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当初不被疼爱的孩子,为啥长大之后反而更孝顺呢
前段日子去我姑家做客,姑姑说起来她的三个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哥表弟,一脸感慨。大表哥是最不受姑姑他们待见的,反而格外有孝心。做了什么好吃的就会给爸妈拿点尝尝鲜。反倒是姑姑最宠爱的二表哥,因为姑姑没空给他带第二个孩子跟父母翻了脸。要知道,他家老大可是姑姑从小带到上小学的啊!
我发现不仅姑姑家如此,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家庭里,越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长大后反而越孝顺。这真是个怪现象。但仔细分析下原因,还让人挺心酸。
不受待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对任何人都如此,更别说对父母
如果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一现象,那就是,不受待见的孩子因为从小得到的父爱母爱较少,心里安全感匮乏,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才能讨好大人。不知不觉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的孩子会以别人的感受为主,忽视自己的感受。等自己长大了,对周围的人都是一副“老好人”模样,更别说是父母了。即使心里受伤也会义不容辞地继续孝顺父母。
❷ 为什么家里最孝顺的子女,往往最不受父母喜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孩子的出生顺序,大部分决定了孩子的孝顺值,往往家里最孝顺的子女,都是父母最不喜欢的那一个。
家庭只要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父母就会有偏心的表现,比如将好吃的都留给自己最喜欢的孩子,好玩的、好看的新衣服也都首先给他们买。
因为父母的偏心,其他孩子的心理会出现非常大的落差和不公平。
就在最近我接到了一个读者的私信,私信中说出了他的困惑:他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的弟弟。
尤其是老人,他们对所有子女都带着一份最无私的爱,同样也会因为一些原因,在对待子女时出现爱的偏差。
❸ 父母不爱的孩子最孝顺,什么原因呢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确实是不少,在我看来,还是有它的原因的。
父母养育一场,即使不爱,我们也要赡养,这是应尽的义务,但在做事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智慧,不要盲目的钻牛角尖,因为那样的你也会很痛苦。
❹ 为什么越是父母不喜欢的儿女却是最孝顺的
1、效力真不如投缘啊!有的父母那个偏心啊,偏的没边了,被偏袒的孩子习惯了获取而不知道付出,惯坏了。而对父母孝顺的孩子咋好父母都会选择性地看不见,所以我说你别徒劳了,躲远一点,什么都不管,由他们父女母子情深去,到时义务也归他她们去……眼不见心不烦!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被重视的孩子会这样做吗? 2、父母不爱的子女,从小就被鸡蛋里挑骨头一样的。慢慢就变得忍让,懂事了。一个好孩子自然会孝敬父母,前提是父母不太过份。父母偏袒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贪婪,懒惰。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对谁都这样,他的父母也逃不掉。所以说,做父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偏袒,把好孩子养成坏孩子。坏孩子对自己兄弟姐妹玩贪婪不讲理。那么将来肯定也会玩到做父母的身上。自古溺爱出逆子:
有人说儿子是妈妈的军大衣,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但如果是在过度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不会贴心和心疼你。时间长了,他就会心安理得地享受你对他的好,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被疼爱的反而不孝顺。
不想落得凄凉、悲哀的境地,平时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太偏心。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有疏有亲?这样只会给家庭制造矛盾,让手足之间感情淡漠。最后到了老了受伤的反而是自己。
❺ 不受父母待见的子女,为什么会很孝顺
《欢乐颂》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父母对孩子倍加疼爱,家庭氛围好,孩子地一生都是幸福的,父母对孩子冷若冰霜,甚至伴随着打骂,家庭氛围极差,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疗愈不幸的童年。
有人说,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将来对父母的回报。
确实如此,父母是孩子的风向标,大人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很大程度上,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给父母。
但是事事无绝对,有些子女不受父母待见,反而越是孝顺父母,到底什么原因呢?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对原生家庭的解释:“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我们没办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能否把一手烂牌打好,全在自己如何看待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只有单程,没有往返,与其穷尽一生和原生家庭做斗争,不如活出洒脱的自己。
❻ 为什么最孝顺父母的孩子,往往不是父母最疼爱的
过于溺爱的孩子哪有这么懂事,啥事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就没这么好了,反而是从小就懂事的孩子,就比同龄人更加成熟,会换位思考,不像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像个白眼狼。
❼ 为什么那些不被父母待见的子女反而越孝顺
小不被父母所喜欢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还有可能被父母冷漠嫌弃,这样就会使他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他会认为:是我不好,是我不对,我不该让父母生气,否则他们就会不要我,抛弃我……比如夫妻,夫妻关系好的时候,妻子知道这个时候谈什么问题,丈夫最能接受,丈夫也知道妻子的底线在哪里。夫妻关系不好的时候,双方对彼此就都无欲无求了。
人家喜欢的话,不会说他们爱听的话,还老说他们不爱听的话,你给他们在多的东西也不会领你的情。他们会认为你不是真孝顺。到父母的认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认可,尤其是父母的认可。不被待见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同样的事,可能兄弟姐妹会受到褒奖,可以他会受到父母的斥责或者一句“知道了”,所以希望通过自己更好的表现,得到父母的认可。
有点搞不懂,但是我知道哪个孩子在父母面前越懂事越不计较,父母在给予分配方面也好,在劳动分配方面也好,懂事的孩子就吃点亏,也就是干的活多,吃的饭少!但父母心里是知道的领情的!
