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闽南话

重阳节闽南话

发布时间:2021-02-04 21:53:54

A. 福建省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登高,福州也有此传统习俗,但与其他地方不同,老福州重阳登高时往往要携带甘蔗。民俗专家指出:“这是取甘蔗‘节节高’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孩子快快长高、长大的希望。”
在福州传统节日习俗中,有不少习俗与吃有关。重阳也不例外,老福州在重阳这天要吃九重粿,这是一种糕点,在福州方言中“高”与“糕”谐音,因此重阳吃九重粿是不可或缺的。九重粿顾名思义多达九层,因为制作繁琐,旧时只有重阳这天才吃得到。
龙岩
福建重阳节,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龙岩客家人叫重阳节为九月节,有的乡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秋收完成,进入冬闲,乡间过九月节特别隆重,家家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宰鸡宰鸭。城里群众过此节则比较简单,一般买点猪肉加餐,有的则加上具有时令特色的食物——板栗炖鸭和包药薯包。
莆田
在福建莆田,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莆田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另外,农历九月初九在莆田沿海一带还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B. 广东客家人的闽南堂的起源

以广东汉族三大族群头面部及体部测量的10项指标与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及华北汉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府人和潮汕人与华北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较少与沿途的其他汉族群体融合;而客家人与华南汉族及华中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可能与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但,这个结论也许还需要遗传学的验证。
福建长汀是历史上闽西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也是移民路线的一个点。说透了,就是要证明某种观点有把握一点。其他的选点都在移民路线附近,就说明问题。广东客家与闽西客家的血缘当然不同。台湾客家大部分来自广东,其中梅州最多。血缘研究证明,主体血缘是百越。据网上消息,广东的研究也证明客家与广西壮族有高度相似性,基因库中带有大量类似壮族的基因。这就和长汀客家偏向苗瑶不同。

广东汉族三大民系体质特征分析:

有关广东汉族三大族群人种差异的专门研究,目前可见的只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陈华等人1997年进行的体质测量成果。经抽样910名三代内分别讲广州话(应为广州方言,即粤方言.作者是外省人士,不清楚这种说法的区别)、潮汕话,客家话的大学生,33项指标和数据统计,结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于广府人,高于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广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头面部指数:
头长宽:潮汕人头型相对较宽而短,客家人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头长高:客家男性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男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潮汕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而客家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头宽高,客家人头顶较高而窄,广府人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宽,潮汕人介乎两者之间。
形态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对较宽而低,广府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对宽而低,广府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对宽而短,广府人相对窄而长,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间。
口:客家人相对口唇较宽,口裂较短;潮汕人相对口唇较薄,口裂较宽;广府人介乎两者之间。
容貌耳指数:客家人耳朵相对较宽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以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头面部10项指标与广西壮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彝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均值及15省汉族的均值和变异范围进行比较,计算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类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广东客家人与广府人的相似性较大,这两个族群与广西壮族有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与15省汉族群体的相似性较大。这表明,客家人和广府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高,而潮汕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低。
以广东汉族三大族群头面部及体部测量的10项指标与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及华北汉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广府人和潮汕人与华北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较少与沿途的其他汉族群体融合;而客家人与华南汉族及华中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可能与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但,这个结论也许还需要遗传学的验证。

虽然罗氏建构“客家”的主要动机,是要来抗衡广府人对客家人的侮辱
(胡等,1997),而不是要故意误导方言学。可是,他跟方言学界却开了
个世纪的玩笑。直到今天为止,大部份方言学家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
“客家”形成模式的。于是,当现代的方言学家依照罗氏的启示,按图
索骥去赣南和粤北找“客家人”和“客家话”时,一来又发现这些人不
但没有任何“客家”认同,而且大部份自称是“本地人”(刘纶鑫,
1995;张、万,1996),来跟操嘉应话的明清移民相区别,二来更发现他
们所操的“客家话”跟嘉应话差别很大。所以一些学者只好将他们理解
为“老客家”和“新客家”(张、万,1996),而没有想到这正反映了客
家认同只是近代才出现的事实。

