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父母面前尽孝,儿女应该互相攀比吗
在父母面前尽孝,不应互相攀比,现在老年人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只要对父母体贴关心,经常嘘寒问暖,有时常回家看看,赔他们拉拉家常,给他们说说孙儿孙女近况,他们就会很开心了所以没必要十人攀比,尽自已的能力买些父母所需要的用品或爱吃的食品就行了,百事孝为先。
② 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要不要攀比为什么
一米孝敬父母是你应尽的职责,兄弟姐妹,经济条件不一样,能力有大小,所以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不要攀比自己,尽自己的孝心就行了。
③ 孝,如果挂在嘴上那就是假孝顺
孝顺是一个人良心的体现,孝发自于内心付诸于行动,是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孝也是分层次的,就像产品一样也有优劣真假。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谈起六零年闹饥荒人们挨饿的事。当时村里有娘俩,儿子四十多岁了,老娘七十多了。在当时那个食物匮乏到极点的危及到人们活命的情况下,儿子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寻可以下肚的东西,找到了就赶快给老娘送来。老娘让他吃,他总是一句话,“我早就吃了,娘你快吃吧”
后来这个儿子就活活的饿死了,而他老娘生存了下来。
这是我们村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我我现在写到这里眼泪还不由得模糊起来,心脏在鼓胀,因为它感动了我。
这是真孝顺,实实在在的发生的。
我们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已经是翻天覆地今非昔比了,吃饱饭已经不是个问题了,没有人会再因为孝顺挨饿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在这种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有些做儿女的对老人的孝顺并不到位,有的甚至做的很差,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孝、假孝。
据我观察,很多农村里比较缺乏孝道,如果赶上儿女不孝顺做为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缺乏养老保障,又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来讲日子是非常艰难的。
有一个村里,一个老太太快八十了,有三个儿子。儿子们的日子过得都不错,但是都不愿养老娘,老太太自己住在一个门洞里。说好了每个儿子每年给的口粮也经常拖着不给,老人只好每逢收小麦的季节,到地里、路上捡拾麦穗攒起来当口粮。
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事情,而且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想听我会写一大堆出来,但是看了让人生气、郁闷!
有孝顺的、有不孝的、还有假孝顺的。孝和不孝很好辨别,但是假孝顺就不容易一眼看出来了。
之所以叫假孝顺是他骨子里跟本就不孝顺,或者不太孝顺,而他为了摆样子、搏名声故意装出孝顺的样子来给人看。
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兄弟姊妹间互相攀比,谁对老人付出的多了、谁付出少了,为此闹矛盾甚至弄的鸡犬不宁。有的对父母付出了一点他应尽的义务,就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孝顺的不得了了,把自己当成大孝子,处处显摆到处张扬。
他没想想比起他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照料父母的那一点就像那九牛一毛,你的父母老迈了,或是有病了你伺候伺候,端茶送饭、洗衣叠被……这算的了什么?不就是付出点体力和时间吗?叫什么苦?
你口口声声说那个哥哥兄弟不如你对老人细心照顾的好了,哪个姊妹不如你付出的多了,各人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孝,你攀比别人干什么?你攀比是你觉得干多了吃亏抱屈,你这个照顾老人比别人吃亏的想法,就是你对老人真实的内心,就是假孝顺的真实反应。
“百善孝为先”,人一代代的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孝顺老人是天经地义,是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你是怎样孝顺、对待自己父母长辈的,你的儿孙们会见样学样,你将来老了他们会用你的方式对待你,而且很快会应验。
④ 孝不比兄什么意思
孝不比兄的意思就是我们孝顺父母,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要去跟兄弟姐妹攀比,兄弟姐妹孝不孝父母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们自己要做好自己,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社会文明的力量
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
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