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孩子不孝顺全是家长的责任

孩子不孝顺全是家长的责任

发布时间:2023-07-07 05:42:45

㈠ 孩子不孝顺,是家长的错吗

我觉得大部分是来源于父母的错,而只要小部分是孩子个人品质的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父母对待孩子是出门怕她摔着,走路怕她把腿走疼了,生病了比自己生病还要难受,带他看 最好的医生,孩子说什么要求都答应她,真的是宠爱有加。但孩子好像一点都不领情,嫌弃父母啰嗦,嫌弃父母多管闲事。同样还会有鲜 明的对比:父母生病对于他来就如没事一样,照样自己过得很快乐,可能还会嫌弃父母身体体质这么差劲。父母遇到伤心的事情,如果向 他诉说,可能不孝顺的孩子会嫌弃父母,这么一点芝麻的小事情,没必要哭哭滴滴的。

其实这些孩子有这样的反应,以及不孝顺的行为大 部分还是父母对他太爱的,以至于没有教会他去如何爱父母,爱别人,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我亲戚中就有一个,他的父母从小对于他是只要他要天上的星星,都可以给他造出来,更别说骂过他,只要他有不满意的地方,父母就会 主动道歉,真的不知道谁是父母,谁是孩子。所以为了把所谓最好的都给他,从来都是依着她的想法,不会教会他分享,不会教他尊重父 母,爱都是相互付出的,孩子长大了一点,真真正正就变成了霸王,什么父母做不到就和他们发脾气,别人有的,自己也一定就要有,而 且有一段时间,他们家发生很大的变故,他真的一点都不懂事,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我想就算是他父母亲卖血给他换来了他想要的东西, 他依然用得心安理得吧。

不孝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对孩子缺少教育的父母,不教会他们去爱父母,他们怎么懂得父母也是需要爱的呢?不教会他们去心疼父母的 难处,他们怎么懂得这已经是父母最后的财富了呢?不去教会他们孝顺,他们怎么知道这是生他养他的父母最欣慰的事情。

㈡ 孩子孝顺不孝顺,关键在于父母,尤其是受母亲的影响,您认同吗

我觉得有一定影响,但是不能说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影响的因素很多,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父母虽说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不一定是起决定性因素的人。

认同。每个孩子从出生到懂事前都是一张白纸,怎么写怎么画那就看家长的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是瞎说的。家庭里面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的。

我不太认同。孩子孝顺不孝顺虽然受父母影响,但还受环境影响,还与受教育有关。有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苦,认为这是应该的,久而久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更别提孝顺父母了。而有些孩子的父母不孝顺老人,但孩子很孝顺,是因为在学校或者受环境中的影响,认识到不孝顺父母是不对的,所以,父母不孝顺,孩子很孝顺的也有。

虽然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也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孩子的认知决定了孩子孝顺不孝顺,并不是说父母孝顺,孩子就一定孝顺,父母不孝顺,孩子就一定不孝顺。孩子在学校受的教育和 社会 环境 的影响也很重要。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友友们,你们认为我说的对吗?在评论区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认同,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上,陪伴他最多的是父母,尤其是母亲,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在心里,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树立好的榜样,那以后孩子长大成人了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孝顺老人,孝顺父母。

认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不要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归结于母亲,孩子的好坏和家庭的成长环境有直接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都是孩子的榜样,也就是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当然认同了,孩子在幼年时期相对依赖母亲是天性,一直到初中前,收到母亲的影响都大于父亲。

这不能一概而论吧,关键要看孩子从小受谁的影响比较多。如果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或者单亲家庭跟爹长大的孩子,跟母亲关系不大。当然,古话说得好,娶妻娶贤,有个贤惠的老婆才能有个和美的家庭。

还是比较认同的。耳儒目染,言传身教时间一长,孩子不管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会跟着学。我的父母非常孝顺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我们几个子女长大了,也非常孝顺,村里人都非常羡慕,说我父母有福气。

