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父母對成年子女的缺點或錯誤不再指責時說明了什麼
父母跟成年的子女相處的確有很多問題。面對他們的缺點,應該委婉的指正。
做父母也是一門學問,要做好父母也不容易.特別是子女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獨立的職業生活家庭和獨立的人格,做父母的如何與子女相處,更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我認為: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相處至少要做到:
一、不要偏心. 對晚輩要一視同仁,有好處要想到每一個子女;有重大的事情要與每一個子女商量,有困難要讓每一個子女共同來分擔,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千萬不要厚此薄彼`有親有疏,這樣會種下矛盾的種子.
二、不要猜疑. 發生了事情,應當向子女當面說明,不要在背後亂發議論,說長道短,特別是不可在一個子女面前說另一個子女的壞話.
三、不要斤斤計較. 父母不能不顧子女的經濟條件和生活狀況,向子女提出過高的經濟要求,也不要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與子女計較經濟利益。
四、不要冷漠. 平時不要對子女總是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整天在子女面前板著面孔,沒有笑臉,特別是在有了意見分歧的時候,更不要對子女冷言冷語,冷眼相待
五、不要遷就. 子女有了缺點和錯誤,不能害怕鬧矛盾就不管不問,置之不理,一味地姑息遷就.
六、不要嘮叨. 對子女不懂的事情,父母有必要耐心指教,該批評的也不能閉口不言.但是子女已經成年,對過度的嘮叨,即使是真理,子女也可能會反感地頂撞和抵制.
七、不要偏激. 不要在子女背後胡猜亂想,不能在情況未明了的時候就盲目地批評指責.而且看問題不善於辯證地分析判斷,而是鑽死牛角尖,認死理,不分場合胡亂指責.
八、不要傳閑話. 作為長輩,不要隨便讓一個子女向另一個子女傳話,防止在傳話的過程中走樣變調,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九、不要挑剔. 對於子女的興趣愛好,如果不能苟同,也不必因看不慣而亂指責.只要沒有違背大的原則,就要允許子女持有獨立的見解和處世態度.
十、不要專斷. 不能只是要求子女尊重父母,而自己卻忽視子女的"對話權利",不尊重子女,不應該說絕對話,做絕對事.如果遇到與子女有分歧,也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稍有分歧便暴跳如雷,唯我獨尊。
⑵ 家庭破裂對成年子女性格的影響
一、 離婚對兒童智力與學業的影響。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兒童的幼年時期,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導師、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單親父母由於生活的壓力,可能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不周,但更為嚴重的是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靈創傷,他們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敏感,更缺乏安全感。同時單親家庭兒童的智力發展明顯落後於完整家庭兒童,學習成績也顯著地差於完整家庭兒童,而這種落後狀況在7—13歲各個年齡階段中都能顯示出來。可見,父母作為兒童最先交往和交往最多的成人,其對兒童智力發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社會角色難以完全替代的。
二、離婚本身對其產生的心理、情感傷害。
孩子的童年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家,完整的父愛和母愛。離異後的子女其家庭環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完整的。即使子女常常可以去探視離異分居的母親或父親,也難以完全彌補家庭環境的缺損。父母親在家庭中不同的社會角色不僅由社會地位和身份決定,同時還有著不同的性別特點。因此,父母親在家庭中是屬於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是難以完善地互相替代的。另外,研究發現,離異家庭兒童在社會行為方面所獲得的評價明顯低於完整家庭的兒童。離異家庭兒童的同伴關系不和諧,被同伴接納的程度低,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對父母的滿意程度明顯不如完整家庭兒童。離異家庭兒童與完整家庭兒童相比,情緒上有以下特點:1、消極情緒占優勢,易產生憤怒、恐懼、悲傷、焦慮等消極情緒。2、情緒波動大,差異家庭兒童情緒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3、情緒所起的作用是消極的。父母離異帶給孩子的心理創傷可導致他們出現適應不良行為,原是優等生的學生相當比例由於家庭的父母的離異,使他們在生活態度和學習狀態上,出現明顯的下滑,甚至結識不良的社會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離異對兒童性格發展的影響。
單親家庭的兒童容易出現較嚴重的性格缺陷,個性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在個性塑造上,父母親是子女的首任教師,而離異家庭帶給子女的卻是殘缺不全的個性影響與教育,這樣必將造成子女後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他們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等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必將作用於他們與同伴的交往活動,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他們與人交往相處能力的下降,結伴難度的增大。他們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以及離異後,在情緒、情感上發生大的變化,表現出:膽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極端、不相信人等,這些行為和性格表現直接影響到他們與周圍的同學、師長、朋友的交往。離異家庭兒童對社會、集體、他人和自己的態度較消極。表現為遠離集體、不愛交際、孤僻、冷漠、自卑、固執、怯懦、粗暴等等。大量事實證明,父母的離異會使得小孩子變得沉默不語、自卑、孤僻、自閉、缺少關愛、沒有安全感、心理變得異常敏感,還可能會出現幻聽、失眠、狂躁不安、社交恐怖等小兒精神障礙症狀。
四、離異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
離異兒童容易缺失生活和學習上的自信心,大多數離異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離婚所產生的異常情緒,通過父母的表情、語言、行為反映出來,使家庭氣氛壓抑,家庭人際關系緊張。離婚也會是子女對婚姻本身缺乏信心,因為有父母失敗婚姻的先例給孩子造成的印象。研究證明,離婚產生嚴重的壓力會引起家庭成員的機能紊亂和情緒不穩定,父母不良情緒的影響,家庭的破裂,導致兒童安全感的喪失。從而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危機通常是由社會生活變故造成的,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機問題,相對於完整家庭子女來說,更為普遍也更為嚴重。
