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獨生子女心理問題論文

獨生子女心理問題論文

發布時間:2021-10-29 01:55:08

A. 作為一個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求大家幫幫忙啊,我困惑死了!!

你好;
首先來,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源的好多朋友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也和你一樣。給你這樣的建議。
1
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好的哥們,可以結拜為弟兄。就像桃園三結義那樣。
2
變換思維,因為你是獨子,所以,你一個人享受著父母對你的愛。有的人不是獨子,就沒有這個優勢了。
3
多看書,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多和別的獨子的朋友交流心得,他們或許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建議。

B. 談談獨生子女現象

「獨生子女」,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
「獨生子女現象」,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獨生子女教育」,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長輩們圍繞著獨根獨苗的生長、發育和成材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所以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享有更多更優越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條件。比如:父母和社會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愛撫和關心,能以較多的精力關心他們,使他們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培養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這樣便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優點:身體健康、活潑樂觀、聰明好學、積極向上、興趣廣泛等。一般說來,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優良的素質,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路、成長平順;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
1.「不好協作」:獨生子女的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表現出缺乏責任心、不尊重夥伴和合作對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2.「不守紀律」: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在學習中就出現了不願意接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沒有組織和集體的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願意接受批評等現象。
3.「動手能力差」: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
情感上、智力上、物質上優裕是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引導和教育,則會對獨生子女發展造成影響和障礙。比如:父母過分溺愛、事事有求必應、明知不對,因怕孩子哭鬧、撒潑而無原則地遷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就過多地灌輸書本知識,使孩子失去愛玩天性,還有家長不注意孩子飲食習慣,吃零食,偏食,致使營養不全面、消化不良,身體不佳,此外,多數父母還沒認識到獨生子女結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缺點,固執、任性、自私、孤僻、獨斷專行、事事以我為中心。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經引起了許多家庭的重視,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惱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困難和問題同在,希望和可能並存,喜憂參半,有些事情說也說不清楚,最鬧心的還是爸爸媽媽。任性——對抗——傷感——失管——放棄,這種惡性循環常常纏繞著長輩們。鑒於以上情況,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長都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把握分寸,揚長避短,做到恰到好處。下面,我結合教育兒子和學生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擺平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長愛用「小太陽」、「小皇帝」、「小霸王」字眼來比喻獨生子女,這無疑把獨生子女放在了一個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獨生子女不是生來就與非獨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間,先天素質差別人人都有,並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如果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特徵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條件造成的,而這些差別都是可以改變。
愛孩子,是家長的天性和職責,但不能任意嬌寵、不加約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核心」,全家人都得圍著他打轉,自己說一不二,產生目無尊長的特殊觀念和優越感,但是也不能對於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緒變化無常的孩子施以壓制、侮辱和體罰的方式來迫使他們就範,順從。做為家長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和諧家庭氣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樂趣,然後通過日常生活讓孩子深切體會到父母是他們尊敬的長輩也是他們敬愛的老師,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讓孩子養成尊敬長輩、關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樂於為長輩服務,與別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習慣,使孩子懂得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裡都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養成尊重別人,剋制自己,服從全家這個整體的良好意識。