孩子孝顺受母亲影响比较大,这是潜易默化的,如母亲对自已的老人好,孩子从小会看到,也会学到的,所以做夂母的应给孩子做榜样,做个孝顺老人的父母。

㈢ 有人说“很多子女不孝顺,都是父母逼出来的”,对此你怎么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到的。


㈣ 孩子不孝,全都因为父母犯了“原罪”

父母抚养孩子,衣、食、住、行、玩的供奉无微不至;孩子因此黏着父母,父母心花怒放——这类“封闭”式“依赖”需求的满足,不是感情。

当孩子对吃穿用度有了价值判断:衣服漏洞,感觉穿出去丢人;没钱买零食、玩具,感觉没面子;羡慕别人家住大房子;不乐意父母骑自行车接送自己……他才刚刚萌发“成人”的苗头。

父母倾其所有,供奉生活所需,是受物质财富价值取向主导的心理需求驱使。孩子日常享用,以此得到别人的认同及赞赏,获得“归属”与“自尊”,其以同一价值取向为主导的心理需求满足,就此朝“成人”的方向惯性发展。

价值取向都以物质财富为主导,父母供奉,孩子享用,对内有“里子”,对外有“面子”。双方的“归属”与“自尊”需求相互满足,辩证互动,自然上升至彼此“同情”并“共情”——同喜乐,共哀怒——感情才发生并发展。

但父母与孩子少不了针锋相对。孩子为了让同伴羡慕,想玩乐高、穿耐克、吃必胜客……父母不肯——这是双方的价值标准与评判不一致。争执厉害了,孩子哭,父母叫,总有一方屈从或折中才罢休。

更重的价值标准是父母无偿供奉,孩子按需索要,全人类都认为天经地义,而且定了个18岁成人的分界线。

可是,待到孩子18岁,父母已养成了无偿供奉的心理惯性,孩子则养成按需索要的心理惯性,双方都心安理得,并坚定不移地将之贯彻到下下一代。

感情由物质财富浇灌,被吃穿用度的需求对象“编码”,因需求对象的更迭而刷新。

接下来,另三条价值标准开始主导孩子的 情感 :一是恋爱对象要名牌;二是房、车是生活必需品;三是别人家的父母给了孩子名牌和房、车。据此,孩子得出的价值评判,对接父母的无偿供奉。

父母随即感到压迫并惭愧,因为他无力承担,还没尽全天经地义的供奉责任——即使再有钱,也敌不过买不起的物质财富要求,和别人家的父母。

价值标准与评判不一致,“同情”与“共情”碎一地;黏连物质财富的感情,因物质财富需求对象的更迭而刷新。于是,父母惊觉,他们无偿供奉二三十年培养的感情,不值一个名牌包包,四个车轮子,或半个卫生间。

谁能对接“成人”的价值标准与评判,谁就是“新爸妈”。只有相应“面子”需求得到满足了,“成人”的心理才恢复平衡。

念及“旧父母”多年无偿供奉,“成人”或许回报些贵衣服、贵补品、贵器物略表孝心。

得不到满足,“成人”向父母埋怨不止、索要无休,碎一地的感情继而被砸成屑、唾成粉,再也粘合不起来。孝与不孝的争执失去意义,一起流入沟渠。

孩子有什么错?小时候什么都不懂,便被父母如此“编码”,渐成心理定势。

父母感觉比窦娥还冤:天下父母从来都这样啊!可是,为啥不多长点心,学会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从来如此,便对吗?

