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地名

孝敬地名

发布时间:2020-12-02 00:37:36

孝顺镇地名的由来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是个千年古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署长山县,县治即孝顺。距今已有1380余年了。唐懿宗咸通年间称孝顺乡,北宋在此驻军,名孝顺镇。元代建驿,又称孝顺驿。明万历时称孝顺市,清代又称孝顺街。孝顺历史悠久,为历代交通要道,商贸繁荣之地。孝顺镇地处金东义西结合部,距金华中心城市和义乌中等城市各23公里,是两市经济发展轴上的联结点。这里村多,人多,集市多,浙赣铁路横贯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北有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在鞋塘管理处门前通过。东有金甬高速公路到鞋塘与杭金高速公路连接,并有通义乌的公路。西通金华、兰溪、衢州。南通武义、永康、温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2月设孝顺乡人民政府,隶属金华县孝顺区公所。1958年11月以区建公社,孝顺乡政府改称孝顺人民公社孝顺管理区管理委员会。1961年6月,恢复区公所,以原乡为基础建人民公社,改称孝顺人民公社,政企分设。1987年,孝顺设建制镇,为孝顺镇人民政府。1992年6月撤区、扩镇、并乡,原江沿、低田、金轮三个乡并入孝顺镇。2000年7月,根据省、县批复,孝顺、鞋塘两镇合并,成立新孝顺镇人民政府。孝顺镇驻地一直在孝顺集镇上,1999年2月迁至铁路北面新办公大楼。全镇设镇区、低田、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鞋塘七个办事处,115个行政村,911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共25984户,71549人。耕地面积52020亩,山林丘陵35000多亩。全镇区域面积128.76平方公里。
【源自网络】

❷ 有关于桥的故事有那些

有关于桥的故事有:

一、八路与桥

那还是在打鬼子那阵,一支八路军队伍经过清水河这里,驮枪驮炮的,他们望着湍急的河面发愁。镇上的白寡妇看到这情景,不声不响地回去叫儿子连夜放倒了自家后院的小竹林,动员乡亲们一起给部队搭桥。队伍过河的时候,白寡妇儿子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了这座桥。

从此,白寡妇便在桥头摆了个茶摊,天天守着这座桥,过往的人渴了,就找她讨水喝,日复一日,岁月如梭。直到白寡妇老了,这里再也没有经过队伍,儿子也没回来。后来,白寡妇死了,民政部门来立碑,乡亲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河姑”。

最近,因为搞纪念活动,县剧团根据河姑的故事编了出戏,剧名就叫《桥》,说好了这天要来镇上演出。乡亲们高兴坏了,纷纷砍了自家的竹子,拓宽了桥,又在河姑的墓碑旁搭起一个土台子,扯了七八丈红布,竖起了横幅。乡亲们聚在桥头,就盼望着演员们快来。

一直到太阳快落山时,只见镇长一个人气呼呼地回来了。乡亲们围上去问:“剧团的人呢?”镇长说:“地区派的‘扶贫工作组’来县上了。”乡亲们不解:“这和剧团演戏有啥关系?”镇长说:“领导要陪他们吃饭。吃完饭,女演员要陪领导跳舞……”乡亲们一听,不吱声了。

镇长挥手撵大伙回家去,乡亲们却望着那座刚拓宽了的平展展的桥,站着不动。镇长火了:“难怪县里领导经常批评咱镇的人觉悟低呢,连这点小事都放不下?领导说不演就不演了呗,啥事还能比扶贫这件事大?”乡亲们被唬住了,一个个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最后只好扫兴地走了。

可是过了三天,县上又来通知,说是县剧团决定来演出,而且还要实况录像,镇长便在广播喇叭里喊了好几遍,让乡亲们准备迎接。可是乡亲们都各干各的事儿,一脸的麻木。

县剧团的人在县里等了大半晌,也没见镇上有人来接,他们以为把时间记错了,便自己带着服装道具、锣鼓家什来到清水河边。走近了,他们才发现,原先那座桥,不知啥时被人拆了。演员们只好打道回府,临离开时,有位眼睛亮的演员发现,在对岸白寡妇的坟头上,不知谁放了一堆野花儿,直晃得人睁不开眼。

那演员一叫嚷,霎时,大家的心里都沉甸甸的。于是,他们回到县里第一件事,就是集体给县领导写了封“鸡毛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请县领导火速在清水河上搭桥!”

