最大程度的法律制裁是什麼
子女對父母不孝,最大程度的法律制裁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直接答案——最大程度的制裁自然是「死刑」(這種刑罰的產生的原因可能就是:不孝的行為結果致使父母死亡....)。死刑同時也是所有刑罰中最重的刑罰!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已經免除該刑罰,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當然子女對父母不孝,能夠涉及到的法律制裁總體上有
主刑包括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罰金和剝奪政治權利;
這些是從法律的角度對不孝這一行為所產生的刑罰。值得提及的是這一行為違反了法律才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謾罵、凍餓、凌辱、毆打、遺棄父母」等行為,已經上升至法律、經濟糾紛,會受到《憲法》、《婚姻法》、《繼承法》、《刑法》等懲處,情節輕微的可以不受到處罰,情節嚴重的比如:毆打父母,致使父母死亡,對此恐怕就是」死刑「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後,我想談談另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於此很相關的一個法理問題:法律和道德問題!
道德問題,道德層面解決,法律問題法律層面解決!德與法在不同層面相互配合、各顯其能。孝,在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一種美德,從孔子提倡「(孝即)無違」到漢代的「舉孝廉」制度、曹操以「不孝」名義殺孔融、再到元郭居敬撰《二十四孝》看,孝道在觸及刑法之前,確實僅限於一種道德提倡(頂多也只是某種獎懲的借口),而非法律。只有不孝這一行為觸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時,才被法律調控!
Ⅲ 子女對父母有什麼義務
贍養義務。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是父母養大的,法律上和道義上都要求子女善待和贍養父母。
Ⅳ 家庭教育中的十三個「不要」有哪些
1.不要說孩子笨
有時在我們著急上火的時候,也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樣笨!」或者「你是木頭人嗎?」每當這類有傷孩子自尊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給孩子心理蒙上陰影。如果這句話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自信、呆頭呆腦的笨孩子可能真的會誕生。
2.不要恐嚇孩子
有時,對調皮、貪玩或屢教不改的孩子,我們也許會說:「再不聽話,就讓大灰狼來吃你。」或者說:「老妖精來了,還不快跑?」每當這些恐嚇孩子的話語講出來的時候,確實能起短暫的效果。但是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無法挽回的。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獨處很可能就是由於小時候家長的恐嚇教育造成的。
3.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家庭,夫婦雙方有矛盾,為了擴大勢力,都想拉攏孩子,想讓孩子站在自己一邊,而手段多數是賄賂。也有一些家庭,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或者實現別的什麼目標,就採取許諾、賄賂的辦法。比如「你如果做得怎樣,我就給你什麼獎勵」,以此刺激作為動力。但這的確不是個好辦法。
前一種賄賂會把孩子攪進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觀念的混亂,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後一種賄賂,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這樣不利於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標,他學習不是為提高自己,而是為了物質獎勵。當他不需要這些獎勵的時候,他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4.不要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督孩子是很多家長所犯的通病。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還不能獨立。因而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進行全方位、掠奪式保護。但這樣過度保護,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長此下去,就會塑造出一個沒有生活獨立能力,凡事依賴父母、縮手縮腳的孩子。所以,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5.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嘮叨是80%以上家長的通病,也是幾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點。
父母之所以嘮叨,是覺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注意、不改正,因而時時提醒、事事提醒,這樣就形成了嘮叨的習慣。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這樣的做法。他們認為:有些話說一遍已經夠了,沒有必要不停嘮叨。過分嘮叨,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厭惡,甚至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專門和父母對著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其實,有條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嘮叨。
6.不要強迫孩子盲目服從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也是許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其根源還是我們靈魂深處家長專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們往往出於為孩子好的目的,卻做出了不尊重孩子、違背孩子意願,甚至傷害孩子的事情;我們常常強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長認為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從。
長此下去,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個性,也剝奪了他分析、思考、判斷、選擇的能力。就這樣一個滿身耳朵,卻沒有腦袋的孩子產生了。這樣的結果,也絕對不是我們家長所想要的。有時候,如果你想要孩子丟開他正做的事,聽你的話做別的事,應事先提醒孩子,等一會要他做什麼。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在服從命令之前有抱怨的自由。
7.不要掩蓋孩子的錯誤,不要過分縱容孩子