我的兒子在他們兄弟五個中排位最小,加之我們是與公婆在一塊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記得他兩歲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來,我隨手給侄子從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兒子發現了,當即從哥哥手裡奪過雪糕,大聲嚷:「這是我的雪糕,不讓哥哥吃!」爺爺見狀順手把雪糕又拿過來給了我侄子,兒子一看,使出絕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說:「算了,孩子還小。」又對我侄子說:「一會兒奶奶給你買一根。你是哥哥,應讓著弟弟。」 當時,侄子也很懂事,說:「哥哥不吃了,留給你吃吧!」本來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還是把兒子抱起來,耐心地給他講:「哥哥把他的最喜愛的書也讓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讓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捨得讓你吃東西,為什麼你連根雪糕也不讓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兒子一聽,想了想,隨後主動拿了一根雪糕給了哥哥。從此,侄子一到我家,兒子就會把最好吃的東西拿給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兒子都能考慮到家裡的人,經常先給爺爺、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勞動教育。
由於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寶寶看得都很重,真可謂捧在手時里怕飛,含在嘴裡怕化,所有的家務活,多數都是家長包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面對著煤火上燒開了的一壺水張著嘴、瞪著眼,顯得手足無措,漫畫的下面 有一句話:媽媽,水開啦!這副漫畫雖然有些誇張,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現象:現在獨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當差,試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將來對社會、對國家能貢獻出什麼呢?將來的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從小鍛煉的機會,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能做的事情就讓他來做,從洗手帕,洗 襪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還要洗家人的,既鍛煉了幼兒動手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擺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關心、幫助別人,又能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樂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讓他親自動手摸一摸,試一試,即使做的不好,也無關緊要,家長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給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學生的老師,我發現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往往缺乏相互競爭、忍讓、分享食物、玩具的樂趣,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孤僻、自私、膽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為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是很重要的。
1、讓玩具充當孩子中的角色,家長可以賦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長提示:你看那邊有輛小汽車在等你呢?娃娃的臉臟了,我們來給她洗一洗吧。小貓餓了,你來給小貓釣一條魚吧,在家長的啟發誘導下,孩子主動被玩具所吸引,不會感到孤僻,認為這些玩具都願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
2、鼓勵孩子同別人交往,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會產 生很好很大的影響。比如:走出家門去和夥伴一起玩耍,或邀請夥伴來家玩,讓孩子把糖果拿出來和夥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戲,主動把心愛的玩具讓給夥伴玩,游戲中尊重別人的建議,遵守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後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個玩的過程中,有僅培養了孩子關心他人相互謙讓、活潑開朗的良好品德的個性,而且訓練了孩子和自我服務、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長和孩子共同游戲,家長應該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與材料與孩子進行游戲,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在游戲當中,家長可以當配角,聽從孩子安排,充分發揮孩子的聰明才知,有時,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啟發引導孩子去思考、創造發明等,有了家長參與,孩子會很高興和自豪,也使他們游戲因此而更有意義。我經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時間與孩子玩「對句子」游戲。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會種花,我會種瓜。我教你種花,我教你種瓜。你教我種瓜,你教我種花。我的花紅,我的瓜大。這樣,在游戲中不但發展了兒子的語言,還發展了兒子的思維。我還把人們深惡痛絕的麻將作為與兒子游戲的玩具,我拿出麻將中的「一筒」對他說:「這像什麼?」兒子說:「像太陽。」我說:「你能找到其他的三個太陽嗎?」兒子蠻有興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塊「一筒」。麻將成了訓練分類的好學具,分好類以後還可以訓練排列,或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我經常利用麻將跟兒子玩捉迷藏游戲,找10塊麻將,讓他看一會兒,然後閉目,我藏一塊讓他猜我藏的是什麼。開始兒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導他先分類就能記住,猜的時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後,兒子總能猜對。
總之,未來社會,「獨生子女」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並將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對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一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工作,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工作。讓我們共同祝願這些獨苗苗茁壯成長!

