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除了想让孩子成才,还希望孩子长大后孝顺,如果孩子有着7种表现,长大后会非常孝顺哦,快看看你家孩子有吗?如果没有这几种表现,我们就赶紧培养!
一: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表现
一般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表现的孩子肯定是孝顺的,现在很多孩子别说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表现了,即使家长吩咐让其做家务还不做呢。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表现的孩子会懂得心疼家长,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比如扫扫地,擦擦桌子。提醒各位家长一句千万别心疼孩子,不让其做家务,做家务又不会累到孩子,反而会让他们有感恩之心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孩子在做家务时会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而且他们在做完家务后会有一种满足感,我们常说一句话,我们可以惯孩子任何事情,但是不能惯孩子不干活。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表现的孩子,以后走入了社会开始自己生活,他们也不会觉得委屈。
二:将好吃的分享给父母的表现
一些孩子有了好吃的吃独食,从不懂得将其分享给家人,这也是很不好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将好吃的分享给父母的表现,一定要让其改正。我们听过孔让梨的故事,有了好吃的先让兄长吃,自己才吃,有这样表现的孩子一定是孝顺的。如果你想让你家孩子长大后孝顺,你一定要培养孩子将好吃的分享给家人的表现。认为每个人都不差这一口吃的,但是孩子有了东西我们一定要吃,并且孩子给你吃你就吃,别说“你吃吧,我不吃”这样的话,如果时间长了,孩子再有将好吃的分享给父母的表现也会消失,因为他们认为,反正家长也不吃就不给了。
三:独立的表现
我们一直提倡孩子从小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如果你培养出了孩子独立的表现,你就偷着去笑吧。因为有独立表现的孩子一定是孝顺的。因为他们懂得独立,不依赖任何人,而孩子有独立这个表现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家长都不愿意放手,一直帮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也许我们心里想让他们独立,但是手上已经帮他们做了,这样孩子怎么独立?所以要想孩子有独立的表现,自己要先学会放手。其实孩子有了独立的表现,并不只是孝顺,而且我们也能更轻松一下,空出时间去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四: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
孩子有听父母唠叨的表现,真的会孝顺父母。因为孩子有了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意味着他们已经懂得尊重父母,已经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他们已然懂事。也许父母的唠叨很烦,但是这都是治理名言,都是他们的经验,所以如果孩子有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他们不止孝顺而且会成才。但是有这个表现的人少之又少,别说孩子了,成年人都不一定有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父母一句话经常说才叫唠叨,但是他们确实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听听父母的唠叨。如果你想让孩子有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首先你自己要做到。
五:经常和父母聊天的表现
孩子长大了会越来越不黏父母,因为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但如果孩子有经常和父母聊天的表现,真的是难能可贵。如果孩子放学后会主动和父母聊他们在学校的事情,学习上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孝顺。而如果孩子有经常和父母聊天的表现,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长大后会不孝顺,因为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说明他们把父母看得很重要,而如果孩子孝顺与否,是看父母在他们内心所占的比重。
六:帮父母洗脚的表现
相信孩子在学校都会有安排帮父母洗脚的作业,但是又有几个孩子真的做到了。有帮父母洗脚表现并不可耻,帮自己的父母洗脚应该是光荣的,因为孩子在帮父母洗脚的同时,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因为岁月已在父母脚上体现了出来,有孝敬心的孩子会深有感触。你家孩子有帮父母洗脚的表现真的是孝顺的。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让孩子有帮父母洗脚的表现,你自己有没有帮父母洗脚的表现呢?
七:记得住父母的喜好
可以肯定的说,父母都能记住孩子的喜好,而孩子永远记不住父母的喜好,如果你家孩子有记得住父母的喜好的表现,那真的恭喜了。一般孩子真的很少有这个表现,他们只记得住自己,有这个表现的孩子可以百分之一百的肯定是孝顺的,如果不孝顺又怎么能记得住父母的喜好呢?如果你家孩子在外或者逛街时或者吃好吃的时候能想到父母也爱吃,带回去给父母吃,这多让人感动!
孩子有这几种表现是孝顺,如果没有这些表现,家长也不要灰心,耐心培养孩子都是会孝顺的!
