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性孝顺

性孝顺

发布时间:2020-12-07 21:52:37

『壹』 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

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很多,都具有强制性。如成年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不得侵犯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义务等。

『贰』 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

十重禁戒乃大乘菩萨严厉禁止作犯之十种波罗夷罪。又称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无尽戒、十重。相对于四十八轻戒而言。

即: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为其所禁。十重禁及四十八轻戒则被视为释尊成道之初一时之制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构成破门罪,即为犯波罗夷罪,丧失佛教徒之资格。

四十八轻戒

(一)不敬师友戒,又称轻慢师长戒、不敬师长戒、敬事师长戒、不得憍慢师长戒、敬事尊长戒。谓应谦卑、敬让师长、善友,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行、同见等,应礼拜问讯,不生憍慢、痴嗔之心。

(二)饮酒戒,又称不饮酒戒、不得饮酒戒。以饮酒能使人放逸,易生无量之过失,故制此戒。

(三)食肉戒,又称不食肉戒、不得食肉戒。谓为不使大慈悲佛性之种子断绝,故不得食用一切肉类;然若身患重病,以之作为药用,则不在此限。

(四)食五辛戒,又称不食五辛戒、不得食五辛戒。谓禁止食用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蕖等五种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行持修道。

(五)不教悔罪戒,又称不举教忏戒、举罪教忏戒、不教悔戒、不得不教悔罪。谓有过失即应忏悔,否则益发增长其过失。

(六)不供给请法戒,又称不教请法戒、住不请法戒、供师请法戒、不供给不请法戒、不得不供给请法戒。谓对于法师、同学等,应殷勤礼拜供养,供给饮食、床座、医药等一切所须,并常听闻其说法。

(七)懈怠不听法戒,又称不听经律戒、不能游学戒、听法咨受戒、不听法戒、不得懈怠不听法戒。谓不应懈怠于听受经律。

(八)背大向小戒,又称不背大乘戒、不得背大向小戒、背正向邪戒。谓不得违背大乘经律,反而受持小乘、外道之经律。

(九)不看病戒,又称不瞻病苦戒、瞻给病人戒、不得不看病戒。谓若见病者,应予看护疗养。

(十)畜(蓄)杀众生具戒,又称畜诸杀具戒、畜杀生具戒、不畜杀具戒、不得畜诸杀具戒。谓不得蓄集刀杖、弓箭、矛斧、罗网等杀生之器具,否则障阻慈悲之行。

(十一)国使戒,又称通国入军戒、通国使命戒、不通国使戒、不得故作国贼戒。即禁止通敌做叛国贼。

(十二)贩卖戒,又称伤慈贩卖戒、恼他贩卖戒、不恶贩卖戒、不得作贩卖戒。谓禁止营利、贩卖六畜等,否则有损慈悲之心。

(十三)谤毁戒,又称无根谤人戒、无根谤毁罪、不毁良善戒、不得无根谤毁戒。系禁止虚构事端毁谤他人。

(十四)放火烧戒,又称放火损烧戒、放火损生戒、不辄放火戒、放火戒、不放火损烧戒。谓不妄烧山林及一切有主之物等。

(十五)僻教戒,又称法化违宗戒、不僻教授戒、不得邪僻教他戒。指应教化外道、恶人等,使其受持大乘教律。

(十六)为利倒说戒,又称惜法规利戒、贪财惜法戒、无倒说法戒、倒说法戒、不得惜法规利戒。指讲经说法之时,不得为财利之故,而颠倒经律文字之真义,以免毁谤佛法僧三宝。

(十七)恃势乞求戒,又称依官强乞戒、依势恶求戒、不横乞求戒、恶求戒、不得依势乞求戒。谓不得为自身财利、名誉之故,攀附权势,仗势强取他人财物。

(十八)无解作师戒,又称无知为师戒、虚伪作师戒、不诈作无师戒、无所知为他师戒、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指未通解戒律之因缘者,不得妄作他人之师。

