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尊敬、孝敬、尊重为主题的心得体会
一:
夜晚散步,遇到两人吵架。甲方回来晚了,大门已经上锁,于是气乎乎的去叫门。乙方刚刚躺下,听到叫声有点不高兴,动作便慢。甲着急啊,就讲了几句不入耳的话。乙一听可就火了,干脆撑住了不给他开。于是哈,一个在里,一个在外就耗上了。吵啊!甲说:你不就是看门的吗?明天晚上我叫门你还得开,看门的你不开门你干吗呢?
听听听听,我说老兄,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们国家现在不是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吗?你这样说话可是有点影响安定团结了不是?
偶以为啊,和谐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理解。人与人之间它是一定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大家是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痛苦,今生相聚那是多少年修来的福分啊,干吗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啊吵的!
和谐社会是需要我们共同来营造的。所以请我们千万记住:叫门的时候要再诚恳些,开门的时候要再和善些。。。
嘻嘻,其实和谐社会就在我们身边!
二:
杂谈又在漫说尊重,确实是个题目。
不知谁能解答:
1、什么是尊重。
2、尊重条件是什么。
强调尊重,固然是一种谦和,尊重也是一种美德。对于所谓的包容,尊重也是一种气度。
当尊重成为一种道德的时候,涵盖了人文怜悯,尊重谁?是不容忽视的前提。
值得尊重的人,万人敬仰,不值得尊重的人,奢谈尊重便是一种虚伪。
我曾经教导我说:
尊重,超越了价值判断标准,如同混淆是非,无原则的尊重是一种假道学,其结果未必是尊重别人,而是掩盖自己的尖锐抑或是愚蒙。
尊重的尺度在于界限的清晰,认知的界限。
上层建筑的东西,是有其社会存在根源的,忽视了这一定,如同掩耳盗铃的活着,何谈对生活的认识,最起码连自己都没有尊重。
所谓的对人尊重,当然要以理相待,然而,过多的推崇这一点,难免对恶习推波助澜,陷入迂腐。
大气不是无为。
仅说杂谈,提倡尊重的听雨馆主,仅仅用以身作则的尊重是不能改变那些对尊重无视的阴暗小人的心智觉醒的。唯一的办法,提倡尊重,但不拘泥于尊重的形式。有时候,鞭笞和打击,也是一种尊重。
佛说:棒曷。
未必不是一种对冥顽劣质的拯救方法。
对优秀的人,我们尊重他们;对不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就尊重我们自己(馆主语)。如此看来,对于不尊重自己的人,我们怎么办?忽略?这世界还有没有是非的揭露和立场?!
明则保身的态度!
当然,也许我曲解了馆主本人的立义,仅就字面而言,我以为,尊重的前提是条件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是对真理和人格的维护。
不主动侵害和侮辱别人才是一种尊重,也是大气。至于别人的不尊重,以至于人格侮辱,定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直以来,由于某种因素,我崇尚过忽略,事实上,对于一些人的劣根性是一种放任,为此,借着杂谈大放尊重厥词之际,我插上一句名言: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会尊重别人。
三: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以父母的衰老为代价的,不知不觉间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此时方才深觉父母当初养育我们的不易。在我们感念亲恩的同时,也想到为人父母的自身素质,为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子女以后是否成器,不禁也令人汗颜。
不知道有多少次在电视、新闻、各种媒体上看到,老人孤苦无依,养大众多孩子却无一人孝养的报道,老人的白发,破衣、哭诉,和无助干枯的眼神,每每让我喉头哽咽和腹中气胀。现场的访问让我们看到这些用冠冕词汇掩盖着自己不孝养的种种理由:说爹娘,不爱我,孝也无情。弟兄姐妹那么多,凭什么就我养。没能力,先顾了小家里的妻儿....良知和理智在欲望的淫亵中日渐消亡。我不知道是什么消磨了这些人的意志,抹杀了这些人的感情,使得人没了亲情、人性和良知。
孝道自古有孝、顺二义,孝易顺难。孝无贵贱之分,能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没去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想来报答亲恩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有时候也并不全是用物质来衡量的,电视上一个公益广告,老人在家辛苦一桌的菜,可每个儿女打电话来都是问音响好不好,还有什么缺乏,然后给老人个理由不回家吃饭就各自去寻欢,最后的镜头是老人在空大房间的沙发上歪睡,手边的遥控和电视的沙沙声,道尽寂寞。
“孝为百行先”,从古到今历来都以是否孝顺父母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孝顺父母,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不扶养的人,他还会关爱什么?
但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开始用冷静的眼光观察,用冷静的耳朵听闻,用冷静的心情处理,用冷静的头脑思考。同是养了孩子,有的孝顺无比,有的却是如此禽兽不如?难道和父母的教养就全没了关系?难道那些不孝顺的就是天生劣根?或者是信佛者说的报应轮回?
