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发生在义乌好人好事事迹
义乌十大好人评选候选名单
自8月开始,浙中新报与义乌团市委、义乌市创建办、义乌市慈善总会,以及金华第一百货义乌天成店、义乌热线·稠州论坛等联合推出“义乌好人———寻找身边的道德力量”活动。一个多月来,新报记者深入义乌各镇(街)、村(居),寻找从事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通过文字和镜头报道了20位爱心人士的事迹。
好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积极向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在义乌200多万父老乡亲和外来建设者中,好人远远不止十个,它可以是一百、一千、一万、一百万和每一个。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寻找义乌民间好人”,挖掘时代真善美、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全社会向善的力量,让温暖善良的爱心之举传遍义乌,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将这20位“义乌好人”候选人集合在一起,让大家来评选自己心中的“义乌十大好人”。(在读者的报刊投票和网络投票的基础上,我们将组成专家组,最终评出10位“义乌好人”。)
1.陶辉平 义乌稠城街道下西陶村人,34岁。他现在的职业是货车司机,很辛苦,但14年来,他献血48次,捐献的血液超过3.1万毫升,相当于6个正常人的全身血液。他曾是义乌“献血状元”,也是义乌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2.年小恩 义乌佛堂人,“80后”。她是全国性公益组织“中国支教联盟”负责人。6年来,她和她的伙伴在中西部地区建立150多个支教点,还在缅甸北部建立4个支教点,进行跨国支教活动。(图为缅甸支教点)
3.金允泮 退休老师,74岁。他退休10年来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关注社区老人,二是关爱祖国下一代。他还先后走访了义乌23所民工子弟学校,给他们关爱,并送去电风扇、书桌等爱心物品。
4.潘新荣 义乌上溪人,60岁。他在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当了28年的乡村医生,工作兢兢业业,村民有病,随叫随到。28年里,他有一半的除夕独自在诊疗室度过。至今,他还在为乡亲们服务着。
5.李冬莲 义乌佛堂人,55岁。她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曾同时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中风的公公、偏瘫的婆婆,如今婆婆瘫痪在床已12年,她仍一如既往服侍,每天抠屎接尿,尽心呵护。
6.何大妹 义乌女企业家,从小并不富裕的她,一直感恩和回报着社会。15年来,她默默资助贫困学子,花在修建学校、看望贫困家庭等慈善事业上的支出达数百万元。
7.黄雪云 来自宝岛台湾,在义乌经商十多年。她默默资助着兰溪、武义、磐安、义乌近200名贫困家庭及孩子,还曾在兰溪游埠成立一家“特殊养老院”,供13名老人免费吃住。
8.吴忠尚 义乌义亭镇鲍宅人,45岁。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留下右腿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他创办的动物药物企业,雇佣的工人1/3是残疾人。他还一直关注、推动残疾人的健康事业。
9.郑万红 网名“甜甜”,这个从衢州嫁到义乌的27岁女孩,从汶川地震以来一直坚持默默无闻做公益。她是义乌“义工之家”的账房,同时也是助学组的核心成员,每年经她核实、登记的孩子达数十人。做义工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10.林俏云 义乌苏溪女孩,“90后”,职校毕业后入伍。今年6月云南宁蒗发生地震,她只身前往救灾。回义乌后,她发起成立首支民间公益救援队———义乌蓝天救援队,目前他们已参与永康的一次搜救人员行动。
11.王荣凯夫妇 家住义乌保联西街。他和老伴吴卫芳是一对“花甲夫妇”志愿者。他们每年参加志愿者活动达七八十次,3年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0个小时。
12.何志伟 义乌城西街道五星村人,22岁。他孝顺,有爱心,独自照顾生病的父亲和81岁的奶奶。4年多来,他平均每月2次去敬老院,走遍了义乌14个敬老院,还是“义乌蓝俊志愿者俱乐部”敬老小组组长。
13.哈米朗朗 伊朗人,他来义乌经商8年,积极参与义乌社区公共服务,他还是一名义务消防志愿者,先后被鸡鸣山社区评为“和谐共建家庭”、“平安家庭示范户”、“优秀居民议事会成员”。
