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古代父母去世子女守孝多久

古代父母去世子女守孝多久

發布時間:2021-02-16 23:10:40

1. 古代死了父親要守孝幾年呢

三年內不辦嫁娶喜事。直系子孫,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彌留期間,匆匆把事情辦了,還有個說法叫「沖喜」,辦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災沖走。還有的因各種原因等三年有困難,就在老人入土後立即辦喜事,不貼「喜」字,不放鞭炮不聽響(喇叭)。如果是後來要辦喜事,也可以遷就著掛三個年頭計算。

三年內正月十五不蒸燈。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燈的習俗,面燈上分別捏出一到十二個褶子,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掀鍋後,從燈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斷月份的旱澇,預測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間,沒有蒸燈的權利,但可以點燈。鄉鄰們用籠布包三個五個面燈送去,說給孩子點個燈吧。主人答謝。不在於幾個面燈的價值,在於人家能想到自己,與自己共同懷念老人。人緣好的能收到數十上百盞面燈。

三年春節不貼門對子(春聯)。過春節時,不貼門對子不聽響。從門前過路的人一見便知這家有變故,也會為之嘆惋,念一聲: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個春節可以貼黃色或藍色門對子。親屬的門對子也有講究,哥哥嫂子死,弟為幼,為長者執禮,大爺大娘死,其父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當執父母禮。弟弟弟妹死,兄為長,叔叔嬸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為長,均可貼紅色門對子。有時堂兄弟之間處理不當,也會反目。

三年沒有好時運。說父母去世三年內做事不順利,凡事要格外謹慎,不冒險,不經營大生意,不與人斗惡。這大概是因為心情極度悲傷,情緒不穩,做事易出差錯。有時孝子與人斗惡,人們便用「三年沒有好時運」相勸,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惡的對方也會謙讓。

這些習俗,都是用來勸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孫,引導父慈子孝,使人倫有序,社會和諧,承載的是傳統美德。雖然今天已是百無禁忌,而這些習俗依然在人們心中莊重地保留著,三年守孝的儀式雖然難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約。

2. 古代母親死了守孝多長時間是三年么還是每個時期不一樣的變化

精確的說是二十七個月,跨越三年,所以稱三年之孝,依據是「人生三年,然後專免於父母之懷」
父母之喪屬一直沒變,每個時期都一樣,如果說有不一樣的地方是還沒普及的時候
三年之喪出自商,周滅商後也接受了這個制度,但是春秋間還有大批諸侯不當回事,也沒有什麼人出來指責,說明那時還沒有成為普遍風氣。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專門講到了這個問題
另外,個人變化就是皇帝了,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只要服喪二十七天,方便接受權力穩定政權。這就是所謂的「以日易月」,出自漢文帝的遺詔,後世帝王因循不改

3. 古代母親死了守孝多長時間每個時期有變化嗎

精確的來說是二十七個月,跨源越三年,所以稱三年之孝,依據是「人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父母之喪一直沒變,每個時期都一樣,如果說有不一樣的地方是還沒普及的時候
三年之喪出自商,周滅商後也接受了這個制度,但是春秋間還有大批諸侯不當回事,也沒有什麼人出來指責,說明那時還沒有成為普遍風氣。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專門講到了這個問題
另外,個人變化就是皇帝了,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只要服喪二十七天,方便接受權力穩定政權。這就是所謂的「以日易月」,出自漢文帝的遺詔,後世帝王因循不改

4. 在古代,自己的父母去世為何要守喪三年

因為替自己的父母守喪三年,是為了要回報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幸的離世了,這一點哀悼的時間,子女必須得抽出時間來。

父母對自己有很大的養育之恩,孔子曾經說過,之所以要守喪三年,是因為必須要報答父母。孩子從剛落地到可以離開自己的父母,這個時間大約是三年,雖然說在三年之後孩子有可能還是依靠著自己的父母,但是在這三年以後,孩子就不會再受父母的庇護了,這三年便是替父母守孝的那三年。

守喪三年就是古代的一些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出現,甚至在一些地方里還遵守著這種習俗,他們認為一定要為自己的父母善始善終。不過有的人也沒有遵從這種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是一個耽誤時間的行為,如果誰對自己的父母特別尊敬的話,並不會從這些外表上就可以斷定,守孝是要放在心裡的。

