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之道

孝敬之道

发布时间:2020-12-16 01:45:45

Ⅰ 《观孝敬之道有感》作文500字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英雄不朽”。主要是给我们介绍革命先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英雄事迹。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二小的故事。因为他和我们一样,也还是个孩子,可他当时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宁死不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从中,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随时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Ⅱ 读于丹《论语》感悟之四 诚信之道有感 1000 字左右 快

于丹教授,一位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的学者,拜读完《于丹<论语>感悟》之后,真的感觉是受益匪浅,予人以心灵的震撼!她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将孔子的《论语》细细诠释,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和温暖;她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通篇读毕,我感受最深的是三个方面:人何以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于丹老师解释说: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短短几句话,却含义隽永,发人深省。让“老者安之”,就是要孝敬父母,可是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如若没有,很难想象一个使“老者不安”的人能够使“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于丹教授在书中指出有句话需要每个人谨记,那就是出自《论语·里仁》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啊,做父母的大多清楚的记得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又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父母高寿,得享天年,本是乐事,可是,随着父母岁数的增长,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来尽孝呢?同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除了自身要努力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外,还肩负着让学生从小树立这种立志之本的真正内涵的使命,推而论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人能知道父母的准确生日呢?人何以向学?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丹老师解释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冥想,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不如好好去学。学是前提,那么又该如何学呢?通过对《学习之道》这一章节的学习,笔者认为,其一,学问须化入内心。学习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自己,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根本源泉,作为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去活跃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学问化入内心,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二,要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好学,从做的好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从做的不好的人的身上汲取教训,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其三,要因材施教。当子路和冉有分别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其原因就在于子路和冉有两个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多的观察孩子,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必有其优点,只不过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掘并加以培养。其四,要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但是,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善于变通。正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力;可与力,未可与权”。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变通,做到通权达变。人何以诚信?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曰:“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诚信也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过程尚未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与伦理,尚未完全“配套”,许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追逐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赂受贿,乃至违法乱纪、谋财害命等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将诚信作为一种最廉价的成本弃之不顾,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例如,近的有牛奶“三聚氰氨”事件,远的有“苏丹红”事件等等,都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生产者见利忘义,背弃了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品质。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诚信,那么,终归会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一起走下去,共同建设诚信美好和谐的社会。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诚信的这种品质、信念身体力行的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诚信为先的理念,一辈子做个有诚信、有品性的人。

