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2: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3: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② 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芦衣顺母
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亲尝汤药
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3、埋儿奉母
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4、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5、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四孝
③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
1、戏彩娱亲:

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④ 现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大全
现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大全 篇一: 月饼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得很沉很沉了。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辛地支撑着一个家。她就是女孩的母亲。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敬爱的母亲的身影。于是,她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将月饼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它让母亲尝尝啊!
一天一天过去了,小女孩终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着月饼,从来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这个……”其实,月饼早已发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这样的结果 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不,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啊!
篇二:带父亲求学打工 张九精,河南新蔡县韩集乡天庙村人,自幼家境贫寒,5岁时便随打工的父母迁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初中三年级时,张九精的母亲在一次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使他对生活的苦难有了真正的理解。受此打击,一开始,张九精的成绩直线下降。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又慢慢地缓过劲来,坚定了信心,考取了海南师范大学。大一下学期,那是他父亲糖尿病病发最严重的时候。打电话时,他父亲在电话那头什么也听不见,无论张九精怎么大声地喊。在和父亲的电话联系中,张九精强烈地感觉到: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父亲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张九精心疼地落泪了。从那时起,张九精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改善生活条件,得到经济上的支撑,把父亲接过来一起过,让他生活得好一些。
从大一开始,张九精就踏上艰辛的勤工俭学之路,先后做过电器促销、床上用品促销、文具促销和建筑防水工程、家教等勤工俭学工作,靠勤劳改变生活处境,以早一点把父亲接到身边照料。2003年8月,拿到暑假做家教挣来的2000元后,张九精说服了患病的父亲,并把他接到海南。一到海南,等父亲休息两天后,张九精放弃了所有家教的时间,叫上几个最要好的朋友,陪父亲到海边散心、游泳,细心照顾。
看到儿子求学这么辛苦,父亲张玉美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到海南的第七天,张玉美就决定“找点事做”――捡破烂。因为担心会给儿子丢脸,张玉美最初收破烂是“偷偷摸摸”的,晚上才出来捡。张九精察觉到父亲的顾虑后,于是抽空陪父亲一起捡破烂。他对父亲说:“咱们用双手劳动挣钱,有什么丢人的?!”在捡破烂的路上,张九精遇上同学也不躲避,父亲弯不下腰时他就帮着捡。父亲从此也终于敢光明正大捡破烂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张九精经常给父亲沏壶苦丁茶,因为听说苦丁茶对治糖尿病很有好处;他天天陪父亲吃饭,陪他
老人家说说话,解解闷,听父亲发发牢骚;他会在天冷时,把学校发的厚被子给父亲,让父亲睡得暖和,并抽空去给父亲洗衣服,捶捶背......就这样,他边求学,边打工,边悉心照料父亲,用超乎寻常的坚韧毅力承担起了赡养、照顾父亲的责任。尽管无钱就医,但在张九精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状态开始好转,体重也开始增加了。这些也许在别人眼里并不起眼,但张九精觉得很幸福,很值得回味。他说:“能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一点事,让他不那么劳累,让他开心,这不就是我们所想要的日子吗?”他对父亲说:“爸,虽然在物质上没帮上我什么,但您给了我很多,都在我心里,那就是质朴、真诚和自信,您教会了我怎样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不是正如你您说的吗: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您看,我们一路风雨兼程,不是这样走过来了吗?”――是的,就是这样,虽然生活贫困,面对父亲的拖累,他不怨天忧人,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伴着父爱,与父亲同甘苦、共患难,凭着坚强、勇气、自信,一路走过来,走出了不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而他脸上依然是乐观、灿烂如阳光般的笑容。
篇三: 孝心感动中国 今年17岁的向茜茜,1991年2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房县秦口乡三里村。在她13岁之前,爸爸每年都到山西的煤矿打工,留下妈妈在家照顾她和年迈的爷爷、年幼的弟弟。因为父母都很能干,所以,童年的向茜茜是幸福快乐的。
然而,就在向茜茜13岁那年,灾难却突然降临――
2004年7月的一天,向茜茜放学回家接到一个电话,听到的竟是爸爸带着哭腔的声音:“茜茜……爸爸对不起你们……我颈椎被砸断了,医生说就算死不了也会瘫痪……”
这个电话把一家人都吓蒙了。年幼的向茜茜意识到,她的生活从此要发生改变了,但具体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当时的她还并不明白。
爸爸在山西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好转,狠心的矿老板赔给他两万元,就派人把他抬回了湖北房县老家。对于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来说,两万元钱只是杯水车薪。没过多久,这笔赔偿金便花完了。妈妈狠狠心,把房子卖了,全家人搬到房县军店镇,以每年300元的价格租了三间瓦房安顿下来,向茜茜也随之转到军店镇一所初中读书。虽然离开原先熟悉的家和学校,向茜茜有太多不习惯,可毕竟妈妈还在身边。有妈妈撑着,天就不会塌下来。
但是情况没有茜茜想的那么乐观:房租要钱,爸爸治病要钱,全家人吃饭要钱,她和弟弟上学要钱……很快家里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妈妈决定外出打工。这就意味着照顾爸爸、爷爷和弟弟的重担全压在向茜茜肩上了!天呐,13岁,应该是上学、玩耍、撒娇、被父母呵护的年纪呀!如今突然要背上如此沉重的负担,她承担得了吗?
