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看美國虎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歲末年初,沒想到又爆出一條轟動世界的「虎消息」:美籍華人教授蔡美兒的作品《虎媽媽的戰歌》,高調贊譽被稱為「虎媽」的中國母親嚴苛的育子之道,「中國媽媽戰勝美國媽媽」的說法一時喧嘩.這幾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測試上海學生獲全球第一之後,美國遭遇的第二顆教育「原子彈」,然而,「虎媽戰歌」不過是一曲中國母親的悲歌、中國教育的哀歌. 「虎媽」在國內是以「瘋狂媽媽」聞名的.中國的「瘋狂媽媽」們奉行苛教,大多是因為獨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擇校競爭特別激烈等不得已而為之,對孩子往往心懷歉疚.蔡美兒在美國面臨的教育環境、教育問題與中國佷不相同,但她理性總結並高調肯定的這一家教的「中國模式」的確具有共性. 她管教兩個孩子的方式,在國內可謂司空見慣,她為孩子規定的「十不準」,包括不準夜不歸宿、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不準有科目成績低於A、除了體育與話劇,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甚至規定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等. 蔡美兒總結,與美國家長認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經常鼓勵和贊譽相反;中國媽媽認為孩子天生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可以用訓斥甚至威脅的方式對他們施壓.中國虎媽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是: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媽」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顛覆了教育學的基本價值、基本原理.毫無疑問,嚴苛管制、強化訓練、高壓和懲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這與軍體、雜技訓練並無二致.在國內,這種應試訓練已經發展到佔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時間,包括睡眠和休息時間,不允許玩樂和看「閑書」,而且完全不鼓勵批判性思維,通過「題海戰術」反復訓練,對考試要求達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極致狀態. 這一模式的嚴重後果,就是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想像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從小就嚴重厭學.一個生活在壓力和威逼之中、沒有夢想和內在學習興趣的孩子,長大後雖然可以謀取學位和職業,卻不大可能成為有高度智慧的優秀人才.所謂「高分低能」、「錢學森之問」的症結端在於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媽」會說,孩子將來有高學歷和好工作就行了,沒指望非要成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但是,這種教育還存在另一種風險:單純追求學業導致的社會化程度不足和個性缺陷. 中國家長往往對孩子參加學業之外的活動、游戲、學生之間的交往,視為不務正業、浪費時間.殊不知,這是比學業更為重要的成長過程.蔡美兒甚至抵制孩子參加校園演出,超越了中國家長的常規.在從小到大單打獨斗的考試競爭中,中國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視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優秀學生之間更是如此.家長對孩子的嚴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許多學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張、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後問題就暴露無遺. 如果說,赴美留學生盧剛槍殺師長同胞的悲劇或屬例外,一些高分學生缺乏自立能力,拙於表達、甚至不會交友和戀愛,卻有一定的普遍性.當我們似乎培養出一個「人才」時,他卻還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人」,這樣的「才」難有大用甚至沒有幸福,從而喪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標. 是培養「人」還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還是孩子的終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問題.支撐「虎媽」的是一個古老而強大的價值觀,就是追求出人頭地、望子成龍.五四時期「救救孩子」的吶喊,開啟了發現兒童、保護兒童、解放兒童的現代教育之路,主張把兒童當做兒童來對待,而不是作為大人或成人社會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陶行知在談到公民教育的價值時,特別強調要培養「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沒有這種公民意識就沒有對待兒童的「平常心」. 當今社會,「打造優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商業蠱惑如雷貫耳,「24小時記下1000個英語單詞」、對4歲幼兒的「思維訓練」等鋪天蓋地,「虎媽戰歌」歌聲嘹亮,全社會教育價值觀的扭曲,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觸目驚心.