C. 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

獨生子女由於生活環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狀態和行為必然有其獨特性,了解獨生子女的心理行為特點有利於家教。那麼,獨生子女的心理行為有哪些特點呢?具體分析有如下一些特點:

1、嬌氣和任性。由於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家長也有精力去疼愛孩子,怕孩子不高興,怕孩子受委屈。結果,對孩子百依百順,什麼事都由著孩子性子去做,時間一久,孩子就變得嬌氣和任性了。

2、獨尊心態。由於獨生子女受眾人的疼愛和服務,易產生惟我獨尊的心理狀態。

3、自私行為。多數獨生子女缺少和同齡人共同生活的經歷,也就缺少友愛廉讓的精神,其多數有自私自利的行為。

4、忌妒心理。獨尊和自私的心理狀態的延伸,就是獨生子女的忌妒心理表現特別突出。

5、依賴心強。由於獨生子女受到過度的呵護,必然產生很強的依賴心理。

6、逆反心理。嬌寵慣了的孩子難以接受家長說「不」,會很容易形成有意違反家長意願的逆反心理。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心理行為特點,給予正確的調適,使孩子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

兒童的健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存在心理問題,這就是家長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後果。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礎,缺一不可。

D. 獨生子女家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這是我們課題的題目,大家有什麼資料或想法,希望能提供給我)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據報道,目前我國獨生子女覆蓋率在城市佔有率達90%以上,農村佔60%左右。獨生子女的心理衛生(only child mental health)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怎樣培養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也成為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發展除了兒童本身特點(包括遺傳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完整程度等)外,生活環境、教育條件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其中教育條件起主導作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在學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育會有不同的影響。同時,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兒童個性、品德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獨生子女出生後,便在特定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的經濟地位、家庭的教養觀念和期望,家庭成員的個性特點與相互關系,以及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無不對其心理健康發育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心理學家經過20多年的研究,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諸如任性,好發脾氣,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社會適應不良等)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六方面:

一.傳統的家庭觀念 隨著城鄉的發展,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與養兒防老等家庭觀念已有了很大改變。但不可否認,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陳舊觀念。這些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出現了諸如敏感、膽小,過於內向等情緒問題。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 目前某些家長將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軸心,給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動均圍著獨生子女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顛倒了家庭關系中的主次地位。這種特殊的家庭地位會使獨生子女養尊處優,高人一等,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助長了"自我中心"意識,扭曲了性格,從而形成了驕橫拔扈、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長期望值過高 如今,「望子成龍」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普遍心態。可能某些家長是非本意地只生一個孩子,「望子成龍」的願望便十分迫切,他們不顧孩子的素質與興趣,也不重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硬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進行過難的訓練,超越子女的實際水平。一旦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就恨鐵不成鋼,對子女施加壓力或加以懲罰,致使某些獨生子女對學習產生恐懼感。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傷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過高期望也是獨生子女的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日久會導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變態或產生反社會行為。

四.愛的失誤 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愛給兒童溫暖、安全感,給予力量,使之情緒愉快,易於開發智力,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但某些家長溺愛獨生子女,事事遷就放縱,想方設法滿足獨生子女的要求,放棄教育;或者事事包辦,百般服侍,不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或者保護過度,恐其受到傷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這些舉措最終把獨生子女變得如同溫室里的花朵,難經風吹雨打。一旦受點挫折就發脾氣,或者膽小怕事,缺乏責任感,常常難以適應社會。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 家長管教子女不單是懲罰,主要在於對期望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贊揚,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壞的標准,建立自我控制機制。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行為檢點,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是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一方嚴格,另一方放縱,管教態度極不一致。有的甚至當子女的面相互指責或爭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難以樹立威信,也使孩子無從適應,是非不辨,好壞不分,以及養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過早進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來,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常訴寂寞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這說明了獨生子女缺乏與小朋友共同生活的體驗,渴望與同伴交往。許多父母將獨生子女送進了托兒所、幼兒園,讓獨生子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養互相幫助、學習、競爭的情感。這些舉措是很正確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關系的心理價值,只讓獨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裡,向其灌輸成人的思維模式,過早地將他們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與交往的機會,失去了童年的歡樂與集體活動的樂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損失。

如前所述,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行為與特點,或者心理衛生問題,主要由於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因此,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矯治與預防也應從家庭入手。主要措施有包含以下六方面:

一.擺正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兒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容易使兒童形成「自我中心」狀態,嚴重危害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與地位。要維護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須擺正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逐步培養自我服務的習慣,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自我中心」擺脫出來。

二.愛與教相結合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愛子女本身是教育。愛得合理、恰當,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溫暖,激發其求知慾及探索動機,成為健康成長的力量。但若溺愛縱容則會害了子女。在怎樣愛子女上,家長可參照以下五個方面:

