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的知识简短介绍

重阳节的知识简短介绍

发布时间:2023-08-14 05:09:45

『壹』 百科知识:重阳节

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宽哪山与三月三慎中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缓正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贰』 重阳节由来介绍简短

重阳节由来介绍简短

重阳节由来介绍简短,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下面是重阳节由来介绍简短。

重阳节由来介绍简短1

一、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说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是:

1、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源自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3、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二、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重阳节的风俗:

1、重阳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 赏菊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由来介绍简短2

神话传说 《续齐谐记》记载

较早有关 重阳节 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 ,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 重阳节 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叁』 重阳节简介50字

重阳节习俗50字简介

重阳节习俗简介一: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习俗简介二:

九月九重阳,时间处在秋季时期,季节即将进入冬季,这个季节适合秋游,于是重阳节的习俗一般是登高山、宝塔;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等习俗流传至今。而20世纪之后,我国将这天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肆』 重阳节的节日小知识

重阳节 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节日小知识,欢迎借鉴参考。

更多重阳节相关内容推荐↓↓↓

重阳节的习俗禁忌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为什么要叫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1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2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重阳节的禁忌

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相传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所以在这个辟邪的日子里,不适合说节日快乐,而是说身体健康或者家人平安。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赏菊花。菊花和重阳节有很深的关系,重阳又称之为菊花节,所以,在重阳这两,赏菊花成了首要的习俗之一。

登高。这是我们在古诗词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阳又称为登高节,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

插茱萸。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这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纸鸢的习俗。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当然这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喝菊花酒。因为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就产生了喝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节日小知识相关 文章 :

★ 重阳节的节日介绍

★ 重阳节的意义及禁忌

★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

★ 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 关于重阳节的知识要点

★ 中国重阳节小知识要点

★ 关于重阳节的小知识

★ 了解有关重阳节的小知识

★ 重阳小知识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伍』 关于重阳节的小知识简单

关于重阳节的小知识如下:

1、重阳的活动:游赏;饮菊花酒;放风筝;赏菊;登高;吃重阳嫌首糕。

2、重阳的意义:重阳传承至今,又多添加了敬老的内涵,将国人骨子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浓浓情感展现得淋漓尽。

3、该节日倡导我们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给有需要的老人施以援助之手,因此,传承该节日能够促进社会形成敬老的良好习俗。

4、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5、重阳节又称为茱萸节、登高节、菊花节,还称为老人节。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人们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度过该节日芹世数,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6、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返睁地。

7、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8、描写重阳的诗词:唐代李白的《九日龙山饮》;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唐代阴行先的《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唐代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代杜甫的《九日蓝田会饮/九日蓝田崔氏山庄》。

9、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10、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陆』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如下:

1、重阳节的名字由来:磨唤

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

2、节日源头:

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3、重阳节原型: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辩碰时间坐标。

3、重阳节的内蕴: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5、古人过重阳节的节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6、重阳糕的讲究:

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故事传说:

重阳节与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也会被附上一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起源”。该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话故事的影响,一些地方的人们认为重阳是个凶的日子,于是为了镇压凶气、战胜凶气,重阳节的的主要仪式活动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属于附加活动。

『柒』 重阳节需要知道的知识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重阳节需要知道的知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重阳节的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镇宽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习俗

1、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阳节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燃汪其姊姨,亦日女儿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2、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皮旅仔俗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3、登高

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重阳节时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连风景,很有乐趣。在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动筋骨,陶冶性情。

相传,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4、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其实,宋元之后,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

关于重阳节的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诗句

1.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5.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7.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9.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0. 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1.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有故常》

12.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有故常》

13.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14.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5.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7.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18.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9.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苏轼《西江月·重九》

20.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纳兰容若《清平乐·将愁不去》

21. 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陆游《入蜀记》

22.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十二首》

23.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4.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5.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苏轼《定风波·重阳》

『捌』 重阳节简介100字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玖』 重阳节介绍 关于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3、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的知识简短介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写信封怎么写给父母 浏览:143
2017成都退休金新规 浏览:325
读老年大学要什么要求 浏览:169
孩子订婚男方父母该穿什么衣服 浏览:628
老年人尿频尿急怎么治疗比较好 浏览:373
关于兴城市养老保险 浏览:672
养老院和家政哪个前景好 浏览:475
庆祝重阳节文艺晚会 浏览:263
80岁老年血糖正常是多少钱 浏览:684
长寿花叶片不大什么原因 浏览:343
学校重阳节活动策划 浏览:231
老年人还有爱情吗 浏览:568
南坪到长寿车票多少钱 浏览:320
医保交满15年为退休金吗 浏览:199
孝敬父母的稿子69个字 浏览:33
养老院政府补贴多少钱每人 浏览:216
找海淀区上庄镇附近的康复养老院 浏览:171
七十岁增加的养老金从哪个月增加 浏览:721
高考体检前一天吃烤肉怎么补救 浏览:996
男朋友让我孝顺他爸妈 浏览: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