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庭中的孩子不孝顺是因为家长没做好哪三点
很多关于空巢老人的采访或者新闻中,都会有这样的一段对话。以平常人的思维,在看到一些老人独自生活或者生活标准很差的时候,我们也会发出“他们的孩子呢?”这种疑问。
然而,我们总是在得到答案的时候,心里就会很难受,他们的子女不管他们,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孝顺的。
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父母肯定都不会希望自己以后有这种遭遇,也不希望自己以后的孩子是不孝顺的,这非常令人寒心,也是非常可怕的。
作为父母,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可怕的对吗?所以,不要溺爱,溺爱会毁了孩子。
我们重视关爱、宠爱,但应避免溺爱。
孩子都是心头肉,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但如果教育了这么多年的孩子,突然就对自己说出绝情不孝的话,家长肯定会很难受。
⑵ 学历越高越容易不孝顺父母不孝顺背后的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很多人说,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父母吗?
学历和孝顺之间真的有关系吗?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而暖心的案例。
表姐的伯伯90年代初去了美国,和很多出国镀金的人一样,刚过去时的生活同样十分艰辛。
夫妻两人在站稳脚跟之后,就把大儿子接了出去,又过了几年表姐的奶奶也被接去了美国。
表姐的伯伯在国外读到了博士后,在美国是中产阶级,把老太太接到美国之后,如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而这位大伯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学习好、孝顺。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老太太其实可以不用接出国,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小儿子,在说老太太当年已经六十多岁,一个农村老太太,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出国了。
但是这位伯伯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在自己站稳脚跟之后就把自己的母亲接去了美国,这让村里的老太太们无比羡慕,别说村上,这个楷模在整个镇上都有名气。
出国之后,老人家经过几年也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几年前回到自己的村子,和村上的那些老姐妹聊天,老太太皮肤白皙,人看着也更加年轻。再看看农村老太太,瘦、黑、腰背都挺不直。这种反差,让老人家的优越感更加明显。大家都说老人家生了个好儿子,一个孝顺儿子。
两年前,老人摔了一跤,年纪大了,卧床不起,虽然十分想回到老家,但是考虑到医疗条件,儿子最终还是决定让妈妈呆在美国。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也可以看到孝顺和学历真的关系不大。 之所以会说学历越高越不容易孝顺父母,是因为很多子女和父母对孝顺的理解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让子女和父母越走越远。
学历越高越容易不孝顺父母,这里的孝顺多建立在孩子对父母的言听计从上。
2年前,北大学子出国留学,拉黑父母十年,一时间传遍全网。
这位北大学子叫王猛,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去国外留学读了研究生,却最终拉黑父母十年,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为了和父母断绝关系,王猛写了一篇15000字的长文控诉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在他15000字的信中,回顾了自己长达30年被父母的“肆意操控”。
他说自己内向、敏感、不擅交际,是 因为母亲一直倾向于把自己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他说从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喜好来包办,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小学一二年级,学校文艺汇演要穿短裤,母亲不由分说让自己穿长裤。
他说自己小学喜欢奥数,但是妈妈不赞同他上奥数,自己上完奥数,放学回家文件夹被划坏并涂抹,妈妈看见了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为了逃离父母他考上了北大,但是发现依然没有逃脱父母的“控制”,父母让他给大姨打电话,大姨甚至和王猛的同学打电话了解他情况。
因为父母从小到大的控制,王猛自卑、不善于交际、动手能力差,北大毕业后好几个工作都做的并不顺利。
王猛的觉醒是在出国读研究生后,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他 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王猛的父母觉得非常冤枉,自己把孩子养大送进最高学府,孩子却对自己视如仇人。他的父亲认为即使有问题,他17岁就出门读书,也是在他人生后半部分经历的不顺造成的。但是这对父母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这世间大多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以分离为目的。
很多父母不理解这句话,他们一直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比如王猛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孝顺的标准是你服从我,就是孝顺,但是读书多的孩子,他们内心往往更有力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慢慢形成边界意识。
如果一件事大家可以保存不同想法,那么可以和平相处。相反如果有一方非要控制另一方,结果就是被控制的那一方难受。
所谓的不孝顺也就会在此时出现。
正是因为年轻人和父母对于孝顺的理解不同,最终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同,从而矛盾产生。 孩子所谓的不孝顺只是拥有独立意识,不愿再去服从父母。
孩子大了,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再屈从于父母,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很多父母却把这看成是不孝的开始。
朋友的老公和公婆关系很差,就是因为自己爸爸总找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儿子办事,结果儿子一看到父亲就掉头走掉,父亲嘴里最常说的是:别人家都能办,怎么到了你就不能。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父母骂子女:你翅膀硬了,敢不听我的话了。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幸福,父母才会幸福,孩子的孝顺不应该是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真正的孝顺是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础上。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被动父母和主动父母,主动父母会看到孩子的成长而高兴,被动父母会焦虑、害怕。
因为大部分父母都是被动型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长第一感觉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父母要认识到,不是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而是学历越高的人越独立,越容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越发容易不遵从父母的意愿。
真正应该反思的是父母,做主动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跳出这狭隘的思维怪圈。
⑶ 因为原生家庭自卑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哈雷 因为原生家庭自卑怎么办?