14.楼园营 抗美援朝老兵,86岁。20年来,他利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先后救济、资助177人,捐助款达10万多元,受助者遍及周边10多个县市,包括莘莘学子、老弱病残、烈士军属……
15.黄自立 陕西人,27岁。他是义乌一家小理发店店主,他的小店对70岁以上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不收费,两年多来,已有2000多人享受过免费服务。
16.杨尚南 义乌江东街道江南社区人,85岁。10年来,患有“三高”的他,每月定时到小区为大家量血压、测血糖,至今已累计为4万多人次免费服务,包括很多上门服务。
17.义乌雷锋车队 2009年3月成立,今年3岁半。这支队伍最初有13名成员,其中12人是来自义乌各出租车公司的“的哥”,他们收入不高,却践行“市区乘车三免”服务,在“高考日”、“无偿献血日”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18.丁玉平 人称“老丁”,河南邓州人,60岁。在义乌的11年里,他先后帮助上百名外来建设者免费维权,还先后筹集3万多件衣服,送到中西部贫困地区,将“义乌温度”传递到千里之外。
19.鲍苏明和龚洪才 义乌稠江街道人。他们加入义乌“爱心公社”6年多来,一直默默支持公益活动,先后到过云南、青海、四川,参与“爱心书包漂流”活动,每年还为慈善活动免费提供货运车辆。
20.陶旭明 自掏腰包建立了义乌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并聘请多名专职律师,长年免费为外来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至今工作站已受理360多起案件,为外来建设者挽回670多万元损失
❷ 请大家说说对义乌人的看法
我是义乌人,这个问题我想我来回答应该不为过吧
首先,你们说的义乌人吹嘘这很正常,义乌人相对来说都还上比较有钱的,当然,也有没钱的人,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贫富的差别。
你说的那个情况我想是因为你的男朋友是义乌的吧!~~他们的父母这样讲更正常不过了,门当户对的观念在现在来讲还是比较强的。不在乎面子上的问题跟儿女以后的生活方面是否合适这两个问题。其实大部分义乌人都还是比较好说话的,当然,不是因为我是义乌人就这么说,事实是这样。只是有一小部分类似于爆发户类型的,可能你遇到过,就觉得义乌人怎么怎么的坏。
义乌这地方除了没什么好山好水外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最起码没什么自然灾害
像地震啊什么的我活了这么久没什么感觉到过。
PS:回答下2楼的问题,义乌在浙江省中心地段,小商品城享誉全国(全球我不敢夸,毕竟我们这中东那边的客人比较多,欧美的相对来说少点。)
❸ 渐江义乌人怎么样,人品怎么样,坏不坏,打架闹事的人多不多,小混子多不多
浙江义乌,住着很会经商的一群人,其实当地的治安还是不错的,义乌人很团结,只要你不主动惹事,不会有危险的。不过采购住旅店,最好找安全和卫生条件比较好的,这样你或许会放心些。
❹ 如果婆婆不帮你带孩子,你有会给她养老吗
婆婆帮助带孩子不是她的责任、义务!
你没有权利不养婆婆的老!
会的,因为她对自己的子女尽了义务。作为子女为她养老是必须的。
她现在年纪大了,带孙辈不是她的义务,要根据她的 健康 条件和意愿,由她选择
会的,法律没有规定婆婆要帮你带小孩的,但赡养老人我们晚辈是有责任和义务的。
我两个姐姐的婆婆都是宁波人,据说宁波人生孩子,都到娘家去,由娘家人伺候。
所以两个姐姐生孩子婆婆没管,生完孩子,孩子又都是她们自己带的。也没说不养老的事,该做的事都做了。
我爱人生孩子,到孩子满月,婆婆、妈妈各来家看过一次。
以后除了我们周末去看她们,就再没来过我家,当然也没帮过一天,她们也要上班,凭什么要她们养了儿女,又养孙女?
至于她们的养老,我们当然义不容辞。说白了:父母帮子女看养孩子,是帮助、是关爱,不是责任。而子女孝敬父母,为他们养老,是责任、义务、做人的基本。
想想农村的父母,更不容易,从小艰苦的养大孩子,供他读书,为他筹备成家娶妻的一切。养了一代,还要养下一代,而且这么理直气壮,不然一个"不养老"足以吓唬住,多少无养老金的农村老人,合理吗?合法吗?
老人不给我们花钱,我们就不孝顺老人!
老人不帮我们带孩子,我们就不孝顺老人!
老人不给我买房子,我以后就不孝顺老人!
什么时候孝顺老人给老人养老都成了一种用来交换的物品了?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才能给老人养老?你小的时候父母把你含辛茹苦拉扯大有没有跟你讲条件?有没有因为你考试成绩不好就不养你?有没有因为你太费钱就把你扔掉?有没有因为你不听话就放弃你?
我们孝顺老人,孝顺的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且吧我们养大成人,有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能力,这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是父母给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我们才能学知识,结婚生子,找工作等等!
