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孔子对孝敬解释

孔子对孝敬解释

发布时间:2023-02-15 06:18:26

『壹』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问题一:分析并归纳孔子所认为的“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问题二:在孔子看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据说宋朝,宋太祖在夺取天下以后,声称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所以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下面我就通过这些记载来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层面的含义。

一、依礼行孝
先来看论语中这样一个故事: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孟懿子问:“怎样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应按一定的礼仪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首先就是要不违背最基础的礼节。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周礼”,即周朝所遵循的礼法制度,就是发源于周公的思想。在周礼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于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礼节,他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所以《左传》里说过这种话“孝者,礼之始也”。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对其他人的晚辈讲礼。但是千礼万礼,礼之始,最初的礼你先对你的父母吧。父母对你来说是第一层社会关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们如何处,所以孝与礼非常重要。孔子特别重视每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这种礼节。在孔子看来,孝道是道德伦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树根,树根扎实是枝繁叶茂的基本保证。所以,孝道是人伦根本,就是说如同大树的根基一样,人的一切的道德伦常都是从孝道的这个根基处开始生发。尽管树根并不是大树的全部,孝悌之道作为做人以至于成仁的基点,却是人类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着这样的原则,孔子主张孝道应该从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轻人“入则孝”,所谓“入”就是指家庭的内部,“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第一步。家庭和睦当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们还是从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日常的问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问题三: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什么 根据《孝经》里边孔子和曾子师徒的对答,孝道包括三个层次:(1)“始于事亲”的层次;(2)“中于事君”的层次;(3)“终于立身”的层次。孝道的最低表现在于照顾好自身,不让父母为因自己“身有伤”而担忧阀或因“德有伤”而蒙羞,孝道的最高表现在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光宗耀祖,有功于社稷,名留青史。

问题四: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的实质是什么? 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也都能得到人得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孔子认为以敬爱的心理来孝顺

问题五: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有孝顺的名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孝顺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是随时满足父母的心愿,而是从心里面,他说如果如果父母饿了就给他吃的,渴了就给他喝的而不从心里面尊重他们,那这样和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从心里面尊重父母,孝顺他们,但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如果这样作为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可以不执行,但是一定要恭恭敬敬,听着他们说,不能顶嘴

问题六:在论语里面有三个人问何为孝,孔子都怎么回答的,什么意思了? 子夏问孔子: 何为孝? 子曰: 色难。
一开始,俺对孔子的“色难”很不理解。今个咱就说---“色难”!
子夏问孔子:“何为孝?”子曰:“色难。”
过去,我只知道对父母好就是孝,认为给老爸老妈及祖辈们钱就是孝,给亲人们买东西就是孝,总之给予物质回馈就是我理解意义上的“反哺”了。其实不然,孝最难的是“色难”。
“色难”:就是指在对父母及长辈们的孝顺过程中,一直保持什么样的表情与心态。一般人很难做到对父母态度上的和气和谦恭。
确实,如果一个人在对待父母的时候,如果表面上是孝顺的,但是心里却并不是那样想的话,我想,这样的孝顺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孝。
记得《论语》里有这样一段:“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事奉父母,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地进行劝谏,如果父母心里不愿意听从,仍然要恭恭敬敬而不触犯他们,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我认为这体现了孝顺的核心理念,也就是“顺”,顺应父母意志,不可粗暴无礼地对抗。这说明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把赡养父母问题提升到关心父母心理健康的层面。
有时回想起自己的任性撒娇(有的近似耍赖),有时总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父母,有时候会责备老人这不对那不对的,虽说是至亲,无拘无束,但这是孝而不顺,不是真正的孝顺,是一种粗暴的态度。因而懂了“色难”的意义后,甚感汗颜。
“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老人紧紧靠着儿子,其基本含义是子女要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它是家庭美德的具体体现。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不同,孝的意义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孝,除了养,还包括了尊敬,关爱,人格的认可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我们不否认的说,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注重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道德的传承却日渐淡去。在人们的心里,金钱的地位是越来越重了,这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做人要饮水思源---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
曾听人议论过,说孔子思想过旧了,不适宜当今时代了,云云......我以为,看孔子思想不能脱离孔子的那个时代,就象我们不能将花草揪断来观察其生命是不是绚烂一样,我们应该从孔子思想中学习和汲取对人生和社会有价值的精华。将“孝”升华为“爱”,我以为,做人就要保持一颗真正的、善良的、怜悯的心去做善事(包括公益的慈善事),不论是对我们的至爱亲朋,还是对街坊四邻或不认识的同胞,广义的说是对这个社会。
我觉得,就是现在,“孝”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七:为什么孔子认为孝是至德要道 1、“孝”是众德次第之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孝”列第一位。
2、孝是德行的根本(做人的底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为做人,入道的根本)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孝亲常以愉色《为政第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问题八:谈一谈孔子对孝的理解,你认为什麽才是孝 孝而不顺,有空多陪陪爸妈。有好的东西想着给爸妈,但不能什么都听爸妈的比较他们有时候犯老糊涂
如有疑问可追问,如果满意 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即可!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尽力为您解答
――网络团队 半夏秋风心未寒 为您回答
来自网络贴吧 我们所存在的定理吧