『貳』 美國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
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因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同,所採取教育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就拿美國來說,他們肯定也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教育方式,那麼美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其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美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放任型,讓他們的孩子去實踐中尋找答案並鍛煉自身。和中國教育相比有教育方法、范圍以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每個國家都會有他們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方式,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美國所用的就是放任型,而中國的是嚴格—溺愛型,嚴慈相濟。所以,美國的教育孩子方式和中國教育孩子肯定是有不同的。
『叄』 美國父母是如何在餐桌上教育孩子的
美國爸爸媽媽把吃飯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他們以為,讓孩子從小自己決議吃仍是不吃,回吃多少,是答培育他們思想獨立的開端。
從孩子能夠拿起動勺子起,就開端自己吃飯了,盡管孩子的和諧才能還不可,勺子里的食物會弄得渾身慢地都是,但是美國爸爸媽媽並不在意。孩子一歲左右,爸爸媽媽喂飯的作業根本完畢,孩子得自己一個人把自己喂飽。在美國家庭經常能夠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把他們放在高高的餐椅里,放上食物就走開忙去了,比及時刻差不多的時分,爸爸媽媽過來拾掇東西。就算沒吃完也是如此,不能讓孩子花上一個小時的時刻吃一頓飯
『肆』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父母管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孩子到了18歲,要和父母脫離得乾乾凈凈嗎?答案卻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學的美國女孩。這個女孩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為了照顧愛女上學,這對夫婦不僅辭了工賣了房,還把家乾脆搬到了哈佛大學附近並在波士頓重新就業。瞧吧,兒行千里母擔憂,上了大學的美國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寶貝兒。 在美國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國人就是那些美國父母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美國父母對我心靈觸動的最大之處是,他們教育孩子一般會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對孩子採取量體裁衣的方法。 無論是誰,只要一談教育,特別容易走進條條框框的說教。基於此因,我以幾個真實的故事來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泰勒和克拉是兩位可愛的美國女孩兒。遺憾的是,她們兩人分別患有語言和視物障礙。雖然醫生的治療緩解了她們各自的症狀,但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恢復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說話發音不清,克拉閱讀特別困難。在學業上,不管怎麼追趕,她們也趕不上同齡的健康人。放棄她們的教育嗎?這不可能。那可怎麼禰補呢?我想,她們的父母肯定相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結果呢,泰勒在四歲時被扔進了游泳池,克拉在六歲時被送進了體操館。經過她們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這兩位女孩現在分別變成了游泳和體操健將。記得有人說過,不管是誰,至少有一樣應該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雖然語言和閱讀不盡人意,但她們卻做到了在體育方面出色。美國全民熱愛體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蘭蒂是個早產兒,長得又瘦又小,她的母親又是個單身媽媽。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總是令人擔憂。雖然美國全民熱愛體育,但如果想讓白蘭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樣在體育方面有所建樹,實在是難為這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兒了。在白蘭蒂五歲時,她的媽媽開始為她設計未來,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蘭蒂課後的主要功課。每次,當白蘭蒂就讀的學校有舞台劇上演時,在台上蹦蹦跳跳的,總會有白蘭蒂活潑的身影。也許是舞台表演的經歷,增加了白蘭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後,她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並榮獲競選勝利。最近,白蘭蒂代表美國中學生,帶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歐洲巡迴演出了一圈。白蘭蒂出色的才藝和領導才能,肯定會為她幾年後申請大學時添上亮麗的一筆。 也許你會問,除了體育和音樂,美國父母就不抓孩子學習嗎?當然抓啦,美國父母也有分數掛帥的思想。而且,他們一旦抓起來,他們的那股認真和執著,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國護士,也許是職業習慣,她每天進進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條。尼娜堅信,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如私立學校。於是,她先把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送進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又幫助寶貝兒子擠進了競爭極其激烈的培養神童的學校。當我向她討教育兒秘訣時,她為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閱讀與詞彙的寫作書,數學和科學習題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叢書出色,她講的條條是道。我想,以抓學習為主的中國父母們,也不過如此吧。 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父母並不完全以抓學習為主。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是他們典型的育兒經。此外,無論是對孩子的體育,音樂,學業訓練,美國父母比我們中國父母更愛鼓勵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類似鼓勵孩子的話,常常會從美國父母的嘴中脫口而出。和美國父母相比,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普遍要求相對嚴格。以我本人為例,我對自己孩子的鼓勵常常做的很不夠。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樂觀鼓勵法,值得我們借鑒。 與中國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不同的獨特的教育裝備,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美國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二是美國的主日學(Sunday School). 據教育資料稱,美國至少有一百一十萬的孩子,完全脫離公立或私立學校的束縛,只在家裡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筆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學校似乎很有市場。每次去社區圖書館,我幾乎都會看到家庭學校的媽媽和孩子們在那裡上課。有一次,我與一位家庭學校的媽媽交談時,她直言不諱地告訴我,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課程進展太慢了,她在家裡全職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學業上喂飽,讓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讀過一篇新聞報道說,美國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國孩子考上了大學。我想,這和家庭學校的快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關。