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浙江人过不过重阳节

浙江人过不过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3-07-29 00:36:05

『壹』 浙江人的风俗习惯

浙江人的风俗习惯如下:

1、腊月二十三,小年。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2、大年三十,除夕夜。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了。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3、正月初一,过大年。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4、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5、春节期间的习俗。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1)浙江人过不过重阳节扩展阅读:

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据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浙江陆地面积10.4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09%,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存。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贰』 中国人不过重阳节的吗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人们往往在重阳当天登高,故又叫“登高节”。这可以从唐朝诗人大量的登高诗文中得到考证。如王维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唐朝人对重阳节的重视(因为古代人较保守,所以一般只歌颂友情和亲情);另一方面,古代人关注重阳节,绝对不仅仅限于老年群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在1989年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以表示社会对老人的关爱。

自从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后,似乎也只有老人在过这个节日了。其实,重阳节除了登山外,还有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活动。这些活动比之端午、清明等节日亦毫不逊色。因为清明是祭奠亡人的,端午是祭奠屈原的,似乎只有重阳才是为自己而过的。赏菊,则淡泊以明志;登高,则望断天涯之路。

就是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年轻人为什么就不能过呢?其他的非老年人为什么就不能参与呢?究其原因,是因为重阳节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牺牲品。现代人引入了很多“洋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当然我不否认这些节日中也蕴含着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但是,他们相对于发展延续了千年的重阳节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依然能够实现保“8”的目标实属难能可贵。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抛弃。韩国人要将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就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更何况连港台等地都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而作为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大陆却漠然以对,这是不应该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重阳节,不应让它离我们渐行渐远。

一方面,我们要把它当做尊重老人的一个节日。有时间多陪陪老人,交流下感情,也可以送他们一些实用的、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我记得前年给我伯伯买了一块汉王手写板。因为我知道他喜欢上网,但又不会打字,所以就买了送他。他收到礼物非常高兴,说他早就想买的,一直舍不得。能让他开心,这也是做晚辈的尽了孝道;

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重阳节局限于只能是老人过的节日。年轻人也可以去登山嘛,也可以去赏菊花嘛。既能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情感,又能接近大自然,让自己心旷神怡,还能拉动旅游经济。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叁』 杭州民俗

杭州风俗
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以吉祥为核心,丰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
1、初一必讲吉利话:
《西湖浏览志》载,明代杭州等地春节每家每户在厅堂上把柏树的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句;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
2、小年夜的习俗: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元宵节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的吉兆。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故又称端午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浙江一带在魏时期已开始成为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据《杭俗遗风》载:西湖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为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抢的是钱和鸭子二物。钱下水则沉,鸭子下水则游,各舟你争我逐,大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载:龙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崖上人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西湖中。
乞巧节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传说中天上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又名“乞巧节”或“少女节”。
朗读织女的神话故事经千年的流传,日益完整而美丽动人,引人入胜。就是到现在浙江各地也流传甚广在绍兴等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如能听到牛朗织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这一夜据《荆楚岁时记》载:“妇女结彩楼
七孔针或以金银五石为针、陈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有符应。”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动,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绍兴、杭州则盛水一碗在露天中过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阳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结了一层薄衣,投入一枚小针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状则妇女能得巧。或出现书影,则认为读书有出息,如遇见帽影认为会嫁给做官的人。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宫。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盂兰盆”三字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救倒悬”,这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浙江各地,中秋节看得很重,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又因这季节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时光,所以中秋之夜显得既活泼又隆重,并十分美丽。
在杭州,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为月饼、方柿、栗子等类时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起香。有伴唱文书的,说唱古今书籍,编成七字句,一人弹弦而唱之。不过此各仪式,今已失传。中秋赏月的胜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谓三潭,实际上是三个建在湖中的三个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个等园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点上蜡烛,五个孔用纸封好,这样在湖中就有15个似月亮的倒影,连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个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在杭州,这一天早上许多卖小吃及卖糕饼的店均有“重阳”出售,糕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红绿纸剪成的小旗。家家都买此当早餐,以应节日。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是一年24个气节中较重要的气节,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我省都处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杭州,吃年糕习俗从古到今还是未变,有吃汤年糕的,有韭芽肉丝炒年糕的。也有买红色的嵌有猪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锅中蒸着吃。吃年糕在早餐较多,取万事开始吉利之。