由于罗氏理论的作祟,很多人认为目前被称成为“客家话”的嘉应话形
成的时候,客家人便诞生了(张卫东,1996)。他们没有想到,就算到今
天还有不少地方的嘉应系方言,还没有冠上“客家话”的称号呢(Lau
and Chow, 1998)!虽然张光宇(1995)在讨论客家话的形成时,正确地考
虑了移民因素,指出罗杰瑞“南方汉语”说 (Norman, 1988) 不能解释
客语的现象;但是他还是不能避免被罗香林“客家理论”引导错误,认
为“客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系,得名源于畲汉关系:“客家人”是
“半畲半汉”, 汉畲混血的结果;由于“客家人”身上流着被人看贬的
畲族血液,所以强调自己来自中原(张光宇,1995:174)。而没有察觉到
“客家”是近代广府人奉上的桂冠而已,过去很多对“客家”的解释都
是一场误会。

根据近年生物学的分析(赵等,1991),中国境内74地点中,广州人跟梅
县人的血缘最接近。而二者虽然也跟畲族颇接近,但却没有人怀疑广州
人有大量的畲族血统。因此,“客家血统特殊论”全无科学根据。而根
据徐通锵(1995)对基本词汇的计算,全国七大方言中,广州话跟梅县话
互相最相似的数据,就不可能是一个误差,而是“客家”和广府属于同
门血亲的铁证。不幸的是,汉语方言学的诞生比“客家”建构晚,而且
多少依赖了“客家理论”来替汉语方言分区。结果是,汉语除了用语言
学的论据来分区以外,还利用非语言学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观察讲一
种南方方言的人,有没有客家认同甚至是有没有被认为是“客家人”(黄
雪贞, 1987)。

可是,罗氏的理论对方言学的影响已经很深,方言学者的脑筋一时间很
难转过弯来。所以罗常培(1958)虽然看到临川音系跟梅县话很像,却没
有得到他们是同一种方言的结论。而最近几十年的方言学界,更常为
“客、赣”的分合而伤透脑筋,制造很多方便客语区别于赣语的“界
线”(王福堂,1998)。受到罗氏的影响,桥本(Hashimoto,1973)、罗杰
瑞(Norman,1988)、黄雪贞(1988)等也企图对一个自古就存在的“客家
话”作出定义。

3.3 “客家话” 的本质和范围
最近沙加尔已经明确地指出,“客家话”的定义可能包括非语言学的因
素即客家认同,而他也不太相信罗氏对客家形成的描写(Sagart,
1988),但不少方言学者还是花了不少的气力,去“重构”一种子乌虚有
方言的历史。既然“客家”只是一个在清代才建立的民系,许多对“客
家 ”过去历史的搜寻就显得是徒劳,我们对它的前身,“程乡人”和
“嘉应话”的认识,才是解开“客家”之谜的钥匙。
根据梁肇庭(Leong, 1997)的研究,操嘉应话者原来的分布范围只在嘉应
州附近,明代中业至清初之间,嘉应州人大规模向江西北部及珠江三角
洲迁移,前者称为“棚民”,而只有后者才成为“客家”。虽然目前棚
民的后裔没有客家认同,但由于他们仍的方言基本属于嘉应话系统,所
以方言学家也将之界定为“客家话”(黄雪贞, 1988;李、张, 1992)。
今天,狭义的“客家话”其实也只是梅县话和类似的一些口音。目前广
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客家话”,其实也是在过去几百年间由嘉应州迁
移出去的,调型主要也是梅县或五华两种类型的其中一种 (刘镇发,
1996)。最近,庄初升先生也论证了粤北的“客家人”是明代中业(十五
世纪末)才开始进入韶州的(庄初升,1998),而很多这些操嘉应话者到今
天很多也不自称或被称为“客家”。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清初如实画一
张当时的方言地图,那上面根本就没有“客家话”。
因此,现在中国方言地图上“客家话”的范围很大。基于罗氏的观点,
很多唐宋便设籍在赣南或岭南的人被视作“客家人”后,他们的方音便
被列为“客家话”。而这些所谓“客家话”中,很多跟嘉应话根本没有
直接的关系。目前被编入“客家话”的方音,其实只是赣粤方音中的一
分子而已,和粤语、赣语基本上都是宋室南渡时带到南方的。这样,我
们就知道为何过去为“客家话”作出定义是何等困难,甚至徒劳无功。
“客家话”是明末清初“粤赣方言”的粤东嘉应话后裔,所以今天的
“客家话”只应包括嘉应州(目前称梅州市),和明末清初时由嘉应州迁
出移民所坚持至今的方音。由于分化时间不长,所以这是今天各地嘉应
系“客家话”保持高度一致的主要原因。