美國的家庭學校,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家庭作坊。美國教育部門有專門為家庭學校設置的教學大綱,家庭學校的孩子們不僅有自己的團體,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雖然家庭學校的利與弊並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但有一點兒可以肯定,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材,美國父母有選擇家庭學校的權力和可能性。 美國是個宗教國家,據統計大約有80%左右的美國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個城市,美國學生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誦這篇國旗宣言:我宣誓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國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國家不可分割,民眾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從這篇誓詞中,我們看到了上帝這兩個字。上帝,在美國孩子們的眼中並不陌生。不管他們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能欣然接受國旗宣言中上帝庇護美國這個說法。以前,筆者在我的拙文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中提過,教堂是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之一。美國的教堂遍布各個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達到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國那些虔誠的基督徒去教堂時,總會帶上他們成長期的孩子們。當大人們在做禮拜時,孩子們則參加為他們准備的主日學。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中,通過那些深淺不一的聖經故事,主日學的老師們在向孩子們傳遞著愛人如己的道理。身為父母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無私要有愛心。在美國,主日學就是美國孩子們愛心教育的大課堂。即使是在我們華人教會,孩子們也有在聖誕節為窮人捐獻聖誕禮物,為非洲難民絕食30小時籌備捐款,為美國無家可歸者送衣送飯等慈善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家庭學校很具美國特色,但它並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國孩子還是會去公立或者私立學校求學。至於主日學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不過,據筆者所知,至少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中流行一種說法,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有愛心,也比較懂事。
『伍』 美國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不鼓勵家長指導孩子學習
因為美國家長認為學習是孩子的責任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從小就鼓勵孩子為自己負責任。
最好的方法是鼓勵。批評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敵人。盡量強調孩子的優點,忽略他的缺點,孩子的自信心才會提高。這點中國父母要好好向美國父母學習。中國父母以批評為主,美國父母以表揚為主。因此美國孩子自信心比中國孩子強。
對於小孩子必須鼓勵他們才會進步才會做得更好。在鼓勵聲中成長的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歩我們要學會做給孩子鼓掌的父母。
無論成績好壞不要督促。鼓勵和信任孩子會做好,孩子就會做好的。要讓孩子知道讀好書是他的責任不是家長的責任。前途和生活是屬於孩子自己的。父母如何愛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告訴他讀書好和不好的人將來到社會上的等級差別。告訴他你對他百分百有信心只要他努力一點一定有優異成績。不要具體督促讓他自己安排如果你具體督促就
喧賓奪主了。孩子會認為學習是你的事。即使是在你督促下做了但是是認為為你學習而不是為他自己學習.那麼一旦失去你的督促他就不學習了.你能督促他一輩子嗎?
相信孩子,不斷表揚
孩子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你已經在努力學習了。希望再接再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有很大的潛力,要充分發揮。你是好樣的。
『陸』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一天中午,兒子在吃飯時耍脾氣,媽媽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了。」2歲多的小兒子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晚餐開始了,小兒子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媽媽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媽媽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還有一次,兒子准備出門玩耍時,把鞋子穿反了,媽媽看到了也不做聲。沒過多久,孩子就跑回來了,說:「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媽媽說:「你把兩只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
兒子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自行車騎一騎。可是兒子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久而久之,小
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過了一陣,兒子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兒子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爸爸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爸爸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結果,兒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喻德聲2011.
『柒』 看美國家長是怎麼教育小孩子的
一、注重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
走進美國家庭,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兒童讀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牆上門上貼滿孩子們的「美術作品」,父母親很少強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強求孩子稱呼他們爸媽,孩子們像夥伴似的直呼長輩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與孩子說話永遠是蹲下來,他們認為,孩子雖小,但也是獨立的人,所以應蹲下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充分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無論結果怎樣總是給予認可和贊許。
二、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美國父母看見孩子在牆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畫,他們會笑嘻嘻的,很高興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然後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在美國,孩子7-8個月就可坐著特製的桌子自己抓飯吃。他們不擔心孩子弄臟了衣服。
三、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在美國,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有一間房子。在孩子處理日常事務上,父母只幫孩子做一些當時年齡還無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比如兩歲孩子洗澡時,媽媽只幫孩子放好水,脫下衣服,然後孩子自己爬進澡盆,在水裡玩一會就自己抹香皂,洗干凈後再自己爬出澡盆。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掙錢讀書。因此,美國社會上的一個清潔工人、一個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美國小學在課堂上對孩子從不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
『捌』 美國家庭教育方法
qq2495049 ,您好!