二、五墩桥

据说,有一次,从赣州市里来了一支车队,途径田村开往兴国执行任务,行驶至桥旁边时,见是木桥无法通行,只好停了下来。车队进入田村后,吸引了很多村民围观,见车队束手无策,为了帮助车队过桥,田村人纷纷赶来帮忙。

有的慷慨地将家里的门板卸下来,有的扛来长木头,将其铺在桥面上。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车队顺利通过。因此,田村人的善举被传为一段佳话,修建新桥的事情,也让田村人觉得迫在眉睫。

三、谢村桥

古时候,谢村有一户人家,家里四口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还有一个老爹。由于老汉的老伴病逝,老汉的身体也不怎么好,腿脚不方便,儿子儿媳妇嫌老人是累赘,也爱理不理的,只有小孙子对他爷爷还算好,有的时候偷偷给爷爷拿点吃的。

突然有一天,儿子对老汉说:“爹,村子里有庙会,可热闹了,明天我带你去看看,再给你买点好吃好喝的……”老人一听很高兴,说:“好。”第二天,吃过早饭,儿子准备好鸡公车(古代木头做的,独轮。),爷爷坐在车上,孙子在前面拉,儿子儿媳妇在后面推。

老人坐在车上,想到儿子儿媳突然对他这么好,也很感动!走着走着有点累了,因为鸡公车,就一个轮子,后面的人要掌握好方向,保持平衡才行,泥巴路,拉起来也费劲,儿子说:“到木桥那里我们歇一会。”到木桥边休息时,有一群蝴蝶飞来飞去,孙子去追蝴蝶玩!

一会儿儿子回来,只看到他爸妈在桥头等着他。他没有看到爷爷,便问:“我爷爷呢?”忽然听到桥下有呻吟声,他走近桥边看,爷爷和鸡公车都掉在桥下面,当时就哭了!他说:“我要车子。”他爸妈说:“那车子没有用,不要了。”

他说:“等你们老了,我也用这个车子拉你们玩……”他爸妈一听儿子这样说,感到惭愧,赶紧下去把老人扶起来,背着老人去赶庙会,还给老人买好吃的。回家后改变了对老人的看法,对待老人特别孝敬,和以前相比,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由于孙子的一句话,没有酿下大错,爷爷也特别感谢孙子。后来木桥改修了青石桥,孙子救爷爷的事情家喻户晓,所以叫“谢孙桥”,随着年代的久远,被人们叫做“谢村”,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三、石平桥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荣县来了一个七品芝麻官,叫黄大本。他上任后,看见刘家人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他深恶痛绝,但不露声色,他懂风水,心里暗暗打算,非整刘家不可。有一天,黄大本出外暗访,路过锁江桥附近的擦耳崖,他忽然听见有人唱歌谣,像是一群小孩儿在唱道:“水打擦耳崖,刘家状元滚滚来。”

黄大本一听,一下子把他提醒了,他一拍大腿,两眼盯着前面的旭水河经擦耳崖流去,联想到刘家官儿的凶狠可恶,又想到刘家当官的很多,原来如此。于是,他用尽心机,寻找借口,声称要造一座桥,一个罗星阁,让河水绕道缓缓而流,以免水灾。

几年后,桥和罗星阁终于修成了,这下毁了刘家的风水,不到几年,刘家官贬的贬,死的死,刘家贵族一败不振。由此,在荣县流传着是黄大本治了风水。解放后,罗星阁已经被拆除了,石平桥也变成了钢筋水泥大桥。