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影响。因原生家庭导致自卑。能觉察到这一点,说明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没有被父母看见,被认同,自信心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感到自卑。
1.首先需要理清一个问题:每一个父母的家庭教育,文化背 , 性格 ,理念,表达方式等有很大不同,所以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对你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不能很好看到你表现好的一面,反而更多强化你不好的一面。这样不断强化你对自己的认知,总是觉得自己不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自我评价很低,不能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
2.原生家庭不能改变,父母的理念不能改变。但你可以通过觉察去成长,从而去改变自己。想想看自己的自卑有哪些表现,是对自己不够认可?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是对自己做事没信心,还是不敢公开场合讲话,针对具体的表现,会有不同的改变方法。
3.列出自己的优势清单,按照时间顺序,把自己从小到大,做的比较好的事件,做的比较得意的事,令自己满意的事,自己觉得做的还不错的事记录下来,例如获奖记录,获得夸奖的瞬间等。看见另外一个不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资源。
4.原生家庭带给你的自卑,心理上不要给出一个标签,自卑不是原生家庭打在你身上的烙印,只要你觉察到了这一点,愿意接纳,自己勇敢地跨过原生家庭的模式,自己拥抱自己,一点点树立自己的勇气。只有心理上的改变,行动上才会有大的突破。
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就是对万事万物抱以一颗平常心,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能看到别人的好,也能看到别人的不好。
时间一长,你心里就会慢慢平衡,造物主是公平的,一个人心态平和自然会消除自卑。
让自己自卑的并非原生家庭,而是自己的认知。试想一个家庭中出生的两个孩子,如果是原生家庭的因素,应该这种自卑的行为在两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但现实中极为罕见。所以环境造就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后天的自我认知才是主要因素。
明白上述的道理,才是帮助自己走出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原生家庭或者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既定事实,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改变你已经成长过的历程,只有改变当下你的才是走出这种自卑行为的唯一方法。
一定要跟原生家庭作分离。
不管是物理距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经济上的。
你因原生家庭造成的问题,一定不要继续让原生家庭发挥过去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带来自信方面是有益的话,那人的自卑是从哪来的?
科学培养重建自信心。
从信念上改变对自己的习惯性认知;从行为上科学的培养树立合理自信的行为。
展开来要讲很多,我在文章里写过培养自信的方法,可以参考(过去热心现在冷漠,如何重拾自信一、二)
一般有低自信的人,多少有些低自尊,不管是否二者都有,你一定要重新认识自己,才能克服
你好,关于“因为原生家庭自卑”的情况,我的理解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比较中,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够好(包括职业不如其他人那样“高端)”,或者家人受教育程度低,谈吐不够优雅等等导致的 以家庭为整体的自卑 。
然而,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都是可以通过 后天的努力 得来的。而在如今互联网发达、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我们并不缺乏各类资源。所以,其中一个解决方案为,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思维上得到提示,在职场中拼出一方天地,达到你所期望的状态,摆脱自卑的心态。
而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你,比如常常对你的期望过高,而你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从而造成了你 个人的自卑 。
其实,对这两类情况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适当 对自己低标准、宽要求。
因为长久以来对家庭或者自己的要求过高,而每每产生挫败感,的确很容易将人击垮,造成自卑的心理。
为了能逐渐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一试 将心目中的宏大目标缩放到“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小目标中 ,也就是拆解你的目标。
让每一个目标能稍有努力就达成,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再下一个。
小树苗也需要一点点吮吸雨露滋润它的茎杆叶,每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养料,才能想成参天大树。
同样,慢慢地,你也能一步步靠近你的目标和梦想,自卑心理也能慢慢得到改善~
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楼主,你好。对于你的问题,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请参考,谢谢!
