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父母子女關系狀況調查報告

父母子女關系狀況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16 04:27:32

① 求關於「21世紀父母與子女關系現狀」的調研報告

不是國家沒成熟。來是你還太小自,以為自己成熟了什麼都懂了。其實不是那樣的。家長都是為了孩子好。我們走過的路畢竟是他們曾經走過的經歷的,如果我們做的是對的,他們也不會來干預。是自己的孩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呢!

干涉你的感情生活是因為你還小還沒有定性,不知道什麼才是以後真正要面對的現實的愛情。反而耽誤了年輕時候應該乾的事情。到最後你得到什麼了?

給太多的自由反而是害你。你看美國人自由,可是愛滋病和叛逆的後果是什麼?因為美國人是自私的。到老了也很少顧及自己的父母。

② 社會調查怎麼寫【例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最好是寫一篇來參考】

中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隨著人們經濟能力不斷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念讀小學就開始有獨立消費的行為,到了中學時代,他們一般都有一筆固定的消費資金(零花錢),有了經常性的獨立購買活動。例如購買衣物:飾品、音像製品、生活用品等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上網交友娛樂等方面,雖然高消費的學生並不多,但是有關專家認為,十幾歲的中學生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不強,在一些變味的「人跡關系」的影響下,難免會模仿。因此,良好的消費觀念對於青少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現今,中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與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獨生子女的高消費生活越來越嚴重。再者,由於目前一般家庭的經濟狀況比以前有極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願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隨著家庭觀念的轉變,家長更尊重子女的意見,鼓勵子女發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學生在諸多的影響下消費觀念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有零用錢的學生佔了被調查總數的98%,沒有的僅佔1.4%,現在的學生都是家裡的「獨苗」,家長對自己小孩幾乎是百依百順,疼愛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儉用,孩子那裡總是應有盡有,可是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錢,這些零花錢是家長對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投資。只有少數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來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麼零花錢了。但是對父母來說,高中生各方面的開支較多,學習上的花費明顯多於初中生。對於在學習上的正常開銷,家長們的出手毫不猶豫的同時,同學們的生活花費和日零用錢,也隨之「水漲船高」。
因此中學生的消費行為反映了以下的幾種消費心理特點:
1、求新性。中學生處於求新求異、富有好奇心的年齡階段對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別強。於是在社會許多新鮮玩意的吸引下,「試一試」的想法成了這種心理的源泉。
2、興趣性。據了解,由於有的學生是「追星族」便將每月開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購買自己偶像的磁帶或cd上等等,總的來說,主要消費對象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關,換言之,興趣愛好越廣泛,所花費的款項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長,更何況現在的學生,興趣廣泛是普遍的事。
3、從眾性。身在周圍都是同齡人的環境中,加之有不少學生的家境不錯,特別容易出現攀比的風氣。這便使許多人產生「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的想法,加上時下的某些時尚主題,促進了這種心理的形成,跟進了流行大軍。
4、盲目性。這種心理特點的形成是基於前幾種心理的,且從眾性心理起了主導作用。
古人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儉以養德」。養成刻苦節儉習慣,可以避奢侈,取道義,去邪心,有利培養高尚品德和堅韌意志。有道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和個人,無不是興於勤儉,敗於奢靡。青少年的財政來源主要來自家長,家長應負起管教指導責任。家長要讓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開支,根據家庭的經濟狀況,制定合理的消費計劃,並從中學習承擔家庭經濟責任。學校應該進行消費觀念教育,灌輸「量入為出」的用錢方法,通過學習理財知識,了解借貸責任,力戒享樂奢靡陋習,幫助我們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③ 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調查報告)

大部分復初中生與父母的關系都制不怎麼好,主要是因為缺少溝通,所以才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產生,如果現在就有矛盾,那麼建議盡快和父母溝通,不要嫌煩,因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把能說的事情,煩惱的事情向他們傾訴出來,就會使關系更進一步,要和父母做朋友。比如說我吧,我連交女朋友都跟我媽說,我媽也不會在意,只是提醒我不要耽誤學習。所以,常溝通就會是關系密切。

④ 關於父母的調查報告800字

第一份
中學生和父母關系調查報告
指導老師:蔡亞理

現在,大部分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甚至從未有過,有的中學生朋友因此自我封閉,成績直線退步……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海倫凱勒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何時才能學會我們全部彼此相互關心,我們是整體的一員.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嗎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如何學會溝通呢

我們小組對此產生了興趣,決定通過調查和訪問來研究研究,首先,我們決定調查一下同學們對他們父母的看法.

