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式教育:还有多少孩子要以爱
豫章书院事件:以“爱”的名义?
关小黑屋、罚戒尺、打“龙鞭”……连日来,关于“豫章书院”暴力虐待学生的报道持续发酵。事件源起于一名叫“温柔”的知乎网友,其发帖《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指控豫章书院以囚禁、体罚、暴力制服、重体力劳动等手段虐待学生——小拇指粗的钢筋、手机厚的竹板都成了施暴工具,“抡起来打”手心、“摁在地上抽”屁股、跪孔子像……甚至被性骚扰。
不敢相信,这些平日里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刑罚手段竟然发生在一个学校。于是,笔者想深入了解该事件。在检索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段视频,视频发布者叫“海风教育”,内容是对事件爆料者“温柔”、当事人程昊(化名)及程昊母亲的面访。
在海风教育发布的这段视频中,程昊讲述了自己在豫章书院的非人遭遇,称自己一度喝洗衣液自杀,“死了算了”;出来后,程昊直言跟父母之间“有隔阂”,所以脱离父母居住——他说:“家再也不像以前的家了。”而对于为何送孩子去这种地方的疑问,程昊的母亲也坦言是为了“戒网瘾”,但她也没想到却遭受了这么多的磨难,她反思道:“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
那么,海风教育为什么要去广州和大连与该事件的爆料者、当事人及他的母亲沟通呢?笔者带着疑问联系到了海风教育的工作人员。据了解,海风教育是一个中小学一对一在线辅导平台,其工作人员表示,海风教育希望通过当事人与其家长的发声可以引起家长们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父母以“爱”和“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到最后反而是害了孩子呢?
梁启超育儿法:因材施教,更重品行
父母与子女,是这世界上最难以割断的关系,父母对孩子,更没有不好的初心。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有太多的父母拼命挣钱,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但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两点:一、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二、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恰当的教育方法比高昂的社会教育更重要。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可为表率,他对子女的教育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誉。首先,梁启超和孩子们做朋友,而非以家长威严的高姿态去要求孩子。在书信中,梁启超称呼女儿思顺为“大宝贝思顺”,戏称女儿思懿为“司马懿”,最小的儿子思礼小名叫“老Baby”,而梁启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其次,梁启超从不强求子女的成绩,但是十分在意他们的品行。他曾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梁启超认为孩子学到知识、内心快乐比成绩更重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梁启超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兴趣,并提倡趣味教育。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梁启超十分注重孩子们的个性,也很尊重他们的自愿,用心细致地发现和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感兴趣,那么,你会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霞飞虹,如新荷吐绿……”
家长与孩子:彼此尊重,一起成长
对孩子来讲,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海风教育发布的视频中,程昊的母亲在愧疚中感慨:“家长不成长,给孩子带去了太多的灾难”;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天分,也总会有绽放的时候”。对于程昊一家人来说,这个悲剧已经发生,母亲曾经以“爱”和“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将“网瘾少年”程昊送到豫章书院接受教育,而且半年就得交三万块钱的学费,如今呢,母亲再多的反思似乎也抹不掉程昊心理的阴影,也挽救不了家庭的悲剧。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也正如海风教育的工作人员所言:“家长将糊里糊涂的‘爱’和自以为是的‘好’施加在孩子身上,就等于在害他们。”
每个所谓的“问题少年”背后,都是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责。在2017年的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了“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这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而如今竟然还有家长以“网瘾少年”之名将孩子扔到传言中的教育组织“戒网瘾”——他们排斥互联网,不是在教孩子排斥这个时代吗?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龙应台如是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与海风教育工作人员交流时对方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来到人间的天使,之所以有一些被贴上了“问题少年”的标签,是因为他们身后是“问题家长”和“问题教育”,所以,我们希望勿以上帝之名行撒旦之事。
⑵ 如何培养一个孝顺的孩子我们该怎样教育,才能让其具有孝心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培养一颗感恩之心,应该循序渐进的来教育他,潜移默化的进行影响。
⑶ 在中国式父母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在中国式父母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最近10个月大的米罗正在扶着桌子学走路,经常不小心碰着头,我和姥姥都以比较平常的态度对孩子说“没关系宝宝,小心点,扶好了再走”,虽然孩子有点想哭,但是听到我们的鼓励,孩子还是露出笑容继续跌跌撞撞的小心练习着。而孩子奶奶在的时候,看见宝宝碰头了,就立马抱起孩子来哄,还拍着桌子角说“打它打它,都怪它碰了宝宝的头”,孩子一听老人这么说就哇哇的大哭起来,本来没多大事的反而整出很大动静来。
愿我们能够成为比上一代更好的父母。
⑷ 中国式的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
教会了我们很多,如果不是这教育我还是个连汉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我想您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教育,虽说这教育制度可能并不很完善,但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社会,感谢父母,能给我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我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⑸ 我想写一篇作文叫做《中国式教育》恳请作文大侠指导一下
http://wenku..com/view/30e3c21ba76e58fafab00325.html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⑹ 中国式教育究竟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
中国式教育究竟带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未来?主要有以下大几点:
一,用“我还不是为你好”来杀自由;
