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不能为民报仇怨我算的什么父母官

不能为民报仇怨我算的什么父母官

发布时间:2023-08-09 19:11:21

❶ 《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译文是什么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看看大雁和驯鹿问:“贤能的君主也喜欢这个吧?”

孟子回答到:”贤能的君主并不把这种娱乐当成首要的追求,不贤明的君主即使有这些也没有办法欣赏。

《诗经》里面说到:打算建设灵台,筹划安排这件事,百姓动起手来,没有规定做好的日期,本来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众像子女一样来帮忙。文王到灵囿,母鹿静静伏着,母鹿体型肥壮,白鸟浩浩洁白。文王来到灵台,满池鱼儿跳。”

周文王用民众的力量修建灵台、挖掘灵沼,但老百姓觉得很幸福,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塘叫做灵沼。他们高兴这里有麋鹿和鱼鳖。古代圣君与民同乐,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赏享受园、池。

《汤誓》上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就什么时候灭亡(夏桀曾将自己比作太阳),民众想和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高台神驰和飞禽走兽,他难道能独自享用吗?”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

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

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胳膊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1)不能为民报仇怨我算的什么父母官扩展阅读:

《孟子 梁惠王上》 中的经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简析: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都是在劝诫和要求,人生在世必备仁爱之心。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简析: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意谓凡事只能亲身经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简析: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4、 仁者无敌。

简析: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敌于天下的。

如《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施行仁政是“因”,上下同欲是“果”。或者说:施行仁政,是实现“上下同欲”的必由之路。

❷ 什么叫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2)不能为民报仇怨我算的什么父母官扩展阅读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❸ 越调《包青天》唱段:说什么青天父母官