只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过上一种生活:夕阳树下,在那悠悠而来的晚风里,一张张皱皱红润的脸,印在晚霞的老树上,没有哀叹,却挂着一丝可掬的笑容。
四:
孝顺,孝顺,是近来大脑里闪现最多的一个词汇。今天我想谈谈思考过后我对于“孝顺”的认知,仅仅是个人意见,不具普遍性,各位有异议的同学,欢迎大家各自保留意见,亦可一起讨论,欢迎跟贴或来电。
所谓孝顺,需要从“孝”和“顺”两个方面来考虑。孝——孝敬,中华儿女自古尊崇孝道,这是美德,也是为人之本,“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一定坏不到哪儿去。”——忘了是谁说过的,确实有道理,这也是我结交朋友的一个原则。另外一个方面呢,顺——顺从,我们从小被教育最多的就是“听话”,真没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成就我们怎样的人格,从小事事“听话”,那么长大以后,中华民族是不是就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呢?嗬嗬,可悲吧。所以说,一味的顺从可真不是完全的孝敬啊,至少事事得讲原则。不讲原则的顺从,弄不好就会害了自己,还得害了老家儿,再不济还得捎带着伤了几个无辜的垫背之人。想想只是当时自己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来处理事情,才会搞得这样糟糕,再不幸者或许真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何苦来的?
我们自从一出生就是没有选择地来的这个世界,爹妈给了我们生命,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不是为自己而活的。我一向认为我们之所以来到人世走这么一遭,实则就是为了还债,尤其是还父母的债。也许我是有些极端,所以我想我是能够理解宁的决定吧,至少是从这个角度讲,就因为他是他,就因为我是我,所以我们都没有做错什么。
不想去刻意评价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本无绝对的对错之分,每个人心中自有个衡量的标准,也许我们这类人认为的错,在另外一些人甚至是一个人,认为那就是对,也对啊,你不能说人家是错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念不同而已。各自保留意见吧,只要我们坚持做个好人,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问心无愧,就很不容易了。
㈡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很孝敬父母却对外人各种不尊重的人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客户,开始我们聊天,讲到他妈妈的时候还是和颜悦色的,然后讲别的话题,就开始鸡蛋里面挑骨头,各种无理取闹,也是醉了。
㈢ 我是个三观和正义感比较重的人,我养孩子不是因为成才和报答我,但是如果以后孩子不孝敬或者尊重
人都是这样的,我们说很多付出是无私的,但是再无私的付出也包涵着期待
㈣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礼貌待人作文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㈤ 觉得我老公不尊重孝敬我的父母,心里那道坎一直过不去
恩。。。因为本人不了解LL的老公,不过看LL说的,我想劝LL去问问你的老公是为什么?既然当初选择要结婚,你们就应该在日后的生活中多加沟通。夫妻之中,绝对不能冷战,也不要轻易说出离婚两个字。LL一看就是顾家型,有些时候LL也应该站在你老公的位置上思考一下,你老公不可能莫名其妙的不尊重你的父母,除非他的家庭是出于不健康的情况下。好好帮你老公谈谈,出于劝和不劝离的情况下,本人不建议你们离婚~~,要过这道坎,你必须冷静下来,不带有偏执的跟你老公谈谈,如果你老公说出了原因,请换位思考下。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的事情,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双方都有一定的问题。希望LL能采纳我的答案~~=333=
LL~~你可以回复我说的话= =,那LL觉得你想不想离婚呢???
㈥ 我对老人不尊重不孝敬,请问我的下辈会这样对我吗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这是绝对的。
所以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
希望能够帮到你。
祝你生活愉快!
㈦ 媳妇不孝敬父母,不尊重父母怎么办
让妻子明白,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丈夫对自己的岳父岳母不尊重,不孝顺,作为妻子,会有什么感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㈧ 不孝敬父母会受到什么报应
凡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死后将打入血池地狱。投入血池中受苦。我也不大明白,这里说凡难产,吐血,流血而死之人,死后也投入血池中受苦。
㈨ 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怎样教育 心
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别,尊重父母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就是疼爱过度,要么就是过于严厉,不左就右,很难权衡。
为了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将这个平衡点维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合理平稳地发展。孩子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与指导下生活与学习,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们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孩子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变成了我们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动孝敬父母了。
■ 让孩子了解养育的辛苦与不易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与他们沟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因此,孩子想要什么就给钱去买什么,不想掏钱的时候,就训斥孩子,这样的举动并无益于我们维持父母形象,也让无辜的孩子成了“牺牲品”。
为了让孩子更合理地消费,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我们应该适时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赚钱辛苦,不能一看见喜欢的就向爸爸妈妈要钱去买,不买就闹。这样,既恢复了孩子的知情权,也能让孩子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从心里产生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后,当孩子再次看见喜欢的东西想要购买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会思考完毕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 从生活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我们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而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我们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孩子。比如饭后要求孩子主动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涤、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而应该给孩子发挥的机会。孩子经常锻炼,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一切不能操之过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来具体引导、耐心培养、热情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爱做家务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一举两得,我们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我们一直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感到困扰不安,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否就有良好的态度呢?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培养的,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呢?答案也是我们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我们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
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要多与老人相处,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长辈。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㈩ 对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说:可以不孝敬父母,但不能不尊重父母,你们说是吗
赞,现今社会能这样已经是孝顺了。你能这样说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