四、让解桥

明朝年间,大理史城(喜洲)大界巷有一名白族书,生名叫杨士云,字从龙,别号弘山;洱海边中和邑也有一个名叫杨崇尧的书生。两人苦读寒窗,在十三四岁的时候,都先后考上了秀才,而且还是案首(第一名)。为了继续深造,就学于一位名师,学馆设于苍山五台山脚弘圭山中。

两人半樵半读,每日上山读书,要走十多里山路,还顺便打柴回家。他们的勤学苦读是惊人的:买不起纸笔,用沙盘竹笔来练;买不起灯油,他们就白天听课读书,入夜在家里写沙盘做“腹稿”,默写默作,不知写秃了多少竹笔,真是下了“磨穿铁砚,坐破寒毡”的功夫。

他二人的作文,大都是在砍柴、背柴路上作成的。先生称赞二人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还很风趣地说,他俩人的“窗课”(作文)可叫作“路课。”不到三年,他二人把应举的课程准备的齐齐全全、绰绰有余了。赶考的这一天,杨宗尧从东路上来,杨士云从史城出来。

到了坡头村凸桥碰上了。相见之下,杨宗尧说:“我两个都去省城应考,千里迢迢,一路有伴,好确实好,可是解元只有一名岂,岂不埋没了一人?”杨士云说:“真的,先生也说,‘你二人去应举,只可惜解元只有一个。’我们倒不是自傲,是互相深知学底的,所以我也有同样的想法。

即是这样,年兄你的年纪比我大三岁,这一科就先让你去中解元,我下一科再去,也不为晚。”说完话,杨士云就毅然告别宗尧回家去了。果然,杨宗尧一去中了明弘治戊午课解元。

下一科杨士云去也中了明正德辛酉科解元。他二人百尺竿头再接再励,杨士云苦读在他的“七尺书楼”,入了翰林;杨宗尧仍然半耕半读,成了进士。

五、看鹤桥

陶渊明编写的《搜神后记》的第一篇,记录了一位历史上最著名的道教人物叫丁令威。这个丁令威呢就是武宁辽山东面的人。曾经当过辽阳刺史,后被误认为辽东人。他因为未经朝廷许可,开仓赈济灾民,被问死罪。

临刑时仙鹤飞来把他救走了;千年以后他化鹤归乡探访。他在县城西郊展翅起飞的地方,现在仍然叫白鹤坪。白鹤飞经县城时,众人都在桥上观看,这桥就因此得名为看鹤桥。

❸ 请问广东揭阳地都镇土尾村陈姓的来由至今有多少年了历史呢谢谢!