从你的表述来看,有二种理解:
一、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情况而感到自卑,这些情况你觉得是让你不自信,和 社会 上的其它家庭相比,有种羞愧感。
二、因为原生家庭的互动教养方式而导致的自卑。
解决建议:
一、从 社会 现实层面来讲: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现实的情况。
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童年的依恋关系不好,也会产生自卑。解决方法有如下二种:
1、从 社会 化功能增强来处理。通过实现一些既定的小目标,而成就感来改善自卑提高自信。但核心的自信可能还没有成立,一到关键自己观注的事情就会产生自卑。
2、从个人成长出发,借助咨询师的深度剖析及心灵空间,去感受童年依恋关系的创伤及重建依恋关系。缺点耗时长,经济支出大,可以从根本上根除自卑的情况。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帮到你,谢谢!
我们现在行为大都和原生家庭的经历有关,但我们不能被童年的创伤给限制住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大部分人都被限制住了)。
人们总是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从小家庭不和睦的孩子,长大后发现他的婚姻家庭也不和睦,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就是他所熟悉的事物啊!
(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这也是向他父母一种认同的行为,就像他的内心深处对他的父母在说“爸妈,你看我有多爱你们,我的婚姻家庭也和你们一样不美满,我没有“背叛””你们,我做了和你一样的事情。当然这个层面是他意识不到的东西,)
但即使有些从小家庭很糟糕的家庭,他们最后还是拥有了美满的婚姻家庭,这也是我最想要说的,我们要抗争, 我们对于童年的自己要抗争,对于过去的自己要抗争。
个体心理学三大创始人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就区别于其他人那么集中的关注人的童年时期经历。
他不看重因果论,也就可以说他不认同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是现在的自己造就现在的自己。
也许你此时会迷惑了,且让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位好看的妹子,你想要上前搭讪,但你说你很害羞不好意思去,也许是因为从前搭讪被拒绝过,所以就导致你现在不想去,因为你不想再想体验被拒绝的滋味,所以前面你所说的因为害羞不敢去就是仅仅你为自己找的理由罢了。
也许你质疑了,我的确会害羞啊,是的,你搭讪的时候是脸红心跳了,但这也只是因为你所作出的为阻止你不想搭讪的这个目的的实现而作出的身体反应,所以这时一个诡异的因果就出现了, 到底是因为你害羞不想搭讪,还是你不想搭讪而有了害羞这个反应。
所以由此看来,因果论不能解释我们身边所有的事情 ,我们不必这么在意事情的因果,也就是不必在意从前的经历,现在的你自己,并不要被你过去的自己所“操控”, 这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所想要表达的,也是我觉得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心理。
最后说一句: 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此刻的你就是你自己,别去回忆过去与幻想未来。
很遗憾,虽然很扎心,但我必须实话实说,才有利于解决题主和众多类似的朋友的困惑:
有的人可以克服这个心理问题;
有的人无法克服,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也许会伴随一生。
贫穷,身体缺陷,家庭关系恶劣、亲子关系紧张等几个主要问题是原生家庭带来自卑的诱因。
以前,我没关注过这个问题,心思也不缜密,一直以为那些唾手可得的幸福别的孩子也可以拥有。
我犯过一个错:
“我高中班上有个女同学,农村出来的,在我们班学习成绩很好,位列前茅。她高三那年,她妈妈放弃了农民工的工作,专门在学校门口租了房子给她送饭。她一直给我们说那是她的亲戚,是家里请的照顾她的阿姨。我对她产生了一定的成见,觉得她不孝顺。”
现在长大了一些,我理解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容易和挣扎。
她那时候只有十八岁,她没能克服内心的深深自卑,做了这样的事儿,我没能宽容理解,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其进行了苛责,是我不对,我应该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
我父母是工人,是穷人,我敢承认,我敢明说,那是因为我脸皮厚,没啥自卑不自卑的体验,但是我忽略了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能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的贫困和不顺。
我原先家庭条件的确不好,应该比很多网友的家庭条件差。但是我不认为自己自卑,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吧,不一定能帮助到每个人,但能帮一个算一个:
1:我是独立的个体,家庭与我相关联,但不决定我个人的前途和远方
我在心理上、经济上与家庭保持了高度分裂,家庭无法对我进行操控,十六岁开始,就自己为自己负责了,没向家里要钱。
2:不跟别人比家庭条件和父母成就
3:拿家庭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比
我家穷,但是我父母关系很好,两人彼此恩爱,对我也是关心备至,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很多家庭用钱无法买来的。
4:发展自身的其他长处
我可能比较现实吧,还是相信金钱、权力的力量,有类似的东西作为支撑,自卑的程度要小很多,甚至是消灭。
但是很遗憾,金钱和权力必定属于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终极奢侈品。
5:内心的修炼,自我境界的提升
我主要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年少的时候,无形之中,还是会或多或少感觉到自己父母不如别人带来的羞耻感,那时候年轻嘛,谁还没点虚荣心。
青春期,别人问我父母干啥的时候,我还真不敢大大方方承认,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甚至是撒谎去躲避我父亲是普通工人的事实。
为什么?