问题九: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什么 根据《孝经》里边孔子和曾子师徒的对答,孝道包括三个层次:(1)“始于事亲”的层次;(2)“中于事君”的层次;(3)“终于立身”的层次。孝道的最低表现在于照顾好自身,不让父母为因自己“身有伤”而担忧阀或因“德有伤”而蒙羞,孝道的最高表现在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光宗耀祖,有功于社稷,名留青史。

问题十:在孔子看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据说宋朝,宋太祖在夺取天下以后,声称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所以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下面我就通过这些记载来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层面的含义。

一、依礼行孝
先来看论语中这样一个故事: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孟懿子问:“怎样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应按一定的礼仪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首先就是要不违背最基础的礼节。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周礼”,即周朝所遵循的礼法制度,就是发源于周公的思想。在周礼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于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礼节,他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所以《左传》里说过这种话“孝者,礼之始也”。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对其他人的晚辈讲礼。但是千礼万礼,礼之始,最初的礼你先对你的父母吧。父母对你来说是第一层社会关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们如何处,所以孝与礼非常重要。孔子特别重视每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这种礼节。在孔子看来,孝道是道德伦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树根,树根扎实是枝繁叶茂的基本保证。所以,孝道是人伦根本,就是说如同大树的根基一样,人的一切的道德伦常都是从孝道的这个根基处开始生发。尽管树根并不是大树的全部,孝悌之道作为做人以至于成仁的基点,却是人类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着这样的原则,孔子主张孝道应该从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轻人“入则孝”,所谓“入”就是指家庭的内部,“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第一步。家庭和睦当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们还是从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日常的问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贰』 孔子对孝的解释有哪些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孝呢?《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
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
所谓生前的无违,就是 “生,事之以礼”.怎样才是“生,事之以礼”呢?1.《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关心父母的健康(父母唯其疾之忧).” 2.《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了吗(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孔子的“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所谓死后的无违就复杂了.孔子绝不仅仅满足于“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的简单应付差事,他还要求无改呢!什么是无改,怎样才是无改呢?《论语·学而》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说是孝啦).”这简直就是荒唐致极的嘛!秦二世胡亥果然是三年无改父道,算是尽孝了,可也却亡国了,不仅没得到赞美,反而让司马迁着实嘲讽一通,留下千古骂名.那么,孔子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标准呢?所谓无违,就是能养、能敬、能葬、能祭.这似乎好理解,就是为了让人老有所养,是爱人,这是文明进步的结果.其实,问题也并不尽如此.孔子提出无违和无改这两个孝的标准,那可是非同小可:一是、养儿防老,促进生育,文明社会.古中国地广人稀、生产以人力为主.所以,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人是立国之本,是生产力第一要素,自然十分重视人口的增加.增加人口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生产率.可生儿育女不仅很艰苦,而且抚养成人还要付出很大.这样,国家就采取奖励和强制生育的政策.仅是如此,作用还毕竟有限,尤其是有违民意、易引起反弹.所以,孔子提出了孝道,以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念刺激自愿生育,同时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社会文明.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正是在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念刺激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至今虽然有观点认为已是中国人满为患了,可也没人能否认支撑当今中国经济繁荣的主要还是物美价廉的人口优势.西欧则不然.因为那里适合早期人类发展的空间有限,一旦人多就必须向外殖民.所以,哪里自然也就没有多生多育的动力,自然也就没有产生孝道伦理的条件.二是、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古代社会不仅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化缓慢,而且教育范围极其狭隘、各种知识主要是经验的积累和口传心授的传播.这样,一般人是年龄越大、经历就越多、见识就越广,经验就越丰富,知识就越广博.所以,得到老人的指导、学到老人的知识,就能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要想得到老人的指导、学到老人的知识,就必须首先得到老人的好感和赏识.所以,中华文明就有了尊老敬贤的美德,孔子特别强调了“敬”.在哪个时代,社会变化节奏迟缓,积一生经验教训留下的父道,那是行之有效的,是不好轻易改变的.所以,孔子才说,三年不改父道可谓孝.三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等级和谐.爱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来自繁衍的本能,来自生产的艰辛,来自生存的需要.动物为繁衍延续种族就必须生产和养育后代.生产过程的艰辛决定了必然要珍惜和呵护后代,这就产生了爱.看看动物世界中,雄野狼忍饥挨饿奔跑百里猎获食物后马上就跑回家,等候的母狼则不顾一切地从雄狼口中夺过食物喂给小狼后,就知道了什么是世上第一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东西.唯有父母的爱才是本能的爱、纯洁的爱、无私的爱、高尚的爱、奋不顾身的爱、自我牺牲的爱.动物本能的爱原本是没有回报的爱,一旦幼仔长大即被逐出家.但是人类为了生存形成了群居社会,为了发展又必须鼓励生育.这样,就产生了养老、敬老、葬老和祭老的需要.不仅如此,团结就是力量.在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独立是无法生存的,每个人的生存必须依靠他人的生存,只有相互团结才能相互生存.这样,就必须关心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爱人.客观环境决定,爱人是以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用大小远近为依据,从近到远、由小到大的.第一的就是父母,而后是兄弟姊妹,再后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然后是同事领导.一般的,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只有先父父、子子,才能有君君、臣臣.所以,孔子才把“孝弟”列为是“仁”的根本所在.

