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顺分为三种
孝顺分为:小孝、中孝、大孝。1、小孝是陪伴。2、中孝是赡养。让父母过得衣食无忧,既要给父母物质上的帮助,又要给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去尊重他们。3、大孝就是超越。所有的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并作为父母的化身,是承载着父母的精神上的延续。所以要加倍的努力,能让自己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孝顺的三种境界:
1、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一个人身体健康,活着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着,其实是痛苦。作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体更加重要,需要儿女关心。
很多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希望留一点钱,给儿女,帮助儿女创业。但越是这样,父母越是扛着病痛过日子,导致病痛加重。
孝顺父母的儿女,会常常带着父母去体检,提前防范病痛。要知道,身上无病,比你给再多的钱都好。
当然,健康的身体,需要起码的生活保障,衣食无忧才会活得踏实。很多年轻人,不仅自己不劳动,还当了啃老族,拿着父母的钱过日子,这样的不孝,令人痛心。
我的表姐夫有四兄弟,两个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都不错,但是他们对父母却很“抠门”,个个都爱比较,觉得自己多拿钱给父母就是“吃亏”。
父母都健在的时候,都没有拿钱给父母用,后来父亲走了,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农村过苦日子,才在亲戚的调解下。
每个兄弟每月给两三百块钱,其中有一个兄弟以老婆管得紧为由,还是长期不给母亲生活费。这样的大家庭,就是富得流油,也没有好名声,也会被人看不起。
自己有钱但对父母小气的人,人人嗤之以鼻,表面过得风光,但问心有愧,还是没有福气的人。那些穷一点但保证了父母的日常开支的人,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穷开心”也是福气。
2、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
人这一辈子,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没有几个,除了父母,也许你都找不到贴心人了。不管你走多远,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当你很累的时候,和父母聊天,心情总是会慢慢好起来。
其实作为儿女,也要学会牵挂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没有关系,常常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让父母放心;经常问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让父母宽心。
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还有钱寄回家,父母感觉舒心。做到了这几点,就是养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开心。
有钱过好日子,没钱过好心情。父母老了,还是为你担忧,那也是不孝顺。看看那些败家子,不学好,父母心好痛,怎么可以安度晚年。
其实,不学好的人,越不孝顺,越没有福气,等父母不管你了,就只能流落街头,还可能要晚景凄凉。
3、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真正变老,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过得越来越孤单,没有了人生的乐趣,和时代脱节了。
王阳明的父亲退休后,王阳明经常写信建议父亲和同乡的退休官员多联系,可以一起作伴,寻找共同的乐趣,日子要过得充实。
人老了,如果无所事事,就会变得颓废,就是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耷拉着头,灰头土脸的,六十岁的人,都会被认为是九十岁的人。
那些有爱好的人,趁着自己可以走动,去看看风景,到公园散心,参加公益活动,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忙忙碌碌的日子,会让一个老人,也找到人生的意义,真正把日子过成“夕阳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千万不要让父母碌碌无为活下去,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多鼓励他们,还可以教会他们一些新知识。比方说,教会他们用微信,用各种唱歌软件等。
“爱人者,人恒爱之”,真正孝顺的人,对父母孝顺,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也一视同仁,用行动去爱护长辈。同时,他也会得到长辈的爱,长辈总会把最好的财富都留给他,为他添加福气。
❷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道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孝有四个境界:孝身、孝心、孝志、孝慧。
一是孝身。即从身体上表现出来的孝道,如多做家务,从体力上与父母分担压力,用自己的力量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是孝慧。当孩子们长大了,拥有了自己广阔的世界,他们应该想办法提高父母的智慧,让父母可以尽情享受,甚至做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得到他们最坚定的信仰支持,成为真正有权势、不惧疾病和死亡的聪明老人。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❸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对吗
对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
关于孝悌之道,比较集中的记载见于《礼记》,其中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父母尽孝“生则养”,“养观其顺”;“没则丧”,“丧观其哀”;“丧毕则祭”,“祭观其敬与时”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场合论述了如何行“孝”,归纳起来,大体是养亲、尊亲、养志、守身、慕亲、礼亲、悦亲和怀义事亲,等等。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从事实的角度分析:孔子认为不孝中无后为最大。就是他认为没有后代(指男性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因为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对后代延续的担忧。
但是,这是事实而不是行为,没有后代不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因为,有的人不育却非常孝顺父母,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有的人虐待父母,却很多后代,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后者难道比前者孝顺?
