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父母罵子女太狠

父母罵子女太狠

發布時間:2021-03-16 05:12:09

⑴ 父母對於子女的宣洩式打罵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

我感覺絕大部分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打罵都是能為了讓子女變得更加出色,變版得更加優秀,讓子女,成功權的道路上,變得更加筆直,讓子女少走彎路,但是不乏有一些不配作為父母的人,這些人的心態,純屬屬於病態心理,可以及時報警,來解決問題。

⑵ 父母辱罵孩子,孩子有了心理陰影,父母得什麼果報

可能最大的報應就是等老了,你不孝順

⑶ 為什麼人父母老是要打罵子女呢

打罵絕抄對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手段襲,女生上學前)
因為年齡小的孩子你跟他/....所以打罵還在不停的繼續著,那他/,這時做為家長應該做的就是跟孩子好好談談。這個階段的教育如果使用打罵的方式只會起到反作用,打罵會給小孩留下較深的印象,因為有些事情他/,但是對於家長教育孩子來說打罵確實是一種教育手段,怎麼做是不對的因為會被打)
但是對於年級較大的孩子特別是處於逆反期的孩子;她根本還不能理解,讓他們理解所謂的是非對錯,這個時候還不如打兩下或大聲呵斥兩句來得更有效,告訴孩子利益弊害.雖然不提倡,幫助孩子去分析..。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這么想的;她好好講也沒有用.;她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就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不會被打..,不過我覺得只適合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男生初中以下吧

⑷ 說說為什麼父母罵孩子的話都是那麼狠

我有孩子,但是還沒有到罵小孩的時候,我想我應該不會罵,當然我父母也沒有怎麼罵過我,我想說的是,愛之深恨之切是真的

⑸ 為什麼孩子越哭,有些家長就罵得越狠

我個人認為孩子在哭的時候家長會覺得很煩,所以就罵的更狠了。

⑹ 父母很過分,經常打罵孩子,為什麼這樣,

這是因為父母不懂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愛不夠合理,是孩子產生厭煩的感覺,從而與家長產生矛盾。

其實他們是希望他們的孩子最好,是最優秀的,只是方法不當罷了。希望你能夠理解他們,愛他們。他們是你最親的人啊!

⑺ 大家都來說一說父母罵兒女罵的最狠的話是什麼吧

這個就是畜生。
你是不是我生的。
我感覺。
自己的父母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

⑻ 為何父母可以隨意罵子女可是子女卻不可罵父母!

我很明白你的來心情。 很能理解。源 但是我不是你的處境 所以不知道你媽媽是怎麼對待你的。 但是我想說, 我從小就給家裡人說、罵、打、 雖然現在大了, 很久沒有打人了。 但是小時候都是會跪著啤酒蓋 還要吃鞭子。 因為就有一絲的不聽話 或者出去外面亂跑亂玩了, 回家後就受苦了。 但是我從小到大。 雖然有頂嘴 我不能說沒有。 現在20了。 但是我能肯定的是頂嘴不上10次。 頂的也不嚴重。 有時吧。 忍一時天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我想樓主應該知道。 至於:「家長隨便罵孩子可孩子決不許罵父母!」這個是非常不對的。 不是說想罵就罵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玩具。 如果想發泄之類的。找點適合的事。 找人傾訴,或者大聲喊出來。 聽音樂。 或者你自己有你自己的方式。
我好啰嗦。。。 不說了 。。

⑼ 為什麼孩子越哭有些家長就罵得越狠

什麼是主動滿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又叫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逐漸滿足、逐步上升。每一類需要都有一些基本表現,不滿足也會有基本表現。

主動滿足就是要主動滿足孩子的需要。自閉症癥候群兒童的很多行為在常人眼裡看來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但是背後肯定有原因,這些原因就是他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他們又受限於社會能力的缺失,不會表達,因此會表現出奇怪甚至令人抓狂的行為。主動滿足的關鍵點在於:第一,「主動」。主動意味著預先,也就是在孩子還沒又出現問題行為,教育者就敏銳地發現孩子的需要,引導孩子以恰當的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教育者及時滿足了孩子的需要,這樣就不會留下出現問題行為的機會。第二,在於大方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滿足。第三,滿足孩子所需要的喜歡的,而不是強加的,不是大人喜歡的。下面詳細談論這三點:

