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性格缺陷有哪些

父母性格缺陷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8-09 20:48:34

Ⅰ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

和我那个远房的表姐一样,受原生家庭伤害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惊人地一致:自卑、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生活不顺还有深深的无力感。他们很多时候否认自己受到的伤害,或者将父母的虐待合理话,但这只能带来暂时的宽慰和经久不愈的伤害。伤人的原生家庭里到底有怎样的父母呢?

第一部分:伤人的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

(一)、不称职的父母: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孩子,甚至跟孩子抢夺“孩子的角色”

1、这类型的父母沉醉在自己的得意或者失意里,忽视孩子的需求,极少回应孩子。有的父亲常年忙于自己的工作,极少关注孩子或者顶多是些物质层面的给予,不在意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貌似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实际上却看不见孩子。

这种忽视型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淡漠,母亲也无力关注孩子;甚至还有的母亲把自己的孤单和无助向孩子哭诉,向孩子索要情感支撑,抢夺家庭中“孩子的角色”,让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

2、孩子成年后可能的人格缺陷:情感淡漠或者隔离自己的感情

  既然父母看不见自己,需求得不到回应,这类孩子干脆就防御性地“否认”自己有需求;甚至把父母的忽视和冷淡“合理化”,类似的借口有“爸妈太忙了,他们顾不过来是正常的”、“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孩子太多了,哪里照顾地过来”等等。

有些所谓的“小大人”,早早就替父母照顾更小的孩子,承担家务,身心疲惫换来的是日益增加的“挫败感”。这样的孩子成年后看似勤勤恳恳,但却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榜样去学习如何爱别人及如何被爱,没有得到过情感滋养。于是,干错关闭了自己的情感之门。

(二)、操控型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打着爱的旗号,无限介入你的生活。

1、大众很容易批判啃老族,但却极少看到啃老的子女背后牵着线的父母。许多操控型的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事事包办,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希望孩子永远不要独立,因为他们会因此感到遭到背叛和遗弃,丧失作为父母的价值。

最常用的情感绑架方式有“如果你不听我的,你就会遭遇XXXX很可怕的结果”;“如果你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我们就不管你了,或者不爱你了”;操控型的父母特别善于制造内疚。

2、孩子成年后可能的性格缺陷:自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身份认知模糊,想独立却习惯性依赖父母

被操控的成年子女会因为习惯的惯性;或者迫于“孝道”等道德压力;或者对父母千丝万缕的依赖而无法摆脱父母的控制。同时,他们深深陷入无力感,觉得自己成年后仍无法独立。

他们多半会同意跟父母同住,维持这种模糊不清的状态。

(三)、身体虐待型父母:打你是为了你好,打你我也很心疼。

1、这类型的父母特别普遍,并且他们的行为仿佛受到传统“愚孝”文化的支持显得理直气壮,“所谓不打不骂不成才”。事实上,很多父母打孩子,只是因为孩子挑战了自己的权威;自己很疲惫而不想被打扰;自己的焦虑和不快无处发泄等等。换言之,他们把生活中的不愉快迁怒与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孩子,这样让他们觉得安全。

当然,打孩子的父母极大可能自己在童年期就受到父母的身体虐待,而他们自己无意识地传承了这种模式,如果不有意识阻断,这种暴力模式甚至会代代相传。

2、孩子成年后可能的性格缺陷:极度缺乏安全感,很难信任他人;情绪容易失控,自我厌弃。

从小经常被身体虐待的孩子,内心压抑了很多对父母的愤怒,他们在成年后极有可能将这种巨大的愤怒迁移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身上,成为自己都讨厌的暴君。还有的人因为童年期无力对抗父母,会把这种被打的痛苦归因于“是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他们在成年后很难建立温暖的亲密关系,认为自己不配被爱,也不相信会有人爱他们。