显然,不能用事实来作为评判孝顺与否的标准。而应当以行为来评判是否孝顺的标准,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关键的不是事实是否符合父母的标准,关键在于爱父母的行为,父母的错误要体谅,但是不能一味盲从,我认为才是孝顺。
我个人认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体谅父母的苦心,原谅父母的错误,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错误所引导作出错误的事情,当孩子因为父母的错误而错误的时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关的孔子孝思想
1,入则孝,出则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师长。要少承诺,务必讲诚信,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评析】
儒家思想,或者严格来说,这本《论语》,许多都是讲究人的素质培养,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修炼和培养,通俗点说,就是怎样自己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处世为人。一个人敬重师长、文明礼貌、讲诚信、有爱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于学习。如果全中国的公民都成为这样的人,该有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教给我们的孩子。
随着独生子女的时代到来,再加上强调自我的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之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越来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们眼里连和他们平等的权利也没有。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女儿宁宁,她一出现就干扰她父亲和阿春的爱情,咒骂她的母亲和美国人结婚,搅得父母离婚后无法再与其他相爱的人结婚,但是她却不允许她的父亲禁止她先与男同学发生性关系,再和这位男同学的父亲定婚。我想这与她从小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如果这个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三年还不改变他在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说明他是真的孝顺。
【评析】
孔子主张孝顺和仁义,但更强调言行一致。这一段主要介绍一种考察一个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的办法,也就是通过一个人在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和没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是否一致,来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
只是我觉得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与儿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依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
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份和条件,残酷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对真正的仁爱和孝顺的背叛。孝顺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仁爱,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仁爱,而仁爱的基础应该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应该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随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纪念活动。”
【评析】
“不要违背”的意思,除了“不要违背礼”之外,可能还有“不要违背父母的意见”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对统治者的态度时,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须唯上”的意思,或许也就是后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须对这个观点坚决摒弃和批判。
孝顺,本来应该是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违背”这样的孝顺往往成为父母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一个理论根据。许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这样孝顺的主动,但是父母却去强迫子女如此孝顺,又比如,许多情况下,公民并不愿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压。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这样的孝顺也会成为一些人为自己做坏事的托辞。比如著名诗人陆游,为了博取“孝子”的虚名,居然以“母命难违”为借口,将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实在是对他妻子的严重伤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难违”或“母命难违”为借口去谋私,那将是多么荒唐啊。所以孔子的这一孝顺观,必须坚决废弃。
所以个人觉得,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但不能成为一种命令;上级的命令要执行,但是不能违反法律。孝顺,不能成为超越一切的东西,否则,就容易演变为一种罪恶。
4,父母唯其疾之忧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父母生病。”
【评析】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人说是“父母最担心子女会生病。”因此民间也有“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的说法。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个人还是觉得,这里明明是讲的孝顺父母的问题,怎么会变成父母担心子女的身体呢?从字面来看,“唯其”的“其”应该是复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医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生病是子女们最难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时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那样:“没什么,不要没钱;有什么,不要有病。”因此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确实是子女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也许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顺,孔子说:“今天许多人认为孝顺就是能赡养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呢?”
【评析】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种观点可以同时并存。因此在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也应该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强求一律。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对父母的尊敬的问题,可见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们留神一下今天的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就连像饲养狗马那样赡养父母,都还有许多人没有做到。这一方面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广东这个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将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旧的老屋里,甚至专门出钱请个保姆照顾父母,也不愿意让父母与自己一起住。这也算是孝顺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写到这里耳边忽然响起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想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除了旋律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充满了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吧。上了年纪的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因此孔子的这一孝顺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劳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评析】
孔子在前面论孝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尊敬父母的标准,到了这里,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这里不是从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说,不管你子女怎样做,你必须让父母感到满意才行。个人认为这样的要求有点过分了,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这样的要求,会严重损害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必须警惕的。
父母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子女很难控制,尤其是父母并不都是圣人,会有偶尔犯错误的父母,更有本质上就坏的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也让子女去让父母满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齐变坏。
一切让父母满意的孝顺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国家上面去,更将引起社会性灾难。现在我们的许多官员,根本无视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一心只想让上级上司满意,我想,这正是造成许多老百姓不满意和一些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几谏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发现父母有不对的时候要委婉地劝说他们改正,如果父母不听,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能违抗,还要继续任劳任怨。”
【评析】
我觉得孔子的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坚决废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身为父母,理当成为子女的榜样,怎么对子女的劝阻不听,还要求子女继续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实在是荒唐之极。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对待政府官员,那后果将更加危险。所以对于父母的错误要劝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么这样的父母便不再应该继续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而政府官员不听,不但不应该继续尊重那样的官员,还应该立刻罢免那样的官员。
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应该自重。官员要想获得老百姓的尊重,更应该严以律己。
❹ 如何孝敬父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经济上不要让他们有负担,要主动询,父母不太可能用钱向子女开口的。你要主动询问。
2.老年人在儿女成家后,容易孤独,要多抽出时间看他们,陪他们。到家后不要让老人操心做饭,最好你买了菜去,如果去了还要老人做饭买菜,你就别去。如果实在离得远也必须定期打电话,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来,别说没时间,如果说没时间打电话说明父母在你心里不重要。
3,遇到急事要顺着他们,即使他们要求不合理,也暂时答应,然后找合适机会化解或者说清楚,不要硬顶,不然容易出事。
4.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棘手的问题,不要轻易对父母讲,他们会很着急,吃睡不好。而且没有更多的办法。。。除非他们可以帮到你。
5对待双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显的不同。
6及时尽孝,不要想尽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没地方。、
7,。以孝顺你父母的心来礼敬天下父母。
8 ,尽自己的孝道,不要强求别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强迫他们。
9.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没有权利指责父母。你尽你的儿女道。他们尽他们的父母道。
10.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养成他们尽好孝道,不要把儿女当爹娘供养,这样乱了次序,就会招来灾祸。你孝顺父母,儿女就孝顺你,因为儿女都看着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儿女孝顺,没这个道理。
尽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说了不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顶礼我们的父母及普天下的所有父母。。
❺ 百善孝为先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孝顺的人会多起来。不管还有多少人孝顺,孝顺父母是做子女应该做的,做孝顺的孩子,一定会更幸福。你有这份心很可贵,你是孝顺的孩子。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孝顺有四重境界: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
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
孝养其心是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
孝养其志是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满愿,子女应该承担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
孝养其慧是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让老人欢心又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❻ 孝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1、孝之始:养身
对父母的“孝”,最低境界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2、孝之中:养心
对父母的“孝”,第二个境界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心情愉快。
3、孝之终:养志
对父母的“孝”,最高的境界是能够继承父志和成就一番事业。
(6)孝敬父母四重境界扩展阅读:
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的人,就永远和善良无缘。连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对别人就更加看不顺眼,感觉是眼睛里有“沙子”,或者是得了红眼病。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是一个孝子,他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
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
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
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真正孝顺的人,“三种境界”都能够做到,越孝顺福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