老丈人活着时有钱任性,有舅子小姨子,对我老婆和孩子一点亲情没有,老把白养你没用用不着说我和妻子。老丈人前两年没了,岳母老了有病了,她惦记的把钱都给舅子和小姨子了,结果两人以没时间工作忙推诿不管她。
❽ 为什么家里最孝顺的子女往往是父母不喜欢的那一个
对于那些从小就不受自己父母喜爱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从小就会特别的珍惜这份爱。他们懂得这份爱的来之不易,所以当他们体会到那么一丝丝的爱的时候,他们就会认定。所以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一定会记得非常清楚记得自己的父母喜欢什么,或者说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哪件事情上非常的用心或者爱自己。所以到了父母老了的时候,他们也是最孝顺的那一个。
毕竟人们对于那些容易得到的事情都是不会珍惜的。他们从小就能够轻易的得到父母的爱,所以他们也没有感觉到这份爱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也不会记起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有多么爱自己,他们也就不会有那种感恩的心斯。这就是父母偏心所造成的两种情况了,而那个从小就得到很少的爱爱的孩子来说,他们更懂得珍惜,而他们长大以后也更懂得感恩。
❾ 为什么不被父母爱的孩子更孝顺
荷兰的父母从不把“孝顺”两个字挂在嘴边,也不会列举生孩子养孩子的苦。
在荷兰,你听不到以下这些话:
“你要孝顺爸爸妈妈哦!”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这么不乖,太伤我的心了!”
“我当年生你好痛苦,你又爱哭夜,妈妈月子也没坐好,还落下了病根。你要听话,要爱妈妈。”
荷兰有一句俗语:“父母对孩子只有责任,没有权利。”
这是一句“不平等”的宣言,鼓吹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一无所求。
这和我们中国人认为的欧美家庭关系出入很大,我们听到的是“子女满了十八岁,欧美父母就赶他们出门,不管了。”;“国外的子女也不管父母,把父母丢到养老院。”;“国外的祖父母自私不带孙子”…
一言以蔽之,我们认为,欧美人的家庭关系淡薄,远不如我们的家庭关系深厚。
我一点也不质疑咱们的家庭模式和亲人间的温暖。可我今天想说说,荷兰的感恩教育和家人间的情感支持体系是怎样的。
我问过很多荷兰家长,为什么感恩教育里没有孝顺呢?
他们听了都很惊讶,反问我:“为什么要教导孝顺?孩子爱父母,不是只要我们对他们好,孩子自然而然会产生的感情吗?这是天性,为什么要教呢?”
荷兰父母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他们生养孩子的辛苦劳累,他们认为那是份内的事,没必要提。
那么,荷兰父母不教孩子孝顺自己,他们教孩子什么?
荷兰父母觉得心里有别人,更需要被教导。关于感恩的教育是教你要爱这个世界,爱大自然,爱小动物,关心比你弱小的人,尊重为你服务的人。
这是一种爱和给予的能力!
每个孩子在家里都能得到亲人的爱,而荷兰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出了家门能否有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呢?
我觉得,荷兰的孩子很感恩!
❿ 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很孝顺,怎么越宠爱的反而越不孝
人们普遍认为,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孩子未来长大后就会用相同的方式去对待家长,比如说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那么未来孩子就会用相同的方式去回报父母、孝顺父母,实际上真是如此吗?并不是!
当父母对孩子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关注时,孩子的任何举动所带来的影响就会被家长放大,包括在未来尽孝方面。如果未来两个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去尽孝,父母必然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较为关注的孩子更孝顺一些,就算这个孩子从客观角度上看并不算孝顺,父母也会把他偶尔的一次陪伴、偶尔送的礼物当作是他尽孝的证据,以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
所以说,孩子孝不孝顺,与家长的意愿有一定关系,但作为子女,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尽孝,因此,子女们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随意挥霍父母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