您提的問題,是涉及到廣大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關心和渴望解決的家庭教育難題。在此,誠摯推薦您觀看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論壇系列紀錄片《聖賢教育改變命運》,能在快樂和感恩的氛圍中感悟人生的真理,認識災難事故因何發生,能做到趨吉避凶,真實不虛!當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的確是難得的家庭教育經典節目!這個節目里有許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討解決孩子教育的種種方法,真是我們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對一的家教老師,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家庭教育網路資源,而且是完全免費的,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極大的幫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現沒有恆心、慳貪、叛逆不聽話、上網成癮、依賴性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不是能從某個簡單方法或措施就能從根本上教育改正過來,變成一個孝順聽話的小孩,而是需要我們全面而系統地進行家庭教育,從根本處下手才能治標又治本。這部片裡面有很多專家、老師、家長親身說法、以其獨特的心得體會向大眾匯報,啟示家長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從小接受的家教會影響小孩子的終生,從中一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經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種種現實狀況是:社會誠信嚴重缺失!各種媒體的誇張渲染、錯誤引導,孩子成長的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談何容易呢!家長是越來越不好當了,說實話,很多家長也不會如何當家長,就將小孩出生到這個世上,將很多的教育責任都推給了學校和社會,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成長經驗是需要家長言傳身教的,推卸責任的話怎麼能將小孩教育好呢?確實悲哀啊!
而我們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實體會,只圖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說實話,真是有點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們都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領悟這種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們生活當中存在的所謂代溝,都是因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脫節了,沒有很好的連貫所造成的,現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妄顧他人的感受。
我們必須知道,一切教育要從根本做起,就像樹要有根才能長樹干樹枝和樹葉,才能枝繁葉茂呀,如果丟棄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樓閣。在此,推薦各位有緣的朋友,無論看過或沒看過的也好,都敬請盡量抽多些時間觀看大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優秀論壇節目: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可以在網路視頻或者優酷土豆搜索播放),但願看過的人都能夠從中得到真實不虛的利益,並且繼續利益他人,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創造和諧共存的社會大環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示。
衷心祝福您!
『玖』 看美國父母是怎樣教出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內附禮儀
看到這個標題,你是不是會問,米粒媽,你也太崇洋媚外了,為啥美國父母能把孩子教育得有禮貌,中國家長也一樣可以呀!
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上周末,米粒媽的親生閨蜜Rebecca回國探親。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她已經定居紐約12年了,從當年青澀的女大學生,變成了一兒一女倆娃媽,紐約的幾家便利店店主,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我倆在咖啡館聊天的時候,她的一雙兒女(兒子3歲,女兒5歲),安安靜靜地在一邊自己玩、看書、畫畫兒。用iPad看動畫片的時候,不用提醒,就雙雙戴上耳機,不影響周圍的人。上了一盤點心,倆孩子對服務員說謝謝,然後自然而然地遞給媽媽先吃,自己才開動。
我的天!啥情況!這倆孩子是天使么?
