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养老和尽孝是不是一回事
我的老家在闽西龙岩的一个客家村落,我曾见过这样的养老故事:邻居余阿姨生了3个儿子,大儿子常年在西安工作,二儿子留在老家务农,三儿子定居省城福州。为养老的事,兄弟仨没少吵架,妥协的结果是老人每年在3个儿子家中轮流住4个月,老人生病住院等大额费用凭票公摊。70多岁的余阿姨说,这样处理“谁都不得罪”,就是太折腾,自己也说不清儿子们到底孝顺不孝顺,说不清自己晚年幸福不幸福……
余阿姨的困惑,或许能反映出当下农村养老现实的复杂图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建立,农村养老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挑战,谁来养、怎么养的问题不仅存在一家之内,更考验社会治理能力。
要认识到,一方面,农村的相对落后仍是造成养老“负担化”的民生现实,这一点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尤甚;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许多农村“空巢化”,传统农村家庭四世同堂的场景不复存在。
基于上述两种普遍存在的现实,养老首先应被当作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次才谈得上文化层面、情感方面的考量。农村养老问题之所以显得尖锐,固然有老人囿于习俗不愿去敬老院、部分子女缺乏敬老尊老品德等因素,但城乡发展差距和公共服务不均衡,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百善孝为先”“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兼具历史特殊性和传承合理性。回望历史,传统孝道中并不乏糟粕,正是看到封建专制主义中的“忠孝同构”以及孝道对个体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戕害,陈独秀、鲁迅等先贤才痛批各种匪夷所思的“愚孝”。回到现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行为规范已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更不用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了。
⑵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但历史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老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在家族中是当之无愧的掌权者。
欧洲家长掌握财政大权,以捐赠取得社会接纳,父母子女相互独立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愈发完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成了许多国家无法忽视的问题。自古以来,世界上的存在养老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养老,另一种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顾名思义,就是指老年人住在家中,以自我养老为基础,将老年风险向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分散的一种养老模式。而社会养老则是指老年人以自我养老为基础,将老年风险向家庭成员外的社会成员分散的养老模式。
⑶ “孝道”和“养儿防老”,蕴含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在我看来,“养儿防老”是因,“尽孝道”是果,这便是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这些儿子并不能起到“养儿防老”的作用。
相反的,有一些女儿就是非常的孝顺,他们能够关心自己的父母,所以她们才被誉为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⑷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不孝吗
自古以来,孝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我们二十多年,等到父母老了,走不动的时候,就是子女报恩的时候了。孝顺父母有很多种,有的人觉得给父母钱,保证他们的生活就是孝顺,有的人觉得能够经常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就是孝顺,还有的人觉得让父母住的开心,舒服这就是孝顺。总之来说,让父母感到幸福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去养老院也并不是不孝。
一:父母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
有很多的子女都是非常孝顺的,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就想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住,只要父母在身边,看着他们没事就安心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父母和子女在一起住真的开心吗,父母在大城市里面根本就住不惯,身边也没有说话的人,每天就只能在家里面带待着,也不会使用各种电器,还不如让父母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
所以说,孝顺有很多种,最主要的还是父母能够住的开心,安心的过完余生。
⑸ 孝心与养老的矛盾
如果说整个中国,养老己成了"道德绑架”,确实有点上纲上线了,因为有很多家庭真的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养老是发自内心。但中国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道德绑架式的养老。
如我家小姑子,小姑子的丈夫在婆家是中间的儿子,自小就是夹菜包,有活他去干,有苦他去吃,可是两老就是不待见他,分家时不但只分给他自己住的屋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分家后两老也经常到他们家要孝敬,要治病的钱,要买礼物的钱,总之,只要到小姑子家发工资,两老都会找借口去要钱。稍有迟缓,就是各种强词夺理,说什么把儿子拉扯大不容易等,直到把钱拿到手。
若是两老真是缺钱花也就罢了,但事实上他二人不但都有退休工资,还时常会把小姑子孝敬的衣物等送给其他两个儿子。而两个儿子的生活水平则远远超过小叔子家。
我还听说有的父母为把钱给儿子,却要求女儿养老,有的父母强逼大儿子给小儿子筹钱买房子等,这都是绑架式养老。这当然都不合情理,却不违道德法律。