這些負面影響,肯定讓孩子在情感認識上產生一些不健全的認識,甚至是偏頗的認識。這也正是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往往問題多的根源。父母離異的陰影,至今還在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為他們永久的一塊不願揭開的傷疤,他們的心靈上受到的創傷有很長時間的持續性,難以平息和恢復。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心者必培其心。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是人生旅途中溫馨的驛站,是事業工作的「助推器」。古人用「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來形容家的重要性,從這點上說婚姻不是兒戲,需要慎重對待。要明白婚姻從表象上是個人行為,從本質上是社會行為。任何一個結婚進入婚姻家庭領域的人,都要從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矛盾統一的角度思考和對待婚姻家庭,正確處理家庭關系,實現和諧家庭建設。真心期待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更要珍視婚姻和家庭,給對方以信任和理解,相互間應包容和忍讓,幸福的家庭應來自對質朴生活的深度理解,而不是草率行事。同時,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不安定也將導致社會的不安定,家庭不和諧就無法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婚姻家庭方面出現的社會問題,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只有家庭的和睦,才有社會的和諧。但願在我們生活中人們都渴望的家庭幸福,夫妻和睦,白頭到老的生活不僅僅是一種奢望。
⑶ 父母的性格對成年子女的影響有
太大了,有的可以說一生陰影。如果已成年,可以先擇離開,盡量少來往,等你逐漸強大再來往多點。
⑷ 孩子輕微受傷後父母應該怎樣去安慰他
哭泣的兒童 孩子會走路後,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難免會有幾次擦傷、跌破皮膚、碰傷或其他輕微的受傷。遇到這些情況時,父母不同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怎樣去安慰受傷的孩子也是父母在兒童教育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孩子輕微受傷後,一定會因為疼痛和害怕而大聲哭叫,尤其是第一次發生時,這時父母應該保持鎮定,並給孩子適當的安慰,如抱抱他,親親他,告訴他這是很平常的事,很快就會好的,這樣做能使驚恐中的孩子很快平靜下來,再次遇到這類事情時,他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疼痛過後也就沒事了。如果父母當時表現得大驚小怪,過分緊張,這種情緒就會傳染給孩子,會使孩子覺得發生了天大的事情,因此而產生過分恐懼、害怕的情緒,以致哭鬧不止。有的父母見到孩子受傷後,會心疼不已,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該給予過分的安慰和關心,否則會造成該子的嬌氣,一有疼痛就會哭鬧很長時間,以此來贏得父母的同情和關照,這將不利於培養孩子忍耐、勇敢的品質。相反,有些父母希望培養孩子從小就成為勇敢不怕病的人,尤其對於男孩,擔心安慰會使孩子吃不了苦,在孩子受傷後,表現得很冷漠,把愛憐隱藏在心中,任憑孩子哭叫而不理,還不時要求孩子勇敢,這樣做也不好,會使孩子覺得父母缺乏愛心,還會抑制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可能會影響到他以後和家人、朋友、同事的相處態度。 孩子輕微受傷後,從感情上要求大人的安慰這是很自然,也很正常的事。父母應該給與適當的安慰,教會孩子以後怎樣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孩子也會正確對待受傷之事,不會產生依賴和嬌氣的心理。
⑸ 許多研究表明,父母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意見影響著子女的態度和意見;積極參與家庭決策的
答案A
本題考查的是政治態度。許多研究表明,父母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意見影響著子女的態度和意見表明家庭環境影響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傾向,A符合題意。
⑹ 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起到多大影響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是終身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同樣,負面影響也會跟隨孩子一生。
俗話說得好,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育出什麼樣得孩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說話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教育就是一場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修行。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當有一天發現從孩子口中說出一句話,是那麼似曾相識,不正是自己曾經說的嗎,才會明白為人父母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
⑺ 父母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一):過度的愛也會造成傷害
這位知友,父母應該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
子女已是成年人了,作為父母的,在對待子女的方式也應該要變一變,不要再像子女小時候的那樣了。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與成年女子相處?
說話上要注意,不要動不動就罵,動不動就打
子女已是成年人,有他(她)的尊嚴;作為父母的,要懂得顧及子女的尊嚴,給子女的面子。
家裡有什麼開心的事和不開心的事可以與子女一起分享
家裡有什麼事都可以與子女說下,分享給他們知道;與子女處於一個平等的位置。
家裡的事情,應該叫上子女一起參與
子女成年了,長大了;家裡的一些事情也叫子女一起參與決策;比如,家裡買房;采購電器;家私等等,這些可以叫子女參與;多聽聽子女的意見。
把家裡財政狀況攤出來給子女知道
讓子女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使子女有承擔家庭的責任心;若子女已參加工作,應該與子女商量,要子女承擔一部分的家庭開支;即使家裡根本不需要子女的那些錢來生活。這樣可以培養子女有家庭的責任心。
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時,可以與子女多聊聊人生的規劃
子女長大了,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平時可能會不容易透露他們的想法;父母就要多與子女溝通。
6
若子女已結婚,作為父母,有時間的話可以多幫他們
在你們力所能及的地方多幫子女,幫他們照顧下他們的子女等等;大家互相理解,互相體諒;互相照顧;一家人和和睦睦的。
摘自網路經驗
⑻ 父母對於已成年的兒女依舊過分關懷,利多還是弊多
我媽媽就是這樣的,我現在30多了,還老關心我晚上洗腳沒有,吃飯,反正一點點事都無微不至,我也沒辦法,我早就知道照顧自己,可是父母還是這樣,這種心情無法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