父母在身体虐待孩子的同时会说“其实我是爱你的,只是你太不乖了”,如果孩子接受了这种观念,就等于把爱和虐待形成了畸形但牢固的关系。这也解释了有的女性在遭遇丈夫的家暴后长期隐忍,甚至为对方开脱、谴责自己的行为。

(四)、言语虐待型父母: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你连XXXX一个脚指头都比不上。

1、所谓“杀人诛心”,语言暴力的父母从小便开始贬损、辱骂、诋毁自己的孩子,这种伤害甚至比身体伤害更长久,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负面影响更大。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认定你是笨蛋,那你就一定是。

身体的伤害至少可见,至少人们会同情你;但责骂可能把你逼疯,却看不到任何伤痕。你却一辈子也抬不起头,感觉好不起来。

2、孩子成年后可能的人格缺陷:自卑或者追求完美,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而陷入深深的焦虑、恐慌。

父母如果自卑,就会通过在儿女面前建立优越感来逃避自己无能的感觉,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威胁而加以贬损。孩子出于对父母的忠诚而接受这种暗示,下意识给自己设立诸多限制,好让自己不会超越父母,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又或者,成年后仍不断努力,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和接纳;无论外界如果肯定和赞美也不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人。追求完美是个大坑,不仅让人身心疲惫,而且因为“不完美”而制造的焦虑会把人逼疯,或者转换成因恐惧而无限地拖延。

第二部分:走出困境,需要做什么

(一)、只有将责任归于应该负责的人(父母)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悲愤才能释放

1、不用强迫自己去原谅

心灵鸡汤或者一些伪心理学的教条会让你原谅或者跟父母和解;如何真的可以如此轻飘飘就原谅和和解需要痛苦这么就吗?一厢情愿的原谅或者和解没有任何疗愈价值。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已久的父母之爱,不应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

2、将父母的责任归还给他们,停止自我惩罚

孩子会天然地认为家庭和睦是因为我好;如果家庭不和睦或者父母打骂我是因为我不好。把本应由父母承担的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

事实上,父母忽视你、打骂你、嘲笑你、侮辱你、酗酒等等行为,应该承担责任的恰恰是他们,作为监护人,他们有义务爱你,给你提供安全、舒适、保护性的成长环境。是时候,认清责任的归属了。

(二)、与父母划定边界,各自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1、自我界定≠自私自利。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敢拒绝父母不合理的要求,因为他们混淆了边界与自私的定义。成年人之间的亲子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要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来作为行事的衡量标准,我们相互都不是谁的附属品。

2、表明立场,但不与父母辩论

比如,有的父母硬要求跟已婚的子女同住。你可以直接说

“我不愿意你们住在我家里”

父母可能暴怒,然后劈头盖脸地责骂“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你仍需要坚持立场,但不辩论:“哦,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很遗憾!”

“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居然嫌弃我们了”

“谢谢你们把我养大,我想自己住。”

要做到坚守立场并且不争执并不容易,但经过练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直面曾经或者一直伤害你的父母

1、把内心压抑的话和感受告诉父母,可以面对面也可以写信

迈出这一步特别难,因为对父母的恐惧或者害怕失去与父母的关系。但由此带来的疗愈效果也非常明显。直面父母是为了克服对他们的恐惧、让他们了解实情、重新界定关系;而不是为了打击报复或者寻求补偿。

可以按照简单的四步:

(1)你们曾经对我做了什么(客观描述)

(2)我当时的感受

(3)当初的行为对我的影响

(4)现在我对你们的要求

2、给曾经的自己写一封信

先做孩子,再做大人。疗愈内在小孩。

当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创伤跟父母有关,承认父母应该为此负责,划清跟父母的界限;就可能迎来新的生活,同时意识到: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辙,还有别的方式和选择可以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Ⅱ 如何避免形成(或者改变已经形成的)父母身上的性格缺陷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父母的身上他也是有很多的性格缺陷的,如果我们想要避免自己也变成那样的性格缺陷的话,应该好好的认识到这些缺点,然后避重就轻的避开这些缺点。