历史民情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是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由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它为杭州增添独特的江南风情。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当时的钱唐县是武林山麓一个小县,临江滨海,以水为邻。《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
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又载:“吴郡余杭,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辏。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区从城南的江干扩大到城北的武林门。城市人口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家。经济繁荣,还与日本、朝鲜等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杭州已成为“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中,讴歌唐代杭州“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社会风俗,“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岁时风俗,“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的西湖夜游风俗。
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首先,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西晋时,北方屡遭战乱,晋室南迁,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随之纷纷渡江,云集富庶的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地区,南方大片土地都成为东晋贵族的田庄。因此,北方风俗也影响杭州。特别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入侵中原,赵宋政权南迁,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当时,杭州已成为北方商贾集中的地方,尤其从汴京迁来的军器制造、土木营造、纺织、印刷等工业和手工业作坊,纷纷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贾也纷纷开店设肆。云集的商品,丰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现许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灯市、珠宝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着许多相关的街巷地名。《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条横贯南北的御街,或称“天街”,从北首的斜桥向南,一直通到凤山门,路面均铺石板,两旁商肆林立,“无一家不买卖者”。南宋《梦粱录》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不但白天营业,夜市也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当时杭州最多的是饮食行业,市民宴饮、品茗成风。据《都城纪胜》记载:“京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设。”这些店铺都还保持北方饮食习惯,以适应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连南宋皇帝赵构也怀念乡情,要去品尝一下宋五嫂亲手烹制的北方鱼羹美味,因此,“宋嫂鱼羹”这道名菜一直流传下来。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饭为主食,后因北方流寓人多,面食骤然增加。北宋京师上层社会妇女的衣饰,南渡后也传到杭州。连最时髦的“瘦金莲”、“方莹面丸”、“遍体香”等化妆品,也在杭州逐渐流行起来。《梦粱录》“民俗”条曾记载这样一件事:“自淳祜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成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经一百五址多年长期的揉杂以后,南北风俗已渐趋于融合。如将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记南宋末年杭州岁时风俗,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汴京岁时习尚作一比较,几乎两者之间,没有很大差别。明人沈士龙为《东京梦华录》作序中说:“余尝过汴,见士庶家门屏及坊肆阖扇,一如武林,心窃怪之。比读《东京梦华录》所载:‘南京士女小轿不垂帘幕,端阳卖葵蒲艾叶,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贫人妆鬼神逐祟’,悉与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风尚所渐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后的杭州也出现了游乐场所“瓦舍”,而且为数众多。影戏的初时只以素纸雕形,南渡后用羊皮加上彩色装饰。说唱诸宫调的,汴京有孔三传编传奇灵怪,人曲说唱,后杭城有女艺人熊保保及后辈女童仿效学唱。随着北人的南来,连奉祀的神庙,也迁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园林,也成为南宋官僚阶层的一种习尚。当时,西湖四周都建起园苑。《梦粱录》中说:“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元朝李果《风俗通义》题辞中说:“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乐湖山,过着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阶层“四时幽赏”、行乐西湖的风气。
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
元、明、清三代都继承、发展了这些风俗。同时,元、清两代因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影响所及,杭州民情风俗还渗透、融合了蒙、满族的部分风俗。清时还有因对清廷统治不满,专敲穿黄马褂的清贵族的竹杠,出现了“刨黄瓜(褂)儿”等杭州俗语。
杭州的民情风俗,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鸦片战争以后,杭州的近代风俗受到西俗的影响,经常出现旧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旧的形式等新旧交错的复杂现象。辛亥革命后,杭州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礼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礼仪习俗,相应起了变化,但是,由于民间风俗的传承性,有的习俗仍在延续。而且,在接受外来西方文明的同时,有些坏风陋习也传人进来。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风俗起了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巨大变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歪风邪气、陋俗恶习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缔,新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使旧的家庭体制起了相应的变化。原来杭州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墙门结构已基本解体。随着《婚姻法》实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已经废除,晚婚和计划生育,以及尊老爱幼,正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丧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节、端午、重阳、冬至等传统的古老岁时节令,大部分都保持原来的习俗,并增添一些新内容,如春节前后的“拥军爱民”、“拥政爱民”,向离退休老干部、职工慰问拜年;清明时节青少年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还新增“三八”妇女节、“三一二”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四”母亲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九九”老人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新的节日。
但是,在出现大量新风的同时,还有许多旧俗,甚至陋俗,不时沉渣泛起。为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优良传统,改革陈规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树立一代新风尚。

『肆』 重阳节和元宵节还有,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农历。几月几日节日的习俗又是什么

重阳节是九月初九,习俗是登高跳远,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七夕节是阴历的七月初七,据说牛郎织女天河配。中国的情人节