犯錯誤是孩子的共性和權利,孩子在不斷地犯錯誤,然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成長、成熟。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就必須及時提醒、糾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要麼視而不見,要麼採取掩飾、縱容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我覺得作為父母,適當地寬容孩子的缺點、錯誤是可以也是必需的。但過分縱容孩子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有些在家裡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難說了。因此,縱容孩子只會剝奪孩子潛在能力的發展,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能自我調節的人。
8.不要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長常犯的錯誤之一。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隨意性很強,沒有原則、沒有規矩,或者父母憑自己的喜怒隨意設立規矩。孩子同樣的行為,有時遭到處罰,有時得到表揚,有時則任由他去。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長此以往,不但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喪失,而且會使孩子養成沒有是非標准、凡事可以隨自己情緒而改變的無賴習氣。
9.不要對孩子濫用獎勵
濫用獎勵也是一些家長常犯的毛病。大人們常說:「如果你做到什麼,我就獎勵你什麼東西」,「如果你考試達到多少分,我就獎勵你什麼東西」這樣拿獎勵來糾正孩子的錯誤,或者拿獎勵激勵孩子進步的方法,實際上是對孩子的賄賂,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法。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培養了孩子懶惰和不正確的價值觀。
我曾看過一幅漫畫:一個孩子拿著100分的試卷,爸爸獎勵了他100元錢;第二次,孩子拿著90分的試卷,媽媽獎勵了他90元錢;第三次孩子拿著 88分的試卷,奶奶獎勵了他88元錢;第四次,孩子拿著50分的試卷,向爺爺要50元錢的獎勵,卻遭到了全家人的責罵。這幅漫畫很好地諷刺了亂用獎勵的惡果。
我們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應該有個標准。做好了表揚,做不好批評。有時候也可以象徵性地來一點小小的物質刺激,但不能濫用,更不能拿獎勵作為糾正孩子錯誤的方法。比如學習就是孩子的職責,考好了應該表揚、肯定,但以考多少分為依據獎勵多少錢的做法,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切記:不能濫用獎勵。
10.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有些家庭,家庭關系不和諧,夫妻之間常常吵鬧。修養好的,還能顧及孩子,盡量避開孩子;修養差的,則根本無所顧忌,甚至專挑孩子在的時候吵鬧。這樣吵鬧的結果,既破壞了家庭歡樂、和諧的氛圍,又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還會讓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開爭吵,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聽誰的好。最後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見行事,長此下去,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不說,還使得讓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也要避開孩子進行討論。不要讓孩子感到只有一個人說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不起作用。
11.不要將孩子的缺點揪住不放
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將孩子的缺點、過錯揪住不放。
可能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們這樣做的後果恰恰是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不斷地強化孩子對自己缺點的認同感,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時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
比如一個膽小、見了生人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不是表揚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說:「我這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家長已經給孩子下結論了,還怎麼讓孩子開口說話?還有就是,有的家長不停地說自己的孩子貪玩、調皮、不愛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真的不愛學習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已經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簽了。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這樣、那樣的優點和不足,如果你能不斷地發現並表揚他的優點,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時間一長,他的優點會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漸漸地消失了。同理,我們進行家庭教育也一樣,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有意淡化不足,這樣也許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此,我要送大家一句話:「對於孩子,優點說了不得了,缺點不說漸漸少。」不信你可以試試。
12.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徵,既是孩子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又是孩子創新思維的精神源泉。
對於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們這也好奇、那也新鮮,因此他們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舉動。對這些可貴的表現,有的家長能因勢利導,從而培養了孩子愛發問、愛思考、愛探索的好習慣,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也有部分家長,他們很煩孩子的問題,很怕孩子的提問,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往往報以冷漠的拒絕或無情的打擊。他們常常批評孩子:「你怎麼這么多話這么多問題,少問些問題好不好?」或者說「你問的問題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別這樣,人家知道會笑你的」。就這樣,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渴望、充滿好奇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求進步、循規蹈矩、缺乏熱情、缺乏創新精神、平靜而平庸的人。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好奇心的喪失。
所以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千萬千萬!