調查時間:2003年4月24日――29日

調查地點:城東中學

調查對象:城東中學初一年級,共650人左右

調查方法:發放調查問卷,訪談記錄

調查過程:由蔡亞理老師利用上課的時間,發放調查問卷,採用不 記名,不記號,不記班級,交卷時背朝上的放著,再由老師收回,做到完全尊重個人的隱私,目的是為了能達到調查的真實性.

調查結果統計:

一,問卷調查的結果

1,你是獨生子女嗎

2,你的性格如何

3,你現在的性格多半由於什麼因素形成的

4,你的父母為你請過家教嗎

5,當你的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對你怎樣

6,在家裡,你覺得誰最疼你.

7,你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嗎

8,如果你父母處處為你安排生活程式,你會厭煩嗎

9,你認為人生有沒有意義

10,面對一個問題,你是對的,而你的父母堅持說是錯誤,你該怎麼辦

11,你曾主動找你父母談心嗎

12,如果你們常談心過你會徹底說出自已心中最想說出的話嗎

13,如果有一天父母離異,你會恨他們嗎

14,父母吵架,你會勸架嗎

15,你體諒父母嗎

16,現在你有一個遠大而又堅定的理想嗎

17,對於你的理想,你父母知道嗎

18,面對金錢和親情的抉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19,有一天和父母上街,遇見一個極可憐的乞討者,你想施捨卻被他們 阻攔,你的心情怎樣

20,你父母在意你的感受嗎

通過調查,我們覺得當前現象――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正如我們之前所預料,它已蔓延在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一個漏洞,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溝通,可喜的是,每個人都想溝通,溝通使人喜悅,心中的落寞將隨風而散.

我們對此有幾點建議和看法:1,互相尋找溝通的機會,隨機尋找談話的內容(主題).2,互相理解,處事對人心平氣和.3,多體諒對方的難處,多想想對方的優點.4無論多忙,都要抽空關心對方.5,適當在一起做一些事情,例如:外出遊玩,一起下廚,一起購物等,調近彼此間的距離.6,煩惱時主動找對方傾訴,反之,對方煩惱時應極樂意當個忠實聆聽者.

我們的看法:

所有的所有都源於溝通,除外,溝通的前提,你要主動,樂意,適當和你父母說說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你必須隨時隨地打心底地去體諒父母的苦衷;多坦白,多想著他們.

第二份
中學生與父母關系調查報告

體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曾是合法的教育手段。報紙上曾登過這樣一種現象:就在不久前的英國,教師與家長,尺長與巴掌,巴掌與屁股,還經常發生親密接觸。但體罰與塑造學生自尊心,健康人格的教育理念嚴重沖突,也違反相關的人權立法。所以,今天的我們,在理論上不必再受皮肉之苦了。打人不對,毋庸置疑。只是,我們不能同時無視另一種情況,即打並不是傷害學生自尊的唯一途徑,一些在批評上口不擇言的家長,在學生心靈上造成的創傷,癒合的速度遠比一個發紅的巴掌印慢。

所以,值得我們討論的,並不是打或不打,而是愛還是不愛;是真愛,還是盜用愛的名義……

我就中學生與父母關系這個問題,對50位學生(包括我的鄰居和在附近學校補習的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發現:

「有心事時是否願與父母講」這一項,選A即「什麼都說」的佔30%;選B 即「偶爾」的佔62%;選C 即「很少」的佔8%。

「你與父母是否發生意見分歧」這一項,選A即「經常 任何一件事」的佔6%;選 B 即「某些方面」的占

48%;選C 即「很少」的佔46%。

「與父母觀點不一致時,你會……」這一項,選A 即「爭吵」的佔18%;選B 即「讓步」的佔40%;選C 即「避開話題」的佔42%。

通過以上各項所佔百分率,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中學生與分母的交流溝通很少,起碼在這一方面做得還是不夠好。有些同學非常不理解父母的有些行為,認為他們做得不對,產生反感情緒,而有的學生卻能夠接受父母的一些行為和教育手段。那麼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對還是錯呢,下面是我們調查的學生的一些發言與觀點:

觀點一: 父母的教育?

每個人都在錯誤中不斷長大,父母教育我們最有效的辦法不是打罵而是做我們的朋友!

——甲方某生

父母常常和我說平等、平等,可是平等的家庭為什麼還會出現「暴力」?

——甲方某生

父母不是常常教育我們要以理服人嗎?可為什麼他們卻要以打來屈人?

——某甲方生

我們原諒和愛的教育。

——甲方某生

觀點闡述者(甲方某生):

媽媽,我相信,而且不容置疑,再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受到了您百般的呵護。然而,隨著我的長大,您慢慢的變了。您原來看到我很快樂;但是,現在,您不停的往我耳朵里塞話,您要我怎麼做,我就必須怎麼做,從來不允許我說二話。我嘗試任何一種新想法,您都百般阻撓,甚至拿出讓我疼痛的手段——毆打,我只好屈服了!

