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3重阳节形成于什么时期

3重阳节形成于什么时期

发布时间:2023-02-15 02:14:09

A.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在什么时代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在战国。重阳节的由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B.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是在什么朝代

引言: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在中国也有很多的节日比如国庆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劳动节等等传统节日,而且每一个固定的节日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和意义。那么大家对于重阳节都有什么了解呢?它在被正式定为明天的节日是在哪个朝代呢?那么下面来跟小编辑了解一下吧。

三:那么对于民间节日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大家在这几天一般都在干什么?

相信大家都知道9月9日是重阳节,大家都会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然后吃一个团圆饭,并且在重阳节这一天是需要祭奠祖宗的,插茱萸还有喝菊花茶等等。并且重阳节也意味着是老人节,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敬老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孝文化和社会文化等等。并且在过中秋节的时候正是秋季也是收获粮食的时候。并且这个节日是不能被遗忘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 重阳节哪个朝代开始的

满意答案好评率:0%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D. 重阳节开始于哪个朝代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版代沿权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E. 重阳节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重阳节

F. 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什么时期

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东汉时期。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一瘟魔,只要它现身,便会给附近的百姓带来灾祸,人们备受瘟魔的摧残与蹂躏。

瘟魔的出现引起了一场瘟疫,夺去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也险些因此丧命。病好以后,他决定为百姓除掉瘟魔,便告别了自己心爱的妻子与父老乡亲,外出寻仙学艺。恒景到处寻师学道,寻遍了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探寻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位法力无边的仙长。

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回到了家乡,他遵照仙长的嘱咐将乡亲们带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并且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工作。中午时分,伴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了汝河,可是它才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一阵阵茱萸奇香与菊花酒气,便立即止步,脸色骤变。此时的恒景手握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将瘟魔刺死于剑下。自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习俗便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G.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那时已经存在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记载,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与此同时,还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这些习俗都是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九月九重阳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九日、重九。

阅读全文

与3重阳节形成于什么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江苏如何在网上替父母交农村医保 浏览:662
深圳福田离岗体检在哪里 浏览:847
长寿花春天怎么分盆 浏览:591
利好消息不断养老金调整机制确立 浏览:588
中人退休金为什么比老人少 浏览:75
怎么样崇拜父母 浏览:622
六十岁老人矮个子衣服怎么穿 浏览:999
70岁老人骨骨折多久能好 浏览:44
多功能养生杯哪里有卖 浏览:318
常州省保卡如何领退休工资 浏览:392
我是孝顺的好孩子作文四百字 浏览:875
80岁膀胱癌保守治疗 浏览:477
古今孝敬父母的诗文 浏览:191
财政没给交养老保险怎么调动工作 浏览:845
社区老年大学培训班信息 浏览:796
长寿花花苞发黄怎么回事 浏览:83
延迟退休年龄论坛 浏览:175
外线通讯电工退休年龄多少 浏览:547
老年人搞笑段子 浏览:22
老人头发洗不干净怎么办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