5. 父母去世之後兒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

父母去世後要守孝三年是中國古代的風俗傳統。

一,守孝三年的來歷;
說法一:父母親去世要在靈堂停放少則七天,多則過「五七」(三十五天)後下葬,下葬後其兒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親人復活,以便及時解救。
說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人生下來一般要由父母懷抱兩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兒女要報答這三年的懷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內不辦嫁娶喜事。直系子孫,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彌留期間,匆匆把事情辦了,還有個說法叫「沖喜」,辦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災沖走。還有的因各種原因等三年有困難,就在老人入土後立即辦喜事,不貼「喜」字,不放鞭炮不聽響(喇叭)。如果是後來要辦喜事,也可以遷就著掛三個年頭計算。
2,三年內正月十五不蒸燈。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燈的習俗,面燈上分別捏出一到十二個褶子,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掀鍋後,從燈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斷月份的旱澇,預測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間,沒有蒸燈的權利,但可以點燈。鄉鄰們用籠布包三個五個面燈送去,說給孩子點個燈吧。主人答謝。不在於幾個面燈的價值,在於人家能想到自己,與自己共同懷念老人。人緣好的能收到數十上百盞面燈。
3,三年春節不貼門對子(春聯)。過春節時,不貼門對子不聽響。從門前過路的人一見便知這家有變故,也會為之嘆惋,念一聲: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個春節可以貼黃色或藍色門對子。親屬的門對子也有講究,哥哥嫂子死,弟為幼,為長者執禮,大爺大娘死,其父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當執父母禮。弟弟弟妹死,兄為長,叔叔嬸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為長,均可貼紅色門對子。有時堂兄弟之間處理不當,也會反目。
4,三年沒有好時運。說父母去世三年內做事不順利,凡事要格外謹慎,不冒險,不經營大生意,不與人斗惡。這大概是因為心情極度悲傷,情緒不穩,做事易出差錯。有時孝子與人斗惡,人們便用「三年沒有好時運」相勸,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惡的對方也會謙讓。

6. 古代父母去世子嗣要守喪三年,這一習俗興起於什麼時候

守喪三年,這個習俗的形成主要是來自於春秋末期。這個習俗實際上是在很早就有的,當時並沒有形成一種習慣。

1、春秋習俗

春秋戰國初期雖然還沒有守喪的說法,但是當時人們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確實會通過飲食、哭泣、語言或者是衣服的方式來祭奠死者。所以說在春秋初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丁優的習慣。但是守喪三年這個約定俗成的做法的出現,還是源於儒家的興起。


綜上所述,守孝三年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末期,是儒家學者為了能夠宣揚儒家文化而產生的一種概念型定義。

7. 古代父母死後如何守孝有哪些風俗

在古代,當父母仙逝以後,子女有守孝的傳統。古代中原文化認為,父母死後,子女要迅速通知有關親屬和鄉里鄰居。唐宋以後,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鄉鄰報喪致哀。 奔喪,古代漢族認為,接到父母喪訊後,兒女應首先以哭來回報使者,然後詳問父母死因,問畢又哭,哭畢即應上路奔喪。奔喪路上,應該吃素。早上見星而行,晚上見星始止,不避晝夜。臨到家鄉時,應"望鄉而哭",若是奔國君喪,則"望都而哭"。因病殘、臨產、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喪的子女,則應寄物以吊。 追悼儀式 入葬死者之前舉行。古代漢族的追悼儀式,多由族長、巫師、道士等主持,一般都要介紹死者一生的功績,希望死者靈魂能保佑子孫後代發達興旺。 二次撿骨葬 我國南方、東北和沿海地區古今都很流行的一種葬俗,大致有三類:先土葬後撿骨;火葬後再撿骨;同葬後再撿骨。 崖葬 包括懸棺葬、崖墓、崖洞(穴)葬等,涉及到漢族和南方許多民族。如懸棺葬的主要特徵是葬在崖上,利用天然洞、絕壁上的天然平台;或在崖上開鑿橫龕直洞;或在峭壁上鑿孔釘樁以放置棺木。 火葬 我國最古老並對現今社會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之一。 居喪守孝 古代漢族在埋葬死亡親屬後,還有居喪守孝之俗。居喪期間,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納妾,不行房事;上層貴族出入不能走正門,上下不能走中階;孝子應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在棚內要求做到"言而不語"、"對而不答"、"不與人座";前三日不飲食,前七天內只能吃粥,七天後才能吃蔬菜水果,過"二七"14天後才能吃肉。一般認為,居喪三年之內都不宜飲酒。三年期滿,要舉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後方能起靈除孝。 掃墓 有的也稱"掛青"、"上墳"、"掛紙"。實際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遺存。漢族、仫佬族、侗族、瑤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墳祭祖。 現在漢族還普遍保留著此俗。掃墓時,較富有的人家,往往抬著一席豐盛的酒菜到墓地,恭敬地陳列在祖墓前,一面焚化紙錠,一面叩頭行禮,然後或在墓地吃掉酒菜,或抬回家再吃;稍次的人家,則只端一兩碗酒菜到墓地,也焚化紙錠;再次的人家,則只焚化紙錠,或掘幾杯泥土,捧堆在墳頂上,再隨便折幾支嫩綠新枝,插在墳上。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那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提出彈劾,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是很嚴重的。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將來說,他正在前方作戰,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可以下詔書,著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可以不還鄉。在戲劇里可以看到,有的戲里武將穿半邊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陣,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以後,喪服未滿,皇帝下命特別起用,名為「起復」。而起復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退休以後再起用,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譬如說喪其中是不準結婚的,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後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發布,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8. 古代人守孝有什麼規矩,守孝要守幾年時間