『叁』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对孝道的论述也是颇有见解。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论孝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 伦理道德 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 疾病 ,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孔子对孝道德理解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论语·为政》)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妹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妹,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时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 天下 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难道他就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三年的爱护吗?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 礼仪 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

『肆』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

关于孝敬父母的话题,是老生长谈了,实在也说不出什么新意了。这么多年,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事情,深深的被困扰甚至是刺痛了心,心绪一直不得解脱,而深陷其中,可以说是充满了痛苦。因此看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书,希望从中能够得到答案。下面学习《论语》、《孝经》中孔子的关于孝敬父母的观点,希望能从这些道理中得到答案、精神得到解脱。

1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孝经》是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子之间关于孝的谈话。其中有些观点已不适应现在这个社会。如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孔子在对待父母亲上要求子女,对待父母要竭尽全力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 “入则孝”(论语学而篇)。“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篇) ;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级孝行章) 关注父母的年龄,做好与年龄相关的事情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远离,但是有了必须要做的事情,要把父母安顿好,告诉父母,让他们不要牵挂担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

3

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之中,孔子说到:要体会到父母担忧子女生病的担忧,不让他们操心,也是像他们担忧自己一样关心他们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 在对待父母的时候,最难做到脸色一直让父母觉着舒服和不顶嘴,就是 “色难。”(论语为政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

4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父母有仁爱之心 ,通情达理之最普通的人的情况。 然而,孔子并不是个教条的人,一味让子女盲目顺从,不抱怨。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篇)以杖叩其胫。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对于为老不尊的老人,孔子依然不赞成“老而不死是为贼”。同时对于怨,讲求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

『伍』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

孔子的孝是对西周以前的孝进行改造,更加突显孝的人文意味。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奉养保证了父母的物质需求,但作为人类还有更高的需求。人类的高需求说明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

奉养是对父母物质需求的满足,仅是物质供养不能体现孝的人文特质。“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孝不仅是能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如果仅仅做到养,那和动物没有区别,对父母的敬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敬是尊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

敬是建立在对父母深爱的基础上,有深爱之情而发出,如无此情,只是奉养不足以称之为孝。孝应是物质供养与精神敬爱的统一。敬爱父母,还应对父母进行劝谏。父母有错,要对父母进行微谏,从而不使父母陷于不义之地。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

“继志述事”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最高层次的。

对人生的关怀,孝表现为对父母无时不在的关爱,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为人子女应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做事谨慎,关心父母。将心比心,以父母爱子之心爱父母,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5)孔子对孝敬解释扩展阅读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会有缺点和错误,孔子允许子女劝谏,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如果他们不听,还尊敬他们,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里锄草,不小心斩断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听说就很生气。就教训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亲就犯了法。这当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导是,小棍子打就受着,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着被打伤、打死呀。

『陆』 孔夫子曰:何为“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孝顺,就是想办法把最好的一切给父母吗?

孔子认为,孝顺是有原则的。生,事之以礼,即满足父母要求也应当在不夸张、不过分的合理范围内,不要以满足父母为理由损害别人的利益。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父母唯其疾之忧:三个理解都是孝。

对这句话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基本有三种说法:①父母病了你要好好照顾,不要“久病床前无孝子”;②只担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在他们生病的时候才去操心,平时不要过多插手父母的生活,尊重他们;③让父母只为自己的身体或者疾病担忧,也就是说,其余所有的事情我们应该自己处理,不要让父母太过操劳。这三种理解没必要分出谁对谁错,怎么理解都是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这里面的意思是说,孝顺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要尊敬老人,他们更在乎的是主观感受。

得到尊敬,感受到温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平时多关心体贴老人,多听听他们说话,多照顾照顾他们的情绪,让老人身心舒畅。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孔子说:“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吗?”