4 结论
在客家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方言学在订立“方言”层面上的
问题。虽然我们不一定要精通历史学或人类学,但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给
误导,方言学就要走一大段冤枉路。
前人对方言的研究因为缺乏了一个严谨的方法,加上一个静态的方言
观,较少从历史人口流动、族群争执、语言交替和融合的角度去全盘考
虑,更没有考究“客家话”非语言学因素 —“客家认同”的来由,反而
片面地依赖一些带感情成份的“结论”,结果更为了要分别“客家话”
与“非客家话”,挖空心思去找出汉语方言的界限,浪费了不少人员的
宝贵时间和精力。弄清了“客家人”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便会明白,
汉语方言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如何处于窘境。
虽然很多人已经发现“客家话”(梅县话跟赣语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沙加
尔根据近年的发现,认为客语和南部赣语实际上不可分割,不相信罗氏
的结论,而且推断“客家话”是很晚近才形成的方言,这是很有创见性
的(Sagart, 1988)。但碍于罗香林“客家理论”的作祟,目前的主流意
见是将它们分开为两个方言来处理(张、李,1992;王福堂,1998)。而
且,嘉应话和粤语方言可能的关系,也因为“客家理论”的左右而没有
人去注意。除了徐通锵(1992)的基本词汇,证明客、粤分家只有六百多
年以外;近年分子生物学的发现,也证明广州人和梅县人在血缘上最接
近(赵等,1991),这说明了“客家方言”的创立,不仅违反了语言学,
同时更违反了自然科学的证据。
因此,根据推论,客语和大部份的粤语、赣语,以及惠州本地话
等方音,都是“赣粤方言区”的成员。他们组成的单位,应该跟从浙
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的“闽方言区”同等。这样,客语、粤语、赣语
也跟闽北、闽南、闽东语等一样,属于“次方言”的级别。这也较客观
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历史关系、相似度和互懂度。而随着21世纪的来
临,汉语方言学势必走出新路向,正确地认识各种方言的关系。
根据你的补充提问,回答如下:
河源与客家: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C. 为什么福建漳州市平和县重阳节没有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

重阳节只是风俗节日,并不是法定节日。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这要看地方政策规定,没有要求一定要发放。

D. 福建重阳节习俗

在福建莆仙,人们来沿袭旧俗,自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E. 闽南的民风民俗

1、普渡

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胛哭调》等。

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台湾后,经过数代加工,形成相当完善的调。台湾的闽南话民歌,在旋律进行上多以级进为主,精巧秀丽,朴素流畅,平易上口,亲切感人。闽南语系民歌的歌唱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F. 台湾的习俗

台湾的习俗有:神猪竞赛;炮轰“寒单爷”;放天灯;神轿过火;过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灯。

G. 我老家福建的,听我爸说有一种风俗,有一个神节,(神的节日)有一个环节是很多人赤脚过火堆,我爸说他小

我国的复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制、元宵节、龙抬头(青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祭灶节、除夕等。
期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被称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H. 台湾 习俗 禁忌

在台湾,不论在城市、乡村或山区,都可以用“国语”(普通话)与本地人谈,遇见山地同胞,也可以用“国语”向他们“问俗”。“国语”在台湾是通俗的语言。台湾方言除高山族外,主要是闽南话和客家话两种。闽南话称为“台湾话”,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日常用语是客家话。

