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習俗到60歲不死就要活埋,真相是怎樣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在古代,傳說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都要被活埋、處死,或者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被稱為「花甲葬」、「六十還倉」。
如果說秦始皇真的有了這個規定,那麼後來的大漢朝可不是吃干飯的,肯定會在史書上大寫特寫,無限放大,但事實是沒有;再如果說宋朝真的發生了這樣的行為,那麼後來被視為外族入侵者的元朝豈會放過這樣一個醜化宋朝的機會?
當然不會;元朝更不可能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了,既然被視為外族的入侵者,那麼大明朝更得添油加醋地書寫一筆了,但是史書上還真的就沒有記載。
至於這種傳聞是真是假,無人可知。總之古人太過於封建迷信,致使一些陋習滋生。
② 當你老了,60歲的時候你最後悔什麼呢
我最後悔沒有陪伴父母,因為父母去世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陪他們了。
③ 寫給60歲的自己一封信100字
我有壯志凌雲的過去,吟著「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憧憬理想中的未來彷彿還是昨天的事,而「今天」卻殘酷的擺在我面前。「今天」正如它的本義一樣淡得可怕。年輕的時候我可以原諒貧窮,而無法忍受平庸。可如今,我是不能貧窮的。平庸卻成為無可非議的事。我很奇怪,當我用「平庸」這個最准確的詞形容自己時,竟然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吧。我確實有過奮斗的雄心,然而我的信念與理想又怎麼可能堅毅到在風塵中打磨幾十年依舊純真美好呢?我曾認為自己是無堅不摧的,可若對手是時間,我便是輸家。這根源不在時間,而在我的性格。我曾把誓言寫在臉上,卻不曾寫在心中。我很寬容,不僅寬容別人,更寬容自己,所以我罕有對錯誤的愧疚感和對失敗的失落感。記得很多年前,我讀過一篇名叫《我這一輩子》的小說:「我」小時侯偷父親的錢買東西吃,媽媽為我辯解――「他」只是小孩子;「我年輕時不努力, 有人很理解「我」――年輕人嘛;我中年時犯了錯誤,上司通情達理―― 「他」是缺乏經驗;到了老年,所有的錯誤都可以用「他是老年人」來化解。讀這篇文章時,我與作者「同仇敵愾」的鄙視這種人,我想我人生之路應該由於此恰恰相反。但歷史的重復性是它的最大特點。當我回首往事,不能從塵封的舊書中挑出一本可讀的書時,我知道這篇小說到頭來諷刺的是自己,我再也不願想這種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因為它對我來說,不是滑稽,而是嘲弄,更是悲哀。
④ 怎樣重活一回
幻想自己是一個100歲的人,正躺著等死。然後想如果能回到現在歲數就好了。
⑤ 過了60歲,哪9個好的習慣可以讓自己活到90歲以上呢
長壽是每一個人都渴望的事情,想要獲得長壽與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習慣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個人認為想要讓自己活到90歲網上,最重要的就是飲食、作息、心態等等。這里就簡單的說下與這三個關鍵點相關的9個好習慣,看看你做到了其中哪些呢?
8、懂的釋放自己的情緒。
不要總是將任何的情緒都憋在心裡,這樣會讓我們的身體受損。要學會如何正確的管理和發些自己的情緒。
9、善於動腦。
多用腦子,能夠讓我們保持腦部的活躍,減少腦部疾病的發生。
⑥ 當你60歲的時候,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當你60歲的時候,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一個人到60歲時,基本上已經無法靠工作來賺錢。因此,我們都需要提前問自己:
當你60歲的時候,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願望,那就是希望自己過得衣食無憂、自由自在,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而發愁,為了沒有錢而發愁。
小時候,我們一直被灌輸著「好好學習,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拿到高薪待遇」的思想。但如今,我們畢業了,工作了,每天朝九晚五,周日出去郊遊,約朋友聚聚餐,看看電影,逛逛超市,偶爾鍛煉下身體,雖然過得很充足,但你是否想過60歲的生活?
