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都市新都区农民农保买的最高档60岁能拿多少钱一个月
60周岁以后,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在800元至900元之间,每年能领取的养老金在9600至10800之间。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人买养老保险的话,首先可以参加新农保,缴费标准一般是有12个档次,最高是2000元,最低是100元,并且政府还有补贴,连续缴满15年并且年满60周岁后,即可每月按时领取养老金,保障自己的养老生活。但是每个地区的最高额度是不一样的,所以略有不同。
㈡ 成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交多少钱划算
看个人情况。
2022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农村居民缴费档次为10%档至50%档。
城镇居民缴费档次为40%档和50%档。
个人按10%费率缴纳。
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经济情况自主选择,有条件的参保人员可选择较高标准并长期缴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以提高自己将来的养老待遇水平。
㈢ 居民养老金每月能领多少钱
居民养老金每月能领取130元以及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老人钱”,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一)基础养老金。现阶段我区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130元。并针对65周岁以上人员有所倾斜,65-74岁、75岁(含)以上的待遇领取人员,其基础养老金标准在每人每月130元的基础上分别再提高5元、10元。参保居民按规定缴费超过15年的,每超1年,每月增发基础养老金2元。根据国家、省、威海市规定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区政府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该部分养老金金额是参保缴费群众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39。其中重度残疾居民按照其年龄相应的系数计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一条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㈣ 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交多少钱
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金大概在每月500多块钱左右
㈤ 2010年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2010至2011年度,成都社保缴费标准:成都社保缴费比例及社保缴费基数详细介绍:社保缴费基数最高上限为:7140元,最低下限为:1428元(2009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380元300%,60%计算)缴费比例详细情况如下:
成都市: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
社保缴费基数,社保缴费比例,社保缴费查询:可登入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
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公布2010年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和相应缴费比例。今年,成都市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为每月1428元,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等5项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为1364元。按照惯例,此缴费基数将执行至2011年3月
缴费基数
低于平均工资60%缴费基数为1428元
据市劳动保障局发布的通知,2010年,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涉及到“职工平均工资”,使用上一年四川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563元(每月2380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缴费基数涉及到“职工平均工资”,使用上一年成都市全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7272元(每月2273元)。
按照规定,工资收入低于职工平均工资60%的参保人员,其缴费基数确定为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工资收入在职工平均工资60%~300%之间的参保人员,其缴费基数为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工资收入高于职工平均工资300%的参保人员,其缴费基数就确定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
如此计算下来,今年,成都市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最低为每月2380元×60%=1428元,最高为每月2380元×3=7140元,分别较2009年上涨176元、879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等5项保险时,缴费基数最低为每月2273元×60%≈1364元,最高为每月2273元×3=6819元,分别较2009年上涨129元、645元。
缴费比例
12月以前3项保险费率有“优惠”
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20%(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12%),员工个人缴费比例为8%。
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6.5%,员工个人缴费比例为2%。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2%,员工个人缴费比例为1%(农民合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0.6%,员工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按行业确定,基准费率为一类行业0.6%、二类行业1.2%、三类行业2%,实际缴费费率为基准费率的70%,员工个人不缴费。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个人不缴费。
但2008年至2010年三年中,成都市曾相继发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部分社会保险的缴费费率。在2010年12月前,失业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降为1.5%,生育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降为0.3%,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降为行业基准费率的70%。
㈥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每月能领多少钱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
缴费标准版目前设为每年100元、权200元、300 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城镇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标准:
1.最低补贴标准缴100元补30元、缴200元补35元、缴300元补40元、缴400元补50元、缴500至600元补60元、缴700至900元补70元、缴1000至2000元补80元。
2.对重度残疾人、低保户等缴费困难群体,由当地政府为其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3.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能冲抵个人缴费,个人不缴费的不予补贴,事后追补缴费的也不予补贴。
㈦ 社会居民养老费今年是多少钱
按照目前的标准来看,每年缴纳3000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每年补贴200元左右,缴费满15年,每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345元左右,如果加上个人账户产生的利息等,估计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会超过350元,加上现在多数地方的基础养老金为150元左右,从目前的标准来看,每月达到500元左右的养老金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从现在开始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需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或是街道社保服务机构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登记,然后确定缴费标准和缴费的方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按照年度来缴费的,可以通过银行代扣代缴。
㈧ 成都市新都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哪里办理最好挡是一年1000元吗缴费20年没个月能有多少钱呢
新都区社保局
㈨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年交多少钱
从2020年1月开始,缴费标准设定为每年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3000元、5000元、7000元,12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拓展资料:
1、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3、任务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