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许世友将军晚年重病为何至死不愿进京治疗
许世友于1945年8月的自传材料中说:“我九岁(虚岁)开始到少林寺学武,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饭吃,要找个地方吃饱饭。”“这些年中,我学会了十八般兵器,也学过飞檐走壁,我下了苦功夫。这让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英雄好汉,将来要打尽人间不平事。”
许世友将军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县,这里属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因父母养活不了他们兄妹7人,才在逃荒的路上把他送进了少林寺做杂役,得法名“永祥”,每天学拳练武。在少林生涯中,永祥功底深厚,臂力过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寺内3米多高的围墙,他跑几步就可攀上;9间9檩的千佛大殿,他手抓屋檐的椽头,一口气可顺转3圈;他蹿墙、越脊、飞檐走壁,轻来轻去不叫瓦碎;跳下时,他能在空中翻3个筋斗轻轻落地;只要运足气,他对着尺二见方、三寸来厚的大方砖,转身一掌,相距寸余,砖就碎裂??
许世友
时光飞逝,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部队到了许世友的家乡,领导劳苦大众斗土豪、分田地。许世友听到这个消息,再也待不住了,含泪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师父和师兄师弟,踏上了返乡的路程。许世友离开少林寺的时候,师父问他:“从今天起,你真的要还俗吗?”许世友回答说:“是少林寺给了弟子一条命,弟子会终生铭记的。今后,我虽然不做佛门弟子,也要当个释家的好友。”
从此,他的名字就由“永祥”改为“释友”了!??后来,也许是“释友”太难写了,就改成了“仕友”,许世友的名字是毛泽东给改的。毛泽东曰:“仕友”有封建色彩,也太狭窄了,做世界之友,岂不更好?于是他便改名为“世友”。
许世友的少林寺武功很高,战争年代,脸盆粗的松树,他一掌能把树皮“推掉”一大块。他纵马急驰,伸手扳着树枝,两腿一夹,一猫腰能把战马提离地面。夜里开会休息时,同事们要他“露一手”,他说自己藏起来谁也找不到。
当众人返回会议室,在亮堂堂的灯光下,搜遍四壁皆空的会议室而找不到他时,他在会议桌下“嘿嘿”一笑,大家才发现他紧贴桌面的背面,藏在“桌肚里”。某年,前苏联军事代表团访问南京,一苏军军官搬起鼓形石墩,其他军官夸他是“大力士”。
许世友在同事的怂恿下,一时兴起,双手高举石狮绕场3圈,赢得雷鸣般掌声,然后稳稳当当地把石狮放到原来的石座上。“大力士”面子上过不去,也去举那个石狮,可惜用尽力气,狮子纹丝不动。
许世友还精通棍术、刀术、拳术和摔跤。他传授的刀术节奏快,灵活多变,完全突破了国民党部队拼刺刀时的进退节奏和攻防招数,所以,他的部队在肉搏战中屡占上风。某次,子弹打光,他率少数兵力冲入敌群,硬是拼了4个小时的大刀,把敌人逐出阵地。
一旦打起仗来,许世友勇猛无畏,身先士卒。他常说:“人死如吹灯,杀头不过碗大的疤。”许世友曾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他曾7次负伤,每次都是自己硬用指头把伤口里的子弹抠出来,糊点南瓜瓤了事。
许世友,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为了来新中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邓小平曾经评价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恭喜那的特殊人物。”
为什么邓小平要说他特殊呢?其实从他生前最后坚持的一件事可以看出来,在他晚年重病的时候不愿意去北京接受治疗,反而坚持留在南京,说出“哪怕死我也要死在南京”这种话。
为什么许世友不愿意离开南京呢?他身患重病,北京明明有最好的资料资源可以进行治疗。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许世友这个人。
他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但是他也是十分有名的孝子。他的孝顺事迹一直在流传,还衍生出不少的故事,比如“五跪慈母”、“九跪慈母”??