问我这话的同学,他爸是大公司老总,我怕我说了实话之后,他就不跟我玩了。
其实是我自己想得有点多,如果做人不真实,那么他最后始终是不会跟我玩的。
后来长大了,慢慢悟性来了,才发现他们是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他们有钱,我有更多的关爱,为什么我非要用金钱、物质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呢?
当我自己通透之后,我就没再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过任何自卑的情绪了。
如果是青春期,我会掩盖甚至是篡改事实,企图让自己融入进去跟他们一起玩。
其实吧,他们根本不是因为我的家庭跟我一起玩,只不过是我提供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罢了。
自己变好了,自信,是会提升一些的。
这不是一片鸡汤文,不是鼓励大家的白话,我是想跟大家打个预防针:
自卑,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克服。
要么变得很有钱,要么变得很多人求你,要么你自己特别有价值,要么你自己能参透,不然的话,这份自卑很难消除。
自卑也是一天,不自卑还是一天,何不开心一点呢?反正那些瞧不起你的人又不给你发工资,你用不着继续自卑下去了。
感谢我的父母为我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
也祝福你们找到走出自卑的那条路径。
正所谓,糟糕的原生家庭造就各有各的自卑。
首先要承认,如果你自卑,多少来源于你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怎样我们不能选择亦无力改变,能改变的是你我不被它束缚。这的确很难,就像很多人成年后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一样。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所以也要一分为二的去观察,正是这种契机或许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随着走向 社会 ,人际交往,储备能力提升技能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认知,你要相信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
前提是你要行动起来[奋斗]
原生家庭是你自己选择要体验的人生角色、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不用自卑。
⑷ 为什么有的人不孝顺
你了解这个男孩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他是从小一直就这样吗?也许是心理疾病,青春期也许出了问题,就如同老年更年期一样。他父母不善于与人交流,对这方面不太了解。孩子有这方面的心理疾病,但与家长又无法沟通,家长不理解孩子,不能帮孩子脱离痛苦,使孩子对生活产生怨恨,这也许是造成现在情况的一种原因。若果真是这样,这个孩子也很可怜。从你对他家情况的介绍,我不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是天生的忤逆子。你说没有一天是高兴的,我感觉很有可能是忧郁症之类的,这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他的父母不寻求解决,会害了孩子的一生的。
⑸ 长大后孩子不孝顺,基本上和父母这4个原因有关
都说养儿防老,因此相比所谓爱情的结晶,这一点才更重要。孩子也是家里的核心焦点人物,虽然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但是如今现实家庭生活中,大部分家庭还是独生子女,每家生一个自然是若珍宝。
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家庭都是非常重视的。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难发现,即便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却换来一个和自己对着干的孩子。
我们每个人不管多大年纪,终究都会为人父母,假如说未来你的子女不懂感恩,不知孝顺那么大多出于父母身上这几个原因。
低情商的父母
低情商的人很难同理心,也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尤其面对自己的孩子,更是直言不讳表现自己的真性情,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在不经意间伤了他的自尊,又或者他无意间孩子潜移默化学习了父母的表达方式,就注定在成年后,用雷同的方式去和你进行互动。
所以提高情商是势在必行的事,那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己的 社会 可塑空间,更是对自己子女最好的保护和言传身教。
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尤其母亲的呵护
孩子的内心是是脆弱敏感的,大多数孩子普遍的特征就是缺乏安全感。从开始的无忧无虑活泼开朗,渐渐在成长过程当中变得低沉,不太愿意说话。孩子的改变大多或和父母的爱有关。
在这遇到困难挫败恐惧的时候,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体谅,支持以及帮助,反而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奚落,甚至否定。这样的孩子渐渐地就感觉自己是孤军奋战,没有人认可保护的,所以会变的内向甚至自卑。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有关,比如说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存在关联。由于母亲能够更好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妈妈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但当孩子无法获取,就会加大内心的不安。
当一个人意识到凡事只能靠自己的时候,成长过程中内心就会发生极大甚至扭曲的变化,因为他只有自己保护自己,所以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欠缺与人沟通,更且缺乏同理心,因为在他无助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
他不愿,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给予别人需要的爱,所以哪怕他是孝顺父母的此刻,他也不知道怎样表现是爱。他从没得到过,又怎么懂得如何去给予。
素质较低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更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个复印件出的问题,必然是原件存在原因。