2011年6月,武汉一位母亲在发布了题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自称高举着“为了孩子”的大旗、呼喊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逼孩子去培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优机构;看到女儿被奥数折磨得内向忧郁,中途无奈放弃,而今面对小升初上名校的重重压力,又全然忘记放弃奥数后女儿重拾快乐的身影,再次把女儿逼入培优班……
“变态娘”的讲述得到了众多父母的共鸣,网友们在感叹无奈的同时,不忘调侃“如今亲妈都成后妈”,在爱的名义下,只能无奈对孩子“残忍”。正如“变态娘”所说,眼睁睁看着孩子疲惫厌倦痛苦,却难以阻止,“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们都磨练出了一颗变态的心!”他们为孩子狂想各种未来,在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通向未来的道路在哪里的情况下,按自己的理解,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虐待生命之外,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只有1个小孩!于是这个生命就得承载这个家庭的所有希望!孩子一出生许多父母的狂想开始了。他们希望,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压根儿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狂想,能够由自己的子女来实现,如是以爱的名义,一场旷日持久的虐待开始了。刚学会发声就要背唐诗,背口诀,能跑能走的时候,就要被强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本领。
在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诞生,就成为了强者的工具,就像贪婪的民间耍猴者得到一只新猴崽!有的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放弃生活,倾家荡产,不惜代价,甚至灾绝人性的开始了中国式教育。孩子上学以后,学校以爱的名义,把孩子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成绩、名次、重点学校、北大、清华成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为此必须付出一切。按照家长和学校的意志,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所有这一切,从来没有人考虑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二,用物质刺激来诱导拜金主义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实际就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筛选胜利者,淘汰失败者,学校之间激烈竞争,胜利的学校盲目扩充、大量招生,失败的学校生源流失、难以为继,人力资源与财富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些优胜的学校,胜利的学校与失败的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将越来越大,这将出现什么结局呢?教育决定未来──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途径,教育的水平决定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仅关系社会的繁荣稳定,而且关系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则关系下一代的教育环境,如此循环,无穷无尽,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今天为社会提供贫富差异的教育服务,那么明天必将出现一个更加贫富悬殊的未来社会!
三,家长代替孩子做主,扼杀了独立和个性;
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要选择自己的方向或专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个能使他们进入名牌大学,选择一个可能他们根本不是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家长会劝他们选一个更有“前途”的专业,或许这个专业他们并不喜欢,一个学生可能会选择会计学,因为他知道这个专业可以让他自己更有可能进入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是他可能真正爱好的是化学,而且学得很好。
令人感到难过的是,在他们想方设法进入好的学校后,他们不能改变专业,而且毕业后还在这个领域工作,也不会想着寻找机会尝试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大部分是来自父母的压力。所以通过与教育体制的博弈进入一个名牌大学,中国的学生们整体否定了自己,拒绝了发挥他们最大潜能的机会。
⑺ 中国式的教育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特点
中国式的教育,更注重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和对孩子的理想成才的方向的重视。言简意赅的说,就是父母觉得你做什么可以,那么你就必须去做什么。
一、有的中国式的教育有可能会通过棍棒等方式进行管教孩子,让孩子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如果孩子一旦违背父母的意愿么就有可能通过他的方式让孩子觉得他自己的思维是错误的,所以就只能跟着父母的思想走,让父母替孩子去思考,孩子没有别的选择。
四、有的父母还只注重结果是什么样子,然而却不会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是否已经尽力的去完成这件事情。如果是没有完成父母就会责备这也是一个中国式教育的明显特点。
五、有的家长还会过度的给孩子报一些补习班或者是兴趣班,并没有争取孩子的意见,并不知道孩子究竟是需要什么,也从来都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这也无形中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也剥夺了孩子在假期课余时间内能够放松的时间。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应该多尊重一些孩子的意见,这样也能够让他学习的更轻松,也更愿意学习。
⑻ 中国式的“孝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任何东西只要加了这个中国式,就成为了贬义词。中国和中国式是两个概念!谈到中国式孝顺就不得不提与00后与爷爷奶奶辈的矛盾应该帮谁?作为70后,80后或许我们会就是就算知道是上一辈的错也会强压到下一辈身上。这件事很普通但缺包含了中国式孝顺,中国式教育。因为很明显中国式孝顺最大的缺点就是孝和对错是个矛盾不可兼得!中国式教育无论对错都全推个孩子。
⑼ 中国式教育,你知道有什么特点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样的明确概念的提出,是伟大的发明。同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就应该是我们积极倡导和践行的中国式教育,这就是我认为的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同样应该要像中国式工业一样,经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式教育,我觉得有以下内容:
其实我也不太知道题目所要表达的含义,提到中国式的,有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家庭,等等。有贬义也有褒义,就我认为,贬义的,我们虚心面对问题,积极改进,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这很正常,有褒义的,更应该坚持并发扬光大,始终坚持扬长避短地把中国式教育发展下去这是我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发扬中国式教育,培养中国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