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国里最有孝顺心的人有哪些
陆绩 徐庶中国最著名有二十四孝。《三国演义》出场的人物中就有其中之一“怀橘遗亲”的陆绩,是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中遇到的,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这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橘子。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诸葛亮三岁丧母,对母爱之慈应该体会不深,所以才说出那样伤感情的话,其实能够孝敬母亲的人,即使因此错过了事业的良机,还是被大家敬重的。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人直到现在的我们,一提起陆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个孝敬母亲的人,很了不起的,至于知道他是学者,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知道他是官员,做过偏将军,就远不如知道他孝子的人多。陆绩之所以投奔速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当是孙权也是孝敬母亲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的道德操守。孙权孝敬母亲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中起到了帮倒忙的作用。诸葛亮之所以让“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凭的是三个锦囊的妙计,而三条妙计,又无不利用了孙权的性格,“吴侯乃大孝之人,怎敢违逆母言?”诸葛亮利用孙权的孝道,做成大事业,让人觉得毕竟不够光明磊落。孙权踏入政坛,就是从十五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开始的。孝廉是从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前身,“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孙权的这种走举孝廉的道路是正途,所以他的官职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而诸葛亮由于父母早亡,失去了举孝廉的机会,只能靠依附于刘备混个出身,事业从幕僚做起。同是举孝廉出身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孙权,称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想这里也一定包含赞叹孙权的孝道在内的。《三国》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孝敬母亲的人物-徐庶。他一出面就显露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略施计策,就使兵微将寡的刘备战胜了强大的曹操得力部下曹仁、李典,曹操爱才,想要贤士归于自己,程昱献计:“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曹操让人伪造徐母的笔迹,计赚徐庶。徐庶在事业与亲情之间选择了亲情,说“老母手书来唤,庶不容不去。非不欲效犬马之劳,以报使君;奈慈亲被执,不得尽力。今当告归,容图后会。”刘备没有听信孙乾建议“切勿放去”,刘备断然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众人都感叹刘备对徐庶孝敬母亲的理解,他虽然因此失去了事业开端时最好的帮手,但得到人心,所以有人说刘备占“人和”优势立的国。 对于自己母亲的孝敬,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这也是陆绩、孙权、徐庶等人的道德伦理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弘扬的孝道。
⑵ 为什么说孙权比较孝顺
为什么说孙权比较孝顺?
孙权性格多谋善断,谦虚服人,懂事理。为什么孙策会把大权给了孙权?那时候的孙权年纪轻轻,二十出头,资历不深,难以服众。
孙权孝顺母亲有那些呢,曾记得孙权把妹妹许配给刘备,被吴夫人找到房间里骂,说了句:你好大的胆子,你放肆,深知不好的孙权,立马跪下,立刻认错,从这可以看出孙权是真的孝顺却不敢与之争吵。
孙权的孝顺体现在他对江东基业的重视,对江东百姓的负责,把对父母的孝顺变成对江东的孝顺,这才让江东立足于三国。
⑶ 孙权继承江东以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吴国太的
孙权在继承江东以后对其母亲吴氏一直十分尊敬。吴氏在嫁给孙坚之后共生有四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以及孙匡。其中年纪最为年长的孙策在200年年初的时候成功一统江东,不曾想他后来却在这年的四月便遇刺身亡。孙策去世之后,掌管江东的大任便落到孙权身亡。当时孙权尚不满二十岁,再加上江东刚刚统一没多久,是以在孙权刚刚接管江东时江东的局势其实非常动荡不安。
由于史籍记载不明,吴氏去世的时间并不明确,一般认为是202年或者是207年。而后在229年的时候,孙权于江东称帝建国,而他在称帝之后便下令将吴氏给追尊为了“武烈皇后”。
⑷ 为什么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为什么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呢?首先我们来说说这孙仲谋是谁?这孙仲谋就是江东的霸主孙权是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南宋特别有名的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他当时孙权年轻有为,年纪轻轻的就做了三军的主帅。在战场上的孙权始终都是和敌人顽强的抵抗的,不向任何人屈服,更不会投降。辛弃疾当时写下这首词,一是赞赏孙权的精神。而是讽刺当时南宋政府的无能,任由别人欺负。
哪个父母不希望辛辛苦苦生养的孩子,长大之后懂得感恩,知道孝顺自己。这也是他们对孩子最基本的期盼。总的来说,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说法,其实就是父母们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吧!
⑸ 水浒传中最孝顺的是谁,值得我们学习
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对于自己的父母,都有一份特殊的敬重之情。虽然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候男女尊卑的观念特别严重,但子女对母亲的孝顺,却并不受其影响。
所以说,四大名着里,唯有李逵这个小人物,是最孝顺母亲的。四大名着里,《水浒传》一向不被人看好,也是最少人追捧的一本。难道说,现代的我们,真的对“孝敬父母”不怎么在意了吗?要知道,百善孝为先,什么原因,让我们逐渐淡忘那份最原始的感恩之情?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祝天下母亲,身体健康!《水浒传》里好汉不少,其中孝子自然也不少。只不过作为一部讲述忠义的着作,作者施耐庵在这一方面没有做过多的描写。而其中四人,作为梁山好汉的代表人物,施耐庵也代表性的叙述了这四人的孝道。
结论
梁山的英雄好汉大多是忠义之人,孝顺之人自然不少。这四人的的作为只是梁山的部分代表。这里也只是以偏概全的做个分享。百善孝为先,遵守孝道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本分。
⑹ 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
吕蒙:憨厚老实,知错能改,有上进心。
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并加以鼓励。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6)孙权孝顺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