您很聰明,知道我在摸火後感到灼痛,以後就不會再去摸,您便用同樣的手段來讓我按您的規矩干好每件事!您說您想用切膚之痛讓我與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永遠隔絕。但是,事實說明您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您總是要使用令人畏懼的「毆打」,所以,我開始學會欺騙,我開始變得虛偽!您對我施以武力,讓我看到了武力的能量,於是,我仿效您的做法——對別人施以武力……您始終無法站在我的角度考慮,面對您的毆打帶來的問題,繼續用毆打解決。結果,如同生物鏈的某一節被破壞一樣,造成惡性循環。

我敢說,絕大多數父母打過自己的孩子,是否上帝真給了為人父母者這一道赦免?

觀點二:愛你,打你;打你,愛你!

我對他們打我沒有任何怨恨或反感,我明白他們是為了我好。如果沒有昨天他們打我,就沒有今天優秀的我!

——乙方某生

我的父母從沒打過我,可他們失望的眼神和嘆氣,使我比打我一頓還要難受得多。

——乙方某生

「打」是一種特殊的愛,一種有著殘酷外表的柔軟的愛。

——乙方某生

觀點闡述者(乙方某生):

我一直認為父親是個好父親,因為他從來不偷看我的日記,也從不私拆我的信。日記是我傾訴的好對象,我把我的秘密藏進了日記本里,那把小鎖鎖著我的夢。可那次我回家,父親把我的日記本一摔說,你一天到晚盡給我想些什麼?那個男生是誰,你給我說清楚!事實上從父親摔本子時,我的情緒已是火山爆發狀態。我打斷了他的話,你看我日記了?父親一瞪眼:是。你憑什麼?我眼裡快噴出火來。憑我是你父親。他吼。你是我父親就可以隨便看我日記?我大聲吼回去。他狠狠地瞪著我,說你認不認錯?我說我沒錯。「啪」一聲清脆極了,是父親的巴掌扇到我臉上的聲音。緊接著心臟部位響起更清脆的破裂聲,痛的我淚水也流了下來。

從小到大,無論我怎麼錯他從來沒打過我,這次他居然扇我巴掌?!

我恨你!

我扔下三個字後摔門而去。我就是喜歡那位很帥很陽光的男生,難道愛也有錯嗎?他竟打了我!那一夜我去了同學家,我憤憤的想:我再也不要見到他了!

然而,第二天,我就在學校的門口見到了滿臉焦灼的父親,他拉過我的手,說:「回家吧。」我的淚噴涌而出。後來,弟弟告訴我,爸爸打了我那一巴掌後,自己也哭了。那一晚他為了找我,一夜沒合眼。我現在才慢慢的懂了,其實打也是一種愛,打你因為愛你,愛你所以才打你!

在上述幾位同學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的同學與父母的關系是很危險的,很不互相諒解,作孩子的一時任性,說出讓父母傷心的話,作父母的一時激動打了孩子。其實事後想想,何必呢,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呢?我們都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其實父母也是很心疼我們的,作為子女應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一想,多諒解他們。那麼,有些事就不會出現「打」的局面了。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父母有很多缺點,不如其他同學的父母,在調查表中,我們作了一下統計。「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如同學的父母好」的佔19.8% ,「沒有這么想過」的佔79.5%說明還是有一部分人不能夠真正看到父母真摯的愛,與父母仍存在一些矛盾。

學生心目中好父母的形象

我們歸類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①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

②教育孩子不偏激

③善解人意

④能給以巨大的鼓舞與安慰

⑤有特長、有豐富的知識

⑥不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有過多的要求

作為兒女,你覺得你平時表現怎樣?有何想法?今後怎樣做?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平時表現的不太好,太讓父母操心了,有時讓父母傷心,覺得自己愧對父母。

但都表示以後會更加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多幫他們做家務。有的同學還說要給父母洗腳,事雖小但說明我們作子女的已經長大,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假如父親是梁的話,母親就是牆!