越调《包青天》唱段:说什么青天父母官
第一场 闯宫
秦香莲:想汴京盼汴梁今日得见 找到了找到了儿的父再不作难
寻小店咱们暂且歇息一晚 到明日见你爹骨肉团圆
陈世美:中状元招驸马功成名就 富贵人偏不忘名士风流 蟾宫折桂仙神手 雀屏中目凤凰俦 秦香莲:晴天霹雳击头顶 陈世美果然负了心 千里迢迢来找你 岂为十两肮脏银
门官巧计来指引 撕下罗裙闯宫门 急急忙忙把宫进
陈世美:你哪里来得野妇人
秦香莲:含悲忍泪我把夫君认
陈世美:足踢倒贫妇人
秦香莲:一阵迷来一阵昏 不知身在何处存 强打精神忙站稳 上边坐着无义人 我二次上前将他认 陈世美:一言喝住贫妇人 你竟敢大胆闯宫禁 不怕王法认官亲
秦香莲:莫非你两眼昏花看不见 我是你结发之妻本姓秦
陈世美:我认得你是秦氏女 你不该到此把我寻
秦香莲:你离家三载无音信 难道说父母妻子不挂心
陈世美:并非是我不将你认 怕的是一步走错祸临身
秦香莲:说什么一步走错祸临身 分明是你得了新人忘旧恩 想当初在均州你苦读求学问
妻为你堂前行孝奉双亲 大比年送你赶考把京进 临别时千言万语嘱夫君
嘱咐你中与不中早回转 须知道爹娘年迈儿女连心 谁料你一去三年无音信
湖广大旱饿死双亲 爹娘死后难埋殡 携带儿女将你寻 夫妻恩情你全不念
亲生儿女你不亲 手拍胸膛想一想 难道说你是铁打的心
陈世美:听说爹娘被饿死 陈世美暗自泪双倾 我连科级第成新贵 怎能叫妻子儿女受寒饥 把她认下是正理 秦香莲:劝夫君莫贪乌纱锦绣衣 咱回到家乡种田地 共甘苦才是好夫妻 为妻我不怕苦来不怕累 陈世美:你舍得我还舍不得 得来这富贵荣华非容易 我怎能舍金枝玉叶美娇妻
快将这疯妇赶出去 再让她闯宫门我剥儿的皮
第二场 抱琵琶
秦香莲:接过来这杯茶我心中乱如麻 夫君京都招驸马 我流落宫院抱琵琶 可恨他一朝成富贵 忘恩负意
他......他弃结发 这杯茶我不用倾倒在地下 王相爷听民妇我表一表家 我唱的是...... 夫居高官妻弹唱 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 秦香莲住均州远在湖广 离城十里陈家庄 老公爹名讳陈克让 老婆母娘门本姓康 自由儿我配夫陈世美 秦香莲我是他的结发妻房 曾记当年赴科场 他言道中与不中还故乡 不料荒旱在湖广 贫穷人家饿断肠
二公婆饿死在草堂上 无银钱殡埋二爹娘 头上青丝剪两绺 大街换来席两张 东邻西舍个个讲 夫君得中状元郎 我携儿带女来探望 沿门乞讨到汴梁 沐池宫院将门闯 他一足踢我倒在宫门旁 冤情满腹讲不尽 王相爷你为民妇作主张
王延龄:好言语劝不醒蠢牛笨马 陈世美贪富贵你不顾王法 恨上来上金殿朝王参驾 秦香莲:问相爷他可曾认下结发
陈世美:王延龄出宫去怒气不休 秦香莲她是个惹祸根由 倒不如在暗中先下毒手 来一个斩草除根永不担忧
第三场 杀庙
秦香莲:陈世美差人查小店 将俺母子赶外边 陈州中途把冤喊
莫非是强盗把路拦 手拉儿女进庙院 求神灵保佑俺母子平安
韩琪:紧追慢赶人不见 莫非插翅飞上天 路边现有一庙院 想必是藏在庙里边 一足踢开门两扇 秦香莲:好汉爷你把俺母子可怜 俺居家三口来讨饭 身上没有分文钱 满腔恨压的我有话难讲
你听我诉一诉天大冤枉 俺母子并未犯人命大状 只恨我不该是你驸马的妻房
韩琪:韩琪我作事太莽撞 她原是陈驸马原配妻房 陈驸马杀人为的富贵 我韩旗杀无罪有丧天良 我有心开生路将她来放 当差人怎能够自作主张 狠狠心我叫她刀下命丧 见此情不由我软了心肠
秦香莲:常言说害一命不如救一命 求军爷你放俺远逃生 有朝一日冤情报 难忘军爷大恩情
韩琪:她母子流尽伤心泪 叫我韩旗无话回 钢刀怎能杀无罪 有道是人亏理不亏
我韩琪不愿把良心昧 你母子快逃生远走高飞
秦香莲:谢过军爷去逃命 军爷唤俺为何情
韩琪:驸马要验刀上血 我无有凭证难回宫
秦香莲:你要杀把我一人来杀死 留下我一双儿女逃性命
韩琪:可怜她满腹冤仇深如海 陈驸马杀妻灭子太不该 刀上无血我怎交待 不由我一腔热血涌上来
人生自古谁无死 宁死也要留清白
秦香莲:一见韩旗丧了命 怎不叫人痛伤情 韩将军为俺是为俺 连累你无故丧残生
韩将军九泉之下等一等 包大人面前我去把冤鸣
第四场 告状
包拯:奉旨陈州把粮放 不分昼夜回汴梁
秦香莲:我不告天来不告地 状告皇王御妹婿 我告的就是强盗陈世美 秦香莲我本是他的结发妻
贼强盗得势丧天理 差人杀口来灭迹 韩旗本是奇男子 举起钢刀刎自己 死尸还在庙院内
包大人与我伸冤屈
第五场 公堂
包拯:陈驸马休要性情急 听包拯我与你旧事重提 大比年陈驸马连科及第 咱二人午朝门同把君陪
我观你年过三十成新贵 曾问你原郡家中还有谁 一句话问得你面红耳赤无言对
我猜你家中一定有前妻 到如今她母子来找你 秦香莲就是你的结发妻
当面认下是正理 过往之事永不在提
陈世美:包明公在朝有名气 笑比河清古来稀 今日为何来儿戏 谁见本宫有前妻
包拯:南衙有人告下你
陈世美:有人告我啥凭据
包拯:要凭据有凭据 人命大状拿手里 状纸上告你三款罪
陈驸马你扯坏状纸我问谁 上写着秦氏香莲三十二岁 状告丈夫陈世美 陈驸马陈千岁
一字不差就是你 一告你双亲亡故不戴孝 身在朝中穿红衣 陈驸马可是穿不得
二告你贪图富贵起恶意 差定韩旗杀前妻 三告你已婚男儿重婚配 在宫中招亲你把君欺