一、預先

舉例子來講,孩子跟媽媽去商店想要吃棒棒糖,他一直盯著棒棒糖看卻不會表達:「我想要一個棒棒糖。」

媽媽們一般有兩種做法:

第一、粗心的媽媽買完東西就要拉著孩子走,可是孩子賴著不走,媽媽邊拽孩子邊說:「這孩子怎麼這么不聽話啊?快點兒給我走!」越拽孩子越哭。

事情到這里一般又有兩種發展:

一是媽媽看到孩子哭,拽不走,心疼了,問你是想要什麼東西嗎?孩子依然哭。媽媽說別哭了,你是想要這個嗎?不是,孩子哭得更狠,因為媽媽沒有拿對他想要的東西。媽媽又拿一個,是這個嗎?不是?你到底要什麼呀?你到底說呀?(這個媽媽也沒教孩子怎麼說呀。)孩子越哭越狠。終於,媽媽問是不是棒棒糖,孩子不哭了。孩子終於不哭了,卻學會了用哭來要求他想要的東西。甚至有的孩子發展成用頭撞牆、打人咬人等自傷和他傷行為。

第二種發展是:一個強勢的、又似乎懂一些強化理論的媽媽會堅決拽著孩子走開,孩子又被聽話了一次(注意:是被聽話,不是聽話)。這種做法的結局是孩子以後很難再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了需求卻沒有被滿足,不如不表達。這種做法的後果是:孩子也許會在兒童期表現的非常聽話,但這種聽話和平靜不會維持很久,隱藏的問題(需求總不被滿足、缺乏安全感等)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暴露出來。有很多自閉症孩子在青春期出現了嚴重的退化,其實並不是到青春期才出現的問題,而是長期錯誤的教育方式埋下的隱患,到青春期顯露出來而已。

第二,細心地媽媽會及時看到孩子在盯著棒棒糖,蹲下來問:「這個棒棒糖很好看,也好吃,你想要一個嗎?」孩子說:「想。」媽媽告訴孩子:「你說:媽媽,我想要一個棒棒糖。」孩子會說:「媽媽,我想要一個棒棒糖。」媽媽立即買給孩子。孩子拿到棒棒糖後,拔不開糖紙,有點著急,媽媽又蹲下來說:「要媽媽幫忙嗎?」孩子說:「要。」媽媽說:「你說:媽媽,幫我撕開糖紙。」孩子又復述一遍,媽媽立即幫孩子打開糖紙。聰明的媽媽還會在這里做一點文章,她會留一點很好撕的糖紙在棒棒糖上,讓孩子自己把剩下的一點紙撕掉,孩子不但吃到了棒棒糖,而且是很高興的很有成就感的吃到了。如此這般,買2-3次棒棒糖,孩子就學會了用語言求助,並在輔助下打開棒棒糖。

當然,這個媽媽很幸運的遇到了有語言的自閉症兒童。那麼沒有語言的怎麼辦?其實沒有語言的孩子也會盯著棒棒糖看,細心的家長依然會發現孩子的需求,蹲下來詢問,先教孩子說「想」或者「要棒棒糖」等簡單的語言,循序漸進。這里的關鍵不在於教了孩子幾句話,而在於家長即時覺察到孩子的需求,關切的詢問並且及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才是具有社會性的。無論孩子說的話長與短,都使話語具有社會性,他才明白說話的意義在於一種與他人的社會關系。這種關心也會給孩子安全感,可以很安全的存在和生活,很安全的表達需求,也就沒有必要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訴求了。

有的家長擔心,吃甜食會損害孩子的牙齒和胃口,因此堅決不讓孩子吃。可以想一想,只要孩子很容易的得到棒棒糖,他沒有必要千方百計的去搞棒棒糖,他還會覺得棒棒糖是個好東西嗎?有哪一個孩子會一年四季的吃棒棒糖而不厭呢?我覺得如果用幾塊棒棒糖換來孩子的安穩與踏實、成長與進步,那麼它的弊端遠遠小於孩子成長的好處。