㈤ 孩子与父母不亲,一定是父母的责任吗

我们看到很多亲子关系是不良的,比如疏离、剑拔弩张还有病态。
不少人都控诉自己在幼年时遭到父母的各种“伤害”,导致现在关系很恶劣。
那么,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一定是父母的责任吗?
“一定”这种词汇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就算看起来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在特定的一些条件下。所以,孩子与父母不亲,不一定是父母的责任。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在心理学上,是有一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也称无情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往往情感肤浅冷酷,脾气暴躁,具有很高的攻击性。而动物和人体实验提示,这个攻击性就与中枢五羟色胺功能不足有关。也就是说,这种人格是具有生理基础的。如果本身这种生理上的缺陷非常严重,那么极有可能父母再怎么好好养育,这个孩子和父母都不会亲,亲子关系都不会是良性的。
还有学校、社会因素,它们自然也是有影响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那我想我们这里探讨的还是大多数正常人格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可以说大部分是父母的责任,就算有一些外在因素,主要的责任依然在于养育者。
因为亲子关系的演化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是说在某一节点,亲子关系是好的,下一个节点就不好了。通常来说,养育者的养育风格是相对恒定的。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是需要依赖养育者的,无论是生存还是情感上,他只能被动地接受。你打他、骂他、侮辱他,他还会哭着求你抱抱,因为小孩子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只知道不能失去养育者的“爱”,不管那爱是正常的爱还是病态的爱,失去很可能就意味着他没法生存下去,意味着“死亡”。
所以,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越大越难搞,小时候我也是这么对你的呀,不是一直都挺好的吗?怎么大了就不行了,就控诉我了。实际上呢,这部分父母完全意识不到孩子从小到大所受的心灵上的伤害,幼年时他们无力反抗,积攒了这么多年,等到他们成年时,已经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而此刻他们至少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并不是没有养育者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他们才敢把内心对父母的愤怒表达出来。
父母为什么这样对待孩子还浑然不觉有什么问题?因为很多的父母是“中毒的父母”,苏珊·福沃德有一本《中毒的父母》讲的就是这个,他们自身也受不良的养育而成长,并且把这种不良的模式持续地影响到下一代的身上,代代相传。
那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去识别父母的话和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只会把它们当作信条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比如,我的一位朋友,长得很漂亮,小时候小女孩爱美喜欢穿裙子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她每次穿裙子,她的母亲就会用一系列不堪的话骂她,骂她不知廉耻,穿成这样是要去做什么,还骂她像个特殊服务人员。此后,她就一直把自己打扮得丑丑的,因为母亲的行为给她的信念就是美是令人羞耻的。
其实,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我们大概可以想到她的母亲本身必然是存在一些创伤的,她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然后又以向外攻击的方式把伤害给了她的女儿。年幼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说的是对的,自己就是这样的。于是这种伤害以及带来的影响就会一直持续。而成年后,也许从理性上来讲能知道当年母亲说的话是不对的,但是从最深的内在,一些内在信念上改变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孩子对自己的母亲会愤怒,但又不知不觉认同母亲的行为,这样的亲子关系怎么可能是健康的呢?
养育一个孩子,其实就像养育一盆植物。只是,当植物长得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不符合它的特性呀?该晒太阳的我没给它晒太阳?该多浇水的没浇够水?我们会去研究它的特性,去找到适合它的养育方式,来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少了这样的耐心,很多父母就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难弄?”“怎么这么不听话”,然后依旧用自己固有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出问题了就是孩子不听话。
我想这是作为父母、作为养育者的角度,需要反思的部分,的确,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父母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那接下来再从子女的角度来看一看,我们不否认有些父母是“中毒”的,他们本身的创伤,他们的行为给子女带来很严重的创伤。对此,我们无需去原谅,也无需期待他们有朝一日能改变,也许能做的就是发展自己的能力,尽量远离,独立出去,少受影响。
除此之外呢,大部分的父母总体来说还是“正常”的,但是正常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犯错,没有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点错都不犯,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伤”成长。《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这本书就讲了大多数人都带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创伤,那么如何去面对如何去疗愈自我,把那些伤痛化作让自己人生更幸福的动力。
作为这部分成年子女,亲子关系不好,那么自己也是需要承担起责任的。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理由。我们同样不否认父母带来的伤害,你甚至可以不用原谅,但如果一直抱持“因为你们当年这么对我,我现在才这么糟糕”的信念,恐怕就不是一个成年人的心态。我们要为自己往后的人生幸福负起责任。
因为当你持续抱怨下去,也许你就会成为那个“中毒”的父母,然后把伤害再传给你的孩子。因为,你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㈥ 儿女不孝,父母有责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为儿女操碎了心,付出了终生的努力,尽到了作为父母能够做到的一切。但是也有一些父母,只顾生,而没有做到尽职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缺憾,从小就一直影响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只持有结婚证的一些父母,并不适合生儿育女。由于一些父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足,并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任。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从小不是贯穿在非打即骂的粗陋中,就是不时地拿自己的不如意在孩子的身上泄愤撒气。