1.既愛又不溺愛。

2.給予寬松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又有嚴格管理與要求。

3.注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又不忽視個體差異。

4.使熱情關懷與嚴格要求和諧結合,切不姑息遷就。

5.對獨生子女的優點鼓勵贊賞而不過分,對其缺點則應予批評教育。

三.教育統一,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長均是獨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達到預期目的家長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以身作則。除循序漸進外,還須掌握一個原則:統一教育態度、要求與方法。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家長需相互合作,統一口徑,是非明確,既要有說服力,又要有權威性,以增強教育影響。至於學校與家庭,家長與老師之間亦須採取一致態度,相互聯系、支持,方可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兒童教育兒童 同伴關系是發展兒童認知與社會技能,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支柱,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關系中,兒童的生理與心理方面處於近乎相似的水平。他們是平等互惠的,而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正是建立在這種平等合作的基礎上的。所以,家長送獨生子女上托兒所、幼兒園是十分明智的舉措。因為托兒所或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可使獨生子女逐漸產生與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誼的意識,懂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與評價、信賴與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規律,全面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既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又有個體差異。即使年齡相同的兒童,其表現也可極不相同。順應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衛生問題的矯治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大多屬於教育上的偏差。家長可參加一些座談會、家長學校,或者閱讀有關兒童心理發展的書籍,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增強這一方面的知識。一旦獨生子女出現心理發育偏離現象,應早期干預,效果較好。如果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認知、情緒或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家長應帶他們到心理衛生咨詢機構進行必要的檢測與會談,取得指導,及時矯治。

E. 教育心理學論文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教育最缺乏的是什麼你有何建議

首先復是溝通,不要一味的要制求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輕者罵重者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耐心傾聽,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心平氣和的與談話交流溝通。
其次感恩教育,獨生子女被溺愛慣了,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交際能力不和諧,對父母的愛不知感恩。
再次挫折教育,面對挫折如何處理,培養其堅強的毅力及自信心!

F. 獨生子女有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

獨立性差,依賴心理強
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製造成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這種保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就不願意主動的處理問題,對父母就越來越依賴。
「獨我」心理
「獨我」行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裡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是我的,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電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不是我的。一個第一次隨爸爸出遠門的孩子看到火車茶桌上別人的食品拿起來就吃,就是一種典型的「獨我」行為。
更顯嬌氣
身體和心理的嬌氣嬌氣往往只被人理解為行為上的撒嬌、耍賴,其實嬌氣意味著軟弱無能。現代家長往往忽視耐寒、吃苦、負重對孩子意志培養的重要性,這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獨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鍛煉。有人嘆息,「現在的男孩、女孩已經沒有上一輩人剛強了」,這句話並不是聳人聽聞。受了別的孩子的氣就跑到家裡向媽媽發火,老師要他沖洗廁所就哭鼻子,這都是沒志氣的表現

G. 作為一個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求大家幫幫忙啊,我困惑死了!!

你好;
首先,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的好多朋友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也和你一樣。給你這樣的建議。
1 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好的哥們,可以結拜為弟兄。就像桃園三結義那樣。
2 變換思維,因為你是獨子,所以,你一個人享受著父母對你的愛。有的人不是獨子,就沒有這個優勢了。
3 多看書,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多和別的獨子的朋友交流心得,他們或許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建議。

H. 關於獨生子女引發議論的作文800字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你說下方法吧:
觀點:

(1)國外權威雜志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較低,情緒上更悲觀,更傾向於規避風險,更喜歡穩定的工作」; (2)有的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認為,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全部希望,壓力更大; (4)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獨生子女在人格開放性、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更好」。
再歸類,可以概括為兩類:
其一,合並(1)(2),是從反面看獨生子女,揭露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缺點,「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觀」,喜「穩定」怕「風險」,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並(3)(4),是從正面看獨生子女,肯定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優點,「開放」「外向」,「滿意」「穩定」,「承擔」「希望」和「壓力」。
最後,材料後面還有一個省略號,允許考生對「獨生子女」話題有不同於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寫作要求。
第一個要求:「這樣的議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
「這樣的議論」自然指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的種種看法。要說「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對「獨生子女」種種看法進行思考和評析,表明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當然也允許以「獨生子女」現象為基點進行「聯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種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號表達自己的新見解。體現了較好的開放度。
第二個要求:「必須在上述材料內容範圍內」。
有此明確要求,限定為就核心話題「獨生子女」問題談看法。這體現「材料作文」和考場選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個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這個要求,是普適性要求,體現開放性
命題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寫作的要求兩部分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讀所給作文材料,核心話題就是「獨生子女」,各方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看法,可以分為四種觀點:
(1)國外權威雜志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較低,情緒上更悲觀,更傾向於規避風險,更喜歡穩定的工作」; (2)有的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認為,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全部希望,壓力更大; (4)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獨生子女在人格開放性、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更好」。
再歸類,可以概括為兩類:
其一,合並(1)(2),是從反面看獨生子女,揭露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缺點,「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觀」,喜「穩定」怕「風險」,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並(3)(4),是從正面看獨生子女,肯定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優點,「開放」「外向」,「滿意」「穩定」,「承擔」「希望」和「壓力」。
最後,材料後面還有一個省略號,允許考生對「獨生子女」話題有不同於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寫作要求。
第一個要求:「這樣的議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
「這樣的議論」自然指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的種種看法。要說「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對「獨生子女」種種看法進行思考和評析,表明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當然也允許以「獨生子女」現象為基點進行「聯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種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號表達自己的新見解。體現了較好的開放度。
第二個要求:「必須在上述材料內容範圍內」。
有此明確要求,限定為就核心話題「獨生子女」問題談看法。這體現「材料作文」和考場選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個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這個要求,是普適性要求,體現開放性