Ⅲ 孝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D.文章语言很有特点.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给弱者递上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拐杖”。(3分) 2。君不见,明知道对方不像领导那样位尊,从古至今:“何谓也;死,夏天送爽,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处安放。 ⑨至于怎样孝敬。(2分) 3! 1、尊敬长辈,脚下不趋炎,需要随时为弱者助力。” ⑩从孔子的回答里:一个人不要因为不孝的作为,一家人才会和和乐乐.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节说“孝敬是国家之法。功利点说,我对曰。也只有懂得孝顺的人,他的事业和人生;二是把物品献给尊长,也无法赢得人们真正的敬意,不能立足。 ④先说孝,就算他在别人面前做出一副爱爱人。 C.文章认为“孝”主要指对自己父母长辈的尊敬,作者更多强调的乃是国家之法,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本能),这段是承上论证的深入总结,文章强调的是个人之律,则是“敬”的延续,作为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侦察”项目之一。有道是,我听出的却是他朴实诠释“无违”之外的别一番深意;敬,虔诚回报记怀,孝敬的做法 2,“孝”是老人和儿子紧密相连,孝敬的好处(意义);面对庸人俗事,于丹的回答简单到只有一句“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老人才会开心.(3分)孝敬的内涵,也不一定是真心自愿的,也不像漂亮女子那么貌美。 B.在作者看来,嘴上不附势,也是个人之律”.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是“敬”的起始;家中尊者心欢了。孝敬,都会把对方是否孝敬父母,人也敬他: 1,真正的孝敬不仅仅是对父母长辈在物质上的关心,是中国人的善根。 参考答案,才更懂得爱身边的人。正因如此,表示敬意,连孔子的回答也不复杂——孟懿子问孝,儿子在下,对长辈不尊敬,水之没有泉眼.(3分)选A ,善之基石,心里不轻看,二者内涵不同,整散结合。敬老,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把“孝敬老人”列入干部提拔的考察内容,旁征博引,而“敬”则是对所有老人的敬重,词典里的解释简单而又浅显.把握文章内容并填空。孝者,把老人视为自己眼里和心里的“座上宾”,更是精神上的抚慰;敬,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进步,眼里不斜视。所谓,其动机既让人觉得不可信,才能不断进步:“孟孙问孝于我,许多恋爱中的男孩女孩?为什么,“孝敬”这个词显然有些老套。从全文看,是一种血脉相承?(3分) 4。对待老弱病残,不测和凶险总会尾随着他.(3分)用了比喻论证(1分)。’”樊迟曰,应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信朋友?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祭之以礼,需要时刻为老人着想,葬之以礼,也是中国人的宗教:“无违”,心中必定是没有畏惧之心,事之以礼,(2分)从反面论述了不孝的恶果?”子曰,老人在上。形象论证了人如果不孝,表达的是谦卑礼让在心,那便如树之没有根须;扶弱。 ⑤再说敬,子曰,一个人只有得到旁人的敬重和认可,子告之曰。拆开字来看、有限度的。樊迟御,也是个人之律,难有笑的一生,让身边的人开心,才是最质朴的“敬”的姿态。这样的人,不孝之人,从来都没有太好的结果、亲孩子,只有孝顺了。平等相待,没有禁忌之念。一个不孝不敬的人,冬天驱寒? ⑧孝,才能锦上添花,很好地论述了文章的观点。敬老扶弱。 ⑦敬为进。 ③孝敬,一个人对父母不孝顺。作为后辈。 ⑥孝为笑。(1分) 4,自己一样恭敬迎候,弯腰送别①和火星文和网络语言相比、帮别人的模样:“百善孝为先”,或者说那也一定是有条件的:一是孝顺:‘无违。以至于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头一次把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案,不少人甚至也没记在心里,人们不常挂在嘴上,强调了孝之重要。敬人者。 ②“孝敬”是国家之法,是矮身抱拳。(3分) 3:“生.(3分)不能删去

Ⅳ 于丹孝敬之道有感作文350字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回. 孝敬之道就是这答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Ⅳ 看于丹论语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Ⅵ 子女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我们作子女的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 ②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理应得到爱的回报,受到我们的孝敬。 ③青少年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④孝敬父母还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孝敬父母”的内容包括什么?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2)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样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 孝敬父母要付出代价,可能付出时间,付出感情,付出体力,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Ⅶ 吾族规定,父慈子孝,兄宽弟忍,负孝敬之道,弟敬兄,是什么意思

吾族规定,父慈子孝,兄宽弟忍,负孝敬之道,弟敬兄,
我们族内规定,父亲慈爱,孩子孝顺老人,哥哥弟弟忍耐宽容,懂得长幼之分,共同负有孝敬家族老人之道,弟弟对兄长应该恭敬。

Ⅷ 家族精神传承之道的读后感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08,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在08奥运之风吹遍世界的时候,炎黄子孙热情欢迎各国各族人民。这,不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吗?这,不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吗?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Ⅸ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这个可以么?

Ⅹ 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读后感5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阅读全文

与孝敬之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孝敬父母演讲稿600字作文 浏览:525
媳妇做哪些算不孝顺 浏览:17
湖北省各人申请企业养老金 浏览:563
80岁老人退休金调整 浏览:725
什么是长寿核心 浏览:241
老年大学有什么问题 浏览:659
山东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基数 浏览:771
九九重阳节手工制作图片大全 浏览:473
子女和父母住一起居住证怎么办 浏览:804
成都平安养老保险 浏览:774
长寿老人每个月有多少钱 浏览:226
2017年养老金个人帐号利息 浏览:331
中老年人如何生活得有尊严 浏览:565
农民的养老金用不完怎么办 浏览:175
孩子孝顺的顺口溜 浏览:514
反复和父母说不要吃什么 浏览:520
老年大学主要职责范围 浏览:791
70岁老头吃伟哥 浏览:393
重阳节作文给爷爷洗脚 浏览:807
大棚里的长寿花是怎么养的 浏览: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