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抱怨的子女父母怎麼辦

抱怨的子女父母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1-10-29 03:39:33

⑴ 對父母有怨恨,已經無法溝通怎麼辦

讓家長看這篇文章: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學會和孩子聊天

什麼是「代溝」?「代溝」是家長平時溝通無效,致使孩子與家長產生隔閡的現象。它是家長與孩子之間不能擁有共同興趣或共同思維的表現。「代溝」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溫馨。消除「代溝」的方法是家長學會和孩子聊天,努力營造「家長的事情孩子樂於聽,孩子的事情家長聽著樂」 的氛圍。 據調查:家長主動與孩子擺談工作和生活中的悲與歡的佔32%;不讓孩子知道家庭經濟狀況的佔28%。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孩子不主動與家長擺談同學間趣事的佔61%;當受到委屈時,向家長傾訴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應選擇具有針對性和共享性的話題,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參與,使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爸爸、媽媽很相信自己,願意和自己分享家裡的事,自己也有責任和義務分擔家裡的事。

和孩子聊天,應講究技巧,講究手法,講究環境。下列做法是錯誤的:有孩子的同學在場,你大肆叫苦說家裡沒錢交學費;當孩子興沖沖地與你聊同學間的趣事時,你卻因工作原因心煩而不聞不理;孩子與你談論網上的事情時,你卻馬上追究上網的時間,網上都做了些什麼等等。這些錯誤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沒有共同語言」或「自找惹事」為由,而不願與你聊天了。所以,家長要想學會和孩子聊天就應該做到:①認同孩子的觀點,別以成人思維去審視他;②收集孩子關心的話題;③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④別斥責孩子。必須斥責時,也一定用建議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間三天說了多少話?笑了多少次?⑥學會檢討自己的過失;⑦在孩子面前學會妥協。

二、學習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實際是兩個生命體的碰撞。每一位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要學習教育的藝術。

根據許多成功的經驗,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包括:傾聽、發現、童心未泯、老謀深算、哪壺先開提哪壺、說話算話等幾個方面。

許多聰明的家長就是注意了傾聽(即使自己不感興趣的話也要耐著性子聽),誘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裡話,使溝通變得暢通無阻。有一位家長向我「孩子太不愛說話怎麼辦」,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談起時卻是口若懸河。後來我終於發現了原因:母親說話太多,不注意傾聽。在半小時的里,只是母親一個人在講,孩子剛要說話,卻被母親搶去了話茬,孩子只好在一邊苦笑。

還有個例子: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

所謂傾聽,就是不但要努力地聽進去,而且要思考,注重發現孩子談話中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第一次正確運用成語時,要給予贊賞;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詩,要表示受感動;發現孩子能夠慷慨陳詞,有理有據地爭辯,就應該有意地驚呼:「我家出了一個雄辯家!」。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家長溝通,而且還會自動提高溝通的質量。 兩代人溝通的藝術,在於家長既是「童心未泯」,又會「老謀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對家長就會敬而遠之,沒有共同語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沒有「老謀深算」,則無法引導孩子。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的原因,就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溝通成功的藝術在於「哪壺先開提哪壺」。有個平時動作總是慢騰騰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對父親說:「爸爸,今天體育課上我跑了第一名!」父親有點納悶,但還是說:「小冠軍,快把比賽的實況給爸爸描述一下吧!」原來是上體育課的時候,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比賽,這個孩子在小組跑了最後一名。然後每組最後一名同學再比賽一次,這個孩子就是這次「安慰賽」的冠軍。孩子明明是小組比賽的最後一名,只是可憐的敗將中的冠軍,還值得高興嗎?但是通過談話父親發現的是孩子可貴的自尊心,於是決定和孩子一起慶祝「過五關斬六將」,閉口不談「敗走麥城」。試問,哪個孩子不願意和這樣一個能理解自己的父親溝通呢?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上過於急躁,總幻想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不可能,因為兩代人年齡差異很大,又成長在不同時代,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實的行動,那就只好在親子關繫上吃著「夾生飯」。和所有的友誼一樣,兩代人的溝通關鍵是一個「信」字。「說話算數」道理很簡單,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如果不肯學習「曾子殺豬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為整天高喊「狼來了」而無人理睬的可憐蟲了,哪裡還談得上兩代人的溝通呢?