② 作为一名小学生,孝敬父母可以有哪些表现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作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不仅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子女的法律责任。
子女孝敬父母,就应深入理解、体会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最真诚、最伟大、最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怀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敬爱之心,去关心、照顾、侍奉父母,使他们感到舒心、愉悦和满足。
具体的说来就是:
首先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对父母的起居、衣食、劳作都要悉心考虑,周到安排,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父母生病,应想法及时诊治,精心照料。逢年过节或父母诞辰,要买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食品,表达子女的一点孝心。如果父母有困难,子女应当全力帮助,宁肯自己困难些,也决不能让父母作难。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对父母讲话应先尊称,口气要温和、亲切;上车或进屋时应当走上前为父母开车门和屋门;上下楼梯或道路不平,应搀扶父母行走;进餐时先给父母让座,美味佳肴先请父母品偿;自己有客人来访应先向父母介绍;与父母长期分离应写信或打电话,问候父母的起居和身体状况;要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随时褒扬父母对自己的恩赐德。
遇到重大事情,诸如升学、参军、就业、婚姻等,都应当与父母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对父母的意见应认真考虑,当发现父母的意见不当时,应耐心陈说得弊,婉言相劝,不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主权力,而置父母意见于不顾,使他们伤心。
第三,要理解和体谅父母的心情和境况,尽量顺从他们。有些父母爱唠叨,对子女管束过多,子女要完全理解父母的这些举动是出于爱心,要不厌不烦,不顶不撞,顺从应答,对一些不当的要求,听而不行就行了。
在筹办婚事时,子女要体谅父母积蓄的艰辛和日后的生活,从自立出以,尽量从简,使父母能量入为出,高兴地为子女操办婚事。总之,只要子女从尊重体谅出发,象父母养育自己时那样无私奉献,你的言行就一定能处处体现出对父母的孝敬。
③ 孝顺的孩子有百分之多少
孝敬父母指数 女儿比儿子高18%
周末中午搜陪,小松带着老婆孩子,从西三环的家中出发,直奔老家房山良乡。年长的父母此时厨房里忙活着,准备小松打小最爱吃的贴饼子、焖酥鱼。车刚上京港澳高速,电话响了,是妹妹小雨打来的。
“哥,你稍微赶着点儿呗,难得回来一次,还不积极,再不来,我把你鱼都吃了。”“好好好,你周周都回家,还馋这口儿哪?我马上到。”这就是小松和小雨的日常。哥哥小松工作繁忙,一般一个月左右或者节假日才能回一次良乡老家,而妹妹小雨则每周都能回去陪一次父母。
据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发现,与成年儿子相比,女儿孝敬父母的指数高18%、与老年父母情感关系好的比例高44%。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经研究,养育女儿在老年得到的回报比养儿子要高得多。同时他也认为,应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既有利于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在生病时得到适当家庭照料,还可以在不生病时向子女孙子女提供帮助,促成老人和晚辈“双赢”。
未来达2.1倍
农村人口老化程度高于城镇
良乡,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作为房山区的核心区域,良乡早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卫星城。但在小松小时候,良乡跟北京城区还是有明显的差别。“以前良乡,包括房山都是属于河北的,连家里老人说话口音都跟北京城里的有点区别。”
像很多在良乡一起长大的发小一样,小松和妹妹从高考以后,就一直在北京城里上学、工作,档让把家安在了世蠢蠢城里。
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年轻人有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城镇流向中心城市的趋势。2010年农村与城镇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0.1%与6.7%。经科学推测,如果假定2010年普查得到的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绝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变,205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高达46.4%,等于城镇的2.1倍。
我们的家庭人口预测还表明,如果假定当前的农村人口迁移年龄结构保持不变,2050年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将高达26.1%,等于城镇的2.9倍。
比例高达44%
女儿与父母情感关系更好
小松和小雨的回家团聚,让爸爸妈妈喜上眉梢。老两口忙了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其乐融融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爸妈还有点不舍,妈妈特意嘱咐小松,没事就多回来看看。“每次都是这样”,小松说,“我自己确实比妹妹回家的次数要少一些,平时手头上的事确实有点多,也没办法。”小松觉得,妹妹作为女性,确实心思比自己细腻很多。另外,岳婿关系相对来说比婆媳关系好处理一些。
北京大学“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表明:与成年儿子相比,女儿孝敬父母的指数高18%、与老年父母情感关系好的比例高达44%。
儿女双全但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父母对于女儿女婿照料的满意度要比儿子儿媳高67%。平时与女儿/女婿交流最多的老人三年后认知功能显著下降风险比平时主要与儿子/儿媳交流的老人低16%,死亡率低7%。
以上养育女儿在老年得到的回报优于儿子的差异在统计上显著、而且养育女儿回报率更高这一现象,在农村比在城镇更明显,在高龄老人人群比低龄老人人群更明显。
未来降到7.6%
我国传统三代家庭正在分化
小松和小雨把家安在北京城里以后,实际上,就从一个大家庭分成了三个小家庭。