台湾的习俗中较重视嗣续,小孩从出生到16岁“成丁”,有四五次庆贺仪式。男女成丁后才开始每年“过生日”,正式做寿则一般要到五六十岁以后。台湾人相互之间的称呼、寒喧、谦让等都以对方的辈分、年龄而异。台湾民间以红色为吉祥的象征。在做家事时,通常都把礼物用红纸包起来,送给主人的小孩。酬谢别人时,也送“红包”。

台湾民间的传统节日与大陆基本相同。大致有:除夕、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从1979年起又被定为观光节)、七月半(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半(下元节)、冬至等。

春节 台湾从腊月十六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都算春节。

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也就是大陆说的“祭灶”。祭品中不可缺少的是“甜圆子”(即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这一天要打扫卫生,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日是除夕,台湾统称“过年日”,也叫“二九螟”、“三十 暝”,主要以当年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螟”是岁暮的意思。天色未 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柑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盛得尖尖的一碗米饭上插上春字剪纸——“春仔花”或 “饭春饭”。台湾话“春”的谐音“剩”,用意是“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到了晚上,一家大小欢聚一起举行“辞年”仪式,人人焚香祝福,以示与旧年辞别。由于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祭祖,因此显得特别隆重。台湾人始终认为:“没有祖宗就没有祖国,没有祖国就没有台湾。”除夕之夜的“寻根念祖”气氛相当浓烈。

在台湾,大年初一还有不少“清规戒律”:为祈求安宁、和平、幸福,整天不可动用刀、剪、针之类的金属物;过年期间不吃稀饭,只吃干饭,以避免招来过多风雨。舞龙灯,在台湾叫做“弄龙”,长9—11节的龙身披挂长帛彩绘的鳞甲,在飞流溢彩的灯球指引下,上下飞舞。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夫婿,特别是头年刚结了婚的新女婿要陪同妻子一起去岳父家拜年,就是归宗台湾话叫做“返客”、“双人返”。有的地方则叫“女婿日”。如女婿春节外出未回,做妻子的(或叫做媳妇的)也一定要带些年糕等食物在这一天回娘家。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不兴拜年。其原因是相传赤狗系表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又“赤”字与台湾当地语“窃”字同音,人们在这天多数不出门了。如果偶尔有客人来到,也可以拒之门外。

大年十五,俗语正月十五,和大陆一样是元宵节,或称上元节、灯节,到处彩灯高悬,举办舞龙灯、舞狮、迎灯等民间活动,还有音乐队游行街巷。闹元宵的内容在台湾的民间活动中最丰富多彩。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以示春节过得圆圆满满,过了这一天,新年活动就全部结束了,民间也逐渐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每逢元宵节,台湾尚有“灯猜”(即灯谜)的风俗。和大陆一样,它是运用艺术的手法及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意、词意的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它既有诗情画意,又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同时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因而自古流传下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以上除了正月节日比较集中和比较多外,贯穿全年的节日还有:

清明祭祖 台湾先民多来自大陆,远离故土,因此,缅怀列祖列宗之情尤烈,故祭祖之风特盛。通常每年举行春秋二祭。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以及年节都拜献祖先。如元宵节祭以糕饼,清明节祭以润饼,端午节祭以棕子、水果,中元节祭以牲礼,中秋节祭以月饼、文 且等果品,重阳节祭以麻糕,冬至祭以糯米圆,等等。清明节人们纷纷到先人墓地扫墓,并将金银纸用石压在墓石上面,称为“压墓钱”。