送妈妈去车站时,她牵着妈妈的衣襟,一刻也不肯放手,眼泪从母女俩的脸上滚滚而下。那一刻,茜茜真想对妈妈说:妈妈,你走了,我该怎么办呀?我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爸爸、爷爷和弟弟……妈,别走了好吗?你不在家,我好害怕呀!但她只是死死地抓着妈妈,什么都没说。她清楚,妈妈必须出去赚钱,否则,一家人的日子就没法过。
妈妈临上车前,又一次把茜茜搂进怀里,将流满泪水的脸贴在她稚嫩的脸上,久久不愿分开。
妈妈走了,年幼的向茜茜第一次尝到了无助的滋味。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挑起这个担子,不能也得能,做不到也得做――13岁的向茜茜从那一刻起突然告别童年,开始承受原本不该她承受的一切。
“小当家”的坚韧和苦痛
妈妈在浙江一家童车厂打工,每月700元收入,省吃俭用只能寄回300元。这点钱连一家人的生活费都不够。为了节省,向茜茜从此不再吃早餐,每天早上,只给爸爸、爷爷和弟弟买一点吃的,自己空着肚子去上学,经常在课堂上饿得肚子疼。同学见她脸色苍白,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什么,可能受了凉。”――她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家的情况。
因为爸爸长期卧床,身上长了密密的褥疮。为了减轻他的疼痛,向茜茜每隔一段时间就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里挤出10元钱给他买一盒芬必得止痛。可是这种药太贵,后来只好换成2元钱一瓶的安乃静。看着爸爸痛得直冒冷汗,茜茜心如刀绞,她觉得只依靠妈妈的每月300元和自己从牙缝里省下的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找到一位邻居,请求租他家的三分地种菜。邻居惊讶地问她:“孩子,你才多大呀?你会种菜吗?你干得了农活吗?”向茜茜坚定地说:“我能,家里三口人全靠我,不能也得能!”邻居一听,眼泪都下来了!
向茜茜以每年30元钱的价钱租下菜地后,学会了播种、施肥、浇灌,她在菜园里种了茄子、番茄、豆角等蔬菜;后来,她又向邻居借钱买了一只猪仔养起来。2006年春节前,爸爸对向茜茜说:“茜茜,请人把你喂的猪杀了吧,你和弟弟好久都没吃肉了,你们瘦成这样,爸爸心疼啊!”向茜茜反过来劝爸爸:“卖一头猪的钱,可以给你买好多止痛药呢,再说,我和弟弟开年又得交学费……”
为了让爸爸有精神,向茜茜每月都请人来给他理一次发,剃一剃胡子,每次3元钱。3元钱对于他们家来说可以办很多事呢,茜茜决定自己学习理发。她买了一把手动理发推子。在给爸爸理发之前,向茜茜先在自己头发上做实验,那段时间,她把自己的头发理得长一片短一片的。经过反复练习,直到不夹头发、灵活操作了,她才开始给爸爸理。这几年,爸爸的头发都是她理的,不仅如此,爷爷和弟弟的头发也都是她理的――为了这门“手艺”,爱美的向茜茜不得不多次顶着参差不齐的“另类发型”跨进校门。
以前买煤球,只要多付4元钱,别人就会送到家里,现在,为了省下这4元钱,每次买煤球,都是茜茜和弟弟自己运回来。300个煤球,他们得用家里那辆破自行车搬三趟。沉甸甸的煤球放在后座上由弟弟扶着,她在前面使劲压着车把不让前车轮翘起来。有一次,姐弟俩晃晃悠悠地扶着自行车爬一个坡时,不小心把自行车弄倒了,煤球全摔到了地上。看着满地煤渣,向茜茜坐在路边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想到翻菜地时的腰酸背痛,想到给一家人做饭时的忙碌,想到喂猪时的麻烦,想到爱美的年龄却只能捡别人穿不了的旧衣穿……越想越委屈,向茜茜抱着弟弟哇哇大哭起来。
擦干眼泪,她还得回家安抚爸爸,因为那段时间爸爸情绪很不稳定:见一家人被拖累成这样,他想自杀。爸爸央求向茜茜说:“茜茜,你就帮爸爸死了吧,爸爸再活下去就成罪人了!”向茜茜轻言细语地安慰他:“爸爸,我们学校还有个同学连爸爸都没有呢,虽然你躺在床上不能动,可我还有爸爸呀,我有爸爸让我照顾,多幸福啊!妈妈不在家,你要是又不在了,我和爷爷、弟弟怎么生活呀?不许你再胡思乱想了,你要看着我和弟弟长大!”
