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顺为齐家之本拼音注解
xiào shùn wéi qí jiā zhī běn.
㈡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首。
我也听说过,而且感觉非常有道理。
一个人如果连生育他的父母都不孝,不可能有什么做什么好事的善心;
孝顺父母顺最重,孝顺不单单表现在让父母吃好喝好。反而一个孩子整天和父母吵架,就是给父母好吃的,父母也可能吃不下去;如果能“哄骗”父母使之整日高高兴兴,就是吃不好也会很理解孩子的。顺的意思应是父母顺心舒心。
㈢ 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是不是运气都很好
孝顺的人运气是会很好的,
因为上天都会眷顾他们。
孝顺的人家庭和睦,
生活也会很幸福的。
㈣ 怎样理解“孝”与齐家治国的关系
治国讲究秩序,正常的伦理是基础,所以孝顺被摆在第一位,社会才能稳定。只有强调孝顺,子从父,才能引申到臣子服从君主,所以古代的君主很强调孝的作用。
㈤ 百善孝为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综合写一篇议论文 1000字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论点。随便开个头,比喻拟人排比随便带吧。
第二段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修身为主题的一段。
找点古人一些话表名自己恪守规则的类似“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白鹿原……之类的例子
然后第三段以百善孝为先为齐家论点第二段。说明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齐家的意义就是以孝顺父母为主……举几个孝顺感恩的例子
第四段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先得学会修身同时不忘齐家,然后才能够更好的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最后总结说明如今天下国家的未来还是得靠现在的广大青年(少年中国说),以此呼吁希望广大青年都要尽量在适时的时候做树立正确的观念。(鲁迅《热风》)学会对于现在你我来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㈥ 仁孝齐家,礼义立身。什么意思
就是说一个人对子女仁慈,对父母孝顺,这才算一个好的家庭。对他人懂礼数,对朋友讲义气,这才能立身于世间
㈦ 什么叫孝道何以为孝
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传统孝观念的积极价值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 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中国传统社会,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而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所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敬爱,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传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的杰出英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上来看,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侍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当然,古人行事、建功立业的促动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于现实功名利禄的引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诲曾对他们的心灵产生过巨大的震撼力。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㈧ 以礼以敬,孝爱齐家后感留言怎么写
孝顺父母,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其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诸候、卿大夫之孝,以“忠”字为主,上要忠于帝王,下要爱护百姓,“忠”的成份更多些,对父母的孝似乎在于其次;士人(读书人)之孝,除了忠于君上、孝顺父母之外,还要求对朋友诚实守信,即在忠孝之外,得强调一个“义”字,合乎道义的遵守,不合乎道义的要据理力争,要去阻止,“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因为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所以,古代男人遵守孝道,受委屈是免不了的,需要牺牲一定的精神。对君王要忠,对父母要顺,这是必须的前提,违背了这个前提,就得有人站出来背黑锅,做出牺牲。那么牺牲谁呢?当然肯定不会牺牲自己,于是乎,家里的另一半,就成了当仁不让的替罪羊。
本来在古代,妻子在婚姻家庭里的地位就极其低下,一旦丈夫遭遇孝文化的压力,必须做出无原则的牺牲的时候,为了维护孝文化的忠顺及服从精神,除了跪在父母面前说一声“孩儿不孝”外,妻子就必然成为牺牲品。
西汉末年,鲍永的父亲、司隶校尉鲍宣为王莽所杀,鲍永学习《尚书》,孝养后母。有一天他的妻子在他后母面前骂狗,鲍永认为妻子不稳重,在婆母面前喧嚷是不懂礼节,不知孝道,就把妻子休了。
狗惹人不快,轰它出去,声音高了一些极其平常,鲍永竟然为此而休妻,令人惊异。说白了,鲍永此举纯属孝文化的极端例子,以牺牲妻子的名节,换取自己的孝名流传青史,因为没过多久,他又娶了一房老婆,比原先的老婆更加年轻漂亮。