你们那边从外砂镇华埠村过去的

❹ 黄姓的人口数量

一、黄氏溯源
我们汉族自从出现姓氏以来,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在使用的,据统计,总共有八千多姓,这些众多的姓,来源是多种多样,最初是以母系为主,后来转变为以父系为主,“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多用出生或居住的地名作姓氏;出现封建和官爵以后,很多用国名或官爵名作姓氏;宗法形成后,子孙众多的,地名、国名和官爵名便不够用了,就用祖先的名或字作姓氏,有的还用祖先死后的谥号作为姓氏;有的用发生的事作姓氏;有的用物名(包括动、植物和用物为姓氏;后来,有的竟随便某个字作姓氏,等等。
我们黄氏这个姓是属于用国名为姓氏的。根据族谱记载:上古时,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为姓,派衍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地名、山名和水名用黄作名字,例如:内黄、外黄、黄冈、黄梅、黄山、黄水、黄池、黄河等等,历史上大都是我们黄族住过的地方,并且常常不止一个,例如黄城,除潢川县的古黄城遗址外,还有山东的两个黄城;黄山除闻名于世的安徽黄山外,尚有四个黄山,河北一、山东三;广东潮汕有三个地方叫黄金塘和三个黄岐山。内蒙古东部的辽河上流西拉木伦河,古代称黄水,后称潢水。根据现代考古家的探究,我们黄族最早住居地就是在潢水一带,后来辗转迁移,经现在的河北到黄河下游的山东,再移住黄河中游两岸的广大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三个黄国,一个山西的太原附近,一在河南的潢川县,一在河北的宜城县东南。晋以后,我们祖先又再向江南和东南沿海迁徙,并很快繁衍起来,成为现在人口众多的黄氏子孙,遍布于全世界。
根据文学家和考古家的研究,现在的黄字,原来不是表示黄色,而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现存的甲骨文的黄字是“ ”和“ ”,上面是佩钩,中间是壁(即璜),下边是两条垂。后来的小篆的黄字是“黄”,我们的祖先,既喜佩戴玉器,又精工制造玉器,更特别喜爱黄色,是个崇拜黄色,用凤鸟作徽记的民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
我姓黄氏自得姓至今,不但历史悠久,人物众多,而且别具特色,人才辈出。就人口数量来说,在国内,总人口占全国第八位,台湾占第三位,广东潮汕地区也名列前茅;在国外,华人华裔中,美国的黄姓占第一位,菲律宾占第二位,仅泰国就有三十多万人,就人文素质来说,历代优秀人物辈出,例如战国时“四君子”之一的歇公(春申君);汉朝时,“天下无双”的香公、三国时,老名将忠公,宋朝时,一代诗宗庭坚公;明清三际,思想家宗义公;民国元勋兴公;近现代,世界糖业大王仲涵,金融家仲元,新加坡的前总统金辉,泰国前总理沙拉信等等。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州,历史上三个状元中,文状元林大钦是道勖祖先瞿轩公栽培的,仁勇公是两个武状元之一,奇遇公是潮州“后七贤”之一,尚书锦公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
二、黄氏的三大特点
汉族各姓都有各自的优良传统,我们黄氏的优良传统尤为突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成为我族的优点,也是我族的特点,主要有下列三个。
第一,孝悌无双的江夏流芳。
俗话说:“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古书《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可见“孝”是中国文化最高层最根本的内容,历史正史都设有专门项目“忠孝列传”或“孝子传”,极力表彰孝子,宏扬孝道,而历史上的黄氏,正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和代表,例如“二十四孝”中,黄姓的孝子有两个。就是汉朝的黄香和宋朝的黄庭坚。晋朝时,广东的东莞,出了个名孝子黄舒,后人为之建立祠庙,奉为神明。唐朝时,孝子众多,有黄(升)、黄舟、黄恒、黄嘉猷、黄芮等。明朝时,广东潮州的黄良丰是著名的孝子,流寇也不敢伤害他,历史上黄氏的孝子孝孙,见于史传,方志和家谱的不胜枚举,《中国名人大辞典》中黄姓名人中孝子几占十分之一。故明朝人顾清曾称赞说:“黄氏盖纯孝一脉,累世相承,所以根于心而发之于事者,固有自来也。”我姓历代的家教、祠规、族训等都列孝悌为重要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扬。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老人,并且要“为民族尽大孝”,不做误国害民的事。“悌”就是团结同辈爱护卑辈和弱小,不但团结本族,相亲相爱,而且推及他族,和睦乡邻,团结各族人民,就是古语说的“亲亲而仁民”。愿海内外黄氏宗族,互相勉励,世世代代继承我姓的优良传统——“孝悌无双”,并不断发扬光大,江夏流芳,千秋万代。
第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纵观黄氏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根据史学家的考证,黄族的发祥地在今辽河上源之一的黄水一带,后改称潢水(在今内蒙古东),辗转延徙,历经河北、山东,最后定居中原,由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发展成以金凤凰为标志,地位次于凤鸟氏族的农牧凤鸟氏族。在上古恶劣的艰难环境和不断与各族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既善治水,又精制玉器,崇拜黄色的黄族。在这种社会大变迁中,许多氏族被淘汰了,只有那富有积极开拓精神的氏族,才能适应新环境,生存发展起来,建立黄国,历夏、商、周三代二千余年。
春秋末年,黄国被楚国灭亡以后,遗族的留居故土,艰苦坚守着残破的家园,继续生存下来;有的流落四方,战胜重重困难,从头重创家业。历亡国之痛后,到了战国,在开拓进取中,以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黄族又兴起了,留下大批黄名的“黄陂、黄冈、黄安、黄梅、黄墩和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等等,黄族聚居过的地方。
西晋末年,史称“五湖乱华”的时代,北方几个游牧民族侵扰北方各地,中原好多氏族纷纷向东南迁徙,“八姓衣冠入闽,黄姓为首。”我族黄氏的开拓精神,鼓舞着一批一批的黄姓成员向东南未开发的地区进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黄姓在开发闽粤的过程中,自身不断壮大,成为当地的大姓。明清之际,黄氏的子孙又大批东渡台湾,打退何兰殖民者,建设宝岛,成为台湾的第三大姓。
后唐时期,福建邵武峭山公(俗称江夏公)送子奔腾的壮举,更是黄氏开拓精神最典型和最完善的体现。他的二十一个儿子,除留三个祖妈的长子侍奉外,其余十八个分赴各地开基创业。他郑重告诫:“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又说:“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学会适应新环境,征服新世界,鼓舞黄氏子孙,遍布中华大地,渡海到东南亚各国,开荒辟地,走向海外其他各地,把黄氏族性的种子,传播全世界。
激励黄氏子孙的开拓精神,归结起来是:(1)远大的眼光,既不安于现状,又处变不惊,能居安而思危,识否极则泰来;(2)志在四方,不恋故土,积极向外发展的开拓精神;(3)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并创造新环境;(4)强烈的自信心和战胜自然的精神,勇于积极创业。
第三,念诗认宗的独特传统。
在海内外黄氏族人中,广泛流传着念诗认亲的传统,既独特,又突出。在汉族中同姓氏的人,虽然见面时,常常认起宗亲来,但却没有像黄姓一样,在认亲时总要对方背诵“祖公诗”,甚且进一步要求念“祖妈诗”,撰写《中华姓氏通书·黄氏》的刘佑平先生,说这是“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黄姓族人,无论在国内外任何地方,只要能背得出这组“密码”,便可认祖归宗,亲如家人,不但可得到关照,而且还可“升堂入室”,常常受到非同寻常的浓情厚意的接待。
黄姓的认宗诗,就是峭山公在送子外出创业时,亲自吟送的八句诗,俗称“外八句”,祖妈诗又称“内八句”。黄氏族谱中,一般都载有这两首诗,但由于年代久远,各地辗转传抄,文字有很多差别,内容大体相同。
为避免误会,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潮州、梅州和惠州三府的黄氏子孙共同在潮州城兴建大宗祠,各州府县贤孝裔孙代表,公议重修的祖公妈诗如后,作为各地宗亲验诗认亲之用,流传于粤东各地及海外东南亚等地至现在。