13.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對孩子報有希望,是每一個家庭,也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共同情懷,也是我們花大力氣進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當脫離了孩子自身實際能力閾限的時候,期望就會變成束縛、變成壓力、甚至是災難。
我們常常看到、聽到因為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太嚴而使孩子產生精神障礙或是自殺的悲劇。我們自己也常常因為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達不到目標時,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我們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試都得第一,各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滿分。我們常常要求孩子這也優秀、那也出色,但仔細想想,一個孩子能夠承載那麼多的期望嗎?再說了,大家都想當第一,那麼誰當第二?畢竟第一隻有一個,更何況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績,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還有學校、家庭氛圍、老師水平以及家長的遺傳基因等因素。我們怎能不顧實際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們應當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適當希望是可以並且是必須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適得其反。大家一定要記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俗語。
Ⅳ 十三歲孩子對父母大吼大叫態度極差,這是到了叛逆期嗎
大部分家長都會有育兒方面的煩惱,例如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一不小心孩子有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當孩子長大了,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的時候有可能就會頂撞父母,會對父母形成叛逆的心理。我覺得13歲的孩子對父母大吼大叫態度很差,這有可能是到了叛逆期,也有可能是父母的一些行為讓孩子感到憤怒。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想比較成熟了,他們也會有自己的觀念。當然他們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事情,他們的觀念都是較為主觀的。
父母覺得他們那樣做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並不是是這樣覺得。他們覺得父母的管教是在限制他們,是讓他們的人生活的沒有意義。
父母的行為讓孩子有不滿意的地方,再加上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思想,因而就會心生叛逆,就會對父母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例如對父母進行吼叫,這是他們宣洩自己內心不滿的方式。
Ⅵ 對於兒女來說,父母怎樣算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
在這在這個社會中,對我們最重要的人肯定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們年幼的時候,他們悉心照顧,在我們長大的時候,他們依然牽掛不已,正因為前一代人為後一代人不斷的付出,才能讓我們的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在貧富差距之下,有很多人卻嫌棄自己的父母,認為他們沒有給自己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我們一定不要抱有這樣的思想,因為父母已經對自己的子女付出了全部。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在工作中努力奮斗,在生活中不斷的付出,那是因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父母的愛總是無私和偉大的,因為他不管子女是否身體上有殘缺,不管品德是否高低,他們依然關心自己子女的成長,也希望給他們提供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
Ⅶ 對父母不滿,導致幾個子女心裡非常不平衡,心中有一股悶氣,怎麼辦
說明你父母節儉慣了,害怕初步了浪費吧,其實你們姐妹們一起做飯,多做點應該沒有問題的吧。
Ⅷ 想問問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是什麼
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
Ⅸ 子女應當怎樣對待父母
如何與父母溝通!
方法一:
1、主動溝通。平時多與父母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2、換位思考。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應主動與父母聯系,免得父母擔心,要多聽聽父母的觀點,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觀點發生分歧時,雙方要冷靜思考產生分歧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達到求同存異的溝通結果。
4、多些寬容。遇事不必斤斤計較,因為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
5、有錯就改。不隱瞞自己的錯誤,讓父母幫助我們改正錯誤,父母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6、主動幫助。幫父母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讓他們開心。
方法二
招式一: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招式二:創造機會 每周至少跟爸媽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裡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
招式三:認真傾聽 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招式四:主動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
招式五:善於體諒 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招式六:控制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招式七: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招式八: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計算機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計算機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作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心動不如行動!想想看,在未來的一月內,你跟父母溝通時,可以嘗試用哪些「招式」呢?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是需要時間的。從自己做起,慢慢學習,不輕言放棄。如果你還有什麼新的招式,千萬別忘了與我們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