第一段,引述材料後,以最後一句「獨生子女的喜與憂只有我們深有感觸」點題,從身為獨生子女的角度,現身說法,「只有」二字顯出當仁不讓、以證視聽之氣魄。 第二段,段首句為分論點:「獨生子女,獨享與孤獨的雙重『享受』。」分論點說「獨享」與「孤獨」雙重享受,承應總論題「喜與憂」,同樣展示了該考生辯證思維的品質。然後論述,由「獨享」到「孤獨」,情感真切,對「分擔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動容。
第三段,同樣段句為分論點句,脈絡清晰。「獨立與壓力」雙重體驗,同樣體現辯證思維。但論述中,「學會獨立」與「承擔壓力」,如何對應「喜」與「憂」,並沒有說清楚,扣題說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與憂」的現象進一步「深思」,論及獨生子女如何「更好的發展」,是對前面的遞進提升。而且措施明確,一是父母方面正確的教育,二是獨生子女正確的心態,三是社會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觀點明確而有條理,簡潔有力。
第五段,駁「垮掉的一代」觀點,揚「充滿希望的朝陽一代」,鏗鏘有力地作結。

I. 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

(一)自負心理。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和嬌寵,獨生子女成為整個家庭的軸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圍繞著孩子,怎能不讓孩子自負,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二)享樂心理。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極少參加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無從體會勞動的苦與樂,更無從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再加上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切都遂心如願,因而,在孩子的意識里,自然就會形成享樂心理。據天津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表明,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從不讓孩子插手家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甚至還替孩子代做家庭作業。具有享樂心理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好吃懶做,學習怕累,勞動叫苦,上學逃課,幹活偷懶,拈輕怕重,甚至僱人值日。只知索取,不求貢獻。
(三)孤獨心理。在現代社會,人們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家長們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掙錢,往往無暇顧及孩子, 「留守孩子」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即使有些家長有時間陪伴孩子,也因「代溝」問題,親子間共同語言不多,難以有效溝通,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而且,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通常更多地表現在物質生活方面,以為孩子有錢花,吃好喝好玩好了,就什麼也不缺了。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與心理感受。特別是獨生子女,上無兄姐,下無弟妹,孤身一人,更少與同齡人溝通交流的機會,沒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情感傾訴的對象,常常感到非常苦悶、憂郁、孤獨。孤獨的孩子一般性格內向,不好活動,沉默寡言,容易多愁善感。嚴重的孤獨感甚至使孩子產生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
(四)冷漠心理。冷漠即漠然、冷酷、無情,對什麼都無所謂,沒興趣,漠不關心。大部分獨生子女一生下來就泡在「糖水」、「蜜罐」里,依偎在父母的懷抱里,沒有衣食之憂,沒有患難的經歷,沒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嬉戲、吵鬧、幫助、照顧的手足親情,缺乏集體生活的親身感受。不懂生活之艱辛,世道之變幻,人間之真情。對來自父母的翔呵護和生活滿足,似乎天經地義,他們得之泰然,受之坦然。還有些獨生子女生活在殘缺的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自小失去父愛或母愛,缺乏家庭溫暖,憤世嫉俗,冷眼旁觀,傲視萬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父母疏忽了對他的情感教育引導,就很有可能形成冷漠心理。