永不言弃
好日子一定会来到!
读到初三时,为了不耽误学习,向茜茜每天四点钟起床,先摸黑收拾菜园,喂猪,然后到学校上早自习,课后,再跑回家做早饭,喂完爸爸,伺候爷爷和弟弟吃完,打发弟弟去上学,自己胡乱吃两口便急匆匆赶回学校。中午和晚上也是一样。她一天六次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像一个上紧发条的闹钟。
有一次爸爸和爷爷同时得了重感冒,弟弟正巧又吃坏了肚子,自己前一天打猪草时皮肤也过敏了,浑身长满红斑,脑袋肿得变了形。那天早上,几乎绝望的向茜茜真想给妈妈打电话,可一想到妈妈在外面的艰苦,她放弃了这个念头。她挣扎着起来找同学帮自己请假,一步一步挪到诊所买了药,回来给爸爸、爷爷和弟弟服下去,再强打精神做饭。做好饭先喂爸爸,又哄爷爷和弟弟吃,到她自己拿起筷子时,竟连端碗的力气都没了……
2006年冬天,向茜茜被分到了快班,每周只星期五下午休息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等待向茜茜的是积攒一周的全家人的脏衣服,给爸爸洗头、洗脸、擦身,检查弟弟的作业;而每天必须做的则是给爸爸搬屎端尿、半夜起来给爸爸揉腿揉脚。她曾经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好困啊,真想无忧无虑地睡个安稳觉。”有一天,向茜茜在河边洗一盆脏衣服,望着自己被河水冻得通红、失去知觉的手,她再次强烈地想念起妈妈,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如果妈妈在家多好呀!想着想着,她就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温暖的梦:妈妈给她升起红彤彤的炉火,煮好热腾腾的饭菜,温柔地看着她吃完……那天,邻居发现晕倒的向茜茜时,她已经在冰冷的河边躺了近一个小时!
弟弟学习成绩不好也让向茜茜头疼。有一次弟弟向兵想买个乒乓球,她便给弟弟提条件:“如果下次考试你有进步,我就给你买一个。”弟弟果然在下次考试中有了进步,向茜茜也不食言,将原计划有豆腐的一顿晚餐改成只吃白菜,省下5毛钱给弟弟买了一个乒乓球。而她自己却一支破钢笔用了三年,中途只换了两次笔尖。
向茜茜在学校里品学兼优,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同学带来零食都会分给她。每次她都舍不得吃,哪怕一块糖、一片饼干都带回家给爸爸吃。2006年中秋节晚上,爸爸对向茜茜说:“抽屉里有两个月饼,是邻居送过来的,你和弟弟一人一个,就算是过节吧!”向茜茜说:“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月饼也应该我们一起吃。”结果推来推去,两个月饼,弟弟吃了一个,她和爸爸、爷爷分吃了一个。向茜茜觉得,吃不吃月饼无所谓,只要爸爸活着,她的中秋节就是幸福的。2007年2月14日是向茜茜16岁生日。爸爸让弟弟悄悄买回半斤猪肉,准备让向茜茜吃一次可口的饭菜。可是茜茜却把肉全挑给了爸爸和爷爷。
2007年6月1日,在浙江打工的妈妈终于回来了!那天踏进家门看到妈妈的一瞬间,向茜茜一头扎进妈妈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四年来,她哭过无数次,但每次都是偷偷流泪,现在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大哭了,为四年来的苦难和坚韧,为四年来完成的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同年7月,向茜茜以总分575分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房县一中,并在当地政府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如期就读。现在她的成绩一直保持班上前四名。
从去年开始,向茜茜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关注。2007年1月,她被评为房县“十大孝子”;2008年1月被评为“感动十堰”年度人物;2008年10月被评为“荆楚孝老爱亲模范”。
参加完“荆楚孝老爱亲模范”颁奖回到家,向茜茜伏在爸爸床前说:“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可以安心学习了,等我攒够了钱,就给你买一个轮椅,我推着你去外面看看,这种好日子一定会来到!
孝敬父母
⑤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5)孝敬父母的故事带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
⑥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涌泉跃鲤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⑦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24个小故事具体是什么
二十四孝图是包含着中国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尽孝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孝图上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
一,忠孝双全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他的父亲在田地里面耕种的时候,竟然被一只突然出现的老虎给叼走了。杨香此时没有被老虎吓走,而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背上,然后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后老虎受不了松开了他的父亲,他终于把自己的父亲救了下来。
二十四孝除了上面四个故事,还有剩下的二十个故事,分别是: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二十四孝的二十四个故事,把我国孝道这一传统美德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孝道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⑧ 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
鲁迅的《朝花夕拾》里关于《二十四孝图》的典故有: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
1、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鸣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2、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8)孝敬父母的故事带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其中一篇《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