(十九)两舌戒,又称斗谤欺贤戒、斗诤两头戒、不斗两头戒、离间语戒、不得两舌戒。谓不得造作离间他人之言语。

(廿)不行放救戒,又称不能救生戒、不救存亡戒、放救报恩戒、放生戒、不得不救众生苦戒。谓见六道众生之苦,应予放生、救济之。

(廿一)嗔打报仇戒,又称无慈酬怨戒、不忍违犯戒、忍受违犯戒、以嗔报戒。谓禁止怨仇报复,否则非但有伤慈悲、忍辱之心,复更冤冤相结,仇怨无穷。

(廿二)憍慢不请法戒,又称慢人轻法戒、下心受法戒、憍不受法戒。谓不得自恃聪明、富贵等,而轻慢先学之法师,懈怠于从其咨受经律。

(廿三)憍慢僻说戒,又称轻新求学戒、轻蔑新学戒、好心教授戒、慢心倒说戒。谓对于新学者前来咨问经义时,不得轻蔑、憍慢之。

(廿四)不习学佛戒,又称怖胜顺劣戒、不专异学戒、习学异道戒。指不学习佛教正法,反而学习异学外道之教法、仪则等,即已违背出离之要道。

(廿五)不善和众戒,又称善御众物戒、为主失仪戒、用三宝戒。指为众之主者,应以慈心消弭众人之斗诤,并善于守护三宝之物。

(廿六)独受利养戒,又称待宾乖式戒、领宾违式戒、主客同利戒、不差僧次戒。谓若有新到之客僧,先住之旧僧不应独受利养,而应礼拜迎接,供给房舍、卧具、饮食等。

(廿七)受别请戒,又称受他别请戒、不受别请戒。谓众僧若各别受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如是易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

(廿八)别请僧戒,又称故别请僧戒、自别请僧戒、别请戒、不别请僧戒。谓道俗菩萨、施主等若斋请僧众,应次第而请,始不失平等心。

(廿九)邪命自活戒,又称恶损生戒、邪命养生戒、不作邪命戒。即禁止不由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营生,如贩卖女色、占卜吉凶等邪命之法。

(卅)不敬好时戒,又称违禁行非戒、诈亲害生戒、不作邪业戒。指于三斋月、六斋日等,应恭敬神、佛、长老,不行非法邪妄之事。

(卅一)不行救赎戒,又称见厄不救戒、不救尊厄戒、救赎危苦戒。谓见有外道恶人贩卖佛菩萨像、经卷、僧尼,乃至发心修菩萨道之行人等,皆应尽力救赎。

(卅二)损害众生戒,又称畜作非法戒、横取他财戒、不畜损害戒、畜非法器戒。系禁止有损慈悲之事,如贩卖刀箭等杀具、畜养猫狗、因官形势求觅钱财等六事。

(卅三)邪业觉观戒,又称观听作恶戒、虚作无义戒、不行放逸戒、斗战嬉戏戒。谓斗战、嬉戏、卜筮等,有乱正道,皆非正业,故不宜观听。

(卅四)暂念小乘戒,又称坚持守心戒、退菩提心戒、不念余乘戒、退心戒。谓若起一念二乘外道之心,即退失菩提心,故禁制之。

(卅五)不发愿戒,又称不发大愿戒、发愿希求戒、不发誓愿戒。谓菩萨应经常愿求胜事,若不发愿,则求善之心难遂,故制此戒。

(卅六)不发誓戒,又称不起十愿戒、不生自要戒、作誓自要戒、不誓坚固心戒、不发大誓戒。谓初修行者心意较弱,宜须防范,故须发十大愿,以期戒行清净;若不发十大愿,则犯此戒。

