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利局下屬單位有哪些
以重慶市水利局為例,
局直屬事業單位包括:
1、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2、重慶市水利局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發展中心
3、重慶市水利工程管理總站
4、重慶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5、重慶市水利工程質量監督中心站
6、重慶市水資源管理站
7、重慶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
8、重慶市河道管理站
9、重慶市水利發展研究中心
10、重慶市防汛抗旱搶險中心
11、重慶市水利信息中心
局直屬企業單位包括:
1、重慶市水利水電發展總公司
2、重慶市水利電力建築勘測設計研究院
(1)湖南長壽街飲水工程移民擴展閱讀
重慶市水務局的職能:
(一)負責保障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貫徹執行水利水資源法律法規規章及方針政策,研究提出全市水利戰略規劃和政策建議,起草水利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組織編制全市水資源戰略規劃、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等重大水利規劃。
(二)負責生活、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用水的統籌和保障。組織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擬訂全市和重要區域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水量分配方案並監督實施。
負責重要流域、區域以及重大調水工程的水資源調度。按許可權組織實施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和防洪論證制度,指導開展水資源有償使用工作。指導水利行業供水和鄉鎮供水工作。
(三)按規定製定水利工程建設有關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提出全市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方向、具體安排建議並組織指導實施,按市政府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提出市級及以上水利資金安排建議並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
(四)負責水資源保護工作。組織編制並實施水資源保護規劃。指導飲用水水源保護有關工作,指導地下水開發利用和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
(五)負責節約用水工作。擬訂節約用水政策,組織編制節約用水規劃並監督實施,組織擬訂有關標准。組織實施用水總量控制等管理制度,指導和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
(六)指導水文工作。負責全市水文水資源監測、水文站網建設和管理。對江河湖庫和地下水實施監測,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情報預報和重慶市水資源公報。按規定組織開展水資源、水能資源調查評價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
(七)組織指導水利設施、水域及其岸線的管理、保護與綜合利用。組織指導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建設。指導重要江河湖庫及河口的治理、開發和保護。指導河庫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流量水量管理以及水系連通工作。承擔全市河(庫)長制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及重慶市河長辦公室日常工作。
(八)指導監督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組織實施具有控制性的和跨區域跨流域的重要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
(九)負責水土保持工作。擬訂水土保持規劃並監督實施,組織實施水土流失的綜合防治、監測預報並定期公告。負責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指導重點水土保持建設項目的實施。承擔重慶市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日常工作。
(十)負責農村水利工作。組織開展大中型灌排工程建設與改造。組織指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組織指導節水灌排有關工作。指導農村水利改革創新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農村水能資源開發、小水電改造和水電農村電氣化工作。
(十一)負責水利工程移民管理工作。擬訂水利工程移民有關政策並監督實施,組織實施水利工程移民安置驗收、監督評估等制度。
負責指導監督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實施,負責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的綜合協調、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負責三峽庫區對口支援等工作。承擔重慶市三峽庫區對口支援辦公室日常工作。
(十二)負責組織重大涉水違法事件的查處,協調跨區縣(自治縣)的水事糾紛,指導水政監察和水行政執法。依法負責水利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組織指導水庫、水電站大壩、農村水電站的安全監管。指導水利建設市場的監督管理,組織實施水利工程建設的監督。
