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責商家庭教育從根源出發,深度剖析了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家中的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加之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一般處於創業階段,迫於異常激烈的生存競爭無暇顧及孩子的身心培養。三觀構建和成長觀察來源於長輩。很多父母基本上是委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接送孩子上下學和督促學習,有的乾脆就全托在爺爺奶奶家中。而中國傳統「隔代親」的教育普遍存在突出的弊端:爺爺奶奶的教育極有可能溺愛有餘而管教不足,對獨生於女責任品格的基礎培養自然就顯得薄弱,由此引發孩子的過度自我、謙讓意識不夠,在社會上會有好高騖遠的心態。
人類責商教育理論創始人譚焱心認為這樣的特殊家庭角色內無「內部競爭」,無競爭就缺少活力和外部競爭刺激,進而使獨生子女從小就弱化了主動競爭、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格磨煉機會。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求必應的「特權」,使獨生子女缺乏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體驗,缺少面對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挫折及責任、義務的承擔,於是就形成了「不擔當」「不面對」「等待擁有"「等待享受」的思維定式及行為習慣。一旦稍微面對困難或壓力,就表現出十分脆弱的心理,一個小打擊或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絕路。不過,對於這種心理「脆弱綜合症」,責商家庭教育表示:如果能夠及早根治,跟隨責商家庭教育開展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浪子回頭」是能夠化險為夷的。
Ⅱ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研究及對策分析
這個問題很值的研究,一來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么多,群體大就好研究,就值得研究,二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其家庭也同樣存在,很有現實意義。
Ⅲ 獨生子女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獨生子女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獨生子女他所受的寵愛比較多,所以他會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而父母對孩子的主要方式也是溺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Ⅳ 吳玲妹 獨生子女家庭的愛的教育的幾大誤區及其對策分析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教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是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群。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四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干,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煉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盡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意味著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Ⅳ 怎樣加強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如何教育獨生子女
無疑性格有遺傳因素,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孩子出生後性格形成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影響。什麼年齡段是人的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佳時期?心理學界認為:0至5歲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已經基本完成80%,其餘部分要在以後的生活經歷中進一步補充和塑造。
幼兒期的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懂是與他共處一個世界,會常常說"我要、我要",這時父母應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以下幾種其方法供你參考:
一、父母的示範:以身作則地教會孩子如何友好、禮貌地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從小養成協調與他人關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
二、少指責,多些鼓勵:過多的批評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產生自卑心理。要恰到好處地贊揚和激發孩子的熱情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特點和缺陷,要對好的表現大加贊揚,不良行為及不好的傾向不能姑息遷就,要進行適當的教育與批評,要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讓他們性格上揚長避短,讓孩子明白是非、好惡。
三、逐漸放寬限制:給孩子愛以此培養他們的自尊心。這種愛也包括對不良行為的約束和限制。當孩子越軌時,母親要對這種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表示你的失望。隨著孩子的成長,限制也要漸漸地放寬。
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
教育好獨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夠健康成長,會給家庭帶來無限的幸福,同時也會使國家和社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呢?
1. 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
父母親只有正確地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按兒童心理變化的特點去教育,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學習點心理知識,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的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記錄觀察日記,把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記錄下來,有時還照相、錄音、錄相。這種做法可以學習。
2. 讓孩子多自由活動,培養獨立性
當孩子會走時,就要開始讓孩子多自行活動,引導與訓練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開端。在開始訓練孩子自行活動時,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給孩子必要的幫助,逐漸使孩子能夠自己去做。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讓孩子做,漸漸養成孩子的畏懼心理和依賴習慣。因此,父母不應當過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動,有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只有憑借自己的活動去親自進行嘗試,獨立思考,通過直接地接觸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於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與獨立性。
3. 加強訓練,防止任性
不少家長說自己的獨生子女有任性、固執的缺點。孩子這些不良的品質主要是由於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與父母經常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獨生子女因某種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大哭大鬧。家長為此心軟,於是就遷就孩子,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漸養成任性、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所以,只要家長教育得當,不斷加強訓練,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質。
