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于《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你有什么感悟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第二,敬重双亲。《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有些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认为这种孝悌之道是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的,他们认为孝悌即是一种一昧的屈服顺从,是愚孝的体现。然而,其实儒家的孝悌并不是愚孝,一直以来,人们多错误地认为,根植于君君臣臣、尊尊亲亲思想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的,且成为两千年来封建政权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其在积极推崇仁政的同时却又高度强化“君权、父权”不可撼动的神圣的统治地位,应是绝对死板、专制和没有人情味的。所以,戏文里才衍生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戏词。似乎古代的臣子也多是愚忠的,不敢违逆君主的意见;为人子女的,也只知一味愚孝,盲从于父母,不敢有自己的主见。事实却大不然。这既是对儒家的道德伦理的一种误读,也是对古代历史的一种无知。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但孔子亦曾有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他的意思是,如果父亲有敢对自己直言规劝、及时忠告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情。《孔子家语》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犯了小过,父亲用锄柄将他打昏。他醒后问父亲:“您老教训了我,没累着吧?”孔子知道后批评他说:“为一件小事,父亲不该暴怒杖罚,而儿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不小心被父亲打死,人们就会指责为父不义。果真如此,那就是做儿子的大不孝。”
这个故事说的是对父母也不能一概百依百顺,依了顺了也可能酿成“大不孝”。这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有度的把握,所谓过犹不及。否则,对于孝道,那就可能成愚孝。
Ⅱ 农村老俗话说“艺多不养家,儿多不养妈”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当然他还有很多深层次的意思。就大多数人的理解来看,一个人身上才艺很多应该是很能养家才对。但是为什么说他不养家呢?原因在于过犹不及。
而且孩子多的话,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配偶可能也会对老人有所不满,这样的话家庭很多纷争就会很多,就没有办法去很好的达成一个共识去赡养老人。
综上所述这个古语就告诉我们什么事儿都过犹不及,不能想着东西越多越好,不仅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符合客观规律,我们有时间多陪陪我们自己的父母吧。
Ⅲ 诗经孟子大学中庸哪部是关于孝的
中庸中关于孝道的思想多有阐诉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内役、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思想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君子修养的至高境界。其中“执两用中、不偏不倚、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思想要义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节制内敛、自我平衡的文化。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孔子说:“武王、周公大概是最孝顺的人吧!所谓孝,就是继承先人遗志,去完成先人未完之事业。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中庸》第十八章)』
Ⅳ 谁有关于论语先进篇的文章呢具体的《过犹不及》也没 关系
先进篇第十一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原文】
11·1 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评析】
在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原文】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注释】
(1)陈、蔡:均为国名。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评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原文】
11·3 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注释】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原文】
11·6 南容三复白圭(1),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原文】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原文】
11·8 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2)。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3)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可徒行也。”
【注释】
(1)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2)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4)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评析】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原文】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原文】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1)。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2)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2)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原文】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1)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2)。非我也,夫(3)二三子也。”
【注释】
(1)厚葬:隆重地安葬。
(2)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3)夫:语助词。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评析】
孔子说:“予不得视犹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按照礼的规定,对他予以安葬。他的学生仍隆重地埋葬了颜渊,孔子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学生们做的。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原文】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评析】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原文】
11·13 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评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原文】
11·14 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原文】
11·15 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2)?”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注释】
(1)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2)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评析】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原文】
11·16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原文】
11·17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3)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原文】
11·18 柴(1)也愚(2),参也鲁(3),师也辟(4),由也喭(5)。
【注释】
(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2)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3)鲁:迟钝。
(4)辟:音pì,偏,偏激,邪。
(5)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评析】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原文】
11·19 子曰:“回也其庶(1)乎,屡空(2)。赐不受命,而货殖(3)焉,亿(4)则屡中。”
【注释】
(1)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2)空:贫困、匮乏。
(3)货殖:做买卖。
(4)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评析】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原文】
11·20 子张问善人(1)之道,子曰:“不践迹(2),亦不入于室(3)。”
【注释】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11·21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1)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原文】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原文】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原文】
11·24 季子然(1)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2)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3)矣。”曰:“然则从之(4)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1)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2)曾:乃。
(3)具臣:普通的臣子。
(4)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评析】
孔子这里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则,他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就辞职不干。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如果季氏干杀父杀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对。
【原文】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1)夫人之子(2)。”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3)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4)夫佞者。”
【注释】
(1)贼:害。
(2)夫人之子:指子羔。孔子认为他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就去从政,这会害了他自己的。
(3)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原文】
11·26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夫子哂(9)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22)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论语 请去http://www.ld.nbcom.net/kongzi/
Ⅳ 妈宝男和孝顺有哪些区别
真正的妈宝男,他的表现在于自己或者妻子和妈妈有冲突的时候,他会专牺牲掉自己属和妻子的利益,来迎合妈妈的想法。
男生经常打电话给妈妈,关怀妈妈的身体,可能是他从小和妈妈比较亲近,对妈妈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浓烈亲情,这么频繁的电话,或许是因为他性格比较细腻、体贴,对自己的妻子也会如此。
他们认可妈妈的话,从内心深度认为她的话有道理,然后作为一种参考意见来采纳,这种不牵扯到第三者的关怀是孝顺。
Ⅵ 谈谈你对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谈谈在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
我认为此话实在是言之有理有如铁一般的道理,一人若不奉孝自己的长辈还来谈什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呢?其实要孝顺父母有很多种方法,可最愚蠢的是用“钱”来衡量孝道,哪怕是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当你捧上给父母亲喝时,他们也会觉得很欣慰很满足,我建议各位想要好好孝敬父母从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事情开始着手,那便已足够。。。YK
Ⅶ 过犹不及的观点体现了( )a孝悌之道 b中庸之道 c大学之道 d忠怒之道
b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的意思是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因此符合这个意思的只有中庸之道,即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Ⅷ 为什么人到晚年,子女越孝顺老人越觉得不“幸福”
因为,他们总觉得孩子应该在外面拼搏,而不是自己阻碍了自己孩子的发展。我来讲一个真实的事件。我二嫂的妈妈生病住院了,我二嫂孝心最好,除了每天在医院伺候,还垫付了全部医药费。我二嫂有一哥一弟一妹,其中大哥大嫂因为和妈妈吵过嘴,一直没有来往。这次老太婆住院,大儿子不知怎的听说了,就来到了医院探望,你们猜买的什么礼物?一双解放鞋。
我听到一位同事说许多在医院住院的老人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老人生病了,无论是出钱,还是出力,很多真正在生活中备受宠爱的孩子,都出不了多少。俗话说,老实人吃亏,这话有时候还真是不错。老实人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心眼,所以在老人面前,不能很吃香,也不会得到很多的利益。真正油嘴滑舌,心机深沉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老人的信任,把好处都得了去。
Ⅸ 新序·节士》中"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反应了以下哪一种先秦君子风范
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Ⅹ 狠毒的父母却有孝顺的儿子,为什么
父母是父母,儿子是儿子。后天环境影响很大,但也要看自己主管是否受影响,再说,再接环境不光是你的婆婆。所以,不一定婆婆狠毒,子女就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