端午节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冬至并称每年四大节日之一。台湾民间俗忌五月是“毒月”、“独月”和“恶月”。五月五日乃九毒日之首,故家家大门上插蒲艾、饮雄黄酒、沐雄黄浴、带香包、香囊、熏洒各种药物等,以预防和消除毒虫、毒物,保障人们的健康。包粽子也是人们的应节食物,其起源于怀念伟大诗人屈原。不过现在已成为人们祭祖的重要食品了。在台南一带,人们端午节吃“煎锤”(又叫煎堆),代替吃粽子度端午。相传郑成功入台时,军粮不足,端午无米扎踪,民众献甘薯粉、花生、豆等给郑军。郑成功命部下以所得之物拌和起来,油煎成“锤”,以度端午佳节。从此台南一带,沿袭至今,遂成特伤。端午节最精彩的活动就是龙舟竞渡,也叫“划龙舟”,其起源原本是楚国人为拯救及凭吊伟大的爱国诗入屈原,如今,已成为一项体育竞技,甚至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之一。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如今端午节已被定为“诗人节”。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七月七是天上织女和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在台湾七夕也称;女儿节”、“乞巧节”、“情人节”,在所有农历节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在台湾南投县有座“照明宫”(即“情人庙”),宫中塑有牛郎、织女的蜡像,栩栩如生。一对对情侣来到照明宫里的“情爱阁”中许下天长地久的誓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台湾民间,七夕除了俗称“情人节”外,也以此日为“七娘妈”的诞辰。七娘妈是儿童(尤其是女孩子)的保护神,家家户户要在此日以丰盛的供品祭拜,为祈求子女健康成长。

中秋节 这是台湾颇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节日之夜,各家各户在庭院设案供奉水果月饼,俗称“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一边分食月饼,一边赏月纳凉。“抛帕招亲”是中秋极有趣味的一项活动。这是由福建南平、龙溪传到台湾的风俗。中秋之夜,在广场上搭一座彩台,布置成月宫,设有月兔、挂树等。明月中天时,一些待嫁姑娘扮成嫦娥登台,先和大家一起唱歌,然后把一些绣有不同花朵的手帕向四面八方抛去,观众纷纷抢拾。如拾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就可以领赏。如是未婚青年爱上嫦娥,就把手帕还她,当嫦娥默许时,会脱下戒指相赠。台湾山胞的中秋之夜又有他们的民族特色。日月潭一带的山胞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半年祭”。山地妇女十多人一组,穿着传统山装,手拉手,在民族乐器伴奏下,通宵达旦歌舞。他们也欢迎游客参加这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重阳节 据传,郑成功到台湾,也把大陆有关重阳登高、食糕、饮酒、插菊等民间习俗带到了台湾。从那时起,台湾的读书人也喜欢在重阳节举办诗会,登高饮酒,吟诗作乐。台北的观音山、新竹的飞风山和十八尖山以及中部的八封山,都是著名的登高地点。这些山都是小山,正适合那些缺少运动的读书人攀登。在台湾,重阳节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中午,三代以内的祖先生辰、忌辰都要祭拜,拜完才能吃饭。又因九九重阳的“九”与“久”谐音,当日必登高吃糕,以意味“年久寿高”之意。为了敬老尊贤,台湾从1978年开始,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I. 端午节福建人是怎么过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进士黄开泰有一首《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其盛况:“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 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都是在中国北方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国汉文化!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闽南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贵阳市退休金是多少 浏览:160
有什么课程适合老人家学 浏览:967
父母根号22等于多少 浏览:597
淮安退休金上调方案 浏览:504
老年人吃泻药便秘怎么办 浏览:533
为什么父母喜欢拍抖音 浏览:130
最讨厌别人拿孝顺说事 浏览:847
龙口补一个老人公交卡多少钱 浏览:280
机场六月份养老金有什么优惠 浏览:678
长沙县企业养老金查询个人账户 浏览:782
老人家反复快死 浏览:381
重阳节社区带居民体检活动预案 浏览:206
父母被邻居暴打后续该怎么处理 浏览:178
周末父母升职多少集 浏览:800
曲靖养生汤锅怎么样 浏览:286
80岁老人psa指标高 浏览:855
安徽最大养老院 浏览:177
老年大学教材英语 浏览:662
居民养老交15年多少年回本 浏览:719
父母不同意自己也迷糊怎么办 浏览: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