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

父愛是一鴻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澄凈。

⑤ 21世紀的父母與子女關系現狀

我覺得21世紀的父母更懂得科學、正確的教育子女了,但是也由於都是獨生子女,相對來說,也溺愛很多。21世紀的孩子也多是聰明伶俐,對父母依賴過多。

⑥ 家庭親情調查報告

大學生與家庭溝通調查報告

生活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能讓我們在其中輕松自在地行走,我們時常會陷入迷茫。但我們依然能堅定地走下去,因為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師長,甚至還有一些後來連名字都不記得的人一直在支撐著我們。總體上看,生活給予我們的遠遠超出了我們所能回報的。所以,我們應當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親友,向需要幫助的人給出我們鼓勵的微笑、貼心的話語或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可惜不知何時感恩竟已成為一種失落的情懷,「辛酸父親的來信」終於醍醐灌頂般地震活了大家冷漠而塵封的心。

感恩何止只在感恩節,當我們在大學的校園里快樂的馳騁而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家辛苦勞累的父母在干什麼?當我們在每一個地方隨意揮霍錢財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父母為你准備生活費而節約每一分錢的精打細算?當我們一次次沉浸在花前月下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父母的滿臉的希冀和期盼?

面對當代大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對父母的疏忽,我們進行了這次大學親情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有水建,資環,動科,農學,經管五個學院參加,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2份。通過這次親情調查,來號召在校大學生學會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溝通,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呼籲大學生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學習進步。親情是我們心靈深處最醇厚的元素,它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一.對父母的了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父母缺少關心。在這次調查中有6.7%的大學生對父母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51.5%的大學生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只有41.8%的大學生非常清楚的了解。有62%的大學生清楚的記得父母的生日,而有17.8%的大學生只有在有人提醒時才會想起,更有21.2%的大學生不記得。一二十年了,可能你沒有給父母慶祝過生日,沒有給父母買過生日禮物,然而同學們可能會經常為同學過生日,給他們送禮物,為何我們不嘗試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生日禮物,並說上一聲「生日快樂」呢?調查顯示有34.1%的大學生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有65.9%的大學生沒有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這可能跟中國國情有關系,大家都不習慣給父母買禮物,但是,我們建議大家還是在父母生日那天呈上一份生日禮物,哪怕是一件普通的禮物。
二.個人的消費觀

走進了大學,我們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只有自己獨自生活,使我們面臨各種誘惑時不能正確地抉擇,在調查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高達69.4%,其中為貧困家庭就佔到了44.5%。但在農村學生中生活費偏高的就佔到了27%;偏低的只有12.6%,且花費的主要來源是獎學金或其他資助;相差不多的為60.4%,他們的消費來源主要是靠家裡供給和獎學金。這說明,我們學校的學生來源大部分是農村,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農村的生活水平顯然比較低一些。這就決定了我們大部分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因此應養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習慣,在生活方面要學會節約,學習也要刻苦認真,在物質方面不要要求不高。但結果顯示,還是有部分同學陷入物慾誘惑中無法自拔。
來自城市的同學僅佔30.6%,其中來自富裕家庭的僅佔3.9%,花費在400元到500元之間有17.3%,有8.4%達500元以上,其餘的都保持在200-400元之間。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偏高,所以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應該算是正常的,但是由於沒有經濟上的約束,有可能造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總體來看, 54.2%為中等家庭,僅有1.2%為富裕家庭。因此在貧困占絕大多數,富裕占極少數的情況下,生活費應該基本上保持在200-400元之間。希望同學們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費標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28.6%談戀愛了,71.4%的大學生沒有談戀愛,且只有3%的大學生經常光顧酒吧,歌舞廳等高消費場所,還有65.7%從來沒有光顧過,剩下的只是偶爾光顧。這說明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掙錢來之不易,在生活發面比較節儉。

對於」你是否算過從小到大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有42%的同學算過,由5%的同學沒有算過,但將來會計算;而有23%的同學選擇了沒有,也就是他們將來也不會計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付出.這於我國的傳統教育有關,導致大多數人認為父母為兒女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對父母的含辛茹苦置之不理. 父母經歷了多少困境,只為換來兒女的幸福.在此,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計算一下,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究竟為你付出的多少的錢和汗水,這樣你才會了解父母是不容易的。有79%的人會想到這些錢是怎樣來的,且98%認為這些錢來之不易。這也足以表明,我們大部分大學生還是知道家裡生活困難,父母掙的錢來之不易,所以在生活上,不鋪張浪費,希望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這也表現了當代大學生還是對父母很關心的。但不能不說,仍然有極少數的大學生還是沒有做到對父母的關注。都說「養兒方知報娘恩」,是說經歷了,體驗了,才能領會出那份說不出卻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的濃厚情愫,因此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對親情的關注。
三.與父母的溝通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變的更加快捷方便,調查顯示,90.5%的同學選擇用電話與父母聯系,而只有9.5%的同學選擇用家書與父母聯系,很明顯,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目中,家書的地位和作用是越來越了,而更加不能讓人理解的是,只有64.4%的同學選擇一周之內與父母聯系一次,而其他人則很久才與父母聯系一次。應該說我們需要經常與父母聯系,讓父母對自己在學校的情況有一個很透明的了解,對遠在他鄉的子女安心,同時了解遠方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工作情況,這是我們子女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其實經常與家人聯系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就算是寫一封家書會耽誤很長時間,但打個電話那三兩分鍾的時間總是能抽出來的吧。也許我們有些同學說這些小事沒有必要,但請大家認真考慮一下,我們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靠什麼來支撐的,不可否認,一定是互相溝通。