(卅七)冒难游行戒,又称故入难处戒、随时头陀戒、不入难处戒。谓修苦行乃至夏坐安居,皆不得入虎穴、蛇窟等易生危难之处。

(卅八)乖尊卑次序戒,又称众生乖仪戒、坐无次第戒、尊卑次第戒、次第戒。谓座位之次第须依尊卑次序,不可乖违仪节。

(卅九)不修福慧戒,又称应讲不讲戒、不行利乐戒、福慧摄人戒、布施受戒。谓福、慧应并修,除建立僧房、佛塔等,尚须经常读诵、讲说经律,教化众生。

(四十)拣择受戒戒,又称受戒非仪戒、摄化漏失戒、不择堪受戒、简授戒。谓不以恶心、嗔心摒弃有心受戒者,除犯七逆罪者外,皆得以导之受戒。

(四一)为利作师戒,又称无德诈师戒、恶求弟子戒、具德作师戒、为利授戒。谓不得为名闻、利养之故,贪利于弟子,讹解经律,并为之授戒。

(四二)为恶人说戒戒,又称非处说戒戒、说戒简人戒、言人说戒。恶人,此处指未受菩萨戒者,此种人徒然沉浮生死而未遇佛法僧三宝,与木石无异,若于正式受戒之前即预先为其说戒,则恐其将来受戒时,心念散漫轻忽,不知殷重。

(四三)无惭受施戒,又称故毁禁戒戒、故违圣禁戒、不故毁犯戒、破戒受施戒。谓毁犯正戒而无惭愧心者,与畜生、木头无异,为佛法中之贼,不得受施主供养。

(四四)不供养经典戒,又称不敬经律戒、不重经律戒、供养经典戒、不供养戒。谓应受持、诵读、书写、供养经典。

(四五)不化众生戒,又称不化有情戒、悲心唱导戒、不教化众生戒。谓应教化一切众生,使其发菩提心,尽受三归十戒。

(四六)说法不如法戒,又称说法乖仪戒、敬心说法戒。谓说法、听法皆应遵照行仪。

(四七)非法制限戒,又称非法立制戒、不立恶制戒、憍慢破法戒。谓国王、百官不应妄设规定,限制三宝,破灭佛法之戒律。

(四八)破法戒,又称自坏内法戒、自破内法戒、爱护正法戒、破法因缘戒、令他得损恼戒。谓僧团之内,若有犯罪者,应依内法惩治,不应向白衣外人说其罪情,令遭王法惩治;否则即犯此戒,有失护法之心。

(2)性孝顺扩展阅读

四十八轻戒与十重禁戒皆为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之心地法门,自过去七佛为始,乃至三世之诸佛、菩萨等,皆广为念诵,故国王、百官、群臣、比丘、比丘尼、善男信女等一切大众皆应受持,若常诵读、解说、书写,则得见千佛,生于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八难。

又违犯十重禁戒即构成波罗夷罪,据鸠摩罗什译之梵网经卷下第四十一轻戒经文记载,应于佛菩萨形像前忏悔,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礼三世千佛,若见佛来摩顶或见光见华等好相,便得灭罪,否则虽行忏悔亦无济于事。

若犯四十八轻戒即构成轻垢罪,应行“对首忏悔”,便得灭罪。据明旷之梵网经疏删补卷下记载,应礼请可灭除恶罪之菩萨僧为忏悔主,专心发露忏悔。又据四分羯磨之六聚忏记载,对一人以上四人以下之修行僧秉陈事实、忏悔罪业之法,称为对首忏悔,依罪之轻重决定人数之多少。

此外,四十八轻戒之受戒方式又分自誓受、师师相授二种,有关之受戒方法、规定等,皆详载于鸠摩罗什译之梵网经卷下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之经文中。

可参考文献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法藏)卷四、卷五、卷六、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义寂)卷下、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智周)卷四、注梵网经卷中、卷下、菩萨戒义疏钞卷下、天台菩萨戒义疏见闻卷七、天台菩萨戒义记补接钞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纪要卷二、卷三、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