“以前小时候,家里人很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在一起吃饭都有一大桌子。现在,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才会有这么多人,那种热闹的感觉一年也只能体会到有限的几次。”小松说,以前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居住,除了热闹,相互间也有个照应。不过现在通讯发达、交通条件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更快速跨越地理上的距离。“现在有什么事,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联系上,说回去就回去,也快。”
由于生育率大幅下降,离婚率快速上升,结婚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带来人口大量迁移,许多年轻人远离父母异地就业等综合因素影响,传统的三代同堂模式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逐渐削弱。
在人口增长放缓的同时,家庭户数却较快增长。传统的三代家庭在分化,而一人户、一对夫妇户等小家庭快速增长。据预测,从2030年左右开始,一人户家庭将取代一对夫妇户而成为仅次于二代户(一对夫妇和孩子)的第二大家庭户类型。同时,我国三代家庭户比例在1982-2000年间基本持平(19-20%左右),而2000年以后萎缩,从2000年的20.9%下降到2010年的17.7%,如按当前发展趋势,今后将持续大幅度下降到2050年的7.6%。
显著改善40%
和子女同住老人认知能力更好
根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相关协变量后,与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的老人认知功能显著改善40%,自评健康良好可能性明显升高32.4%,生活满意的可能性大幅提高54.8%。
多与子女沟通,从年轻人那里获取新鲜的信息,可以有效延缓老人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性衰退,并避免老人因孤独空虚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显著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
对小松来说,聚少离多,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但他也在考虑将来。
“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一大家子,都住的别太远。包括我岳父岳母那边,我妹夫那边的老人。但是,要在北京实现这一点,客观条件上难度太大。现在,只能更加努力工作,多做积累,看看以后能不能大家都住的再近一点,能经常享受团聚的幸福感。”
家务减少10小时
子女与老人互助可实现双赢
北大调查数据显示,一起居住或者近邻居住,不只是对老人有利,子女与老人同住还对子女有益。
相对于与父母分隔较远居住的女性,与父母一起居住或近邻居住女性的家务时间每周明显减少近10个小时,就业可能性增加23.1%,女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长9.4小时,男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6.2小时。与父母同住(或近邻)女性自评健康良好可能性上升19.8%。
相对于西方“个人独立至上”的思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三代同堂或近邻居住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
曾毅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可以借鉴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对三代同堂和近邻居住家庭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并在购买和租用政府补贴住房、适当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惠。重视与大力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家庭养老优良传统,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 (如复式单元公寓房)。老人与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既有利于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在生病时得到适当家庭照料,还可以在不生病时向子女孙子女提供帮助,促成老人和儿孙晚辈“双赢”。
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既有利于应对人口老化严峻挑战和改善家庭福祉,又可以减少因小家庭户数大幅增加而导致的能源消费较快膨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④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58岁儿子陪84岁病母锻炼20年,儿子有多孝顺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听过,但是肯定有不少人是不能理解的,大家就会觉得当父母老了、生病了,照顾他们就是自己作为子女应该做的,不管想与不想都不能不好好对待老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不少子女在老人生病后不好好照顾,甚至还有完全不搭理老人的,尤其是那些生病时间比较久、生活不能自理的,能留在他们身边贴心照顾的孩子真的是少之又少。
其次,日久见人心。就像这句俗话说的一样,只有时间久了才能看清一个人。现实中有不少子女说爱自己的父母,其实在他们的内心身处,父母永远都是排在后面的,他们只不过是做表面上功夫而已,但是这个男子就不是这样的,他是真的把自己对母亲的爱落实到了实处,所以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⑤ 作为一名小学生,孝敬父母可以有哪些表现
1、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
2、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3、体谅父母,不和其他同学攀比。
4、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
5、到同学或者朋友家玩要事前和父母说一下,并征得父母的许可。
6、上学放学的路上遵守交通规则。
7、有时间帮助父母洗洗脚、捶捶背。
⑥ 有多孝顺就有多少福报
百善孝为先,善良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做一个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孝顺的人会得到人们尊重当然福报就会多。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⑦ 在当今社会孝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今社会孝道体现首先应该是陪伴,然后是生病时的端茶递水,再就是共同话题聊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