調查中有54.9%的同學把假期的時間用來陪父母度過,還有43%的同學也會抽出一些時間與父母共同分享,然而也有極個別的同學假期沒有抽出一點時間是用來陪伴父母的,或許一些同學想回家卻回不了,但是也有同學不願意回家,只顧自己在外面玩的開心,而且與父母的談論的話題中,有42.4%的同學表示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自己的學習或生活情況。34.6%的同學與父母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家人的情況,有22.4%的人是怕家人擔心,向父母報個平安,只有極個別的同學這些話題都與父母談論。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也許有很多同學是報喜不報憂,免得父母擔心。有4.2%的同學與父母談論的話題竟然每次都是向家人要錢,相信大家都知道父母的錢是一分一分積攢下來的,他們為了子女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子女要多少錢,他們也只能是給,不敢多說一句,以免兒女受委屈,為了子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心甘情願付出。但極個別同學表現出一幅「花花公子」與「花花小姐」的臉孔,對父母的錢沒有意思節省的想法,不會有絲毫的罪惡感,認為父母就是給子女掙錢的工具,除了要錢就在也沒有其他的話題與父母說了,當然我們大多數同學是能夠理解的,但就是這極個別的現象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他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因此我們花錢要適度而行該花時花,不該花的盡量不要花,學會節儉,才能為父母減輕負擔,才能學會做人的道理,又能讓勞苦的父母得到欣慰,我們只要能夠做到,花每一分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希望這些花錢手大的同學能夠收斂一些吧!尤其時來自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夠對得起自己的父母,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調查中,我們出乎意料的發現,當有心事時,49.6%的同學選擇朋友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只有21.1%的同學選擇父母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有19%的同學不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說明我們現在大部分同學很少與父母溝通,更有一部分同學思想上處於完全封閉狀態,讓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理念感到有些危機,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基本方式,溝通更是人與人增加理解的唯一渠道,而與父母的相互交流,增加與父母的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與父母和諧相處,與父母相處的難的原因由很多。在與父母相處有問題的同學中,有14%的同學與父母之間沒有共同語言,37.7%的同學認為是與父母交流時感覺有約束不自由,當與父母發生沖突和矛盾時,只有26.7%的同學選擇主動與父母和解,而其他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冷戰,這種種問題都說明現代部分同學與父母那一輩有著不可逾越的代溝,究其原因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很有效的溝通,缺乏心與心的溝通,父母當然想關心自己的子女,但有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因此,我們這些當代學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大學生,就要主動與父母溝通,減少代溝,不讓父母擔心,增加與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父母更加和諧的相處,學會感激父母為我們子女所做的一切,希望我們同學可以認識到這一點,趕快行動起來吧!

四、對父母的態度

問及「上大學的目的」時,「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這一選項佔了43%,」找份好工作,過好日子」佔了34%,」實現自己在學術領域的理想」佔22%,「父母的命令」佔31%。這些結果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和心疼父母的,下決心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也有一些同學只是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著想;還有一些同學抱有崇高的理想,希望在學術等領域有所成就,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我們不懈追求我們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希望不要忘記父母為你的付出。同時也有少數同學上大學是受父母的命令,這是令人心寒的,希望這些同學可以改變自己的這些不成熟的想法,要積極主動的學習,為自己將來著想,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是父母硬是讓你上大學,他們也是為你著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讓生命中出現這樣的遺憾,因為再多的悔恨也是無法挽回的!

在家時,有18%的同學總是幫父母做家務,49%的同學經常做,29%的同學偶爾做過,而有4%的同學基本不做。這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體貼父母,能夠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從調查結果中看,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勤快一些,更樂於幫父母做些家務;希望那些不做家務的同學,不要只顧自己接受別人的關愛、呵護,而忘記給別人一些幫助,尤其是給辛勞的父母。34%的同學經常會給父母盛飯,或者為勞累一天的父母揉揉肩,捶捶背,51%的同學偶爾會,有15%的同學基本上沒做過。希望大家能夠多給勞累的父母一些關心,小小舉動也能體現你的品行;同時也會減小彼此的距離,能夠更好的溝通。