如果帶了米粒來(周末米粒爸帶他去上冰球課了),他估計是上躥下跳,追跑打鬧,不到半小時就吵著要回家了。因為閨蜜一直帶著孩子在美國生活嘛,自然受美國育兒理念的耳濡目染, 我正好問問她,美國育兒理念跟中國有啥不一樣的地方。
Rebecca說,她覺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隔代育兒。
在美國,不管是白人還是華人家庭,基本都沒有老人幫忙帶娃,必須媽媽親自上陣。美國老人非常瀟灑,退休後很多都搬去了佛羅里達養老,天天坐游輪啊、環游世界啊,幾個月見不了孫輩一次。爸媽教育孩子,沒有老人做「擋箭牌」。
國內呢,如果不是媽媽親自帶,又不放心保姆,就只有老人幫忙帶了。老人帶娃受苦受累,功不可沒,但畢竟隔輩親,比父母直接帶更寵溺些。
我閨蜜說,她家倆娃,一見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馬上「熊」多了,眼瞅著大變樣兒。她一教育孩子,姥姥就上來攔著,說「你小時候,還不如他呢!」這殺手鐧一出,她的各種教育方法就瞬間失效。
Rebecca說,另一個很重要的事兒就是同齡人的影響。
她剛回國,她一個特別好的大學同學,帶兒子去她家做客。她跟同學在客廳聊天,她同學的兒子,在小屋跟她家孩子玩。
聊到一半,只聽「咚」的一聲,估計哪個孩子磕著了。Rebecca屏氣凝神,沒聽見哭聲,估計不嚴重,就想繼續聊。她同學跑進屋,她兒子(這會兒已經磕了半分鍾了)看到媽媽來了,趕緊放下玩具,准備開腔大哭。
Rebecca說,這不沒啥事嘛,看見媽媽才開始哭啊?同學兒子被「揭穿」了,恨恨地跟Rebecca喊:「你滾開!」
沒一會兒,Rebecca三歲多的小兒子也學會了,跟媽媽說「你滾開!」,被Rebecca拎到角落就給了一巴掌。她說,這同齡人影響力真大,往上學得慢,往下學可快了。。。
Rebecca還說,其實都是學校教得好!美國的學校和幼兒園天天教禮儀。
美國幼兒園大量強調,要孩子把thank you(謝謝)、please(請)、sorry(對不起)、excuse me(勞駕/打擾了)掛在嘴上,老師、家長對孩子說話也都是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習慣。
美國家庭一般兩三個孩子,家長也從小教sharing(分享)、taking turns(輪流來)、helping(幫助別人)這樣的概念(要不就真亂了套了!)
Rebecca朋友圈,美國學校的禮儀海報:
上周,Rebecca跟女兒、姥爺一起過馬路。姥爺一看是紅燈,也沒車,就想直接過馬路,Rebecca一把攔住她爸,說:「爸,你怎麼闖紅燈啊!萬一來個車呢!」
最逗的是,她女兒特認真地跟她說:「你怎麼能這么跟你爸說話啊!太沒禮貌了!」旁邊的人都逗樂了。這,就是學校教育的力量。
其實米粒媽總結啊, 除了Rebecca提到的這些,還有幾個重要的原因,比如「區別對待」。
像咱們有娃的家庭,或多或少,孩子都有些特權。比如買的高級水果啊,有機蔬菜啊,只給孩子吃;比如自己吃快壞了的香蕉,給孩子吃最好的;比如吃的掉地上了,扔了覺得可惜,就自己吃掉,久而久之,孩子只要掉了東西,就指著地上的吃的喊,「媽媽吃」。
我們剛回國的時候,米粒姥姥也經常這樣,超市裡很貴的有機藍莓,只捨得買給米粒吃。後來,我怕這樣的特殊待遇會讓米粒覺得,自己比其他家庭成員重要,就特意跟米粒姥姥「約法三章」:如果捨不得買,就不買。否則,就大家一起吃。不能給米粒同學搞特殊。
我想,得讓米粒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裡的皇帝,更不是宇宙的核心。他和我們一樣,是家裡平等的一份子。
還有一點,米粒媽覺得,是美國孩子「社會化」得特別早。
美國不是沒有老人帶娃么,如果媽媽是職場媽媽怎麼辦呢?寶寶出生沒多久就可以送去daycare(日托中心),很像咱們小時候去過的「托兒所」。一般幾個月、1歲左右就可以送去daycare,最早甚至2個禮拜的嬰兒就可以送(每家daycare規定也不太一樣哈)。
中國現在普遍取消了大院里的托兒所,3歲才送去幼兒園,之前其實「社會化」程度比較低。兄弟姐妹又少,所以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美國孩子,1歲,甚至2周就被送去daycare,家裡也有兄弟姐妹,更早學習秩序和規則。再加上daycare和幼兒園也在教禮儀,孩子就更容易彬彬有禮。
總結完畢,客觀的說,在中國,獨自帶娃,不需要老人幫忙的家庭確實非常少;像美國那種daycare也非常少見;但是我大天朝可是禮儀之邦啊,我們帶孩子堅決不能輸給歪果仁,是吧。
或許你在朋友圈讀過這樣的文章《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沒人告訴你,你家孩子沒有教養》《孩子,我允許你沒出息,但是不許你沒教養》……是的,孩子的教養,體現的是父母的格局。身為父母,給孩子留下幾套學區房,不如教給孩子立足於社會的規則――教養。
米粒媽碎碎念
昨晚,米粒媽寫稿寫到2點半,今兒早上6點就被米粒捏鼻子、揪耳朵、在床上蹦蹦跳跳地弄醒了。我現在非!常!不!爽!我頂著熊貓眼,正在制訂一份計劃,立志要把我家上躥下跳的皮猴子,變成彬彬有禮的小紳士,哼!