『伍』 兴宁过春节的习俗 ,按一下内容填。好的,50分

兴宁节日习俗:
春节
习惯上称“过年”,是一的中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龄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油果”,用于办丧事或做斋时才叫“剪堆”)。人们事事取吉兆,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的卦,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接财神”的少了,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有的村镇有“搅新姑爷”之俗,给“新姑爷”戴破笠帽,往脸上抹锅灰,弄得“新姑爷”很狼狈。此陋俗现已被废弃。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做送穷鬼。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元宵节
习惯上称元宵节为“赏灯”,其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各村各屋自定,以十一、十二最为集中。
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灯”同“丁”谐音)。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赏灯时举办筵席,邀请亲友前来庆贺。每村每屋有灯会,由首事负责办理。赏灯节前1~2天,派人“请花灯”(即到街上买花灯)。花灯为圆形竹蔑做框,上下为八角形,外层糊贴花纸,并饰以剪纸工艺,造型华丽。买好花灯后,由3人用红竹竿扛回,一路敲锣打鼓,鞭炮不断。
赏灯节的高潮是“升灯”仪式。所买花灯,先是放在祖公厅里的八仙桌上,到了赏灯节这天下午,灯会与添男孩的家长共商吉时(一般是在下午4~6时),把花灯吊在祖公厅。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者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升灯时呜放鞭炮,各人还将鞭炮从祖公厅怪至家中。住新房者,则要路上安排人接应,一定要让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
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烧烟火(一种纸扎工艺)、放孔明灯,舞龙舞狮,一直闹到深夜。
添男孩的人家有亲友串门、送礼,一般送鞭炮和小孩穿戴的衣帽。赏灯之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被禁止, 80年代以来有所恢复,只是没有过去那般考究;也有人打破传统,生女孩照样请花灯,宴请亲朋庆贺;有的以放电影、照相等形式表力)庆祝。
清明节
兴宁人的扫墓时间旧时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八月。因清明时节正是莳田大忙,人们怕误农事。清明那天,每家只是做一种用嫩芒叶、鸡屎藤或艾叶和米粉加糖做成的米饭吃,或菱、祖坟挂纸,表示悼念。80年代未开始,清明节扫墓的人逐渐多起来,一是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多在这天组织人们到烈士墓前祭悼,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外出工作或打工的人在清明节回来扫墓,表示赚了钱不忘祖宗。
端阳节
习惯上称为“过节”、“五月节”。兴宁有“一年一节”的说法。“节”指端阳节,可见端阳节是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这一大,家家要备办三牲敬祖先、敬神,亲朋好友互相往来。其活动主要有包粽子吃,用直蒲、艾叶煮水洗澡,挂葛藤,意为避邪消灾祛病。
立秋
又称为“秋日”秋,客家方言谐意为“就”,即“完毕”。此时,夏收夏种已结束,农民认为农事做“就”(完)了,趁此余闲,备办三牲粉果酬神,邀集亲朋团聚。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家家户户用糖果、月饼、酒、茶敬“月光”(月亮)。据兴宁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兴宁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重阳节
又称“寻羊”、“寻阳”。一般在城镇附近及南半部的居民过重阳节,北半部居民少有过重阳节之俗。附城居民重阳登高,多上神光山。从九月初到重阳节后几天,登高的人难以计数。重阳节还有吃狗肉的习俗,俗语谓“寻阳狗、冬至鸡”。
追问
不是,是过新年时腊八,腊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初六-----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八,正月十九,什么习俗

『陆』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相传东汉恒景历经艰险拜师学艺连成降妖剑术,在九月初九这天给每位相亲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

『柒』 全国大约有2.6亿老人过重阳节,为什么有的人过这个节日,有的人却不过

可能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这个节日是比较重要的,有的地方会觉得这个节日无所谓,所以就出现有的人过重阳节,有的人不过这个节日。

阅读全文

与浙江人过不过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60岁普通人 浏览:650
国庆节和重阳节合体手抄报 浏览:830
现在国企职工退休年龄6 浏览:460
如何才能不介意自己父母的粗俗 浏览:882
发现父母的情绪该怎么办 浏览:505
养老改革后退休金计算方法 浏览:537
为什么父母总认为孩子撒谎 浏览:41
老人便盆消毒方法是什么 浏览:1
上黄骅高中体检要多少钱 浏览:23
你知道的养生知识有哪些 浏览:28
老人医疗保险买什么好 浏览:451
父母如何给孩子做出倾听的示范 浏览:876
老公的表弟叫女方的父母怎么称呼 浏览:90
云南老年大学报名 浏览:586
黑养老院存在的问题 浏览:326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论文 浏览:100
西宁养生食材哪里有卖 浏览:339
长寿不衰 浏览:976
燕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浏览:923
养老保险申请的身份证怎么上传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