许世友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一直是母亲辛勤劳动来养活这个家。因此许世友一旦做错事就会跪在自己的母亲的面前,希望母亲能够原谅他的错误。而且,他在参加红军的时候,还经常因为太过于思念自己的母亲而流泪。
许世友投身革命之后就很少能够回家了,甚至是间隔了20年才回家见了一次母亲。但是他是山东军区司令员,见到母亲的时候,二话不说就先跪下了。他觉得自己让母亲过的这么辛苦,而且还二十年都没有回家,觉得自己实在是不孝顺。
许世友回家的次数也不多,毕竟身居高位有很多的事情要忙。对此,他对母亲保证:“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后来,开始实行火化,但是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替自己的母亲守坟。于是许世友没有在领导干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面签字,他还给自己的孩子寄了五十块钱,让他给自己做一口棺材,用来安葬自己。
在南京的时候,许世友的病情不断的恶化,他坚持不去北京,他觉着如果自己去北京的话,就可能死在北京,那样的话,他就没有办法土葬替母亲守坟了。
最后,许世友在南京去世了,邓小平也特批让许世友能够土葬,让他能够守坟,全了他的一份孝心。
Ⅱ 许世友将军之子,也是《闪闪的红星》主角原型,替父行孝一生清贫,他是谁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拍摄了一部电影,名叫《闪闪的红星》。在这个电影中,有一个小主人公,他叫潘冬子,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潘冬子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他也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名叫许光,从身份上来看他是许世友的长子,此人替父行孝,一生清贫值得大家敬佩。
因为许世友的母亲不幸去世,他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办法离开岗位,所以希望许光离开军队,代替自己尽孝。许光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跟奶奶感情无比深厚,他答应了父亲的要求,放弃自己的诸多荣誉,回到民间隐姓埋名代替父亲尽孝心,除了给奶奶守孝之外,许光回到家乡之后,还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了很多贡献。
Ⅲ 许世友想孝敬母亲却又一次次离家 急急急,求求帮助!!!
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
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八病区告别了尘世,享年80岁。
北京医疗条件那么好,许世友为何不愿去呢?当时,许世友就十分清楚自己肝癌的凶险,他怕到了北京,就回不了南京,更回不了他的新县老家,那么,又怎么能实现他死后土葬的愿望呢?
对承办许世友的丧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均未涉及遗体究竟是土葬还是火化?当时除少数落后地区外,全国都禁止了土葬。南京军区的上上下下都知道,许世友遗体的处理是特殊的、例外的。
那还是在195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默默地传阅着一份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实行火葬的《倡仪书》。
当时,在这份《倡仪书》后面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
不久,中共中央召开八大。当《倡仪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他不仅没有签名,还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对火化的不理解。
许世友是个出了名的孝子。这一点已闻名四邻。而每当许世友自己做错事,他便会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认错。
许世友自参加红军后,睡梦中常常因思念母亲而泪流满面。他的部队两次路过敌占区的家乡,他都冒险回到家中探母。1952年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请假回家看母亲。此时,离他1932年那次回家,母子二人已经有20年没有相见了。
那天,许世友翻身下马,见自家的门口走着一位老婆婆,一身褴褛,灰白的乱发犹如一堆乱草窝,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棉鞋,身上背着一捆柴,许世友在那苍老的脸上寻找着20年前的记忆,却面目全非。还是母亲认出了儿子:“你是友德娃吧?”