吃單個的不過癮,還要吃雙響炮。我給他買了一大包棒棒糖,放在抽屜里,他反倒不稀罕這個東西了,上個月剛剛全部扔掉,都過期了。

孩子非但沒有吃棒棒糖成癮,反而學會了用語言表達需求,學會了自己買東西,情緒也不錯。

當然,如果家長真能做到孩子如何要求都不理他,都能穩如泰山也行,孩子自然也會認可棒棒糖對身體不好,不能吃,也不會用極端方式表達訴求。穩如泰山的意思是孩子發生任何不被允許的行為,家長都像什麼沒發生一樣,繼續做手頭的事情(參見郭延慶《應用行為分析與兒童行為管理》的「消退」原理),而不是故意把頭扭來扭去表示不理孩子了,與孩子糾纏不清,更不是氣急敗壞、惡語傷害,甚至打罵一頓,實際上激烈的反應也是對孩子問題行為的一種強化。甚至有的家長更加荒唐,不想給孩子買那個東西,但熬不住孩子的苦苦哀求或者打滾撒潑(孩子早就把好大人的脈了),邊罵邊掏錢給孩子買了那個東西,那麼家長到底是想不想給孩子買?如果買就大大方方不附加任何條件的買,要麼就堅決的不買,而不是邊罵邊買。如此,即便孩子的需要被滿足了,但不是主動被滿足的,是靠哭鬧得來的,問題行為也就應運而生。而且孩子也糊塗了,大人到底想不想給我買啊?

二、大方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滿足

再舉一例。孩子一直在玩具櫃前擺弄玩具的樣品,再粗心的家長也會知道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有的孩子主動提出:「媽媽,我想要這輛車。」這時媽媽怎麼辦?是以家裡玩具太多為理由拒絕,還是提一個條件,只要寶寶如何如何媽媽就給買,還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大方的給買呢?當然是最後者。但還有很兩個主要的前提:前提一,家裡的經濟條件能負擔得起這個玩具,如果負擔不起就給孩子講明原因,跟他商量買個便宜點兒的(自閉症孩子也懂的);前提二,孩子能夠遵守只要一件玩具的規矩(至於如何養成不亂要東西的習慣,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在此先不詳細討論)。如此大方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還會以哭、鬧、打人的方式要挾父母嗎?

三、給孩子喜歡的,而不是強加,不是大人喜歡的。

我看到很多家長通常有些很可笑的做法:孩子玩車的時候我們以要好好學習為名,把孩子拉過來讀書;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們以眼睛和身體最重要為名,要把他拉出去鍛煉;孩子鍛煉的時候我們以保護孩子的興趣為名,又要給他玩車。總之,家長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來支配孩子,總在不恰當的時候給孩子不喜歡的東西,美其名曰這就是引導和教育。孩子無論怎麼做總做不到家長的心裡去,家長總覺得有責任有義務「引導」一下他。孩子聽到的永遠是「應該怎樣」,而不是「喜歡如何」。那家長為什麼不能在孩子玩車的時候陪他玩車,孩子看書的時候陪他看書,孩子想要出去玩的時候陪他出去玩?如果給孩子喜歡的,他們還會粗暴的說不嗎?

