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和习俗有哪些
诗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2、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译文: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5、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译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2.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诗句简短些更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便插茱萸少一人。
3.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那些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4. 重阳节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 ——唐 ·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 重阳节的习俗,和诗词
1、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在汉族古俗中,菊专花象征长寿。
2、登属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
古代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蟹
成为重阳节饮食习俗,文人墨客钟爱。大概从唐代开始,重阳又增添了食蟹。一到重阳,除了居民自家吃蟹之外,还亲朋相邀,文人雅集,吃蟹赏菊。
6.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和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的由来: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 重阳节古诗
古时重阳聚友饮酒赋诗,曾经留下很多很多好诗,本文就来分享几首在重阳节写出来的好诗:
接下来一首诗就是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8. 重阳节的习俗和诗句
习俗:
1、登高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3、重阳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诗句: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5、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 重阳节的经典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一首从小学便开始背诵的,应该是流传最广,传唱程度最高的一首关于重阳佳节的古诗词了。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易安居士的词,总代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愁思,写女儿情写的刻入骨髓,让心恨不得爱不得!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派农家风情,热情洋溢的重阳相逢聚会,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风流子·秋郊即事》清代:纳兰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重阳节过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黄叶在疾风中凋落。记得春日骑马来此踏青时,多么的意气风发。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萧瑟肃杀,空旷凋零。秋水映破长空,寒烟弥漫,苍穹飞雕,一片苍茫。人生在世,年华易逝,须及时行乐。春天过后,依旧心绪绪无聊。想想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猎,英姿勃发,在夕阳下挥毫泼墨那是何等畅快。
纳兰的词,也是非常喜欢的,还记得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一如初见,一如纳兰。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代伟人的胸襟气魄,何等磅礴,放眼天下,着眼古今,诗词读起来也是大气磅礴,气势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