你有什麼心得體會,或者見聞,在評論區分享下吧!我要再去補個回籠覺了。。。:P
米粒媽推薦禮儀書單
這些繪本,能幫你培養出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
1、《Learning to Get Along》情商繪本
雖說繪本不是葯,但卻可以一點一滴改善孩子的「體質」。咱們團過的這套《Learning to Get Along》是美國各大幼兒園和眾多家庭必備的一套書,是不少學校機構的必備「寶典」。
這套書涉及到15個孩子經常遇到的問題:分享、傾聽、誠信、堅持不懈、理解他人、克服恐懼、情緒和憤怒管理、安全意識……讓這些力量,像種子一樣埋在孩子心裡,靜待它生根發芽,等孩子獨自面臨挑戰的時候,成為他的力量。
舉例來講,出國旅行去餐廳,點餐的時候,不要說「I want a pasta」(聽起來非常粗魯),而是「May/Could I have a pasta, please?」(謙遜有禮)。生活中,我們要求米粒,如果要讓爸爸媽媽或旁人幫忙做什麼事,也要有禮貌地說「請」;得到別人的恩惠,必須要真誠地感謝。
2、《No, David!》大衛不可以
每一個看過《大衛,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歡他,這個天真無邪、把家裡搞得一團糟的小男孩,讓他們覺得又開心又釋懷,世界上哪一個孩子不渴望像大衛一樣隨心所欲地在牆壁上亂寫亂畫、把浴室變成一個沼澤地、頭戴鐵鍋敲得叮當亂響……
最後一頁,大衛被媽媽緊緊地摟在懷里,幸福地閉上了眼睛,媽媽一句「大衛乖,我愛你」,頓時就化解了大衛所有的眼淚和委屈。這溫情的一筆讓故事情節急轉直下,一個童年惡作劇的故事就收場於這樣一個愛的動作。我們身邊有多少這樣的「大衛」呢……
3、Karen Katz系列:《Excuse Me(勞駕您)》《No Biting!(不咬人)》《No Hitting!(不打人)》《I Can Share(我可以分享)》
卡茨的書都適合低幼寶寶。當寶寶弄壞了姐姐的玩具,該說什麼?對啦,該說「I'm sorry.」孩子輕輕鬆鬆就能記住好習慣啦!
比如,去別的小朋友家做客,小朋友媽媽問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你想喝點什麼嗎?如果想,可以說yes, please。之後再根據情況說具體想喝什麼;而如果不想,可以回答no,thank you. 千萬別簡單的只說一個no哦,那樣聽上去很生硬、有點不禮貌。
4、《How Do Dinosaurs Eat Their Food?》(恐龍如何吃飯?)
你知道恐龍是怎麼吃飯的嗎?它們會狼吞虎咽,會杯盤狼藉,會糟蹋食物,還是大聲打嗝?它們一定是用最狂野,最原始的方法來吞食,而且肉食性的恐龍,肯定是個愛挑食的小搗蛋!
不過,在這本書中的恐龍們卻不是這樣子的喔!它們不但會細嚼慢咽,各種食物都願意嘗試看看,坐姿端正,最棒的是,它們在用餐過後,還會感謝辛苦作菜的爸媽!
孩子們借著最感興趣的各種恐龍,來學習一般的餐桌及用餐的禮儀,並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哦!
5、《Llama Llama Time to Share》(小羊駝,來分享)
新鄰居前來拜訪拉瑪家,鄰居家有一個小寶寶還有一個與拉瑪年紀相仿的小女孩――奈莉。可是拉瑪卻不願意和奈莉分享他的羊駝玩偶,於是在爭搶過程中把玩偶給扯壞了,但這也讓拉瑪學會了分享。
6、《My Mouth is a Volcano》(我的嘴巴是火山)
這是美國亞馬遜排名第一的禮儀繪本。
Louis是個小男孩,他總有非常重要的話說,因此經常打斷別人。這本書告訴孩子如何禮貌地加入別人的對話,不要像火山爆發一樣哦。
願我們都能培養出彬彬有禮的孩子,一起做有禮貌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