也有的家長會假惺惺的問:寶寶,想吃這個菜花嗎?特別好吃特別有營養。(注意:是假惺惺的,也就是說早就有主意了,你必須得吃,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只不過是為了體現一點兒民主而已。)寶寶說:不吃。媽媽:到底吃不吃啊?可有營養了。寶寶聲調開始有點高:不吃嘛!媽媽堅持不懈:真的不吃?還是吃一口吧,有營養。寶寶不耐煩了:不吃不吃就不吃!媽媽生氣了:你不能好好說話啊?不吃拉倒!是寶寶沒有好好說話嗎?他好好說話的時候媽媽不理會,依然勸吃,逼得寶寶只好粗暴的說話,媽媽才停止勸吃。可以預見,以後媽媽都不需要問三遍寶寶才會粗暴,媽媽問第一遍寶寶就會粗暴,因為寶寶知道只有粗暴的說話,媽媽才會停止勸吃。其實這件事情處理起來不難。寶寶愛吃雞腿,夾一個給他,這就是主動滿足孩子所喜歡的。然後說:寶寶,吃菜花嗎?有營養好吃。因為寶寶剛得一個雞腿,心情正不錯,也許他就會說:就嘗一個。寶寶吃完,大家都誇好孩子不挑食,這時家長要見好就收,不要得寸進尺,千萬不能再來一個吧。菜花目前並不是寶寶所愛,他表現好卻又讓他再吃一個,豈不是懲罰了他不挑食的好行為?那寶寶乾脆下次一個都不吃,因為吃了第一個還會來第二個。當然寶寶也可能說:不吃。這時家長不要勸吃,強加給孩子的不是主動滿足需要,滿足需要指的是心理感受,並非營養需要。明智的做法是:那我們吃了啊。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並不會因為寶寶沒有吃一個菜花而有絲毫的不安。寶寶看大家吃得香,沒人怪罪於他,他沒有思想壓力,早晚也會想去嘗一嘗。再說不嘗又如何呢?蔬菜多種多樣,沒必要非得吃菜花啊。

有的家長疑惑,這樣總是主動滿足孩子會不會慣壞孩子?肯定不會。前面講的例子充分說明,只要家長投其所好、大方主動地滿足需求,做的一切只會讓孩子感動、安全,卻不會慣出問題行為。不但不會慣出問題行為,孩子還會學習到寬容、和善、替別人著想,因為父母不跟他們較勁到底是吃一塊糖還是兩塊糖,他們也就不會跟父母較勁,父母提一些要求他們還很樂意完成。如果父母真的因為工作忙不能陪他玩,他也會很理解很懂事的保持安靜,或者去看看電視或者玩玩具或者看看書,並不會粘著父母陪他玩。因為在他安靜的時候他的需求已經得到盡可能的滿足,他也就沒有必要跟父母糾纏不清了。

不會慣壞孩子的另一個要點是時機要把握好,不要等著孩子「非得」如何的時候再滿足(比如非得哭,非得撞頭、非得打人等等),在孩子的情緒發展到「非得」之前就要及時滿足。當然,人非聖賢,父母不可能不會錯過孩子的任何需求。那父母無意錯過孩子的需求,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情緒發展到「非得」的程度了,那該怎麼辦?如果到了這個份兒上就要堅決的不滿足,而不是綏靖的滿足,綏靖的滿足只能強化問題行為。如果父母只是偶爾無意的錯過孩子孩子的需求,堅決的不滿足並不會導致孩子極端的情緒和行為;如果父母並不是個有心人,總是錯過孩子的需求,那麼堅決的不滿足會為孩子的成長埋下嚴重隱患。

閱讀全文

與父母罵子女太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說不出來話來是怎麼回事 瀏覽:31
黑龍江省教師退休工資怎麼算 瀏覽:634
濟南養老機構明細表 瀏覽:383
被父母逼著相親你怎麼辦 瀏覽:702
50歲多吃什麼長壽 瀏覽:787
離異的父母該怎麼擺脫 瀏覽:981
50歲生孩子可以母乳喂養嗎 瀏覽:225
退休年齡西寧 瀏覽:271
徵兵體檢需要帶什麼東西嗎 瀏覽:391
辭職了養老保險金怎麼辦 瀏覽:171
老年痴呆症全國哪個醫院治療最好 瀏覽:958
老年人嘴澀吃什麼葯 瀏覽:448
父母喜歡拍照買什麼手機好 瀏覽:51
什麼2b院校可以培養老師 瀏覽:672
老年人會銷健康生活館 瀏覽:573
兩會後農村養老 瀏覽:220
新年女朋友拜年父母給多少紅包 瀏覽:633
勉縣哪裡可以做體檢 瀏覽:897
農村退伍軍人養老政策 瀏覽:640
退休補交社保怎麼入賬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