百善孝為先,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個人的標准,而且這個標准一直被沿用到今天,不過有些人就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會有守孝三年這個規定呢,人死了入土為安,就算心中難過守孝一年,兩年不好嗎?為什麼非得是三年呢?

在古代連君主也要守喪三年。喪期中是不準結婚的,年輕君主登位前若要結婚,由皇太後下命令才可以。可以看到在很多的年代都有這樣的事,如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君一死,新君沒有就位以前,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是我們古代對於孝道的精神。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父母死了,不但是你自己自主的悲痛,朝廷人倫都要在要求你悲痛,這也是古禮。

9. 父母亡故, 古代為什麼要守孝三年

本文來自:網路知道日報

百善以孝為先,孝為八德之首,可知孝是為「人」必要之德行。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人品的重要標准。而最能體現這一點,就是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至於為什麼要守三年,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極力主張維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間的大事,應該依照古禮。

晚清時期傳統喪禮

中國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喪,要守孝三年。一些先輩也說過,在他們的年代(即是約70年前),中國土地中,仍有許多朋友還會守孝,手臂上都戴一塊白布或黑布。到今時今日,三年可變三天。

1930年代傳統喪禮

有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為官者不管做到多大,碰到父母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就是不對,監察御史馬上會彈劾,嚴重者可能永不錄用。不過,也有例外的是,在前線作戰的武將,一旦父母死了,先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就可以選擇下詔書,以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就可以不用還鄉。在古代電視電影可見,有守孝武將上陣時穿半邊白袍,就代表著皇帝特殊慰留,代表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則是他還鄉守孝以後,喪服未滿,皇帝下命特別起用,名為「起復」。

王裒聞雷泣墓圖

不過,即使被皇帝予以「特事特辦」,事實上是「不守孝」,也有可能遭社會罵名,據載,明代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官制應守孝三年,而張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提出奪情,一時間遭到多方面的劇烈攻擊,指張居正不守孝。即使杖罰領頭反對的官員,強力壓制反對意見,事態平息後,張居正也處於與大多數官員為敵的境地,被形容為「貪權不孝」。

這種古代政治制度的好處,就是一個人從政久了,回鄉能夠思過,不準宴客,對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觸,可以深入民間。「守喪三年」這個制度,其實連皇帝也要。譬如說喪期中是不準結婚。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後下命令才可以。在唐、宋、明、清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發布,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

1910年,一名孝子守母墓

為什麼要守三年之喪?孔子說,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尤其古時是沒有牛奶的時代,要三年才能單獨走路,離開父母懷抱,後來二十年的養育且不去管,這三年最要緊,就算是朋友,兩個老朋友這樣照顧了你三年,後來他們死了,這三年的感情,你怎麼去還?所以三年之喪,就是對於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把我們撫養長大了的一點點報答。

閱讀全文

與古代父母去世子女守孝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年退休工資濰坊 瀏覽:12
老年人每天走多少步對身體最好 瀏覽:468
老年人胃病嚴重可以吃什麼零食 瀏覽:342
企保養老金醫保等按什麼比例交 瀏覽:331
美國的養老機構 瀏覽:501
你最令父母欣賞的一件事是什麼 瀏覽:200
孝順家訓家規的作文 瀏覽:448
老人家為什麼不會死 瀏覽:785
2015靈活就業養老保險中段怎麼繳 瀏覽:635
疫情下的中國人怎麼養老 瀏覽:336
體檢前一天睡多久 瀏覽:1
幼兒園國學孝敬父母教案 瀏覽:680
順義區老幹部局老年大學 瀏覽:396
漳州長壽 瀏覽:506
滁州社保基數和養老金 瀏覽:601
網上能交社會養老保險 瀏覽:96
父母和男朋友之間的矛盾怎麼處理 瀏覽:83
豐盛路哪個小區適合老年人養老 瀏覽:69
孩子獨立戶口怎麼轉回父母處 瀏覽:394
美國體檢多少美元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