我是个男的,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对我的母亲要孝顺,对我的岳父岳母同样需要孝顺,这种孝顺没有任何人任何借口去加什么条件!那简直就是荒谬!荒天下之大谬!我孝顺的是我岳父岳母把我妻子养大成人,给了我幸福的家庭,而不是说他们必须给我做什么事我才能去孝顺他,如果在孝顺老人这种事情上都要加条件的话,那等你年老体衰之时,等待你的只能是继承了你“优良传统”的你的孩子们对你的嫌弃和白眼!
那个时候不要去怪你的孩子,他们一点错都没有,只是学了你而已!如果非要说孩子有错的话,那就错在成为了你的孩子,继承了你的不孝家风!
老人把我们这一代人养大成人,他们的义务已经结束了,他们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而不是给我们做免费保姆的年纪,想让老人给带孩子无非就是两个目的呗,一是图省钱,二是图省力!
你想省力那就雇育婴师,好,你又说没钱,没钱怪的谁了?自己没赚到钱雇不起保姆那你还想省力?就非得让老人临死之前砸骨卖血为你奉献最后一丝精力,为你的幸福人生铺平道路?这才行吗?这恐怕也不用你给养老了,直接就得累死在你们的脚下!
又没钱又不想挨累,好,别要孩子呗,要完你也不想带,有什么资格带孩子,不经历孩子小时候的辛苦抚养,直接享受孩子长大以后对你的孝顺?可能吗?异想天开!
老人如果有精力并且愿意帮着照顾孩子,那我们加倍感激加倍尽孝,如果老人身体不允许或者不愿意照顾孩子了,那也无可厚非,照顾孩子的直接义乌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把什么责任都推给那个为你忙碌操劳了一生却无怨无悔的老人身上!他是你的恩人,不是你的奴隶!
百善孝为先,善养老人是义务也是本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美得。
会啊!
婆婆帮咱带孩子,是情理。不帮咱带孩子,也是应该。毕竟自古以来这婆媳矛盾,形式各种各样都是在共同生活的罅隙摩擦出来的。
婆婆不帮咱带孩子,也可能是年轻的时候吃过这方面的亏。为了避免影响婆媳关系,所以坚决不帮带孩子。
再说了,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生活,也不能因为说要带孙子,就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利益。
我家老大老二都是婆婆帮忙带的。老大今年已经10岁了,老二也8岁了,老公从来没有参与过孩子的童年。在老三生病的时候,老公还怼我,你是怎么看孩子的?就连带孩子去医院看个病,还总是冷眉竖眼,你自己带不了吗?
等去了医院才知道小孩子生病很正常的,给孩子看病是很困难的,给孩子书亦是难上加难的。还有孩子们在家破坏力也是超强的,卫生是超难搞的。
孩子咱们自己既然能生,就一定能养。养孩子本来就是小两口的事儿。如果你专门让老人来养,老公会退出这个圈子。而日后你们也会与孩子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
再说了,咱们也年轻,与其那样得不偿失,还不如咱们自己辛苦一些。既促进了咱们小家庭的和睦,也让孩子们只避免了隔代教育的宠溺,看到父母的辛苦。
你觉得呢?
这是两码事。如果你跟婆婆只是利益关系的话,容易混淆成一码事。而实际是两码事。用利益去衡量这个思维其实是挺可怕的,因为如果你将来不给你的孩子带孙子,你就会担心你的孩子不给你养老了。如果你不做点什么,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会让自己很累。赡养老人是对自己对家庭,对老人,对子女后代都有好很大好处的事情。
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婆婆是否给带孩子不能与养老相提并论。
带孩子是传统的观念或者说是习俗而至。
养老是文化美德的传承意务。
中国上下几千年,尊老,爱老,养老这个问题己成为当今的 社会 问题,并且早已提到法律的意识日程,形成准则了。
这是国民应该尊守,维护,守护,牢记的。
婆婆不帮带孩子是她的儿女心肠不够重, 情感 主义思想心态失衡。
不帮带孩子与养老成反比,不能成正比。
❺ 义乌孝顺镇有什么特产
义乌特产
义乌物产丰饶,红糖、火腿、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大宝”、饮誉海内外; 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产,历史久、产量大、质量上乘,古今中外屡获殊荣。
另外义乌小商品特别多而且也便宜。
❻ 说一说义乌那边的人怎么样呢和金华那边的
我们义乌爆发户很多,宝马奔驰奥迪凯迪拉克到处是,法拉利蓝波宾利劳斯莱斯也不少,义乌金华我都熟悉的很,金华人和义务人视乎有针对一样的说起来其实都还好的,我自己也是义乌人,义乌经济较好,额比较匆匆忙忙的城市,金华休闲脚步慢慢的休息天你可以发现义乌公园没什么人的,金华就是都是闲散的很,区别!关于相处么,只要你是个容易相处的别人不至于排斥你!相对的!