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小時候喜歡跟家長說些學校里的事———誰惹老師生氣了,誰和誰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學後,話就變少了,家長問起學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簡單的兩個字:「還行!」為什麼到了中學之後,家長和孩子之間就好像有了一條鴻溝呢?怎樣才能走近孩子呢?我們在做調查時曾讓學生用五分鍾寫出家長常說的話,出現頻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點了!」「你真不爭氣!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沒白受累!」「上課注意聽講!」「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別磨蹭!快寫作業!」「現在不好好學,將來怎麼辦!」「怎麼又考這么點分!」「不是這道題錯就是那道題錯,就沒有全對的時候!」「把電視關了!有什麼好看的!」家長可能覺得這些話都是必須要叮囑的,但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這種簡單的說教在內心世界日益豐富的孩子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天天講,月月講,不把孩子說煩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們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請給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我長大了!」「別整天嘮叨我!」「嚴格要求,我沒意見,可太嚴了我受不了!」「請支持我做些我喜歡做的事!」「讓我有點自己的小秘密,好嗎?」「我希望得到鼓勵,別總是責備。」「別老當著別人的面指責我,我也有自尊心!」對於家長來說,要教育好孩子,必須要了解他們,要接納他們已經長大的事實,否則只會增加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下面是幾個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與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讓孩子決定———學會選擇;給孩子寫信———巧妙地表達;替孩子著想———留點面子;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三、正確批評孩子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態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親,她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嘮叨女兒要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母親竟臭罵了幾個來邀女兒去過朋友生日的同學。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在同學面前好沒面子,同學不再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但她內心又很孤獨,很苦悶。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了子女,但卻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結果,即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開。父母與孩子雖天天相處一屋,心理卻相隔很遠。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瑣自己疏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入手,看著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裡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這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理解孩子也並不是嬌寵孩子。如前面這個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畢竟我們做父母的也年少過),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於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因為他們再不是那個兒童期的孩子了。對上面那個被同學前來邀請參加生日宴會的女兒,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於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於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上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是主要的。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也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下面的練習,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對你抱怨他的母親:「媽媽最討厭了,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你的反應是什麼? 1、不孝子孫!媽媽這么辛苦,從小把你養大,你還嫌討厭,像話么? 2、你覺得,媽媽講話很乾擾你?3、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還虧你講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煩?有什麼事可以跟爸爸說說嗎?

比如:當你的孩子對你說:「老師偏心,別人講話不批評,就批評我」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體諒理解的反應應該是這樣:「也許老師是偏心了,你覺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許老師是沒有看見別人說話。再說,你講話也是事實,批評你講話這一點是沒錯的,是不?這樣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覺,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錯的,孩子就會心服口服。而不體諒理解的反應往往是:「不要說老師偏心,你自己講話難道是對的?不要去管別人有沒有講話,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講話?你還好意思說老師偏心!」。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錯了!其實,這樣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覺,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實。結果孩子覺得連父母也不公平,不講道理。他被這樣的負向情緒困擾,再不會去考慮自己有沒有錯,更加認定老師批評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電視,少上網

為了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全家人最好少看電視,並盡量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最好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以內。

父母有時抱怨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多。其實,一個家裡有一個看電視的「小東西」,這個家裡一定有幾個看電視的「老東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電視打開,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電視打開。這些人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沒有別的主題,電視是他們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輕的夫妻最初感情還不錯,兩人經常聊天、後來沒什麼可聊的了,只能過無聊的生活,只能過著看電視的生活。電視就有這樣的功能,它能夠讓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沒有情趣的人默默無語地守侯在那個「黑匣子」面前。他們不願意去跟同伴交往,他們不願意去閱讀,他們不願意去運動,他們只想看電視。

電視機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習慣是一個破壞,接下來更嚴重的問題是,後來又發明一個遙控器。遙控器意味著人可以在離開電視很遠的地方,像個土豆一樣蜷縮在舒適的沙發里。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出息,每天蜷縮在沙發里,手裡拿著遙控器,不斷地抖動,不斷地擠壓按鈕,不斷地轉換頻道。人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麼節目。其實他對哪個節目都不感興趣,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表示自己還活著,還能夠活動。