一些子女多的家庭,源于父母长期行为习惯的不公平,或因为重男轻女导致的女子不满,武断专横的以管代教子女形式,只能使父母与子女的向心力渐行渐远。特别是出嫁后的女孩子,很多人始终难以释怀父母的偏心偏爱。

在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孝,有父母的错。除了子女自身原因导致的 情感 关系变化以外,大多对父母不孝的孩子,根源都有出自父母自身的过错原因,相信每一个子女,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的一些过失所致,谁都会主动为父母尽孝。

有因才有果,如果父母能够从小就做好榜样,培养和建立孩子的 健康 人格,言传身教地引导孩子的感恩之心,悉心教育子女身心 健康 快乐的成长等,怎么可能会养出不孝父母的子女呢??因此,读到此篇文章的父母,一定要切记因果相连的关系。

对于有些子女的不孝态度,也要严格区分和判断父母的过错本质。即使父母有错,也要分清引起的原因,千万不能把子女超出父母承受能力的要求失败,而归于父母有错的范畴。即使再伟大的父母,也难以做到让每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始终满意。

有些父母长期对子女不管不顾,或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子女的幸福,对于子女的反抗或意见,不是谩骂压制,就是嫌弃不够听话和争气。这些影响亲情的不和谐因素,通过长时间的聚集发酵,都可能成为日后矛盾集中的爆发点。

父母是伟大的,但是不能掩盖和取代伟大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作为子女,不但要学习父母优秀的一面,也要有拒绝和延续父母自身缺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一代代地变得越来越优秀,否则,继承了父母不足缺憾的孩子是走不出痛苦的。

是的,人老了的确都很可怜,但是被父母虐待和伤害过的孩子心里留下的伤疤,也不是谁几句安慰的话就可以彻底消除的。一些父母年轻的时候做着伤害子女身心的事,年老的时候却要求子女为他们赡养尽孝。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与可恨之处,虽然用于一些父母身上听似残忍,但也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父母的身份,就可以用其他好听的语言遮盖或美化他们对子女曾经的无情伤害的事实,如果这样的话,永远对那些子女不公平。

尽孝是每个子女的责任,主动积极的尽孝程度取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融合度。存在着相互之间 情感 裂痕的尽孝,既没有主动的真心,也缺少长期的悉心照顾,在很多子女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奈何纠结的应付罢了。

阅读全文

与孩子不孝顺全是家长的责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生锅里面放哪些药材 浏览:747
养儿不易孝敬父母 浏览:501
广州市政府老年痴呆老人专项服务 浏览:242
个人帐户养老金基数包括哪些 浏览:938
省厅退休金 浏览:147
有退休证还要交社保吗 浏览:914
换证色弱体检没过可以看多少次 浏览:471
孝敬父母英语名言警句 浏览:585
海螺敬老院 浏览:389
北京幸福之家老年公寓 浏览:348
孝顺高中电话号码 浏览:528
米家养生壶为什么水溢出 浏览:633
宁波养老保险怎么转移 浏览:555
70岁内地男演员照片 浏览:343
你这辈子为什么能长寿 浏览:221
山西大鼓孝敬 浏览:451
财务体检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997
老年痴呆新药何时上市 浏览:219
大亚湾澳头敬老院联系电话 浏览:140
80岁老人港澳通行证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