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从精神层面孝顺父母
陪父母聊天、不顶撞父母、父母下班嘘寒问暖,给倒杯水,晚上给父母洗脚 、父母教育耐心倾听、微笑面对父母、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让父母操心等
② 如何看待子女不孝顺老人知乎
我觉得子女如果不孝顺老人的话,就说明子女是没有孝心的,而且是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观的。
③ 啥是孝顺 知乎
多陪陪长辈,长辈有需要,耐心地满足他,不要觉得烦,自己得了什么好处,能分享就尽量给他们分享下
④ 西方讲究孝吗 知乎
西方人当然也是孝顺父母的,他们同样会给父母赡养费。只不过西方人和东方人区别在于。
西方人相对独立。不仅孩子独立老人也独立。
所以一般孩子18岁以后就不会再用父母的钱了。而老人往往也不用孩子的钱。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给父母赡养费。中西方孝敬父母之差异 一个天经地义一个可有可无
⑤ 男人到了多大才能孝顺父母 知乎
一般男人三十而立:自已有能力了:结婚成家了:这时候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时候: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无微不至关怀:所以我们要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⑥ 谈谈对孝道的认识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⑦ 孝顺到底是孝重要还是顺重要
孝顺这个词被我们经常提及,而且我们也觉得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确实,父母生育了我们,并且养育了我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照顾父母,同时也有义务去为了家庭成员的生活而努力。
有些人会觉得孝顺的含义是要顺从父母,父母说什么话自己都要听取,虽然父母说的不一定对,但是因为父母生了我们,所以我们就要这样做,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愚孝。
近日,孝顺这个话题登上微博热议,你觉得孝顺,到底是孝重要还是顺重要?
某综艺节目中,在嘉宾程莉莎看来,孝是做人的基本要素,孝顺父母更做到让他们开心,这个是顺才能给予。
而张萌则认为孝顺应以孝为先,一味顺从并不符合孝的要素,就像“啃老族”会顺从父母,但他们并没有能力尽孝,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是孝顺应该做到的。
陈松伶则认为一味地顺从会让老人失去判断。其实就孝顺来讲孝与顺缺一不可。
网友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佧佧
我认为孝重要。
孝代表着尊重,顺是对年长者的顺从。在有些长辈的思想里,不仅要尊重,还要顺从。我生你,我养你,你就要顺从我,你不顺从,你就不孝。
但真是这样吗?别忘了还有一个词,孝敬。孝敬,顾名思义,对长辈的尊重和尊敬,与孝顺不同的是,没有顺从的意思涵盖其中。
所以,孝敬长辈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你发自内心对他们表示尊重,尊敬,是因为他们对你的启蒙和培养,你对他们充满感激,自然就会尊重他们,自然就会赡养他们,而不是不论对错一味得顺从,才是孝。
@晓生
孝顺孝顺,孝既然在顺之前,就说明在这件事中孝肯定更重要。如今,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和思维方式。而父母辈由于和我们的生活时代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会和我们持相悖的看法。如果在此时依然更注重顺的话,反而会让我们失去了自我。
虽然“顺”能够让父母感到欣慰和开心,但它是用我们牺牲自我换来的,这对我们自身而言,依然是毫无意义的生活。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事,但我们双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变得更好,达成这个最终目的,才能算作达成了父母心中所希望的“孝”。
@律师沈辉
孝顺二字既组合成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那么说明“孝”与“顺”同样重要。“孝”是希望父母安度晚年的心理表现;“顺”是从行为上让父母开心,从而能安度晚年,二者相辅相成。
但孝顺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完全顺从,父母也会有分辨不明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父母错误的抉择进行纠正,给予父母清晰正确的建议。当父母日渐年迈,思维逐渐退化至宛如懵懂稚童时,以合适的方式耐心的与父母进行沟通和倾听,比一味的顺从更为重要。
@安娜姐姐
重点是自己要对【孝顺】这词做出合符你情况的解释定义。
概念定义的解释来自于自己客观的处境比较好的原因是:适用性和合理性才发挥作用。
有很多通识或共识只是提供一个基础思路,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愿意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在处境决定了怎么与他人相处,与外界接触。
孝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希望回报和反馈自己所获得的【爱与支持】。
但是,每个人【孝顺】的形式和内容必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得到什么拥有什么才能回报反馈什么。
这是一个守恒定律。
孝顺先是自主自愿行为,再是他人反馈后需要调整内容的行为。
在我们思考怎么孝顺父母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或者可以回报反馈的事情是怎样的,能否办到,办到的与期待的差不多少,父母对此的反应反馈是怎样的。
孝顺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事情,若双方都接受起形式内容,其他人的意见和指导并不太重要。
毕竟,我们孝顺的是父母,想要回报和反馈的是【爱与支持】,而不是孝与顺哪个重要,哪个是首,哪个是尾这种【概念】。
(配图来源:摄图网)
关于这个问题,在知乎话题中,很多网友都表示要孝为先,顺在后。可以孝敬父母,但是不能一味顺从父母。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这两者都同样重要。
很多父母想要养儿防老,他们期望孩子长大、成家,能生活在家的附近,年迈的父母就可以依靠子女。如果孩子找对象太远,或工作在外地,父母则认为养孩子指望不上,抱怨说,“养她这么大,嫁那么远,有什么用?”