美國育兒教育專家斯波克說:「我強烈反對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視。即使是高質量的兒童電視節目也會束縛孩子的想像力,因為為孩子做好了一切,幾乎不需要孩子做什麼。如果孩子離開了電視之後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則說明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比較低下。」

「那些從來沒有養成看電視習慣的孩子就不會思念電視,他們會用其他的活動來填補自己的生活。」如果家裡的電視機壞了,不必急著修理。偶爾過幾天不看電視的生活,可以為家庭帶來新生活的樂趣。那樣的話,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賴被動的娛樂方式,而學著人類幾千年來的做法,通過讀書、寫作或者交談來積極地創造和發展他們的興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電視機的話,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過,無論電視有多少壞處,畢竟它能夠給人帶來娛樂和消遣。既便電視使人墮落,人有時倒需要偶爾墮落一下。「不做無益之事,難遣有涯之生」。如果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完全不看電視,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讓孩子盡可能少看電視外,父母最好讓孩子少玩或不玩網路游戲。電腦游戲是理想的教學工具。不幸的是,這些游戲教給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確地射擊。在電腦游戲中,開槍射擊的次數越多,孩子們想到殺人的時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網,因為孩子許盡早學會利用網路學習資源。不過,既便網路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學習資源,家長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和主題。在電腦普遍流行的時代,人們容易以「網路時代」「讀圖時代」的名義誇大電腦和網路的功能。事實上,無論電腦技術多麼發達,網路以及讀圖永遠不可能成為所謂的「時代精神」真正的時代精神依然在紙介質的經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寧靜致遠的個人思考中。

家長也不必為了讓孩子適應所謂的「同伴文化」而鼓勵孩子玩網路游戲。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有玩網路游戲的習慣和玩網路游戲的,那麼,這個孩子可能因為對網路游戲的無知而暫時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過,如果這個孩子既有出色的學業成績,又有豐富的業余愛好,情趣生活來影響周圍的其他同伴。不會玩網路游戲不是恥辱,沒有出色的「學業成績」和豐富的「業余愛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於充滿或的網路游戲之中,那才是恥辱。

相比之下,看電視對孩子成長的破壞程度低於玩網路游戲。也因此,家長在解決孩子的「電視依賴症」和「網癮」時也需要考慮不同的「治療」思路。

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看電視而影響了閱讀質量和思考質量,那麼,家長最好和孩子簽定「契約」。比如,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每天只能在某個時間段看電視,每天必須先完成作業之後才能看電視,周末可以適當延長看電視的時間。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電視依賴症」,嚴重破壞了閱讀習慣和思考習慣,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過一點時間的「非電視生活」:切斷家裡的電視機「天線」,讓家裡的任何人都無法輕易「打開」電視;把家裡的電視遙控器暫時「鎖」起來,讓家裡的任何人都無法輕易遙控電視。在電視機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夠過某種「非電視生活。」不過,如果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電視依賴症」,安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非電視生活」倒是可以考慮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玩網路游戲而影響了孩子的閱讀和思考質量,那麼,家長最好不要規定「每天玩網路游戲的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或每天只能在某個時間段玩網路游戲。每天只讓孩子玩1個小時的結果是:每天准時玩網路游戲將強化孩子玩游戲的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個小時,總會覺得不夠,他會每天生活在對網路游戲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長最好規定:只能在周末的某個時間段玩網路游戲,其他時間禁止玩網路游戲。周末偶爾玩網路游戲,這對孩子來說,已經失去了強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應。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網癮」,那麼,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簽約那麼簡單。有嚴重「網癮」的孩子不會遵守任何「家庭契約」,他將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長的勸說,而是「治療」。而且,讓那些染上了嚴重的「網癮」孩子接受治療時,父母必須陪伴。因為,孩子之所以染上「網癮」,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關系不和,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成就感等因素引發。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⑵ 性格不合的父母總向子女抱怨對方,該如何處理這些負能量的我沒有能力去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

何必為此苦惱呢?他們怎麼做是他們的事情,你不要因此學他們就好了,看到別人的錯誤,觀察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煩惱就不值得了。你又改變不了這些。對不對?何必弄得自己心情不好。

⑶ 當兒女埋怨父母沒有很大家業時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應該告知兒女,凡事應該自己努力。父母幫你,是你的幸運。父母幫不了你,是你的命運。至於你是向命運屈服還是反抗,你自己決定。

