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籍重阳节之际

籍重阳节之际

发布时间:2023-08-13 11:15:54

⑴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一)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二)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三)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⑵ 重阳节之际是什么意思

一、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

二、重阳节起源: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2、“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3、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三、老年节:

1、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2、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9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相关如下

(一)、据现存史料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二)、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三)、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四)、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⑶ 重阳节简介100字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⑷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自古以来重阳登高赏菊就是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和重视,与此同时重阳节更是一个与家人聚会,与朋友重逢的好日子。如今10月来临正是重阳节到来之际,那么2020重阳是几月几日呢,又有哪些习俗呢。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庚子年(鼠年)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九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所以重阳节又叫重九节。

菊花节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所以重阳节又叫菊花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登高节

因为重阳节最重要的风俗活动之一就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一种说法是因为重阳节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在《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茱萸节

重阳节也登高佩茱萸、佩茱萸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而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女儿节

重阳节又叫“女儿节”,明朝末期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型渣每到重阳,“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在这天出嫁的女子,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而已经婚嫁的女子,每逢重阳节都要回娘家团聚,实质上“女儿家”也是让妇女休息的意思。

老人节

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说。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雀迹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顷租并,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⑸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一年一度的 重阳节 即将到来,很多人还不清楚重阳节是怎么来的?重阳节有什么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重阳节的由来介绍,欢迎参阅。

目录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意义

重阳节由来介绍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于先秦前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发展于西汉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唐朝为正式传统节日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

重阳节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 措施 ,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

重阳节由来介绍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中国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 除夕 、 清明 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_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名录。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 春节 ,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相关 文章 :

★ 九九重阳为什么叫老人节及由来简介

★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

★ 九九重阳节来历

★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重阳的发展历史

★ 重阳节的起源与来历

★ 有关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 关于九九重阳节来历

★ 九月九重阳节的来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⑹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

⑺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

1、遍地菊花洒金黄,满城烟火庆重阳。登高怀远风飞扬,一枝茱萸思念长。长空秋雁声声唱,流水华年岁岁淌。愿您把快乐永享,幸福长伴身旁。

2、鸟南归,心回飞,重阳团聚不久归,菊花香,枫叶红,团圆时刻情深浓,常思念,盼重逢,佳节携手齐放松,祝福来,寄关怀,祝你重阳笑开怀。
3、重阳节里九月九,重阳糕,菊花酒,插上茱萸,看一叶知秋;登高节里福久久,祝愿到,烦恼走,快乐久久,知细水长流。九月九,但将福缘酬佳节,不作登高怅落晖。重阳快乐!
4、双九节,出游赏景好时节;九九节,登高远眺值佳节;重阳节,观赏菊花好季节;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可去邪,祝君重阳过好节!
5、九月九日登东山,身影孤单心自宽。亲朋好友多珍重,好友此地把你念。往事如烟笑颜在,今日他乡可安好。健康快乐合家欢,工作顺利万万年。
6、黄金时间,重阳;玛瑙运气,兴旺;碧玉幸福,绵长;翡翠祝福,安康;白银情意,珍藏;钻石问候,限量;重阳快乐!

7、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赏高雅之菊,登陡峭之峰,品浓香之酒,忆远方之友,送真心之福:重阳快乐。
8、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快乐!
9、九九重阳节,祝你的笑容像美酒,愈来愈醉人。事业像泰山,愈来愈沉稳。钞票像大地,愈来愈厚重,爱情像宇宙,直到天长地久!
10、九九重阳节,结伴园中歇,采菊编花篮,吟诗系情结。夕阳无限好,黄昏红霞飘,生活少寂寞,相扶白发绕。祝君重阳节快乐!

⑻ 关于重阳节的典故和渊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古人认为,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为最高;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阳节。这种说法的形成还与魏文帝 曹丕 的解释密切相关。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的说法说明这一认识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附会成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这是因为,最初的“重阳节”并非一开始就确定在农历九月九日,“阳”也并非只指日月两个天体,“重”也并非仅指“二”这个数。