(十三)開展水利科技和外事工作。組織開展水利行業質量監督工作,組織擬訂水利行業的地方技術標准和規程規范並監督實施,組織重大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負責水利對外交流、合作等有關涉外事務。
(十四)負責落實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相關要求,組織編制全市洪水乾旱災害防治規劃和防護標准並指導實施。承擔水情旱情監測預警工作。組織編制重要江河水庫和重要水工程的防禦洪水抗禦旱災調度及應急水量調度方案,按程序報批並組織實施。承擔防禦洪水應急搶險的技術支撐工作。
(十五)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㈡ 洋縣李家村移民點飲水是哪裡供應是否衛生
這個你可以放心,移民點的飲水都是經過多方檢驗過的,扶貧部門也對飲水進行檢查,符合衛生標准
㈢ 繁峙縣的經濟
2005年—2010年,繁峙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0.8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3.5億元,增長2.1倍;財政總收入由2005年的1.6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53億元,增長1.2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1.2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9.37億元,增長22.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5866.96元,增長到2010年的達到13839.7元,增長1.4倍。
2013年繁峙縣GDP完成33.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5.2%;財政總收入完成3.5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1.45%;工業增加值完成13.9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1.19%;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29.3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3839.7元,同比2012年增長16.26%;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236.5元,同比2012年增長20.5%。 截止2013年,繁峙縣縣糧食總產達7000萬公斤,同比2012年增長22.7%。乾果經濟林建設達到3.2萬畝,集中連片發展設施蔬菜種植500餘畝,日光溫室、移動大棚總數達到488座。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7614萬元,農民畜牧業人均收入達到1314元,佔到總收入的40%以上。培育出銀河畜牧發展有限公司、育新養雞場兩個日產值達萬元的畜牧養殖企業,畜禽優種覆蓋率達80%以上。
2013年發展種植、養殖、農機等農村合作組織73個。投資1611萬元用於114處農村飲水解困,解決了3.2萬人和8043頭大畜的安全飲水問題。2013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科學與技能培訓1.9萬人次,培育農村科技示範戶1000戶。
整合涉農資金74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打造砂河、大營、杏園等6個萬畝玉米高產示範片,33萬畝玉米畝均增產5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70餘元,糧食總產量達7300萬公斤。 繁峙縣新建設施農業園區5個,農業面積達5000畝。投資210萬元,扶持發展2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0年以繁峙先重點發展倚鐵礦,銅礦為主的資源型工業。投資45億元的金德成信鉬礦采選和冶煉項目順利開工建設。
2013年,中興實業V法配重項目的達產達效和精密鑄件項目的開工建設;華茂300萬噸特鋼投產;寶山公司30萬噸非磁性選礦項目的全面投產。振華微晶鑄石項目開始建設,預計2014年年投產。
2013年,繁峙縣25萬千瓦風電場開始建設,2014年並組發電,年產值達25億元。 繁峙縣2012年投入3.52億元用於教育基礎設施改善。2013年1—7月份,投入1.46億元用於教育事業, 投資906萬元,對16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餐廳進行了改造。為繁峙中學、砂河中學投入500萬元改善學校基礎設施,並分別為這兩所中學每年撥付200萬元、150萬元經費。投資550萬元,新建杏園初中學生宿舍、學生餐廳。投資164萬元,新建杏園幼兒園。投資1000萬元完成了下茹越寄宿制學校。
截止到2013年底繁峙縣共有中小學47所。 繁峙縣中小學繁峙縣彩璟小學繁峙縣砂河第三中學繁峙縣逸夫小學繁峙砂河第四中學繁峙砂河鎮第四小學繁峙縣興旺庄明德小學繁峙縣第二中學繁峙縣育英中學繁峙砂一明德小學繁峙縣砂河二中繁峙縣金山鋪中心校繁峙騰飛職業高級中學繁峙縣繁城中學繁峙縣東城明德小學繁峙縣東山明德小學繁峙砂河第二小學繁峙縣季家莊寄宿制小學繁峙縣筆峰小學繁峙縣實驗小學繁峙縣新苗幼兒園繁峙縣北城中學繁峙縣東魏明德小學繁峙縣西城小學繁峙縣集義庄中心校繁峙縣砂河第一中心校繁峙縣杏園中心校繁峙縣神堂堡中心校繁峙縣華岩明德小學繁峙縣元山小學校繁峙博奧計算機學校繁峙縣賈家井明德小學繁峙縣古家莊中心小學繁峙縣砂河第二中心校繁峙縣岩頭中心校繁峙縣大溝中心小學繁峙縣東山中心校繁峙縣北城街小學繁峙縣繁城第一中心校繁峙縣下茹越中心校繁峙縣光裕堡中心校繁峙縣柏家莊中心校繁峙縣第二職工幼兒園繁峙縣南街明德小學繁峙縣小砂河明德小學繁峙縣教師進修學校繁峙縣繁城第二中心校繁峙縣大營中心校 繁峙縣2013年累計投資10多億元,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集中供熱站、體育館、西環路等100餘項市政工程。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40萬平米,80%以上的城區面積實現了供熱覆蓋,繁峙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8.8平方公里,是「十五」末的近2倍。投資3900多萬元完成了砂河鎮基礎設施、市容市貌等多項改造,砂河重點鎮建設走在全市前列。
