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对孝的理解300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版时候,观察他的志向权,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22:47:26
2. 读完论语的对孝感悟200字
《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供养父母、为父母做点事儿、好东西让父母先吃,这些在当时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对于孝就不能满足于“能养”,这个层次太低了。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和照顾相对很容易,但是照顾父母的心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难以做到一如既往。要让父母心情舒畅,首先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可是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是没有感情克制的,对于父母更是这样,很难整天笑脸相对,所以就存在“色难”的问题。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是装不出来的,刻意挤也挤不出来,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甚至祖父母,体会到为人父母之心的时候,当看到双亲日渐年迈,对衰老产生悲悯之心的时候,才能对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 急求一个话题作文,关于论语中“孝”的。
论语 论孝
孝在封建社会对于人品评定、官员任免,是具有一票否决权力的,至汉朝甚至设置“孝廉”一官,并且实行“以孝治天下”。为了对人民进行“孝”的教育,当政者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编印“二十四孝图”,为著名孝子立牌坊,甚至把孝当作一条法律,把不孝子孙押赴刑场。《论语》中涉及孝内容的有二十多章,其中“学而”、“为政”开头两篇就有十一章。这足见孔子的弟子们对其师所谈孝的地位的理解与重视。那么,《论语》对孝到底有怎样的论述呢?
第一,关于.什么叫孝,怎样实践孝,《论语》主要有以下论述: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评析】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无改于父之道是指保留并发扬父辈正确的做法和思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事实上却有人远远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也是不可以的。绝对服从不可以,那就应该在规劝的态度和方法上下工夫。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这种孝的原则虽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出必告,返必面”却是必需的 。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迟(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即下文孟孙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孔子的弟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易色: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试想,不忠不孝要学问有何用?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做到只要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算孝了。”
【评析】在这里孔子大概是说 做子女的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做个好人。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对待父母若只供物质而不敬,不管他们的精神需求,那与犬马有何不同?
【原文】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试想,一个连孝都做不到的人能为国尽忠吗?
第三,为什么要孝?《论语》有以下论述: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3)。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5)。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6)?”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 (2)孝弟: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5)道: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6)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儒家认为,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就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孔子因此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希望人们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4. 论语-学而篇 论孝四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子曰:“弟子滑银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信老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2011-02-22 19:27:00 补充: 有子:"他的为人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却喜欢触犯上级
这种搏圆人几天很少;不喜欢触犯上级
却喜欢造反
这种人从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
'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2011-02-22 19:50:16 补充: 不需理会补充
去图书馆找一找吧!多谢
5. 关于孝道方面,《论语》中有哪些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开端和基础,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古人讲“千经万典,孝道为先”,无论哪个学派,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孝道为根基的,都离不开孝道。同样,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阐述。下面和大家具体分享几句。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行孝的人,认为只要能够在饮食起居上供养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这样真的算是尽孝了吗?
孔子话锋一转,又说道:即使是家里养的犬和马,也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犬能帮主人看门,马可以帮主人代劳。都属于养人。如果没有恭敬的态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所以现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养宠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子女,还不如宠物呢,宠物还能哄主人开心,而子女却只会让父母生气,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反思的。
6. 论语孝悌篇心得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乐的要法,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孝悌篇心得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论语孝悌篇心得篇一
把孝悌篇放在最后,并非认为它不重要,而是很重要才放在最后来谈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什么意思呢?有子(孔子学生,姓子,名若)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了,就再去学习文献。”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乐的要法,在交友、处世、求学等事之前便应该学会的。既然孝悌如此重要,我们平日自当好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与父母弟兄相处时难免有不容易或矛盾之时,那么我们怎么恰当的处理呢?
比如对待父母的年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第四)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这一点我们当特别注意,一定要及早行孝,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然而,孝敬父母与在外求学、求职之间不能不说是一对矛盾。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四)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我们做子女的尽量做到不远走天涯海角,更不能漂泊不定。出门在外,一定要让父母知晓自己的情况,免得他们牵肠挂肚。倘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以显父母,乡里称道,父母在家一定会骄傲、快乐。
当我们与父母有意见分歧时,是否要与父母争个面红耳赤呢?曾几何时,少不谙世,与父母偶有不和,便出言不逊;心有惭愧,烦恼于坚持己见与孝敬父母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里仁篇》里的一段话真让人豁然开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无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需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自己忧愁,但不怨恨父母。”既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那么为人子女,真不该让父母伤心!
最苦天下父母心,如今父母年事渐高,愈来愈认识到应该好好地孝敬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家立业显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放下劳作,享享儿女的福。
这一段时间关于论语的感想已经基本写出来了,但是《论语》里的要义还多着呢。我国的优秀 传统 文化 也是源远流长,无比广博的。我辈自当孜孜不倦,戒骄戒躁,学无止境。
论语孝悌篇心得篇二
孔子的时代,早已久远,可是,他的话却流传至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你看,在那个年代,人们就懂得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
古往今来,有许多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缇萦舍身救父的高尚品质青史流芳!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长辈感受到我们的孝敬之情,感受到我们传递的温暖,比如帮妈妈焐被窝,帮爸爸拿拖鞋,帮奶奶摘菜,做好每日的功课不让他们操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 父母是我们的良师, 而同学更是我们的益友, 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我们应该和睦相处。 这里, 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 故事 , 孔融4岁时, 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子, 父亲叫孔融挑, 孔融却拿了最小的, 他说: “ 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给哥哥们吧。”父亲惊喜的说:“那弟弟比你小呀?”孔融说 :“弟弟小 , 我是他的哥哥 ,应该让他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凡事谦让,注重礼节,心中有他人,应是我们与同学相处的“黄金法则”呀!
千年不变的孝悌,千古流传的思想在熠熠生辉。让我们徜徉在《论语》中,沐浴圣贤的智慧光芒,修行自身,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思想纯正的人!
论语孝悌篇心得篇三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 名言 “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 经验 !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7. 论语孝的句子及感悟
论语孝的句子及感悟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1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8. 论语中孝的感想
下面是我整理的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给大家阅读。
【一】《论语》中的孝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简洁洗练的吟咏,却无疑是细致入微的描摹,仿佛可以瞥见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慈祥的母亲借着摇曳的微弱烛光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动人情景。
先锋诗人食指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其中就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亲情是世上最难以割舍的感情,人们在奔赴茫茫前路之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母亲。
中国人喜欢把把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称为母亲河,把培养教育自己成人的学校称为母校;英语中称祖国为motherland。
可见古今中外每一位人子都对拳拳的母爱充满感激与眷恋。
华夏民族以源远流长的孝文化闻名于世,而早在春秋时期,《论语》就对孝道做出过系统全面的阐释。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
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
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
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
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
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
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
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二】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
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
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
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
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