『叁』 一个男的在你面前说你重感情孝顺性格好是什么意思

他暗示你,他喜欢你了,只要你有意他向你直接表白。

『肆』 《郭原平传》翻译

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生性孝顺,侍养父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他熟习木工,常靠给人做木匠,只取一般干活人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盐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坚持义节补自己吃饱;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把这作为祠堂。每到节日祭祀,就在这里待上数日,心中充满哀思,不喝水不吃饭。为父亲的服丧期满除掉丧服后,不再吃鱼和肉,在母亲面前,有吃的表示,在自己的屋里,未曾胡乱吃。从这到死去,三十多年。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担任建安丞的官职回家,把一斤绵送给郭原平,郭原平不接受,送回来又送过去的情形前后有数十次,许瑶之就亲自前往(郭原平的家)说:“今年太寒冷,但是建安的绵好,拿这奉送给您家辈分高的人和辈分低的人罢了。”郭原平才拜谢接受了。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子挖了条水沟。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邻居感到很惭愧,没有人再去他家偷笋。郭原平又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 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把这样当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贫穷年老,所以才有这赡养之赠,怎么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善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我没有一点微薄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宋书·郭原平传》原文:郭原平字长恭,又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佣赁以给供养。性甚巧,每为人作正,取散夫价。[三]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於里籴买,然後举爨。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又未尝睡卧。父亡,哭踊恸绝,数日方苏。以为奉终之义,情礼自毕,茔圹凶功,不欲假人。本虽巧而不解作墓,乃访邑中有营墓者,助人运力,经时展勤,久乃闲练。又自卖十夫以供众费,窀穸之事,俭而当礼。性无术学,因心自然。葬毕,诣所买主执役无懈,与诸奴分务,让逸取劳。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尝暂替,佣赁养母,有馀聚以自赎。既学构冢,尤善其事,每至吉岁,求者盈门。原平所起必自贫始,既取贱价,又以夫日助之。及父丧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常於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後,不复食肉。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四]原平乃拜而受之。及母终,毁瘠弥甚,仅乃免丧。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每至农月,耕者恒裸袒。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贸家资,贵买此田,三农之月,辄束带垂泣,躬自耕垦。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後取直。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乃於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采笋置篱外,隣里惭愧,无复取者。宋文帝崩,原平号恸,日食麦{飠半}一枚,如此五日。人曰:「谁非王臣,何独如此?」原平泣而答曰:「吾家见异先朝,蒙襃赞之赏,不能报恩,私心感动耳。」[五]又以种瓜为业,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令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檝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人。若自船已度,後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尝於县南郭凤埭助人引船,遇有鬭者为吏所录,鬭者逃散,唯原平独住,吏执以送县。县令新到,未相谙悉,将加严罚,原平解衣就罪,义无一言。左右大小咸稽颡请救,然後得免。由来不谒官长,自此乃始修敬。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各百斛。原平誓死不受,百年妻亦固辞。会稽郡贵重望计及望孝,盛族出身,不减秘、著。明帝泰始七年,兴宗欲举山阴孔仲智子为望计,原平次息为望孝。仲智会土高门,原平一邦至行,欲以相敌。会明帝别敕用人,故二选并寝。兴宗徵还都,表其殊行,举为太学博士。会兴宗薨,事不行。卒於家。三子一弟,并有门行。《宋书·郭原平传》译文: 郭原平,字长恭,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郭原平从小到大与人交往,从来没有顶撞的言辞,与他居住一起的人相处数十年,不曾见过他喜怒的脸色。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都有家族的德行。长子伯林,被举荐为孝廉,次子灵馥,被聘为儒林祭酒,都没有接受。

阅读全文

与性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宁夏长寿枣 浏览:207
养生馆技师怎么挑选 浏览:81
试述老年人用药的原则 浏览:80
交养老保险知乎 浏览:34
体检肿瘤二项是什么 浏览:901
山西养老院政策 浏览:997
老年人绣花棉袄 浏览:519
东莞养老保险缴费 浏览:312
花园路附近有没有老年大学 浏览:413
药流多久做染色体检查 浏览:58
省干部养老院 浏览:194
武汉公务中人退休工资 浏览:453
老人助残卡哪里发 浏览:764
包河养老的有哪些 浏览:501
基本养老金温州 浏览:497
亿森林养老院地址 浏览:340
长寿区和璧山 浏览:667
老年人模特男 浏览:359
老年人突然腿抽筋怎么办 浏览:297
驾校学车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