同样作为我父亲的话,他性格上会比较大大咧咧一些,当然我父亲的朋友也是非常多,但是因为她大大咧咧,所以干事情可能会有一些毛躁,比较马虎,那看到父亲这样的缺点,也就提醒了我自己,不要因为大大咧咧和马虎儿做错一些事情,或者是失去一些机会,干什么事情,特别作为一个女孩子来说,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并且要反复的检查,看是否做好了,做正确了,这样才能够很好的避免犯上父亲同样的毛病。


其实父母身上的这些缺点,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潜移默化都已经身上具备了,所以当我们长大了,清醒的认识到之后,应该很好的把它避免掉。

Ⅲ 父母的缺点

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息的,但是往往因为这种想法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孩子们在幼儿阶段,父母希望孩子即聪明又听话。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都还好,不会表现出叛逆的行为。在孩子上学后父母的期待就变得更迫切了,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上拿到前三名的成绩,但是一个班几十名同学,真正学习好的只有那么几个,当自己的孩子学习稍显吃力后父母就表现出不耐烦的言行了,对孩子非骂即打。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期待就必须的更突出了,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造成孩子的内心极度恐怖,而父母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身心。 所以,父母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能够和孩子好好的沟通,一味地用自己的思维要求孩子,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进步,还无形中给孩子添加了很大的心里负担。 作为父母应该首先想到自己的家长的能力有多少 ,适度的给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多了解孩子的心里活动,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孩子,使之不断的进步。

要像呵护花一样去呵护自己的孩子

Ⅳ 哪些名人的父母酗酒 父母性格为人有缺陷 家庭不和重重矛盾 因而给他的性格人格带来终身影响

哪些名人的父母酗酒 父母性格为人有缺陷 家庭不和重重矛盾 因而给他的性格人格带来终身影响?

我只知道娱乐圈这种人不少,比如吴奇隆的父母、大小S的父母等等

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如果是成长在一个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必然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也体会不到正常孩子该有的快乐,很可能因为在暴力环境中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精神处于长期紧张之中,甚至形成畸形的心理品质,长大成人后很难融入社会中。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孩子经常在家庭暴力下,首先会产生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非常没有自信,自尊心也在一次次的家庭暴力下遭受摧残,这样长大的孩子,在走出社会后会很难立足,因为自卑往往工作能力上没有突出的表现。

懦弱:因为遭受到家庭暴力的小孩,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之中,所以对精神上的伤害是非常大的。长期出于家庭暴力下的孩子,会对虎爸虎妈的暴力印象留下阴影,一想到便会不自觉的产生害怕情绪,很容易在今后表现为性格懦弱,胆小如鼠。导致长大工作后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很容易出现退缩心理,无法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而在与人相处时,因为性格懦弱,而常常受到欺负却不敢反抗。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叛逆:家庭暴力下除了易产生性格落弱的孩子外,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性格叛逆。孩子在一次次的暴力伤害下,会渐渐失去对父母的爱,继而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在心理上产生扭曲,初期表现为叛逆,但随着长大成人,性格上发生严重扭曲,就容易用轻生、犯罪、甚至弑父杀母的极端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扭曲是不可逆转的。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加剧了亲子冲突。

Ⅳ 父母的人格缺陷会对孩子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见样学样,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是暴力的,孩子的性格有可能也会是暴力的,或者是那种极度懦弱的,父母是情绪化的,神经质的,孩子会活得很压抑,长大以后可能也会受他们的影响。

我见过一个过分情绪化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很惧怕回家,孩子有时候痛苦的徘徊在外面,他觉得宁可在外面流浪也比回家强。因为下一秒,甚至下下一秒,不知道父母会带给自己是什么?与其这样,倒不如不回家,孩子很痛苦,很纠结,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父母啊!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究竟给了孩子什么呢?

阅读全文

与父母性格缺陷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