祖公诗(或称上马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祖妈诗朝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兴家创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吾年八十难期会,叶落九州同根枝。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按照祖先的遗教,黄氏子孙不论在国内外任何地方,不但自己努力发扬开拓精神,兴家立业,而且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富裕,共同繁衍,达到整个宗族的蕃昌荣发。 三、江夏流芳,孝悌无双之渊源 我国在汉朝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产生和作用也不同。“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姓的稳定性很大,“百世不变”,是用来别婚姻的;氏的稳定性很小,“一传而变”,是用来别贵贱的。同姓不婚,氏同姓不同可婚;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统一中国以后,废封建,立郡县,氏已相当稳定,姓和氏便逐渐混同起来。到了汉朝司马迁的著作里,姓和氏便不加区别了,都只有别婚姻作用,以后便产生用“郡望”来别贵贱。 “郡望”一般称“地望”,就是某个族姓世居的地方,并且威望为该郡(地)众人所敬仰的高尚典范。江夏是汉高祖刘邦所设立的郡,治所在安陆,是吾黄氏族世代长期聚居的地方,东汉时,黄香公是安陆人,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天炎熟,把父亲的枕席扇凉了,让父亲睡得舒畅;冬天寒冷,把父亲的衾被用身体使热起来,让父亲睡得暖和。乡人很赞赏他的孝道,郡太守刘护知道了,便召见他,并表彰他为全郡的孝子典范,题“门下孝子”赠给他。他家贫苦学,博通经典,精研道术,闻名遐尔,时人赞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召至东观(国家图书馆),尽读皇家藏书,官至尚书令,忧公如家,多所荐达,迁魏郡太守,寿八十九,御赐“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子琼公,初高洁家居,屡微不仕,后在众公卿的推荐下,特别是李固写信激发他,才应朝廷微辟,官至太尉,位居三公之首,孙及曾孙,或仕或隐,都声名显著,特别是曾孙黄琬,自幼聪敏过人,累官至太仆、太尉,于公元一九二年和王允合谋,诛杀董卓,后来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攻陷长安而被害。从上面黄香公祖孙四代的地位和声誉,已充分具备“江夏郡望”的条件,故我族便以“江夏流芳”或“江夏世家”等表微是个优秀的氏族。这就是我们黄氏以“江夏”为地望的由来。 “孝”就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老人,更要“为民族尽大孝”,不做误国害民的事,“悌”就是友爱同辈,爱护卑辈和弱小,对人重团结友爱,不但团结本族,而且友爱他姓,和睦邻里,不仇眼逞凶。“孝悌无双”是吾姓“江夏流芳”的中心内容,是具体的优良传统。因为香公以孝著称于世,语云“百行孝为先。”琼公更定“孝悌”为家教。很多《家训》、《族训》都把“敦孝悌”或“敦孝友”列为第一条。经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不断发扬光大,历代忠义辈出,节孝众多,《二十四孝》中除香公外,庭坚公也是“二十四孝”之一,事母至孝,虽身为太史,仍每天亲自为母洗涤便溺器物,从不间断。潮州明时黄良丰是有名的孝子,尚书锦公和奇遇公俱为奉待老母而先后辞官。愿吾宗亲以前人孝悌的事迹为楷模,使吾族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❺ 董永是一个孝子,文中从哪三个方面写他的孝顺