“娘,我是友德啊,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家面前,母子抱头痛哭。许世友为母亲擦擦眼泪,站起身,从母亲那弱小的肩头卸下那捆树枝。他想到自己年迈的老母至今还过着这种艰苦的日子,实在有愧,便又“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母子俩再次抱头痛哭了半个小时。
“友德娃啊,你大老远来家一趟不容易,俺替你烧水喝,。”许母颤颤地起身,回屋里烧水。而跪在地上的许世友没有母亲的发话,就一直跪在那里。
活着要尽忠死了要守坟。
1957年冬天,这时已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他又一次回家。此时,许母已是78岁高龄。那天许世友到了家许母正在喂猪。许世友在她的背后轻轻地喊了一声:“娘,俺回来看你了。”
许母回头,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出了一朵花,然而,那朵“花”很快没有了,她说:“友德娃啊,俺已是78岁的人了,俺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她双手颤抖着,抱着许世友痛哭起来。
许世友这位全国闻名的将军,在母亲面前却像个孩子,他伴随着母亲,呜呜地哭。
1959年许世友探亲,许母已经作古。许世友跪在母亲的坟边,喃喃自语:“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1979年10月22日,许世友决定死后回到母亲身边,他有了土葬的想法。于是,他给大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许光: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
许世友, 10月22日。
1985年刚过了元旦,许世友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了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要求党中央在他死后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将军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他经常在朦胧中询问报告是否有了回复。
许世友要求棺葬的报告送到北京,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全国解放后,除了任弼时、毛泽东没有火葬,谁有这个胆量要求土葬?谁也作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了邓小平,请他拍板。
一纸通行证司令魂归乡。
邓小平最了解许世友,他瞻前顾后,最后感到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中国只有一个,便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0月26日上午,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来到南京军区,郑重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王震一连说了七个特殊,这在当今中国领导层中,谁能有这种评价和待遇呢?鉴于邓小平对许世友的这些高度评价,谁还能提什么意见呢?
10月31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向许世友遗体告别时,刚刚还是万里无云的天空瞬间突变,电闪雷鸣,持续了20分钟后,天空又是一片晴朗。有人神秘地说:“老天爷哭了,它这是为许司令送行啊."
棺木的原材料,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派人到广西的原始大森林里采伐的楠木。南京军区工程机械连在10月22日来到了万山之腹的许世友家乡新县许家泵的墓址,开挖墓穴,迎候老司令魂归故乡,归依高堂。
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灵柩归故里的日期只在极少数高层人物的掌握和筹划之中,越发将许世友的葬礼搞得神秘化,人们都在暗地里窃窃猜测。
11月7日晚11时,护灵柩的官兵们突然接到整装出发的紧急通知,担负护送灵柩的负责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在11月8日零点整时举起右手,用力一挥,朝灵柩车队低声命令:“出发。”
11月9日凌晨车队抵达新县许家泵。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车队抵达时又是半夜时分,所以,没有任何人迎接,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
许世友灵柩到达墓地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工兵官兵们忙开了,除了铁锹铲土的声音,四周静得出奇。
东方终于露出一丝鱼肚白,千山万岭披上彩霞之际,隆重而又秘密的特殊葬礼终于顺利完成,我们的老司令许世友同志终于入土为安。从此,犹似唐诗宋词中描述的青溪绕田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景:英雄许世友之墓。
许世友的坟茔紧靠着父母的墓穴,了却了他“死后尽孝”最后的心愿。墓穴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却没有任何的修饰,当时中央规定,不许设墓碑。可是,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反映,一年后,由王震出面提出,为许世友竖了一块高高的花岗岩石碑,著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从各方面来综合来说,这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政治及军事信仰和爱国理想,以及中共的需要。
Ⅳ 许世友病重后,为何始终不愿去北京治病