❼ 大家人来讲讲“义乌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激励、推动着创造奇迹的义乌人?对义乌精神该怎样去认识和解读?讨论义乌精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体现并传承着义乌精神的义乌创业者们。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新光饰品董事长周晓光,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不久前,记者特地采访了周晓光,就义乌精神的提炼、传承和创新展开对话:
什么是义乌精神?
记者:义乌商人已经成为全国人数众多、比例高、分布广的经营者群体。义商的崛起,主要不在于有叱咤风云的大企业,而是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力量。大多数义乌商人都是贫寒出身、白手起家,从“草根”长成“大树”的,你的创业历程也不例外。那么,是什么在推动、支撑着你们?
周晓光:除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好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遇,主要就是义乌这个地方的人文传统和千百年来附着在义乌人身上的一种精神。我不是专家学者,不能用精炼的几个字来概括它,我只能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来阐述。
记者: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最朴素、最接近本质的东西。
周晓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可以说义乌没有一点优势。地处浙中盆地,一不靠海,二不沿边,环境闭塞,土地少而贫瘠,出产也不丰富。我出生的地方是义乌的邻县,情况也差不多。
为了谋生存,我们的祖先只好走出家门,于是就有了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以“鸡毛换糖”换取微薄利润的商业传统。这样的生存环境和谋生方式,造就了义乌人能吃苦、不怕困难、善于适应各种环境的坚韧性格,以及不以物不而不为,不以利小而不干的独特商业理念。义乌今天的成功,也就在于选择了谁也看不上可谁也离不开的小商品行业。
记者:当年你开始创业时,一定也有很多艰辛。
周晓光:是的。我出生在诸暨市一个偏僻的山村,出入全靠步行。那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难,因为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中也没有能力再供我读书,所以才17岁的我就进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找活干了。我母亲是廿三里镇人,从小就经常给我讲鸡毛换糖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以后的创业历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勇气和力量。靠着借来的几十元本钱和一本中国地图,7年多时间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到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南到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都留下了我的脚印。白天摆地摊卖绣花样,晚上赶夜路睡车站,靠着一分一角的积攒,攒起了2万元钱,算是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记者:或许没有那一段生活,也就没有今天的周晓光了。
周晓光:当然。艰苦的生活不但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培养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能从中学习,积累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我摆摊卖绣花样、绣花针的时候,不少女孩子对绣花感兴趣,我就手把手教她们绣,她们学会了要自己回去绣,我的生意也就做成了,这让我明白什么叫服务意识。又比如有几天生意不好,可回去的路费没法省,时间也赔了进去,所以后面几天就必须多卖几件,不然就要亏本,这让我脑子萌生了最原始的成本核算理念。
不光是我,大多数义乌企业家都有这样的艰苦经历。这些经历也造就了现代义乌商人的很多特征:比如敢闯,哪里有市场、有商机、哪里就有义乌人,而且不管在哪里都能扎下根来;勤俭节约,前些年小商品市场里踩着三轮车送货的,很多都是身家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老板,舍不得雇人就为了节约一点运输成本,直到今天也还有不少经营户自己搬货运货,还有善于学习,观念更新快,行动快于理念,注重实效等等。
❽ 义乌人的特点主要有哪些高分求解
义乌人----笼统的说: 普遍没文化 素质超低 唯利是图
义乌人口大约有120万 其中本地人只占1/5 温州人占1/5 其他的就是外地来做生意的 打工的 等等 什么样形形色色的都有
义乌人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有钱 特牛 满街的进口名车 喜欢攀比 :比如说在同一档次的朋友圈里 今天谁谁买了个什么名车 稍有点实力的 马上买个比他更贵的车 面子问题 广东人说义乌的老板像打工仔 打工的像老板 ,夏日:一辆BMW745从旁边经过 等红灯时玻璃降下来 随口就是一个远射-一口浓痰 下车你会看见 身穿汗衫 大裤衩 拖鞋 民工形象十足 裤兜里鼓鼓的可全是现金 香烟 -利群
义务的老板娘吃饭不讲究 可包包都是名牌货 什么LV 爱马仕 可都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