另外,《易经》天之数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系天故取其奇为灾岁数”,可见“重九”并不是吉利之数,有时却是大凶之数。综合后人的研究,[②]重阳节的来源应该说比这说法复杂。它和从远古到上古时期两个非常矛盾的先民习俗——九月庆和九月祭,[③]以及先民天神互通的原始信仰与火神死亡崇拜有紧密联系。一、上古九月的庆典习俗。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农历九月农事基本完毕,因此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往往将丰年庆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动安排在九月。《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并且说“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v马。”可见在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存在着飨天帝、祭恩祖等岁时活动,而且这一习如厅俗在战国时期还被统治者加以条令化和典章化。由于这是一种丰年庆活动,所以九月庆典习俗明显带有酒神狂欢的色彩和特点,有着大量娱乐内容(“祭神”、“飨帝”、“田猎”、“野宴”等)。后人普遍认为汉代以后九九重阳节的野宴、饮酒、歌舞等习俗即源于先秦的九月庆典。所以有人把先秦的九月庆典看作是中国的酒神节。

除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外,古匈奴族、高山族和壮族都有着多样的九月庆典活动,其中高山族阿美人和壮族的九月节庆活动还一直延续至今。二、先秦的火神死亡崇拜。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先民把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心宿二星看作是火神的化身,称其“大火”或“大辰”、“心”,[④]并把它当作古代季节星宿的标志,通过观察“大火”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由于其具有划分季节的作用,传说在四千多年前的颛顼时代,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恒星。由于“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盯橡知称为“九月内火”,“内”是隐入的意思,“内火”指“大火”星隐入,意味着肃杀冬季的来临。

由于先民御寒能力有限,加上冬季食物不足,许多人会在严寒中死去。火神的暂时“死亡”意味着妖恶横行、意味着许多人即将死亡,所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凯消。因此人们在九月举办各种仪式来祭奠火神祈求保佑。我们今天无从知道当时祭奠仪式的具体情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仪式在先秦时期应该会很普遍。如今江南部分地区还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这应该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习俗的流传。先秦的这种火神死亡崇拜成为后来重阳节求“长生”、“消灾避邪”等习俗的主要来源,因此有人把重阳节也称作死亡节,把它和三月三(复活节)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构成了一组特定的节日系统。所以东晋《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而在巫术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创造一些带有象征性的习俗来达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最便于流传的是佩俗和食俗。而这正是后世重阳节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头。三、上古的天神互通信仰和登高习俗。古人爱好登高,但它显然不同于 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个人情怀,也不同于现代人理解的娱乐或健身活动。远古人们爱好登高,这和他们的天神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人普遍认为天地一开始是相通的,人与神可以互相来往。这个观念直到近代还广为流传。

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古人认为天地相通是有一定途径的,而这个途径只能是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树。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肇山、登葆山、灵山等,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仑山,因此昆仑山在上古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树为天梯,则不多,只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及《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之建木。《山海经??海内南经》谓“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晋郭璞为《山海经??海外南经》注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由此可见,为通天升仙而登高应该是先民的重要习俗或原始信仰。虽然形成后世重阳节的诸多习俗在上古就已存在,但这不等同于重阳节很早就成形。正如下雨一样,即使云中水汽达到超饱和状态,如果缺乏凝结核的话,也是不会下雨的。

因此,这些习俗因子要成为重阳节的习俗,就需要一个凝结核——“重阳”概念的形成和具体日期的确立。在这一点上,先秦楚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首先创立了“重阳”这一概念,而且大体上确定了“重阳”的日期。而这一切又是和楚人追求登天拜谒先祖祝融的习俗紧密相关。

阅读全文

与籍重阳节之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写信封怎么写给父母 浏览:143
2017成都退休金新规 浏览:325
读老年大学要什么要求 浏览:169
孩子订婚男方父母该穿什么衣服 浏览:628
老年人尿频尿急怎么治疗比较好 浏览:373
关于兴城市养老保险 浏览:672
养老院和家政哪个前景好 浏览:475
庆祝重阳节文艺晚会 浏览:263
80岁老年血糖正常是多少钱 浏览:684
长寿花叶片不大什么原因 浏览:343
学校重阳节活动策划 浏览:231
老年人还有爱情吗 浏览:568
南坪到长寿车票多少钱 浏览:320
医保交满15年为退休金吗 浏览:199
孝敬父母的稿子69个字 浏览:33
养老院政府补贴多少钱每人 浏览:216
找海淀区上庄镇附近的康复养老院 浏览:171
七十岁增加的养老金从哪个月增加 浏览:721
高考体检前一天吃烤肉怎么补救 浏览:996
男朋友让我孝顺他爸妈 浏览: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