⑷ 面對孩子抱怨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如何開導孩子

孩子的行為習慣是環境的產物。父母的好與壞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判斷能力,孩子也因為好奇心模仿奇怪的新東西,如辱罵、怨恨等。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出現,給大家帶來不少麻煩。其實現代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大部分都是「有要求必聽」,家長也決不吝嗇對孩子的愛,但知道父母自以為是地關注孩子的一切,卻忽視孩子內心的感受。因為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很多孩子心不在焉,經常以抱怨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感情。

孩子還小,沒有豐富的心靈歷程和人生經歷,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會使他無法認識世界,容易陷入成長的誤區。父母在孩子抱怨的時候,要給他們一定的關懷和指導,轉移對事物不好結果的關注,引導他們向善的一面。例如,如果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而抱怨,父母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孩子。老師認為你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不能犯這種低級錯誤。轉移對孩子「不滿」的焦點,自然可以減少他們的不滿。總之,對於孩子的成長,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孩子的未來人路還很長,不同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變化,因此,我們反而應該教孩子積極應對人生難題,而不是陷入負面情緒。

⑸ 父母對於子女總是以抱怨,不理解,數落的方式談話時,子女如何應對

跟父母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一次,說說自己心裡的想法,和對於父母對自己態度的看法,自己盡力不給他們數落自己的機會,也希望他們不要數落自己

⑹ 我現在出現什麼問題總是埋怨父母,怎麼辦啊,這讓我很痛苦!

都大學畢業了,肯定聽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可正解是什麼你可能沒聽過。我說出來你聽一下,如果你認為你能理解的你就接納,如果不能也沒什麼,聽多一個人的意見也不是壞事。(好了,我就廢話少說)
我的理解的正解是:天下父母都是人,誰沒有錯呢?聖人都有錯,更何況是人。但是父母就算怎麼錯,都輪不到我們做兒女的說他們。因為為人兒女,不能沒有主次,不能沒有孝。所以盡管很多人反對,可我還是認為,為人兒女都應該孝。因為不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越來越反對這個觀點。
可是孝,在中國現代的教育界並沒有人教它的真正含義。因為我們從小就把孝跟順連在一起!對父母是孝,可並不一定就要順。孝是一定的,可是順有時是孝,有時不順才是孝。
怎麼理解,給你一個案例,相信你的大學水平聽得懂其中的道理的:有些父母叫他兒子給某領導送禮打關節,好讓兒子陞官,可是兒子知道此時風聲緊,他就先答應了父母說:好,知道怎麼做了。然後自己還是一直沒送,父母後面問起:怎麼沒動靜?兒子說:不知道呀。後來,兒子單位有些人因為送禮了行賄結果被抓了。他父母就急忙問他兒子了,慘了,你當時是不是送禮了,誰誰誰被抓了?兒子回答說:沒有了,我當時想想覺得不對,就沒送了。只是沒跟你們說!
你看,如果這個兒子聽父母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結果害死了自己,讓父母沒有了這個兒子,這就是不孝了。你看,明知道錯的還順從,那就是愚孝。
所以父母難免會有錯,他們說什麼你就聽好了。至於作不作反應那是你自己的事了。反正長這么大了,有自己作主的能力了。可是自己經驗還是不及父母呀!你比你父母少20幾歲,他們永遠有那20幾年的經驗你沒有的。況且是自己的父母,總不會害你吧?你不聽他們的聽誰的?
是,父母有時候的決定不一定是你所情願的。可是這能怪他們嗎?他們不都想你好么?只是說的做的不合你意,不是你接受的方式。那說明什麼?到最後還不是自己在做決定?
自己走的路要自己負責,因為人生一切一切就是自作自受。好的,也是你自己作出來的。壞的,也是你自己作出來 自己受的。人家要幫你,如果你自己能力不夠也是幫不了你;反之人家想害你,如果你不信他,他就害不了你了。這就是自作自受的宗旨。所以活著就要不怨天不尤人。
路是自己走的,父母是用來孝的。祝你快樂!