所以说我们只看到了眼前对待孩子不孝,甚至进行辱骂的态度,却忽视了可能他从小,父母就这样对自己的,或者父母就是这样为人处世的方式。
有很多父母从小对孩子非打即骂,觉得这是威严教育。带口语,言谈举止间更是不懂的自律,骂骂咧咧出口成脏,认为这是真性情,却不知道无意间已经根深蒂固造成了孩子素养的反面教育,虽然在某一个阶段他并不认同父母,但无可奈何的还是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变成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
所以说每个妈宝男(女)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大包大揽的母亲,而一个素养低下不懂得孝顺的孩子,背后的原因则是源于他父母对待他的教育和影响所造成的不幸。
性格强势的父母
面对性格强势的父母,孩子会出现两个阶段,要不就是恐惧到了极点,显得懦弱,要不就是叛逆到了极限,凡事和你对着干,小时候可能他能力不足,但在长大后终于有了可以说不的权利,从而产生的改变。
他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反而可能就是因为爱,所以曾经有着太多的失望。可孩子也不是放弃父母,而是产生的逆反心理和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的无力。所以哪里是他不孝顺,他已经不再和敢和父母说话表达,又谈什么不懂感恩?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莫过于父母,任何职业,岗位,做不好最多会失业,赔本,亦或者宣布破产,但一个父母如果失败了,毁掉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代价最为惨痛,那是一个家族的代价。
而我们又会一代代重复延续着错误的教育理念,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我们想做什么事,又或者想有成就,都会去看看书,考个证,但在做父母前呢?有多少人真的去自修过父母必修课?几乎没有,没有与生俱来的父母,任何角色都需要学习和实践。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说过,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 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与这些方法相比, 情感 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因为只有 情感 引导,父母才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
书中透视现实问题,非常实用地诠释了 育儿 方法,身为父母要做子女真正的标杆,点燃孩子的价值感,发现亮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而对于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则要给予一定的干涉。
很多父母待子女成人才高呼逆子,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其实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
文/感情中转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询师,专注 情感 领域,擅长恋爱关系挽回修复,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导致心灵创伤疗愈,孤独的人生旅程,倾听你的委屈和压力,帮来访者提升两性相处的技巧,挽回自己的爱人,经营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为更幸福的人。)
⑹ 家长如果是这几种类型,很可能养出懦弱又不孝的孩子,你中了几条
以前看电视,看到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后来干脆就辞职了,一直靠着年迈的母亲养着。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心里想了很多,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是最最重要的问题,能把孩子培养成材,是最大的心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懂事成材,这与他们年幼时候受的教育有什么影响呢?研究表明,这几类家长,最容易养出问题儿童,可能既懦弱又不孝!
3、“总是比较”的家长
有些家长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去比较,让自己的孩子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面,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自卑,不自信,而且也不会从心里认可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也不会太好。
爸爸妈妈们,这几类家长,你们中招了吗?
⑺ 在所有的亲戚面前我是个阴阳怪气的孩子 不爱说话 懒 没毅力 固执 不孝顺 每当她们聚在一起我总是
马克思说过 你走你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只有自己强大了 什么都不可怕
⑻ 为什么会有不孝顺的人
人不孝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父母太宠他,并没有给他传输孝顺的思想,所以版他从小就权没有那个意识
2、他本身是不善良的,不能了解父母的苦,如果他要是善良,不用父母说太多也会孝顺。
3.、他自家条件让他产生自卑感也致使他讨厌爸妈,所以不孝顺。
⑼ 我该怎么办啊我觉得我很不孝顺
如果对方会因为你家的条件而嫌弃,我还是建议你放弃这段感情。毕竟结婚后就不仅仅是两人个的事情,而是两大家庭的事了。况且父母把你培养成人,很不容易。再怎么样都不能撇下自己的父母。如果对方嫌弃你的家庭,那你跟他结婚后,你的父母怎么办?如果爱你就要接受你的一切,何况是你自己的亲身父母。希望朋友一定要想好。所以最好还是有时间找他沟通沟通。
⑽ 自己很不孝顺
所有的才女外貌不惊人,比如诸葛亮的爱人黄姑娘,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辽宁省的工业劳模尉凤英等,但是都有奇才,长得好看的人都是被别人爱的人,长得不好看的人则是爱别人的人,过去有丑主人俊奴才之说,你要有信心,至于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绝对不会嫌你丑仍然拿你当宝贝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