60歲對於處於中青年的我們似乎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其實也是我們將來需要面對的一個未知的年齡。當我們60歲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無法靠工作來賺錢,晚年的花費都是來自年輕時候的積累。「養兒防老」的概念在這個時代已經完全脫節啦,只要孩子不「啃老」已經是最大的幸福啦。所以,我們現在要開源節流,合理地規劃資金使用。
首先,保持健康的身體。健康比金錢重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增強體魄,才能減少資金的支出。
其次,年輕時盡量做到資金開源節流。無論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創業,都需要一份穩定收入維持生活。做好本職工作嘗試去做一些兼職類工作增加收入。生活中該「摳」的時候還得摳。淘寶上經常有9塊9包郵的商品,媳婦就喜歡買回來(認為它有用),其實最後那個9塊9躺在了我家的牆角里,無法發揮它的作用。類似的事情太多啦。
再次,儲蓄理財。目前的理財有各式各樣的,銀行儲蓄、股票和基金、互聯網理財、房地產等。合理地配置它們的比例,進行資金升值。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復利+時間。如果你目前擁有60萬本金,採用復利方式計算。當年利率為5%時,10年、20年、25年、30年後本金為96萬、126萬、162萬、204萬、258萬;當年利率為10%時,10年、20年、25年、30年後本金為156萬、252萬、402萬、648萬、1044萬。理財的重要性一看就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團貸網。)
活在當下,行在今日,復利理財,生活無憂。
⑦ 人生60歲意味著什麼
現在人的生活好了,壽命長了,一般人都能活到80多歲。
從60歲退休到生命的終結,起碼有二三十年的光陰,這段時間怎麼過,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有人把老年期比做黃昏末日,認為「人到老年萬事休」,只能坐吃等死。事實並非如此。
作家林語堂曾說:「我們都喜歡古教堂,舊式傢具以及絕版的舊書,但大多數卻忘了老年人之美。古老的東西,飽經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
事實確實如此。歷經歲月滄桑的老年之美,在某種意義上比青春靚麗的年輕之美更具有深沉而睿智的品位。
有學者說,人過花甲有成熟美,進入古稀之年有智慧美。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變老」意味著「更好」。
因為「人老是一寶」。一位老人,就是一部歷史;老人閃光的足跡,就是一行行詩;老人的生活歷程,就是一幅幅畫;老人飽嘗的酸甜苦辣,就是一支支歌;老人經歷的風霜雨雪,就是一篇篇文章。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青年期是增長才智的時期,老年期則是運用才智的時期。」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60歲以後才是真正的人生。」
因此,人生這最後20多年的活法是決定人的一生是否精彩的關鍵所在。
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人生六十才開始」。
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美好生命是120歲,其中0~60歲是第一個春天,60~120歲是第二個春天。第一個春天是播種耕耘,辛勤勞作的春天,很辛苦;第二個春天是收獲碩果,享受人生的春天,很幸福。
60歲後離開了工作崗位,進入了第二春天,時間富裕了,空間廣闊了,閱歷豐富了,經驗成熟了,生命得到了全面,自由的舒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孔子在談人生時說:「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才能符合外界的客觀規律,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不僅如此,「人生六十才開始」還意味著新的生活賦予老年人「第二青春」的情趣,幸福和滿足。
60歲以後,用過來的眼光辨清人間是非,能夠心靜如水,找回自我,如同返璞歸真一般,只求在人世中享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順其自然的生活,真正步入自由自在的快樂人生境界。
60歲以後,才真正懂得了「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的道理,精心養生保健,不再計較個人得失,不再過度勞累,不再和生命開玩笑。
60歲以後,明白了「少年夫妻老來伴」的真實意義。回想過去,常因家務瑣事拌嘴斗氣。展望眼前,兩鬃漸染,眼漸花,手漸慢,深切體味到相互關愛,難舍難離的可貴。
⑧ 當你60歲的時候,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六十歲了該怎麼養活自己?如果是城鎮職工,差不多養老保險最低有兩千多塊錢,生活費基本就夠養老了。
我家是農村的,主要說說農民六十歲後怎麼養老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農民在六十歲的時候還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種土地,養豬牛家禽等。糧食和肉類完全能夠自給自足,沒什麼問題的。我岳父80歲了,還中了幾畝土地,養的母豬,還有兩頭牛。還管著三個孫子,一個大學,一個高中,一個初中。雖然,學費生活費不要他們拿,但是放假回來的吃吃喝喝老人得負責。所以,生活不是大問題。
經濟上,六十歲後除了生病,穿衣吃飯其實用不了多少錢。一般情況,一年賣兩頭肥豬,賣點糧食,副營業務搞好了,也有10000把塊錢的收入,差不多就能把自己的兩個老人的開銷應付得走。
六十歲的老人,人情事路比較少。平時兒女還會孝敬點,積少成多,有些老人也就有了些養老錢。銀行的存款,農村老人在萬不得已是捨不得取出來用的,一般也就是取點利息出來用。
再加上國家一個月有幾十塊錢生活補助,糧食補助,退耕還林補助,六十歲的農村老人生活一般也就不成問題。只是,農村老人沒有城裡老人休閑,必須一天天忙碌著,閑不下來,丟下撮箕就是扁擔。沒辦法,農村活路多,都是這樣過日子!
⑨ 怎麼能重活一回
忘掉以前的事事非非,什麼也不去計較,去和你喜歡的人交朋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高高興興過好餘生的每一天。
⑩ 60歲身無分文怎麼養活自己
50歲身無分文,怎麼養活自己?我認為有社會保險,自己能勞動能賺錢養活自己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