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60花甲,70古稀,80歲叫什麼
80歲叫耄耋(mào dié)
40歲叫不惑
50歲叫知命
拓展
襁褓:初生
孩提、總角、垂髫:童年專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豆蔻屬之年: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碧玉年華: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而立之年:男子30 歲
不惑之年:男子40 歲
知命之年:男子50 歲
花甲之年:男子60 歲
古稀之年:男子70 歲
喜壽:男子77歲
杖朝:80歲
耄耋之年:80~90歲
米壽:男子88歲
鮐背之年:90 歲
白壽:男子99歲(取百去「一」之意)
期頤之年:男子100
茶壽:男子108歲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
⑵ 八十歲是什麼之年
八十歲,這個年歲的稱謂為杖朝之年、中壽。還有耄耋之年(mào dié),形容老人專八九十歲。屬
耄耋之年是指八十、九十歲。耄耋兩個字都有年老的意思,放在一起泛指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們。六十花甲,是因為中國古代採用的天乾地支紀年每60年一個循環,也就是一個甲子,所以60歲被稱為花甲之年,然後是70古來稀,80、90耄耋。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 :「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2)80歲以前的什麼之年擴展閱讀:
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在雲南羅平富樂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
"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也。 七十曰耄,頭發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變黑色如鐵也。 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鬢發變黃也。
耇,垢也。皮色驪悴,恆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 百年曰期頤;頤,養也。老昏不復知服味善惡孝子期於盡養道而巳也。 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⑶ 80歲到90歲之間是什麼之年讀音是什麼
耋(dié)——七十、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預註:「七十曰耋」.《醒專世恆言施潤澤灘闕屬遇友:「壽登耄耋,富貴不可勝言.」耄(mào)——八十、九十.《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⑷ 60歲 70歲 八九十歲分別稱為是什麼之年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⑸ 30歲至80歲分別是什麼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版男)——而立之權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⑹ 人到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什麼年
因為周制允許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撐著拐杖入朝。所以八十歲也稱杖朝之年。
⑺ 古人稱八十歲為什麼之年,九十歲為什麼之年,一百歲為什麼之年
八十歲,這個年歲的稱謂為杖朝之年。男子80歲,意思是年過八十就可以允許撐著拐杖入朝。
九十歲,這個年歲的稱謂為杖鮐背之年。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
一百歲,這個年歲的稱謂為期頤之年。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
(7)80歲以前的什麼之年擴展閱讀:
而立:出自論語「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歲獨當一面
不惑:同樣出自論語,「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就已經見慣各種情況,不會被迷惑了。
艾:語出《禮記》,「五十曰艾」。
知命:語出論雲「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乾地支輪回而得,天干十種,地支十二種,一輪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
古稀:出自杜甫的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此作為七十歲的代指。
⑻ 人到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什麼年
八十歲稱耄耋之年。耄: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耋: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歲得以壽終正寢,死後遍施恩澤,連草木蟲魚都能得到好處。也可稱杖朝,意思是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後來成為八十歲的代稱。
(8)80歲以前的什麼之年擴展閱讀:
耄耋,八九十歲,是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另有知命之年指男子50 歲、花甲之年指男子60 歲、古稀之年指男子70 歲、喜壽指男子77歲、杖朝指80歲、耄耋之年指80~90歲、米壽指男子88歲、鮐背之年指90 歲、白壽指男子99歲、期頤之年指男子100歲、茶壽指男子108歲。
⑼ 80歲稱為什麼之年
70歲叫古稀,80歲叫仗朝,90歲叫鮐背,其中80與90又可統稱為耄耋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仗朝又作杖朝: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後用作八十歲的代稱。
⑽ 70被稱為古稀之年,那80是什麼
80歲稱為「耄耋之年」。
耄[mào]:古稱八十歲至九十歲的年紀,形容年老,引申為昏亂之義。
耋[dié] :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出處】三國.魏.曹操 《對酒》詩:「人耄耋,皆得以壽終。」《北史·尉元傳》:「雖老、更非官,耄耋罔祿,然況事既高,宜加殊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鍾生》:「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矣。」 李大釗 《青春》:「斯則人類之壽,雖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奮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於無盡青春之域?」
【反義詞】垂髫
(10)80歲以前的什麼之年擴展閱讀:
襁褓:初生
孩提、總角、垂髫:童年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豆蔻之年: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碧玉年華: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而立之年:男子30 歲
不惑之年:男子40 歲
知命之年:男子50 歲
花甲之年:男子60 歲
古稀之年:男子70 歲
喜壽:男子77歲
杖朝:80歲
耄耋之年:80~90歲
米壽:男子88歲
鮐背之年:90 歲
白壽:男子99歲(取百去「一」之意)
期頤之年:男子100
茶壽:男子108歲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