2013年,繁峙縣交通方面投資9771萬元,完成了385.6公里的通村水泥(油)路建設。投資2790萬元,完成了涉及76個新農村重點推進村、示範村總長287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行政村通車率達到98%,公路總里程是「十五」末的1.6倍。電力工程完成了4條總長95公里的輸電線路建設,改造增容電站7座,城鄉實現了戶戶通電的目標。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工程27.5萬畝,退耕群眾直接受益1.4億元,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12.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五」末的12.4%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6.8%。
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
2015年8月,從全省雙擁模範城(縣、區)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上傳來喜訊,繁峙縣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全省雙擁模範城」。
近年來,繁峙縣高度重視「雙擁」工作,把創建「省級雙擁模範縣」工作納入該縣「五城聯創」總體工作目標,吹響了創建省級雙擁模範縣集結號,加強組織領導、創新思路、狠抓落實,使全縣雙擁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形成了軍地共建雙贏的良好局面。 2012年,繁峙縣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機制,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截止到2012年,新增就業崗位2567個,安置4050人公益性就業崗位,解決困難群眾就業1734人。新農合財政補助標准由每人200元提高到29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43%。新農合基金累計支出3784.6萬元,共有21714人次受益。
實施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25個村、15000人、4125頭大畜的飲水困難問題。扶貧移民工程,2012年完成移民房建設1120套。投資9900萬元的集中供熱擴容工程,新增加130萬平方米供熱能力。 2012年9月21日起取消葯品加成,全部葯品實行零差價銷售,投入500多萬元取消以葯補醫,實行基本葯物零差價銷售等制度,提升公立醫院公共服務功能。
㈣ 南水北調中線 (丹江)移民 安置費
南水北調工程涉及各有關鄉鎮人民政府、長壽街道辦事處:
《關於南水北調工程征遷安置補充規定》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新樂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九日
關於南水北調工程征遷安置補充規定
為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經新樂市委、市政府研究並向上級部門請示後,根據石家莊市政府批準的《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新樂市段征遷安置實施辦法》(石政函〔2006〕36號)並結合我市征遷工作實際,對佔用農民責任田安置方案作如下補充規定:
一、國務院批復的南水北調工程徵佔集體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調水辦要全額撥到各鄉鎮,各鄉鎮要全額撥到各村集體帳戶專戶儲存,由村委會按農村財務管理規定進行管理,鄉鎮政府、市財政局、農業局、監察局要加強監督管理,任何部門和單位及個人不得截留和挪用。對農民進行貨幣安置後剩餘的資金,歸村集體所有,在未調整土地前嚴禁動用。如發展村公益事業確需動用的, 需經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並且經被佔地農戶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違犯上述規定擅自動用補償安置資金的,依法嚴肅處理。
二、堅持因村制宜、因戶制宜,採取靈活方式進行安置
1、本村農業安置。有機動地且能收回,能滿足被佔地農民生產需要的,由村集體按被征地標准地畝,撥給農民相應面積的土地,重新簽訂土地承包合同,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變更手續。
2、貨幣安置。以每年每畝900元為上限,以本輪承包期為期限,由村集體一次性支付給農民安置補助。貨幣安置後,被佔地農民享有村集體的一切福利。本輪承包期結束後,參與村集體調地。到本輪承包期結束如不能調地,要考慮物價因素,由村集體繼續給予安置補助。
3、自謀職業自主安置。農戶責任田被全部占完,且自願自謀職業自主安置的,由本戶提出書面申請,並出具合法的新的居住地房產證明、正當職業及穩定的收入來源證明, 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由鄉鎮人民政府審查確認其具備自謀職業條件後,辦理相關手續並予以公證。 在戶口遷出後,可由村集體將工程徵用該戶責任田的征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全部支付給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安置,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必須嚴格按《實施辦法》中規定程序進行操作。
三、鄉鎮黨委、政府是征遷安置的責任主體,要切實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要指導各村制定適合各村的安置方案,嚴格按規范程序操作。對工作量大的村,要派駐工作組,協助支、村兩委開展工作。對群眾可能提出的問題、征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要提前制定應對預案。信訪、公安等部門要全程介入,全面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對干擾工程建設、煽動群眾鬧事的要依法進行嚴厲打擊。