①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
②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③永行三年丧毕。

原文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②,与父居。肆力③田亩,鹿车④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⑤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⑥。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⑦。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⑩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11)而去,不知所在。
字词注释
①选自《搜神记》。②偏孤:年幼时死去了母亲。③肆力:尽力,极力。④鹿车:古时候一种小车。⑤遣:打发走。⑥俱:一起。⑦收藏(z4ng):收养。⑧尔:这样,如此。⑨缣(ji2n):细绢。⑩缘:因为。(11)凌空:升向空中。
诗文翻译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1]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阅读全文

与孝敬地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社保养老金涨多少 浏览:4
福州退休金补贴 浏览:158
贵州最长寿老兵去哪里了 浏览:620
长寿路到康王南路 浏览:46
广州社保个人退休年审 浏览:184
将养老保险转回户口所在地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849
2017感动中国人物孝敬父母的 浏览:948
石家庄养老院有哪些服务 浏览:112
父母干预了我的生活是什么意思 浏览:68
诚乡养老保险怎么交 浏览:387
富士康体检为什么要看手 浏览:919
农村老人结婚随礼多少钱 浏览:300
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能一起办吗 浏览:306
碧海老年公寓 浏览:557
50岁夜间尿频勃起 浏览:465
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浏览:29
老人家突然进医院怎么安慰 浏览:976
长寿花落花后怎么养护 浏览:921
父母离婚孩子该如何劝慰 浏览:208
中科和美年大体检哪个好 浏览: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