有一位母親談她對獨生子女的教育體會時說,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筆要在鏡子上畫畫,她對孩子說鏡子上不能畫畫,話還沒有完,孩子就哭起來。對此她早有心理准備。於是就對孩子說,在鏡上畫畫會弄臟鏡子的,好孩子要愛惜鏡子,不能畫,再哭也沒用。說完就去做別的事情,不去理會他。以前孩子從未聽見媽媽說過「不可以」,也從未見過媽媽不理他,於是便大哭大鬧,跑到媽媽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滾。媽媽見到這種情景,有些心軟,想順從他,但一想溺愛孩子可能產生的可怕後果,就說你不講道理就哭個夠吧,爸爸媽媽都不喜歡你。孩子繼續哭鬧,媽媽仍不理睬。孩子的哭聲逐漸小了,一會就停止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媽媽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體會到無理哭鬧得不到同情,達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滿足,於是他自己站起來,去找媽媽。媽媽看孩子不再鬧了,於是就讓孩子和她一起幹事,孩子很高興地干起來。晚上,媽媽又給孩子講應該如何做個好孩子,並且給孩子以鼓勵,孩子從鼓勵體驗到做好孩子的快樂。這個例子說明,只要加強訓練,方法得當,孩子的任性、固執、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防止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愛不等於溺愛。有的父母省吃儉用,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願辦,一切聽孩子指揮。犧牲一切為孩子,導致嬌縱、溺愛,實在貽害無窮。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家。」「人們時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
5.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在這種特定生活環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別的孩子社會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卻常常把孩子和集體隔離開來。有的獨生子女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鬧起來,這時母親不是好言規勸引導孩子,而是縱容自己的孩子說:「咱們不同他們玩,回家自己玩吧!」這就喪失了孩子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其實,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父母就應該充分地理解他們,自覺地為他們多創造條件。這對孩子長大後參與社會生活十分有益。
6. 對孩子未來的期望要符合實際
不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勝過孩子自己,以至不斷給孩子增加課外負擔和精神壓力。父母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考上一個好的中學,將來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將來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管理者。必須承認人與人智力上的差別,也要承認社會分工是客觀必然。因此,盡量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痛苦。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並不在於孩子將來能否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在於孩子的德、智、體、美能否得到全面發展,將來能否成為一個自食其力且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將教育目標定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才會不走彎路,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並且能夠從子女的每一微小進步中體會到莫大的快樂。
Ⅵ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90後、00後是特別的一代,由於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很多家庭都形成了特定的環境和成員結構,因此也導致了很多「小皇帝」、「小公主」的出現。一個家庭的成員關系能夠得以相互制衡、平等發展是最好的,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普遍更容易存在問題。
責商家庭教育從根源出發,深度剖析了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家中的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圍著一個孩子轉,加之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一般處於創業階段,迫於異常激烈的生存競爭無暇顧及孩子的身心培養,三觀構建和成長觀察來源於長輩。很多父母基本上是委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接送孩子上下學和督促學習,有的乾脆就全托在爺爺奶奶家中。而中國傳統「隔代親」的教育普遍存在突出的弊端:爺爺奶奶的教育極有可能溺愛有餘而管教不足,對獨生子女責任品格的基礎培養自然就顯得薄弱,由此引發孩子過度自我、謙讓意識不夠,在社會上會有好高騖遠的心態。
人類責商教育理論創始人譚焱心認為這樣的特殊家庭角色內無「內部競爭」,無競爭就缺少活力和外部競爭刺激,進而使獨生子女從小就弱化了主動競爭、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格磨煉機會。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求必應的「特權」,使獨生子女缺乏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體驗,缺少面對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挫折及責任、義務的承擔,於是就形成了「不擔當」「不面對」「等待擁有」「等待享受」的思維定式及行為習慣。一旦稍微面對困難或壓力,就表現出十分脆弱的心理,一個小打擊或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絕路。不過,對於這種心理「脆弱綜合症」,責商家庭教育表示:如果能夠及早根治,跟隨責商家庭教育開展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浪子回頭」是能夠化險為夷的。
Ⅶ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對策
1教他正確認識父母的離婚。那隻是父母之間出了問題,不是你的錯。父母只是分開了,但對你的感情都是不變的。2教育不能走兩個極端,一是不能因為單親孩子認為孩子受屈,而放縱孩子,放寬對孩子的要求,甚至不加約束。二是不能把希望都放到孩子身上,加倍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從而過嚴,過分的要求孩子。3家長要平和自己的心態。以自己的良好狀態影響孩子。4平等對待孩子,當朋友對待。與孩子共同發展。
Ⅷ 如何搞好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用心陪孩子,做孩子知心朋友,鼓勵孩子多交好朋友,因為讓孩子有好的環境就可以引導孩子;同時也要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逆商
的培養很重要,嬌生慣養的孩子很脆弱。
Ⅸ 現代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都有哪些
對於70後80後來講,他們結婚的時候正好趕上計劃生育最為嚴格的一段時期,所以這段時期獨生子女的數量是眾多的。但於但是對於70後和80後來講,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是一家子兄弟姐妹。很多人他們不知道獨生子女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不知道從小一個人長大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所以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是他們苦惱的。
而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與其他人發生爭吵,甚至不問清緣由,就鬧到學校去,需要對方給自己一個說法。這種做法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的,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如何與他人進行正確的溝通,如何得到別人的喜歡,如何和別的同學進行分享。這是這些家庭要對獨生子女進行的合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