在许世友被查出癌症以后,医生曾建议他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北京接受治疗。但许世友却对此不以为意,他坚决不愿去北京,只在南京军区的附属医院接受化疗。这让人们很是费解,为何这位许大将军在病重后拒绝去北京治病?而在他身前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或许可以揭开谜底。
1985年11月9日,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医院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在中央的安排和帮助下,他的遗体得以回到故乡和母亲葬在了一起,实现了他最后的遗愿。
Ⅳ 许世友将军的长子许光替父亲尽孝回到家乡,最后怎么样了
提到许光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不过,他的父亲应该不少人都知道,其父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将军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卓著,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许光始终发挥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一生清贫。他却把节约出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资助给了老红军,把多年的积蓄20万块捐给家乡的慈善事业。2013年1月初,许光老人突发心梗,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享年84岁。
Ⅵ 怎样评价许世友
人们常说许世友是一位传奇人物。所谓传奇,除他的经历外,还包括他的个性。对许的个性,毛泽东在“文革”期间曾几次谈到。1967年9月16日,在杭州对杨成武等人说:他们要打倒许世友。打倒许世友行吗?对许世友我是要保的。都打倒了谁指挥打仗啊?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错就错,对就对,很果断。他犯错误也果断嘛!1971年8月31日,在南昌同许世友、韩先楚等人谈话时,毛泽东问了南京军区领导成员的构成情况后,又对许说:“你这个地方缺少一个‘宰相’,‘宰相’很重要啊,我准备另找一个政委帮帮你的忙。”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再次当面对许世友讲: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也是少文。三次所谈,均涉及许世友的个性,诸如行事有魄力,但犯错误也很果断;能打仗,但缺少些文气;大致不能算是很全面,所以需要有好的“宰相”帮助。其中“犯错误也很果断”之语,或许是指“文革”初期许世友和意图打倒他的人硬碰硬对着干的做法。今天看来,这未必是错误,在毛泽东当时看来,即使有这样的错误,也要保他,至于是否是中规中矩的全面性人才,就更不是问题了。
许世友的行事风格,举“文革”中的两例可知。一例,1968年,张春桥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新闻纪录片后,对许说:你的镜头很突出,你是要在华东搞“以我为核心”吧。许世友把桌子一拍,不客气地予以回击:“放你的狗屁,你才要‘以我为核心’哩!”此事见于许世友自己的回忆文章。再一例,写进了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毛泽东传》。1973年8月21日晚上,中央政治局讨论十大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人选,先后提出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四人。其他人没有异议,唯独许世友说:“我看只要一个副主席就行了。”意思是周恩来一人即可。后来,他又认为,有三个老同志(周、康、叶)就够了。这明显是对王洪文不满。两天后中央召开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进一步协商十大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名单。在周恩来传达毛泽东的意见后,许世友依然插话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张春桥指责许世友“反对主席的意见”时,许当众大声反驳:“你有什么了不起!”
按政治生活习惯,许的上述行事风格,确实不能算中规中矩。但在非常时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倒不失为一个亮点,至少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毛泽东从正面去体会和点评许世友的个性,还说要保护他,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毛泽东是如何看待党内领导干部的个性的。
Ⅶ 许世友当过和尚吗
一传十 十传百 传出了很多种说法。 我听我老太爷说 许世友是他的大哥 我老太爷在家最小 排行老六。
他们一家原本是河南许昌人士 因为当地闹饥荒 所以逃荒到淮安 家里穷的没办法 带不了那么多人逃荒。 许世友当时最大 就送他去少林寺当和尚 一家人就这样逃荒到了淮安 许世友特别恨他的父亲 但是许世友特别的孝顺 做了将军后还来淮安看过他的父亲 我听我爷爷说: 他的爷爷(许世友的父亲)好像叫许文德。 在当地是一个有名的裁缝。
我老太爷亲口跟我们家人说的 我想他不会骗自己的子孙的。 但这个说法跟国内可查资料又有很大出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就当是我给你讲了个故事吧。这个事情从来没有对外人说过,在这里第一次跟你说了一下。
Ⅷ 许世友四跪慈母 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什么意思
许世友后来出走就是为了寻找解放的道路,而因为这个原因他不能守在母亲身边尽孝!所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丈夫生当尽忠,不能够给母亲尽孝心!
