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九月九要看菊花
复杂的话我不说,自己文字来给你答案吧!九九是重阳节,要登高登山,广东这边就叫拜山,去拜山当然要带菊花啊,菊花就是送给故人的花!
2. 香港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香港的春节习俗
贴挥春
挥春是粤语中的叫法,实际上它指的就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门联、福贴等。但近年来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的渐渐不再仅限于春联、年画,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舞狮、舞龙灯
舞狮、舞龙灯等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但在市区街头上很难看到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当属“盆菜”,这道菜是在盆状食器内加入鱿鱼、冬菇、花胶、大虾、发菜、红烧猪肉等丰富食材一起炖煮而成,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的寓意。而“发菜蚝豉”则是使用发菜与牡蛎干一同焖煮而成,取发财好市之寓意;象征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传统美食。
香港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全盒”来招待客人,以象征吉祥圆满之意。内有数小格,装有多样带有好兆头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征抓银子、糖莲子象征连生贵子、糖莲藕象征佳偶天成、糖椰丝象征有爷有子、油角象征荷包满满等,真可谓是美味与美意兼得。
团年饭毕逛花市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讨“利是”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亲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习俗。
3. 唐诗宋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近年来,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已日渐增多。黄杰同志的这本《宋词与民俗》,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审视宋词价值的一部系统性著作。 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二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占有很大比重。然而过去不论研究宋词或研究民俗,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 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黄杰此书就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 有的民俗逐渐褪色淡出,有些民俗则新近生成、日趋流行,这样的例子在汉唐至宋的民俗演变中并不少见。总的说来,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而且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更为丰富多彩,闪现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点,在社会生活中也愈益显要。 且以时令节日为例。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较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所记,就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多姿多彩。宋词中的节序词,也多至数百首,成为宋词的一大宗,与两宋时令节日之盛正相呼应。 宋人作节序词是一种独有的时代风气,为时令节日点缀应景所必需与必备。两宋名家,几乎没有不作节序词的。他们的名作在佳日良辰传唱遐迩,远播人口。要知道,词在宋代,不仅是置之案头的书面读物,更是应歌而作诉之口耳的一种音乐文艺。 宋人词集有不少作为唱本传刻,就是适应时令节日、公私宴饮、征歌选舞的民俗需要。柳永的《乐章集》、张先的《子野词》,皆按宫调编排,周邦彦的《片玉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单题、杂赋几类编排。南宋最流行的坊间选本《草堂诗馀》,前集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类,后集分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器用、花禽七类,每一类又分子目,凡六十六目。如节序类分元宵、立春、寒食、上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十个子目,词集这样的分类分目编排,完全是便于人们按照不同时令和宴唱场合,选词以备唱。 柳永、周邦彦多作节序词,在乐坛歌席、西楼南瓦传唱不绝,成为他们得盛名的原因之一。柳永的元夕词宫内应制,苏轼的中秋词遍行南北,都是宋代时令节日的胜事佳话。《水浒传》第三十回,说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应景的曲儿”,唱的就是“一只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据说苏轼的中秋词一出,而余词尽废,可以想象宋代的中秋月夜,中国南北上空飘荡着怎样的歌声。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每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别具见地: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 此词纯用当时口语,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三杯两盏之余,请歌妓唱曲,唱的必须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酬佳节。就是一幅真实的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 再以茶词为例。宋时习俗,客来进茶,客去进汤。进茶时唱“茶词”,进汤时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祐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从黄庭坚《满庭芳》(北苑龙团)、《西江月》(龙焙头纲),《阮郎归》(烹茶留客,歌停檀板,摘山初制)、《品令》(凤舞团团饼)等茶词,可以了解宋时茶艺之精和以“茶词”待客的特有的饮茶风尚。宋人的酒词,前人已有汇辑。宋代独擅的“茶词”、“汤词”,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汇集整理。时下各地招待贵宾经常举行茶道表演,但已不知道宋时客来进茶之际,伴有唱“茶词”这项礼仪与艺术表演;而且即使知道,也没有人手执拍板按照曲谱付之歌喉了。 上述诸事,黄杰书中都有切实展开。我这里再提一笔,不过稍引其绪,略作申说。宋词中展示的两宋民俗,非常丰富。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饮食服饰、百工伎艺、音乐歌舞、各地物产、市井游乐、宫廷庆典、神怪灵异、社会交际、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行话俗语、医卜星象,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这些蕴藏丰富的民俗迹象,很少已被运用,有待今后加强研读和考索。
4. 重阳节温岭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敬老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在温岭,过重阳节主要庆祝活动有敬老、祭祖、插茱萸(渐渐消逝)、赏菊、喝酒、吃糕和登高。敬老,它的来源是与“九”相关的。“九”在个数位属于“至阳”。重阳节的敬老习俗,其主要活动是请家中长者坐北朝南,子嗣顶礼膜拜,祝贺长寿。后来演变为祭祖。活动与清明扫墓大同小异。
赏菊,菊花,是重阳节节花,“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形容菊花在重阳节盛开的古诗。临海一带,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老者还有重阳节当天头上戴花的习俗(民间也有头戴茱萸之风)。
重阳节喝酒和登高、吃糕。酒,即喝菊花酒。登高,包括赏菊、饮酒、看远景和吃重阳糕。葛洪《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未知其由。”关乎菊花酒的酿造,葛洪说,菊花酒是采集去岁的含苞即开的菊花和茎叶,并和黍米、酒粬,与一般发酵酿酒工艺差不多,到了重阳节时熟饮。
吃重阳糕。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边登高处,边饮酒,边吃糕点,以寓“高途”。重阳糕,俗名糯米糖糕。其之所以能进入重阳节取“糕”谐“高”音,祝福前途节节拔高。
除此之外,温岭等地有些地方,如临海、黄岩、三门等地还存在重阳节捣麻糍的习俗。一般都是在庙观等宗教场所里。在温岭石桥头等乡镇,至今还有子女,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在重阳节当天回到娘家省亲。所以,现在很多温岭老人还把“重阳节”叫作“囡节”、“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