孔子认为,你在养一个宠物的时候也能让它“吃好、喝好、住好”,那如何与孝顺区别开来呢?那就是“色难”,即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我们的本事日渐增长,而父母却在日渐老去,越来越需要我们,也越来越像个小孩。有时他们的行为会很容易让我们生气,甚至会责怪他们。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旧能保持“和颜悦色”,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替他们解决麻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柒』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释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4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1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6.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1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20.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21.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25.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27.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28.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

『捌』 孔子的“孝”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孝”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养”,即赡养和养护父母;

二、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三、是要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

孔子孝论的三个层次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8)孔子对孝敬解释扩展阅读:

孔子在书中提到的孝论:

1、孝要有必要的物质供养

衣食住行,都照顾好父母,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这里却说得很少。大概以为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论。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服劳先食,这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还算不上孝。孔子对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让父母精神愉悦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是高层次的孝。孝必须敬。孔子说,单是养活父母,还不能算孝。供养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顺。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

3、孝要遵守礼制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具体地讲,就是父母活着,要按礼制来奉养他们,比如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等级的车子、吃饭时奏什么乐跳什么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礼制来安葬他们,以后也要按礼制来祭祀他们。

4、孝要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就是说,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对父亲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规则,都不加以改变,可以算是孝了。这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

『玖』 儒家对孝道的解释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诫这要求的是人要孝顺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须孝顺,如果不孝顺的人无法投人。
当然,非要从理论上来论述,孝产生于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经常说慈孝,慈孝,就是这个原因。孝也是产生福报非常大的一个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耻谦,忠来自于义,孝顺来自于仁,廉洁来自于义,谦虚来自于礼。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至关重要。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是向善的起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的老人,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而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一、精神上敬爱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物质上奉养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父母身体不好时要照顾好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后,子女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饮食起居,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事业有成可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后要安排好后事
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办理好父母的后事也是尽孝的一种。

『拾』 孔子讲孝

《论语·为政》与孝的联系有四篇,古时候大部分时期以孝治国。

第一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利;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第二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三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四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面对不同的人,相同的问题,给予的定义和解释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孔子根据不同的提问者,给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孝,是无违,也就是不要违反礼节,一个人要依据礼法,有原则地对待父母,关于如何对待父母,周朝是有明确礼法的,但这并不表示一切都听父母的,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也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第二种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关于这句话有3种解释,一是作为子女要担心父母的生病,二是父母只有病了你才需要担心,其他事情不用担心,不干涉父母言行,三是真正的孝,是不让父母担心。其中一二种意思相近。第三种孝,是指对父母要有足够的尊敬,即使父母可能年龄大了,能管的事少了,但只要父母问到的、提到的,作为子女都应该恭敬、遵从、耐心沟通。第四种孝,是指对父母要始终做到和颜悦色。

当今社会,父母为了子女、孙辈,付出了很多很多,出现的亲子问题、家庭矛盾也很多,“孝文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父母几乎竭尽全力为家庭付出:倾其所有(时间、金钱)、承担家务(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接送孩子、承担教育(教育孙辈、看做作业)……一天、一年、数载……无欲,无求……

但,多少老人还要忍气吞声,唯唯诺诺?老人被当作免费的保姆,被批评,被嫌弃,被贬低,被责备……有些批评看起来是对老人好,实则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是太想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比如为什么要省钱?为什么不去旅游?为什么不吃好喝好……这样以爱的名义的责备,对老师也是一种伤害。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为老人好还是为自己好,如果真正为老人好,就一定要做到敬,认识的“色难”,学会尊重,知礼,做好自己,这才是孝的前提。

阅读全文

与孔子对孝敬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深圳福田离岗体检在哪里 浏览:847
长寿花春天怎么分盆 浏览:591
利好消息不断养老金调整机制确立 浏览:588
中人退休金为什么比老人少 浏览:75
怎么样崇拜父母 浏览:622
六十岁老人矮个子衣服怎么穿 浏览:999
70岁老人骨骨折多久能好 浏览:44
多功能养生杯哪里有卖 浏览:318
常州省保卡如何领退休工资 浏览:392
我是孝顺的好孩子作文四百字 浏览:875
80岁膀胱癌保守治疗 浏览:477
古今孝敬父母的诗文 浏览:191
财政没给交养老保险怎么调动工作 浏览:845
社区老年大学培训班信息 浏览:796
长寿花花苞发黄怎么回事 浏览:83
延迟退休年龄论坛 浏览:175
外线通讯电工退休年龄多少 浏览:547
老年人搞笑段子 浏览:22
老人头发洗不干净怎么办 浏览:90
河j北省中人退休金何时补发 浏览: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