Ⅸ 有关许世友的感人事迹
一、庭院成了“村庄”
许世友晚年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是:说下就下,对以往的权位毫不藕断丝连。激越的壮心归于平静,冲天的豪气融入了田园幽境。他住的南京中山陵八号,院子里的草坪被全部挖掉,改为种植小麦、高梁、玉米、红薯的试验田和菜园子。后又在靠马路的围墙下修了一排猪圈,加上原有的三四亩水面,既喂猪,又养鱼。许世友在他自己营造的“村庄”里,就像个兢兢业业的“村长”,每天一大早起来安排农活。
他的工作人员,种地的种地,种菜的种菜,喂猪的喂猪,养鱼的养鱼,分工明确,要求具体。他自己负责饲养十几只兔子,当了一名“兔司令”。
二、俸禄大都付予“杜康”
许世友因公待客的酒由管理员保管,自己喝的酒由自己保管,两者决不搀和。他每月的薪金大部分用来买了茅台酒,当时茅台酒每瓶不过四元八角,还买得起。他去世后,口袋里只有一千多元现金,没有一个存折。上将司令几十年的俸禄,差不多都付予“杜康”。
三、“颠一颠也是运动”
许世友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打猎、撒网打鱼、爬山、散步、坐汽车转悠……可老了,又添了痛风病,犯起病来,趾关节、足背、足跟和踝关节等处疼痛难忍,每天就只能散散步,坐坐车了。他说:“坐车子颠一颠也是运动,也能吃饭。” 一天他和工作人员闲聊,听说国家汽油紧张,军区领导用车都是定量供应,包干使用。从此,他连“颠一颠”也免了。
四、“活着尽忠,死后尽孝”
“我死后不火化”。许司令语出惊人,“中央关于领导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我没有签字。我死后和母亲埋在一起。我从小离开家,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道,死后要和她老人家做伴。我给了大儿子许光50元钱,要他给我买口棺材,死了往里一装就行了。” 许世友幼年丧父,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参军以后,几十年戎马倥偬,为国尽忠,顾不上对母亲尽孝,他内心常存歉疚之情。
1952年,他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时,请假探家一次,见了母亲,长跪不起,众人百般劝慰才把他扶起来。1959年,他为看地形又一次路过家门,见74岁的老母亲还在打柴、喂猪,不禁泪流满面。母亲病危时,他因公务缠身,未及赶回去给老人送终,引为终生憾事。当时他发下誓愿:自己死后,一定来为母亲守坟。缘于这笔“感情债”,许司令才没有在领导干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
许光收到父亲寄来的50元钱,自己又添了点钱,买了几棵松树,做了一口棺材。这棺材最后没用上,许世友下葬的棺木是用尤太忠将军特为精选的楠木做成的。对许世友还乡土葬一事,邓小平的批示是:“下不为例。”
五、更名
许世友原来叫许仕友,许世友是毛泽东主席给改的。毛主席说,仕友是当官人的朋友,要他做天下百姓的朋友,而改成世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主席问他: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没有见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 许世友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姓是言午许,家谱上是仕字辈,父母给取名叫许仕友。参加红军后,我有空就学认字,才发觉'仕'字是做官的意思,便把'仕'改为'士',那个时候想,这一字改后,当了红军战士就名符其实了!
毛主席听后对许世友说:你看,把'士'字改用世界的'世'字好不好?这一改,你就成为世界之友了!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但事事处处要想到中国,还要放眼世界哟! 从那以后,许世友就照毛主席说的把“士”改为“世”了。
六、墓地
许世友同志之墓,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距县城31公里。墓地在一个半山腰处,背靠着两座山相接的鞍部。西南面为许世友父母亲的合葬墓,相距约40米;东面偏北为许世友的出生地,相距约50米;正前远方是五虎山(相邻的五个山头),近处是开阔的田野和一方波光粼粼的水塘。 墓包高200厘米.直径350厘米。整个坟墓前方后圆,简朴庄重,长1150厘米,宽850厘米,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墓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许世友要为母亲尽孝看坟,选择此处是再好也没有了。
Ⅹ 许世友死后为什么能睡棺材
他的老一套的思想其实很重.
他很孝顺,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该土葬才算孝顺.
他为此专门给毛主席写过信.
后来,他下葬时,毛主席特批:土葬.而且明示:下不为例.其他干部,一律火葬后,骨灰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