这些绑架式养老,大多因父母偏心,不珍惜父子母女亲情所致,以致造成了不少的家庭矛盾,破坏了社会和谐,当然,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⑹ 从“尊老”,“养老”,“健康储蓄”看东,西文化的差异是什么
尊老,养老是中国孝道的一部分,而孝道是五伦八德的一部分。孝字面是老+子,在甲骨文中xiao就是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后来省去老字的下一半,就是现在的孝。孝的本意是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往上推是祖祖辈辈,往下推是子子孙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孝道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祭祀几千年的先祖。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为之悖德,如果你连你的父母都不孝顺,你爱别人就是假的,是有目的的。
健康储蓄,是限制欲望。中国人是给子孙后代留一点东西;提前消费是放纵欲望。西方人我是第一,把子孙的钱都花了。东方的政府是限制人民欲望,西方政府是顺着人民的欲望。这就是西方国家为什么不签订保护全人类的京都议定书。
⑺ “孝敬”与“孝养”的区别
1.“孝敬”与“孝养”的区别:
孝敬指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孝养指竭尽孝忱奉养父母。孝养应该更偏重行动和物质方面。
2.孝敬父母、孝养父母,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回报父母的教导之恩。孝敬父母、孝养父母,是天下孝子们应该做的事。百行孝为先、万善孝为首、都是天下孝子们应该做的大善事、大好事。
⑻ 百善孝为先,养老院是孝敬老人的“天堂”吗
都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慢慢的我们似乎都变了。没有时间陪伴父母,也没有时间和他们说话。就连最后要为他们养老的时候都送去了养老院。看似自己花了钱,也孝敬老人,但是老人想要的真的是这样吗。
一:不习惯养老院的生活。
作为年轻人,都想着自己没有时间,那就花钱送老人去养老院,里面还有一些可以作伴的人,老人的晚年生火应该会比较幸福。但是事实上是,老人离开了家里面,根本就适应不了养老院的生活,本来想着让老人享福,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年轻人以为的天堂对于老人来说或许就是一种折磨。
老人需要的是陪伴,希望大家在工作之余也能够抽出时间多陪陪自己的父母,不要让他们有遗憾。
⑼ 古人对老和孝的理解
这里暂不讲悌,只讲孝。孝是为人的根本,根本得以确立,大道才能畅通,德行才能生生不息。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同样是在强凋孝是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过来说,不孝则非人,是兽之行;不孝则无德,更谈不上教化。对孝本质的理解和对错此处暂且不论。
那什么是孝呢?
古人一再强调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从来没有人给孝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孝字本义是一个孩子在老人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从字面意思看,孝有主动扶持老人(父母)的意思。《礼记》上有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孝有供养、顺从、恭敬的意思。《说文解字》上对孝的释义:“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的孝所指意义丰富了许多,但也模糊了许多。扶持、赡养、顺从、恭敬可能只是善事父母的几种行为要求,而不能涵盖所有。究竟怎样才算是善事父母,没有准确的解释和答案。但从孝的扶持、赡养、顺从、恭敬来看,都强调了孝作为一种义务而存在。那么为孝的人对应的权利是什么呢?下面这段话比较详备:
“人不知孝父母,独不思父母爱子之心乎?方其未离怀抱,饥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为父母者,审音声,察形色,笑则为之喜,啼则为之忧,行动则跬步不离,疾痛则饮食俱废。以养以教,至于成人,复为授家室,谋生理,百计经营,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实同昊天罔极!”
这段话即强调了为什么要孝,也诉说了孝背后的人享有的那些权利——供养、教育、成家、立业,不管这种权利是主动给予的还是被动接受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平等的平等,父母给子女以供养、教育、成家、立业,子女给父母以扶持、赡养、顺从、恭敬。至于这种不平等的平等对错实难一言以概之,但不可否认在中国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主导下,这种有关孝的不平等的平等一直延续着,时至今日,生命力仍然旺盛。
孝的行为要求和表现主要有哪些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今日看来,迂腐至极,有违人性,说是“愚孝”也不为过。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即要自力更生,行道即要积德行善,扬名即要功成名就。立身和行道没有什么问题,应大力提倡。但扬名和为显父母,要求则实在为过。人活着应有多种方式,平淡也是其中重要一种;能让父母平静、安心何尝不是一种福,何必一定要显达。让父母显达,主要还是面子问题,即所谓的“光宗耀祖”。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事亲和立身没有大错,事君从现在看来是“愚忠”的一种表现;从古人看来,事君可能是“天经地义”。因为君后面是国,一国之君没能侍奉好,国家怎能好?国家不能好,个人又怎能好?这是古人的逻辑,时代和认知所限,不作评判。
以上是《孝经》对孝的部分要求,也体现着孝的各种行为。
⑽ 比较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孝道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异同与优劣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现今社会因为许多价值观的缺失,以及拜金主义的大行其道,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道正在慢慢流逝。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只要你活在当下,你就应该有义务去传承“孝义”千万不能让我们中国人推崇千年的孝义 横流在当下快速冷漠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