⑺ 已經工作了的子女經常抱怨父母是不是有病

只能說他們不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這么多年來父母對他們的付出。

⑻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化解

抱怨,是一種不良情緒的發泄,自己心裡不滿意,數落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抱怨父母,大多是孩子對父母不理解,不寬容,不愛戴,甚至不孝敬。對父母說怪話,發牢騷,表達不滿情緒。

行為表現

1、抱怨父母錢少、家窮。小斌是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雖然一般,但對家庭生活條件特別在意。看到有的同學穿著時尚的服裝,有的背著高檔雙肩包,有的同學媽媽開著寶馬車接送……自己特別眼饞。回到家裡就抱怨父母:看看人家吃的什麼飯,穿的什麼衣,坐的什麼車?再看看咱家呢?

2、抱怨父母沒文化、沒地位。小霞的班裡開家長會,老師要求家長發言,很多家長都講了意見和建議,自己的爸爸卻躲在角落裡一言不發。小霞知道爸爸沒文化,不會發言,但自己覺得很沒面子,回到家裡就抱怨爸爸:「同樣是家長,你為什麼不發言?為什麼沒文化?我學習不好,就怨你!」

3、抱怨父母說話啰嗦。每天上學前,家長都要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別打架,注意安全……有的孩子聽了點點頭,而有的孩子卻抱怨家長說話啰嗦:「哎呀!我知道了,你煩不煩?」

形成原因

1、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長沒把家庭的實際情況,包括父母的工作、經濟收入、主要資產等情況告訴孩子,而是礙於面子,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說差。還鼓著勁說:「麵包會有的,大房子、好汽車也會有的。別人家有的,咱家都會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強。學生的主業是學習,由於引導不利,沒有把著眼點放在學習上,而是放在了物質生活條件上。給別人攀比的不是學習進步,而是生活享受。

3、給孩子的困難體驗教育不夠。家長打拚創業的艱辛,不讓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艱難,也不告訴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家長更不讓孩子參與;一切都是家長扛著、包著。孩子沒有體驗,自然也不理解家長。

潛在危害

一是孩子攀比心理太強,特別是錯位的攀比心理,往往會導致心理的扭曲,事事只在客觀講條件,不在自身找不足。心態不陽光,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二是孩子抱怨過多,不利於培養親情孝心。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艱難,不理解包容父母的低能,親情淡漠,很難孝敬父母。

解決辦法

1、耐心對待孩子的抱怨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應該耐心一些,先不要著急,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語,了解孩子的想法後再慢慢和孩子講道理。如果家長急躁了,對孩子進行訓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厭煩情緒。

2.幫助孩子分析並解決問題。 家長弄清了孩子是為什麼事情而抱怨,合理且能解決的,立即幫孩子解決。不合理或暫時不能解決的,講清道理。鼓勵孩子自立自強,憑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決家長解決不了的問題。

3.鼓勵孩子客觀全面地看問題。父母就是就是這樣的水平,家庭就是這樣的狀況。要教育孩子面對客觀現實,不要和別人比吃穿、比條件,要和他們比志氣、比學習。靠自己的努力改變面貌才是真本事。

4.多溝通,培養孝心和親情。告訴孩子:「孩兒不嫌母醜,狗兒不嫌家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雖然能力平平,家裡雖然不如大款富裕,但父母給了你生命,用心血把你養大。這是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恩情和親情。」讓孩子從小知道父(母)愛如山的道理。

閱讀全文

與抱怨的子女父母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瑞玉靈簫訓誡 瀏覽:336
想孝敬媽媽 瀏覽:676
抽插奶奶懷孕電影 瀏覽:360
養老保險如何返還 瀏覽:266
藕王養生湯鍋迎龍路店怎麼樣 瀏覽:103
九月插的長壽花怎麼不生根 瀏覽:184
男士老人用什麼香水 瀏覽:465
養老機構星級獎勵 瀏覽:554
老年人骨質疏鬆會出現什麼情況 瀏覽:192
重陽節金典橫幅內容 瀏覽:585
一女嫁給一家多個兄弟的古代小說 瀏覽:636
不續交的養老保險怎麼辦 瀏覽:181
美國電影叫什麼獸 瀏覽:165
老年人持續高劑量服葯 瀏覽:582
李恩美的韓劇觀看 瀏覽:126
日本女切腹6部系列 瀏覽:949
兄弟妻共的古言 瀏覽:164
老年人應該補充多少蛋白質 瀏覽:443
資源網站看片 瀏覽:180
蘇夜主角的小說叫什麼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