主題詞:印發 文件 通知
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協,市法院,市檢察院。
發: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有關部門。
微山湖是安靜的,水中3米多高密密排列的蘆竹叢不時隨風輕輕舞動,不遠處的蘆葦盪偶爾有水鳥出沒。
「幾年前,這里還都是天然澇窪地(濕地)改造成的耕地,種著密密麻麻的小麥和大豆,不要說蘆竹、水鳥,連水都是渾濁的。」山東省微山縣環保局局長於恆啟回憶說。於恆啟還兼任濟寧市南四湖人工濕地管理處主任,「南四湖(又稱微山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走廊和重要的調蓄區,其調水水質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早日實現的關鍵要素。2005年,省環保局確定在南四湖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到今年已經恢復濕地38萬畝。」
夢里水鄉今又見
「小時候,這里就是一片片的水塘,摸魚、挖菱角,都是我和小夥伴們的游戲。」張延亮在回憶往事的時候眼睛亮亮的。
張延亮今年54歲,從小生長在南四湖畔,現在是微山縣昭陽街道西萬三村黨支部的副支書。
1988年,國家要開發南四湖濕地,鼓勵農民多種糧食。從那時起,在圍湖造田的熱潮中,南四湖的命運發生了第一次變化。但是南四湖地勢低窪,一遇汛期,一年的收成就成了泡影。張延亮發現,不僅脫貧致富的願望離自己越發遙遠,一同消失的還有清澈的湖水、鮮嫩的蓮藕,與水鳥、游魚為伴的童年時光只能在夢里出現了。
2003年,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這一年,南四湖被正式確定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走廊和重要的調蓄區。為確保水質達標,在當地環保部門的指導下,張延亮和鄉親們紛紛在原來耕種「一麥一豆」的土地上種下政府推薦的蘆竹,退耕還濕的序幕悄然拉開,南四湖的命運發生了第二次轉變。
「你要問我當時的感覺,那就是兩個字『沒譜』,蘆竹這個東西我們以前見都沒見過,也不知道種了有什麼好處,但是種小麥大豆實在是沒什麼收益,當時看到一份國家發改委的材料,知道蘆竹這東西,是上好的造紙原料,有收益,環保,根系能夠凈化水質,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可能是個出路。」張延亮實話實說。
經濟效益也許一時無法體現,但退耕還濕之後,環境的改善讓張延亮喜出望外。「鳥兒又飛回來了,小魚兒又看見了,水也從混個澄兒的,慢慢變清了。沒想到,夢里的東西也能成真,真的沒想到。」
環境初步改善後,山東省環保局逐漸實施「治、用、保」的治污措施,確定在南四湖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並把該項目作為點源治理後的一項保底把關工程。
「人工濕地對污染物的降解是非常明顯和有效的,在濕地植物茂盛期COD的去除率為30%-50%,總磷的去除率為35%-60%,氨氮的去除率可達到35%-65%。」於恆啟用數字向記者證明。
截至目前,南四湖人工濕地試驗工程人工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3000畝,加上保護修復自然濕地2000畝,試驗區已經形成5000畝的人工濕地規模。同時,與濕地試驗工程相配套的橡膠壩工程已經完工,配水工程、表面流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南四湖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已成為南水北調東線最大的環保工程。
「碧玉」「黃金」從何而來
「我們從第一年就感受到了種蘆竹的好處。」張延亮笑著說,「以前種莊稼,每畝地一年也就有500—600的收入,到了現在,一畝蘆竹不算補助,已經能夠達到800-1000元的收入了。」
「老張說的沒錯,環保工程建成後,不單單改變了南四湖的水質,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實施,恢復南四湖的自然生態,增加南四湖的環境容量,還真正地給湖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於恆啟從宏觀的角度給記者做了分析。
西萬三村的農民絕對是退耕還濕的最直接受益者。2005、2006、2007年連續三年,在環保部門指導下,村民不斷擴大蘆竹種植面積,到目前村上已經種植了600畝。同時,政府在這三年裡連續對農民進行補助,根據台田上已開發耕地的土質不同,補助標准分別為300元、400元、500元,同時還投入財政資金為引進的蘆竹苗子買單。
有種就要有收。按照政策安排,村裡由地方環保部門牽頭,與當地造紙企業簽了訂貨合同,年底收割後交給蘆竹中轉站,然後打包賣給企業。目前一市斤的收購價格是一毛二分五,合同一簽就是三年。西萬三村共有432戶人家,從種糧變為種蘆竹,粗略估計全村一年可以增收幾十萬元。
微山縣為充分利用好濕地資源,積極發展適合土壤生長的經濟作物品種。近年來,全縣先後發展了淺水藕、杞柳等適合澇窪地生產的經濟作物。目前,全縣發展杞柳種植面積3萬多畝、淺水藕2萬多畝,兩種作物為全縣年創收益達5000萬元。
而山東省日前印發的《南水北調黃河以南段及省轄淮河流域和小清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資金管理辦法》,對退耕還濕農民按退耕面積進行補償,已被明確列在該省大規模生態補償試點相關利益主體的第一位。
環境好了,收入高了,農民的心氣兒也就順了。
「犁遍荒原栽碧玉,耕盡沃土種黃金」,這是張延亮寫的詩。
「現在,我特別希望親友們來我家串門,每次我都帶他們參觀村裡的蘆竹基地,看看鳥,打打魚,村裡最近又鋪上了硬質路面,玩耍之後還可以觀光。說不定以後還能發展旅遊業。」張延亮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盼。
這些是其他地方補助的情況,具體的應該由本地政府決定。我給這些是提供給你參考的,有什麼不合適的或者不合理的找當地政府理論。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並予以採納,感謝您的提問,祝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