五、對父母的評價
當讓同學們給自己的父母打一個分數時(滿分100分)有82%同學給父母打了「90分以上」,有16%的打了「80-90分」,有2%的同學打了「60-80分」。讓我們欣慰的是,有幾位同學直接寫了「100分」,這表明他們對父母的了解和疼愛。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兒女,並毫無怨言地辛苦勞作,只求換來兒女的幸福。他們默默無聞、辛苦耕耘,只是付出,卻從未索取回報;僅僅是看到兒女的笑臉歡快,他們都會感到幸福、欣慰。

但是,在調查中有一位同學給父母打了「60分以下」,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位同學可能與父母發生了矛盾,與父母彼此意見不一致而又未能互相溝通諒解;或者是不了解父母的狀況,對父母存在著偏見。在此,建議這位同學及大家應該與父母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或者荒唐可笑的爭執、誤解,理解萬歲!
六、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顯示,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同學還是很重視親情的。他們知道關注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的生日,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因此他們平時的個人消費觀保持著良好的尺度。有近一半的同學計算過自己的父母從出生到現在為自己的付出,他們能很好地主動與父母溝通。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主動和解,化干戈為玉帛。

雖然有這么多對親情表現非常好的同學,但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有部分同學表現出對親情冷漠的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在他們眼中,父母只不過是為自己服務的一種工具。因此他們不關心自己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健康狀況都早已拋在腦後,認為是無所謂的事情。他們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父母究竟為自己付出了多少。

也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與父母溝通,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來不向父母開放。或者找朋友、戀人等傾訴,或是自我封閉起來,不向任何人傾訴。竟然還有極個別同學認為親情不重要。對自己來說,愛情是最重要的。請大家想想,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呀!固然,不能與父母很好的溝通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因為自己與父母之間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代溝。對父母來說也許他們的思想與我們年輕一代有著很大差距,但我們這些學著科學知識的大學生應該主動的多與父母溝通增加互相之間的了解。負則代溝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對自己進行一下反省。

當然請同學們不要誤會,我相信大多數同學都做得很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也不允許冷漠親情的現象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發生吧!在此,我希望對親情觀念淡漠的同學能夠趕快清醒過來,行動起來,為了親情,請多為自己的父母作一些事情。也許一封家書,經常的三言兩語的電話,一句溫馨的問候,假期里為自己的父母多做一些家務,給父母捶捶背,在父母的生日時給父母送一份小小的禮物,及自己在學校的日常行動。這些平時很微乎其微的行動,我們的父母都會感到特別的幸福。因此,我們對全校大學生發出呼籲:為了己的良心和我們的父母得到安慰,會節儉,學會生活,抓住難能可貴的求學機會,不斷充電,不斷完善自我。總之,一切為了感恩.

親情是人類最真實的自然情感之一。在當今社會,提倡像親人一樣關愛他人,使親情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血濃於水的親情」像春天燦爛的陽光。最後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的感恩情懷。同時我們也真誠的祝願天下所有的家庭美滿幸福、所有的兒女孝順懂事、所有的父母健康長壽

⑦ 調查周圍同學與父母的關系,寫成調查報告!要用調查報告的形式..

體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曾是合法的教育手段。報紙上曾登過這樣一種現象:就在不久前的英國,教師與家長,尺長與巴掌,巴掌與屁股,還經常發生親密接觸。但體罰與塑造學生自尊心,健康人格的教育理念嚴重沖突,也違反相關的人權立法。所以,今天的我們,在理論上不必再受皮肉之苦了。打人不對,毋庸置疑。只是,我們不能同時無視另一種情況,即打並不是傷害學生自尊的唯一途徑,一些在批評上口不擇言的家長,在學生心靈上造成的創傷,癒合的速度遠比一個發紅的巴掌印慢。

所以,值得我們討論的,並不是打或不打,而是愛還是不愛;是真愛,還是盜用愛的名義……

我們就中學生與父母關系這個問題,在高一對171位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

「有心事時是否願與父母講」這一項,選A即「什麼都說」的佔29.2%;選B 即「偶爾」的佔61.4%;選C 即「很少」的佔9.4%。

「你與父母是否發生意見分歧」這一項,選A即「經常 任何一件事」的佔5.4%;選 B 即「某些方面」的佔47.9%;選C 即「很少」的佔46.7%。

「與父母觀點不一致時,你會……」這一項,選A 即「爭吵」的佔18.1%;選B 即「讓步」的佔39.7%;選C 即「閉開話題」的佔42.2%。

通過以上各項所佔百分率,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中學生與分母的交流溝通很少,起碼在這一方面做得還是不夠好。有些同學非常不理解父母的有些行為,認為他們做得不對,產生反感情緒,而有的學生卻能夠接受父母的一些行為和教育手段。那麼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對還是錯呢,下面是我們調查的學生的一些發言與觀點:

觀點一: 父母的教育?

