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重阳节赏菊的诗句有哪些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版阳,玉权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2.《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3.《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6.《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7.《重阳后菊花三首》
范曾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8.《菊》
刘克庄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9.《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赏菊并饮菊花酒来 重阳节自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3.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4. 重阳节一般都要干什么
民俗活动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3.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4.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5.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13]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4)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起源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5. 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节的习俗都是怎么来的
相传,东汉的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上有双亲,下有儿女,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发生了,可怕的瘟疫来了。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后尸首放在荒郊野外没人掩埋。在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瘟疫呢?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有一个瘟魔住在汝河里,它每年都要出来走走,它走到哪儿就会把瘟疫带到哪儿。”桓景在伤心过后,决定拜师学艺,用自己的力量替乡亲们除害。他听说费长房大仙就住在东南山中,于是他就启程去东南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收下了这个徒弟,并送给他一把青龙降妖剑。桓景很高兴,拿到剑就不分昼夜地练习。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魔又要出来了。你快回家为民除害去吧,这里是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菊花酒,一定要让你的乡亲父老登上高山去,这样才能躲过瘟魔。”费长房说完话,一挥手,就有一只仙鹤展翅飞来,桓景坐在仙鹤上归心似箭地向家乡奔去。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带领着妻儿和乡亲们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发给一片茱萸叶子,说随身带着这片叶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还让每人喝了一口费长房给的菊花酒,说喝了菊花酒,就不会染上瘟疫了。桓景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就提着他的青龙降妖剑回到家,等待着瘟魔的到来。
没过多久,汝河河水翻滚,刮起一阵阵旋风。丑陋的瘟魔上岸了,它走啊走,走了好久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影。它正觉得奇怪,抬头一看,原来他们都躲在高高的山上。它兴奋地窜到山脚下,可一阵刺鼻的酒气传来,茱萸的味道很重,它不敢再上前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村子里。它睁大了眼睛,终于发现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个人,就大吼一声扑了过去。
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手拿青龙降妖剑的桓景。桓景看瘟魔扑过来了,立即起身迎战。打了几个回合后,瘟魔感到这人太厉害了,自己不是对手,赶紧拔腿就跑。桓景可不能放过它,只见桓景“嗖”的一声抛出青龙降妖剑,那宝剑闪着寒光直指瘟魔,一剑就把它刺倒在地。
乡亲们知道瘟魔被杀死后,个个欢欣鼓舞,他们再也不会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们非常感谢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讲给后人听。而且,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过重阳节,在重阳节那天会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6. 重阳节为何登高赏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7. 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赏菊和饮酒
金风送爽,红叶照眼,满园秋色迎来了古老的重阳节。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双数称为阴数。九是阳数的极点,九月九日是两阳相会,所以称作重阳。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在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不少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那么,为什么重阳节这一天会有登高的习俗呢?相传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仙人能预卜未来,汝南人桓景曾拜他为师。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日,你家当有灾殃。你赶快叫家人缝制绛袋,在袋中存放茱萸,到九月九日那天全家臂上系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才可消灾。”桓景照着去做了,晚上回家果见家里的牛羊鸡狗都突然死去,家人却躲过了这场灾难,这个传说虽然子虚乌有,但后人却信以为真。自此以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
其实,在这传说习俗的背后,还是有些科学道理的。因为节气到了此时,一年中的阳气到了极至(最高点),阴气开始回升,气温也渐渐变冷了,此时,正当节气的转换期,人的身体如不适应气候的变化,就容易生病。因此在这时,佩茱萸,饮少量菊花酒及登高爬山,对预防疾病、锻炼身体都有一定好处,只不过古人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罢了。
重阳节之所以这样有名,还因为和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陶渊明有关系。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他最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即将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向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他辞去了官职,写了有名的《归去来辞》回到柴桑(在今江西省)家乡隐居。耕作之余,他在宅旁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在篱边赏菊,没有酒喝,佳节对黄花,偏偏不能一醉,心中十分惆怅!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来消遣。然而,菊花究竟不能代酒,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白衣人。原来这是江州刺史王弘的差人,给陶渊明送酒来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
因此,也有人说,重阳节饮酒赏菊,是为了颂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
8. 重阳节,什么踏秋赏菊去登高
1、登高“辞青”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2、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