J. 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臨床表現

有資料顯示,當前獨生子女中心理健康問題相當嚴重,小學生約佔15%,中學生佔20%,大學生佔25%。獨生子女的心理有如下系列特點。
(一)獨立性差,依賴性強
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製造成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現意外,對孩子所有的活動都給予關心、照顧、保護,這種保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總是跟在父母的背後,什麼問題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什麼事也不會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獨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顧,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就不願意主動的處理問題,對父母就越來越依賴。
(二)孤僻性
獨生子女在家中沒有親兄弟姐妹,所以經常感到孤獨,同齡夥伴的陪伴時間也十分有限,當今的獨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學和鄰居夥伴,能在一起的時間不多。而且並不能完全彌補獨生子女的孤獨感,這種孤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父母的關愛來補償,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也得不到足夠滿足。很多獨生子女在家時候大多與電視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隨老人們成長起來的,對於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種種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內向、不敢與人交流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社會中,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使得父母們紛紛忙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意無暇照顧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時常要通過給父母打電話的方式來排解寂寞和恐懼。這樣就使獨生子女逐漸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
(三)怯懦脆弱性。當今的大多數獨生子女成長中表現出明顯的怯懦與脆弱性。在順境中長大的他們,習慣於享受在家庭中獨尊地位和非常優待,父母的嬌寵讓他們處在生活的理想世界裡,在經濟上有保證,生活上有安排,一切應該追求奮斗的道路都被父母鋪好了,安逸優裕的環境中,獨生子女沒有自己的堅定的意志品質、信仰和執著的追求,做事缺乏堅強的獨立性和主見,不能為自己的未來作出良好的規劃,常常表現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難便畏懼不前,或手足無措,對突如其來困難感到無所適從。感情上十分脆弱,容易遇到打擊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極墮落。例如,有的獨生子女被老師批評、考試失敗、同學之間鬧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會使他們產生悲觀、頹廢等消極心態,更甚者會產生退學、自殺等念頭,對社會也將造成不良後果。
(四)逆反與任性
在專制的家庭中成長的獨生子女有著父母對他們過分的「愛」。這部分父母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計劃」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獨生子女產生壓抑、憤慨的情緒,從而導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時期,叛逆情緒表現更加明顯,孩子做事沖動,想法簡單幼稚,對待父母的眼裡管教和長期專制要求逐漸不滿,進而愈演愈烈產生了很多令人遺憾的後果。殺母、殺父的事件時常可聞,令社會震驚。而在寵愛和驕縱的家庭里,獨生子女就較易任性,這可謂是獨生子女的通病。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成為了家庭的主要開銷,為了讓孩子順利幸福的成長,也彌補父母過去的缺失,父母們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統統滿足,這讓獨生子女們覺得想要任何東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沒有快樂感,所以孩子就變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他所想的,便哭鬧不止,滿地打滾,令人無奈。
(五)自尊心強,不易接受他人的負面評價。獨生子女的優越感是表現在很多方面的,成長的環境為獨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僅表現在物質上,也表現在精神上。父母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優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錯了,家長也捨不得批評,百般袒護,千般寵愛,對孩子的表揚要多於批評,常常給孩子戴高帽子,這容易使孩子只喜歡稱贊和表揚,不喜歡批評,虛榮心較強。很多獨生子女只要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經常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容易接受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
此外,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如果較重的話,還會突出表現在:情緒異常、思維異常、行為異常、人格異常等。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明顯,而且呈復雜性,從外表表現形式看也呈現多樣性。

閱讀全文

與獨生子女心理問題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的孩子電影 瀏覽:544
好看的電影網站 你應該懂 瀏覽:1
女女的外國電影全露 瀏覽:209
餓羅斯媽媽的女演員叫什麼名字 瀏覽:963
清朝露骨電影 瀏覽:586
重陽節幼兒園評語 瀏覽:910
高三體檢視力沒有眼鏡怎麼辦 瀏覽:873
免費電視劇在線觀看網站 瀏覽:361
日韓電影欲大尺推薦 瀏覽:264
開封市金明區黃河之濱養老院 瀏覽:867
2005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44
金山角恐怖分子電影有那些 瀏覽:248
甘肅省2019企業退休養老金上調細則 瀏覽:68
香港影星金燕 瀏覽:239
老年人左腳麻 瀏覽:52
老年人得恐懼症焦慮症怎麼辦 瀏覽:757
重陽節猜謎游戲規則 瀏覽:599
電影《可可香奈兒》女主 瀏覽:997
漢代的哪個皇帝很孝順 瀏覽:116
大連2015養老保險基數 瀏覽: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