汉宣帝时,有位谏议大夫叫王吉,字子阳,街坊们叫他王阳,年轻时曾赁屋居住长安。他的东邻有大枣树,枝叶纷披,垂入他家。王吉的妻子摘了些枣给丈夫吃。当王吉发现这枣是摘自东邻枣树时,一怒之下将妻休了。东邻闻知此事,于心不忍,拿了把斧子就来砍大枣树。街坊们纷纷出来劝解,王吉只好召回妻子,东邻也就扔掉了斧子没砍枣树。此后,街坊们还编了首歌儿,歌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分析王吉的行为,实在有些小题大作,摘几个枣子,至于跟发妻离婚嘛,连街坊也看不过去了,可见不是什么大事。王吉无非是认为妻子占了别人便宜,有违读书人忠孝之外的“义”字原则,即玷污了自己的道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孝也)。
在这个故事里,妻子的价值远不如一棵枣树和几粒枣子。先休妻,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孝文化秩序,再召回妻子,则是王吉的无奈,他碍不过秩序之外的人情和良心。
有的时候,古代男人为了维护孝道,不惜拿妻子换钱,妻子成为商品。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徐孝克,“遍诵五经,博鉴史籍”,出仕太学博士。适逢战乱,饥荒肆虐,这位官僚出身、学富五车的人想出一个主意:卖妻求食,以孝老母(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不孝也)。徐孝克的妻子臧氏,乃臧盾将军的女儿,不仅出身名门,也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仍不免遭到“以孝治国”理论的蹂躏。臧氏誓与徐孝克患难与共,但最终未断灭徐孝克将她卖给孔景行将军的决心。
让人十二分不解的是,臧氏并不认为丈夫卖自己有错,所以,在她被卖给孔景行后,还常常偷些食物给丈夫送去,使其不致断顿。后来,徐孝克出家为僧,一边化缘乞讨,一边养活母亲。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臧氏街头找到前夫。徐孝克还俗,夫妻破镜重圆。因为此事,徐孝克赢得了千古孝名,后来还官至散骑常侍。古人的最大道德就是孝,在孝的名义下,一切似乎都不足挂齿。
孝文化破坏婚姻的力量确乎神奇。不错,“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是,如果孝文化无公平可言,就有些过了。这位名门之后的大美女臧氏,显然被孝文化彻底洗脑了,被轻贱而丝毫不觉。
无独有偶,《后汉书·列女传》还记载了一则故事,说广汉人姜诗,妻庞氏。姜诗对母亲特别孝顺,庞氏侍候婆婆也很尽心,每天都去距家六七里的江里打水,供婆婆食用,只因婆婆喜欢喝江里的水。一次因为突遇大风,庞氏没能及时赶回家,而婆婆又渴了急着要喝水,姜诗因此责备庞氏而休了她。庞氏无处可去,借住邻居家,日夜纺织。用卖了布的钱买来好吃的,请邻居送给姜诗母亲吃,且不让说是她赠送的。久而久之,姜母觉得蹊跷,加以询问,得知原委后,内心既惭愧又感动,就把庞氏召回家中,使分离的夫妇重归于好。
中国自古推崇孝道,然而妻子这个角色在孝文化中毫无地位可言,除了作为生育机器,让丈夫不至于陷入“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孝也”的境地,从来就是被轻贱的对象。即便上古时期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是孝文化的嫁衣罢了。因为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感动了尧,这才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的,以表彰他的孝心。
㈨ 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百善孝为先
1、以前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孝顺父母就是给予他们很多的物质,为他们做很多的事情。却不知,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2、要家庭幸福,那就做一个孝顺的人吧。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对得起父母的疼爱。这个世上,不管你走多远,都走不出父母的牵挂,父母才是希望你越过越好的人,才是无私帮助你的人。
3、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好好孝顺他们!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4、今天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一家人坐在阳光下聊聊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孝顺父母,及时行孝,从我做起,一起来!
5、母爱是最伟大的,百善孝为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子女的孝也是应该永远的。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懂得孝顺,佛门里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6、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里永远放不下的就是儿女,无论年龄几何,无论天涯海角,心里挂念的永远是孩子。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万不可辜负父母的似海恩情。
7、大气是让人感觉敬重而不是敬畏,对朋友忠诚,对父母孝顺。站在一定的高度;而从不让别人感觉你的高度;更能赢得别人的刮目相看。
8、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在父母开始依赖你的时候。觉得自己成熟的是开始在懂得孝顺父母,爱朋友爱家人的那一瞬间,是心突然软下来的一瞬间,世界突然变得温柔,变得明亮起来。
9、实际上真正的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亲烦恼,不要出事情。自己有本事给父母亲多多念经,庇荫他们,让他们身体好,这才叫孝顺。
10、不要对未来充满焦虑,也不要对过去的事而后悔,做好当下这一刻最重要,努力赚钱,孝顺父母,一心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