父母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父母年纪渐长,不仅行动不便,身体老化容易生病,身边离不开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舍得孩子,孩子不敢离太远。
孩子想要孝顺父母,但是很多现实原因,想要做到“孝”很不容易,做到“顺”更难,意味着你要消除自己的欲望,有所取舍,比如去一线城市,你可能有很高的薪水,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为了“顺从”父母,你放弃去这次机会,选择在小城市工作,薪水大打折扣,有梦想窝在内心无法实现。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夫子给出建议,父母尚健在,孩子就不能自由外出了,需要做到照顾父母的义务;若父母身体没有问题,孩子想要外出,事先请示父母,告知要去的地方及目的,避免让父母担心,以此做到“孝”和“顺”的平衡。
张萌提出对孝顺的理解,如果孩子
⑧ 一个人是否孝顺及孝顺程度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2.1 地区年龄与性别
这几个是很常见的人口学变量,所以拿在第一条来说。张坤(2004)的对青少年传统孝道的态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于传统孝道的四个因素中,对于随侍奉养赞同程度最高,其次是敬爱祭念、抑己顺亲、以及荣亲留后。同时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态度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和年龄差异,即农村青少年对抑己顺亲、荣亲留后的赞同程度显著或极其显著的高于城市青少年,初三青少年对荣亲留后、抑己顺亲的赞同程度显著高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父母对传统孝道的赞同程度显著高于青少年, 特别表现在荣亲留后、抑己顺亲、敬爱祭念三个方面, 而青少年对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显著地高于其父母。金灿灿(2011)年的研究显示,在中学生群体中,男生的权威性孝道显著高于女高中生,初中生的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均显著高于高中生,这表明了在孝道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
总结一下,以上的结果有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青少年对于孝道的不同核心内容赞同程度不一样;
(2)不同地区(城乡/农村)的青少年对于孝道的赞同不一样;
(3)父母与孩子(不同年龄)的人对于孝道的内容赞同程度不一样;
(4)男性女性对于孝道的不同内容赞同程度不一样。
2.2 老年人孝顺期待
老年人孝顺期待是指相对于成年子女向老年父母给予帮助或提供照料,并把父母的需要置于自身需要智商的责任感,即为孝顺的另一面,老年父母对于子女孝顺行为的期待。陈传峰(2006)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对家人或亲友最大的愿望前三是:亲情交流、医疗保险和旅游帮助。而在王大华(2003)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的孝顺期待与居住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城镇老人的孝顺期待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而且在孝顺期待的类型上也有着不同,城镇老年人的孝顺期待主要与服务支持与情感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而农村老人的孝顺期待与服务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在研究中,研究者的另一个结论,即老年人的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子女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的子女社会支持有显著的关系,但与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社会支持没有明显关系。
简而言之,即是说老年人对于孩子们的孝顺的期待不一样,孩子们的孝顺行为就不一样。打个比方,小李爸妈希望我常回家看看,而隔壁家老王则希望他能早早结婚,老人家的不同的期待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
2.3 家庭教养
孩子在成长中孝道观念的形成,会受到家庭教养影响,李启明(2013)的研究显示,父母的关爱性教养方式与互惠性孝道,父母控制性教养方式与权威性孝道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权威性孝道在父母控制性教养方式和普遍尊老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关爱性教养方式对互惠性孝道和普遍尊老具有直接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对普遍尊老具有直接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互惠性孝道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普遍尊老之间起中介作用,权威性孝道分别在父亲的惩罚和眼里、母亲的惩罚和严厉与普遍尊老之间存在着中介作用。
作者:苟代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