每個人都在錯誤中不斷長大,父母教育我們最有效的辦法不是打罵而是做我們的朋友!

——247班某生

父母常常和我說平等、平等,可是平等的家庭為什麼還會出現「暴力」?

——252班某生

父母不是常常教育我們要以理服人嗎?可為什麼他們卻要以打來屈人?

——250班某生

我們原諒和愛的教育。

——257班某生

★ 愛是一道赦免的金牌?

觀點闡述者(260班某生):

媽媽,我相信,而且不容置疑,再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受到了您百般的呵護。然而,隨著我的長大,您慢慢的變了。您原來看到我很快樂;但是,現在,您不停的往我耳朵里塞話,您要我怎麼做,我就必須怎麼做,從來不允許我說二話。我嘗試任何一種新想法,您都百般阻撓,甚至拿出讓我疼痛的手段——毆打,我只好屈服了!

您很聰明,知道我在摸火後感到灼痛,以後就不會再去摸,您便用同樣的手段來讓我按您的規矩干好每件事!您說您想用切膚之痛讓我與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永遠隔絕。但是,事實說明您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您總是要使用令人畏懼的「毆打」,所以,我開始學會欺騙,我開始變得虛偽!您對我施以武力,讓我看到了武力的能量,於是,我仿效您的做法——對別人施以武力……您始終無法站在我的角度考慮,面對您的毆打帶來的問題,繼續用毆打解決。結果,如同生物鏈的某一節被破壞一樣,造成惡性循環。

我敢說,絕大多數父母打過自己的孩子,是否上帝真給了為人父母者這一道赦免?

觀點二:愛你,打你;打你,愛你!

我對他們打我沒有任何怨恨或反感,我明白他們是為了我好。如果沒有昨天他們打我,就沒有今天優秀的我!

——260班某生

我的父母從沒打過我,可他們失望的眼神和嘆氣,使我比打我一頓還要難受得多。

——247班某生

「打」是一種特殊的愛,一種有著殘酷外表的柔軟的愛。

——243班某生

觀點闡述者(243班某生):

我一直認為父親是個好父親,因為他從來不偷看我的日記,也從不私拆我的信。日記是我傾訴的好對象,我把我的秘密藏進了日記本里,那把小鎖鎖著我的夢。可那次我回家,父親把我的日記本一摔說,你一天到晚盡給我想些什麼?那個男生是誰,你給我說清楚!事實上從父親摔本子時,我的情緒已是火山爆發狀態。我打斷了他的話,你看我日記了?父親一瞪眼:是。你憑什麼?我眼裡快噴出火來。憑我是你父親。他吼。你是我父親就可以隨便看我日記?我大聲吼回去。他狠狠地瞪著我,說你認不認錯?我說我沒錯。「啪」一聲清脆極了,是父親的巴掌扇到我臉上的聲音。緊接著心臟部位響起更清脆的破裂聲,痛的我淚水也流了下來。

從小到大,無論我怎麼錯他從來沒打過我,這次他居然扇我巴掌?!

我恨你!

我扔下三個字後摔門而去。我就是喜歡那位很帥很陽光的男生,難道愛也有錯嗎?他竟打了我!那一夜我去了同學家,我憤憤的想:我再也不要見到他了!

然而,第二天,我就在學校的門口見到了滿臉焦灼的父親,他拉過我的手,說:「回家吧。」我的淚噴涌而出。後來,弟弟告訴我,爸爸打了我那一巴掌後,自己也哭了。那一晚他為了找我,一夜沒合眼。我現在才慢慢的懂了,其實打也是一種愛,打你因為愛你,愛你所以才打你!

在上述幾位同學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的同學與父母的關系是很危險的,很不互相諒解,作孩子的一時任性,說出讓父母傷心的話,作父母的一時激動打了孩子。其實事後想想,何必呢,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呢?我們都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其實父母也是很心疼我們的,作為子女應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一想,多諒解他們。那麼,有些事就不會出現「打」的局面了。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父母有很多缺點,不如其他同學的父母,在調查表中,我們作了一下統計。「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如同學的父母好」的佔19.8% ,「沒有這么想過」的佔79.5%說明還是有一部分人不能夠真正看到父母真摯的愛,與父母仍存在一些矛盾。

學生心目中好父母的形象

我們歸類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①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

②教育孩子不偏激

③善解人意

④能給以巨大的鼓舞與安慰

⑤有特長、有豐富的知識

⑥不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有過多的要求

作為兒女,你覺得你平時表現怎樣?有何想法?今後怎樣做?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平時表現的不太好,太讓父母操心了,有時讓父母傷心,覺得自己愧對父母。

但都表示以後會更加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多幫他們做家務。有的同學還說要給父母洗腳,事雖小但說明我們作子女的已經長大,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假如父親是梁的話,母親就是牆!

