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苏轼的 定风波 重阳 什么关系啊,怎么这么像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古代的雷同,都叫做借鉴,或者是陈旧推新,哈哈
② 明日黄花是什么意思
明日黄花解释:黄花是指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拓展资料: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切记不是明天的黄花。
此外,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写下过诗篇《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向朋友表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苏东坡这首重阳节所作的诗中,“明日黄花”之意甚明,无需注释我们也能理会到是指过了时节的东西。
若这首诗是作在端五节的,便不可解了。可见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因具体的语境而发生新意义,这个新意义离开了那个具体的语境是不能成立的。赋有巧思,又能对语言文字驾驭自如的人,往往能利用具体的语境对一寻常的词汇注入不寻常的意义,使之鲜明,生动,耐人寻味。
“明日”指重阳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阳节观赏菊花,重阳过后菊花逐渐萎谢,因以“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这里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从苏东坡诗词来看,明日应是实指重阳节的次日,即旧历九月十日,而不应含糊其辞地说成重阳过后。第二,菊花花期长,且以傲霜知名,重阳前后正是菊花盛开之时,离开霜降还有一些时日,说重阳过后菊花逐渐萎谢,也不合乎事实。
198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疑难字词辨析集》,书中收录林衡先生《“明日黄花”的喻义和寓义》一文,对上述说法作了有力的辨正。
林衡引了唐末诗人郑谷的一首题为《十日菊》的绝句:“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认为将此诗与东坡诗词对照来看,可知东坡诗词实渊源于此诗,而对于“明日黄花”一语的含义,也就可了然了。郑诗题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阳节的明日。
古人在重阳赏菊时,往往折下几朵养在瓶中,以为清玩,此即所谓“折残枝”。而明日晓庭中蜂蝶所围绕的既是“折残枝”,则说明花已不复存在,这样将“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就有了着落,也容易理解了。
林衡的说法证据确凿,无可置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在“明日黄花”条下,先引郑谷诗,再引东坡词,做法是对的,但释文中未能说明两者的渊源关系,也不无遗憾。
本来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不知从何日起又冒出一个“昨日黄花”来了。于是,这两个成语竟有了“竞争”之势,甚至有人提出依“从众”原则,立“昨日黄花”,废“明日黄花”之建议。这就不免引起一番讨论。
苏东坡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即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花的正经日子。过了今日才是明日,花当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鲜艳了(这里“明日”宜作宽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说成“昨日黄花”就缺乏理据了。细想,“昨日”菊花也许尚未盛开,也许尚在作蕾,怎么会成为“过了时的东西”呢? 由此可见,用“昨日黄花”来比喻过时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语的原意,也有悖于逻辑,实在不可取。
因此,只有当暗含“出于前因的,主动的,有限度的”之意时,方与原典贴合,用之,言简意赅,才有意味儿。再如,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千夫指”,“孺子牛”,皆有出典,但不知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且不会误解。知道典故的人,则能理解更深。这样使用成语典故,才算是恰当得体。
寓意·辨证相逢不必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九日次韵王巩》)“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对于成语“明日黄花”所表示的意义,各种词典的解释大致是相同的———“明日”指重阳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照例在重阳节观赏菊花,重阳过后菊花逐渐萎谢,因以“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
这里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从苏东坡诗词来看,明日应是实指重阳节的次日,即旧历九月十日,而不应含糊其辞地说成重阳过后。第二,菊花花期长,且以傲霜知名,重阳前后正是菊花盛开之时,离开霜降还有一些时日,说重阳过后菊花逐渐萎谢,也不合乎事实。198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疑难字词辨析集》,书中收录林衡先生《“明日黄花”的喻义和寓义》一文,对上述说法作了有力的辨正。林衡引了唐末诗人郑谷的一首题为《十日菊》的绝句:“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认为将此诗与东坡诗词对照来看,可知东坡诗词实渊源于此诗,而对于“明日黄花”一语的含义,也就可了然了。郑诗题为《十日菊》,十日正是重阳节的明日。古人在重阳赏菊时,往往折下几朵养在瓶中,以为清玩,此即所谓“折残枝”。
而明日晓庭中蜂蝶所围绕的既是“折残枝”,则说明花已不复存在,这样将“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就有了着落,也容易理解了。林衡的说法证据确凿,无可置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在“明日黄花”条下,先引郑谷诗,再引东坡词,做法是对的,但释文中未能说明两者的渊源关系,也不无遗憾。
“明日黄花”搜狗网络
③ 昨日黄花这个词的出处
出处
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指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枯萎凋谢的菊花。明日黄花比喻过期或无意义的事物。重阳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为此,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写了《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好啊。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所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苏氏名句。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成语固定下来,用来表示事物已“过期”之意。
有些人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以为“昨日”才是过去时,“昨日黄花”必然是比喻过了时的事物。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明日”“昨日”划定的标准—— “今日”何所指。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花的正经日子。过了今日才是明日,花当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鲜艳了。这里“明日”宜作宽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说成“昨日黄花”就有些牵强了。细想,“昨日”菊花也许尚未盛开,也许尚在含苞欲放,不会成为“过了时的东西”。由此可见,用“昨日黄花”来比喻过时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语的原意,也有悖于逻辑,实在不可取。
④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的哪首词
《九日次韵王巩》
⑤ 重阳与苏东坡有什么关系
没有.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回《易经》中把“六”答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