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

父愛是一鴻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澄凈。

⑧ 如何調查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一,「你看人家誰誰」

家長愛比較,這種比較大多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比較,這樣的做的初衷顯然是想讓孩子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奮起追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真的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嗎?不見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缺陷,別說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就是你歷經世事滄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驗滿腹的大人,也有不如人的地方。而這樣拿自己孩子短處和別人長處對比,不僅不會讓孩子完善,更有可能的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從而讓孩子陷入兩種困境:一種是自卑,另一種是嫉妒。我的父母嫌我不如別人,我比不過他,我抬不起頭,我嫉妒他,這兩種情緒一旦形成,立刻相互轉化,從而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深遠的影響。

鼓勵永遠是最好的教育。

二,「別人搶你東西,你不會搶他的啊」

大人看著自己孩子受欺負,心裡不爽,但又實在不好意思親自動手去幫孩子搶,只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能爭口氣,於是就教育孩子,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還回來。

想想,這樣的思想多麼可怕,以怨報怨,怨怨相報何時了。今天小朋友搶了你一顆糖果,你告訴他要搶回來,於是無形之中孩子頭腦中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等長大了,別人打你一拳,你要砍他一刀;別人得到上司寵愛,你要想方設法破壞,人一旦把仇恨的種子埋進心裡,就會變成一條毒蛇,盤踞你的大腦,滋生出報復心,而這樣的種子,正是當年家長一句「別人搶你東西,你不會搶他的啊」種下的。

三,「爸爸對你好還是媽媽對你好?」

只要是自己的孩子,無論爸爸媽媽對孩子都不可能有了差心,這種情況下問出這樣的問題就是無事生非。很明顯,孩子很難在這個問題里做出什麼選擇,因為在他心裡,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爸爸媽媽對他都很好,但必須要回答,這個時候有一個完美答案就是「爸爸媽媽都好」。家長問出這個問題,很明顯是想聽這個完美答案,他們會覺得孩子懂事,因而誇獎幾句。久而久之,孩子在回答的時候,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就會不自覺地就帶上一種迎合,奉承的意思,你喜歡聽什麼,我就說給你聽,慢慢孩子長大了,不用教就懂得察言觀色,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這種東西絕對不是天生的,幼年的教育在其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誰欺負你,爸爸(媽媽)去給你打他」

這句話很平常,或許在說出口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目的性,只是父母為表示對孩子的喜愛,是啊,孩子是心頭肉,自己還捨不得捅一指頭呢,別人要敢打還不急了眼?但這樣的話說多了,就會給孩子這樣一種心理暗示:別人欺負我,我不怕,我爸爸(媽媽)會給我報仇。再往下發展,或許會主動去欺負別人,反正有父母在背後撐腰呢。

這就是仗勢。父母教給孩子的,應該是自立自強,絕不應該是仗著另一股力量去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孩子小,受了欺負父母可以報仇,進入社會了呢?孩子又會不自覺地想到倚仗父母的金錢,關系,實在沒有可仗的了,就會想方設法尋找更強大的勢力去投靠,這樣的人,本質上已經壞掉了。

就是這么稀鬆平常的幾句話,恐怕很多家長都在無意之間對孩子說起過,但很少有人考慮過這幾句話會對孩子的人格起到怎麼樣一種作用。很多時候,看似復雜的事情,原因其實很小很微不足道,尤其是這種心理上的暗示,更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或許即使在這樣的教育下,你的孩子仍然可以成長為一個可以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但他的品質,絕對會存在瑕疵。

閱讀全文

與父母子女關系狀況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人員養老金開通新社保卡 瀏覽:492
長壽煙紅盒黃盒多少錢一包 瀏覽:932
特種體質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瀏覽:328
部隊職級及退休年齡 瀏覽:666
老人抽水泵壞了怎麼處理 瀏覽:677
哈爾濱老年大學的專業 瀏覽:708
公務員判刑交養老保險 瀏覽:264
北京養老院價格普親費用 瀏覽:1000
公務員退休和在職工資區別 瀏覽:849
重陽節簡易畫視頻 瀏覽:62
海城市9萬養老保險 瀏覽:461
70歲老人打工受傷有誤工費嗎 瀏覽:423
蘭州哪個醫院做體檢便宜比較好 瀏覽:131
菊花長壽之花有什麼用 瀏覽:131
養老保險的不同檔次各領多少錢 瀏覽:8
2021年巴馬百歲老人有多少個 瀏覽:31
只交醫保沒有交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51
孝順你真棒 瀏覽:507
石景山區有老年大學嗎 瀏覽:90
吉林省事業退休人員工資待遇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