这本是你欺君往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三款罪 宗宗款款犯条律 不是包拯我儿戏
是你遇事三分迷 常言说论吃还是家常饭 论穿还是粗布衣 家常饭粗布衣
知冷知热结发妻 奉劝驸马认下好认下好 若不然祸到临头后悔不及
陈世美:贱人竟敢将我告 不由本宫心发焦 官司不能一面倒 状纸上她本是胡写乱描
包拯:说什么官司一面倒 说什么状纸上胡写乱描 打鼓升堂带原告 带过来秦香莲当堂对招
陈世美:你冒认官亲将我告 以下犯上罪难饶
秦香莲:陈世美休要耍奸巧 你睁开两眼瞧一瞧 我身上穿的是公婆之孝 你身上穿的是滚龙袍
你想杀我我死不了 你犯王法罪难逃
陈世美:在均州深井大河你死不了 好不该进京给我把祸招 越思越想心头恼 杀死贱人恨方消
包拯:陈世美你真是胆量不小 未曾对指你先动刀 被告竟敢杀原告 报效公堂犯律条 叫王朝将宝剑忙卸掉 陈世美:包拯做事你欺当朝 低下头来我生计巧 公堂上我闹他一个乱糟糟 分明你买通民妇将我告
若得本宫哈哈笑 你的毒计不高
包拯:你差韩旗截路道 杀人灭口法难逃
陈世美:我差韩旗谁知晓
包拯:现有你宫院杀人刀
陈世美:有刀为什么没有鞘
包拯:你来看 公堂上鞘对刀刀对鞘 真凭实据你敢不招
陈世美:刀对鞘来事不好 想个计儿要脱逃 人来与我快打轿 本宫有事我要上朝
包拯:开封府有人将你告 打罢官司你在上朝
陈世美:开封府有人将我告 你把我当朝的驸马怎开销
包拯:且慢说你是驸马到 龙子龙孙我不饶 头上摘去他的乌纱帽 身上剥去他的滚龙袍
紧紧法绳捆三道 贪赃卖法我不姓包
第六场
皇姑:汴梁城传遍了大街小巷 包拯要斩驸马郎 御辇停在府门上 叫包拯快接驾速到公堂 包拯:王朝马汗一声禀 问皇姑因何事驾离深宫
皇姑:南衙前唤爱卿 免去大礼把身平 陈驸马过府来议事 为何不见转回宫
包拯:臣府内没有御驸马 有一个犯官上法绳
皇姑:犯官他叫何名姓 罪犯律条那一宗
包拯:犯官名叫陈世美 他欺君忘上罪难容
皇姑:小包拯说话无轻重 乱给驸马定罪名
包拯:秦香莲南衙告下状 句句告的驸马郎 欺天子瞒皇上 后婚男儿招东床 有句话为臣我不敢讲 皇姑:讲讲讲
包拯:你本是金枝玉叶落一个偏房
皇姑:埋怨声驸马丧天良 欺君大罪不冤枉 家中既有前妻在 不该宫招东床 我若救下御驸马
金枝玉叶落偏房 我若不救御驸马 我后生半世守空房 生米已经做成饭
要害秦氏一命亡 既然有人将俺告 你快把原告带上堂
包拯:一听说公主要原告 这场官司好开交 你看那金车辇五彩罩 她本是皇姑来到了
上前与她打交道 天大事情有老包
秦香莲:秦香莲抬头观 金枝玉叶到堂前 头戴一顶翡翠冠 身穿日月龙凤衫 看看她再看看俺
我半幅罗裙遮不掩 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 我好比雪里梅花耐霜寒 怪不得强盗把心变
她年轻貌美有威权 任凭你皇姑权势大 也难吓倒秦香莲 不言不语一旁立站
她哪里问一声我应她一言
皇姑:秦香莲来好大胆 为什么不把皇姑参
秦香莲:论国法我该把你拜 论家法你该把我参
皇姑:我是金枝玉叶体 你与皇姑啥相干
秦香莲:先娶后嫁有大小 我为正来你为偏
皇姑:贱人吃了虎狼胆 皇姑面前胡乱言 我要把野妇人管一管
包拯:上前我把常随拦 皇姑你打她为何故
皇姑:贱人无理发狂言 竟敢与我论大小
包拯:论大理她为正来你为偏
皇姑:小包拯做事太大胆 敢与贱人胡遮拦 常随官快把秦氏推出斩
包拯:南衙堂怎容你无法无天 哪个大胆敢上前
皇姑:你偏向秦氏为何故
包拯:只为她南衙来呼冤
皇姑:依你说你把驸马怎么办
包拯:论国法我把他 腰断三节滚油煎
皇姑:驸马犯罪你不能管
包拯:臣是百姓父母官
皇姑:俺的江山由得俺
包拯:宋王爷律条太祖传
皇姑:你敢随我把国太见
包拯:咱二人一同把君参 我不抢先
皇姑:小包拯放下了无情面 他把皇姑下眼观 常随官与我展车辇 回后宫去把国母搬
第七场
国太:皇儿求我把情讲 我一不慌来二不忙 皇儿切把宽心放 天大的事儿有为娘
包拯:(晓得了)国太凤辇出宫闱 锦旗月矛耀光辉 我整冠束带离虎位 想起陈州事一回
在陈州国舅犯了罪 论国法我铡他不算亏 国舅国太亲兄妹 她不恨包拯她恨谁
今天我又铡陈世美 这一回比不得那一回 舍生忘死我把她会 问国太因何事出了宫闱
国太:包拯居官食君俸 敢将皇亲问斩刑 斩了驸马不当紧 皇姑孤身守深宫
包拯:为臣也曾这样想 包拯我容法不容
国太: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鱼情看水情
包拯:为臣饶了陈世美 百姓犯法我怎施刑
国太:不为皇姑为国太
包拯:国太应念臣尽忠
国太:不为国太为皇上
包拯:臣为国法不徇情 一片忠心对主公
国太:你今天饶了陈驸马 保你官职往上升
包拯:国太讲话欠尊重 怎拿官职送人情 为人若做亏心事 万古千秋落骂名
国太:你今天不赦陈驸马 我立刻贬你出汴京
包拯:为臣先铡陈世美 后进辞表离汴京
国太:喝住大胆小包拯 目无君上你罪非轻
包拯:一不贪赃把法卖 二不背律徇私情 查出为臣有私弊 你把臣刮骨熬油点天灯
国太:你太任性 包拯做事你太任性 国太讲情你也不容 怒气冲冲大堂坐 看哪个大胆的他敢动刑 内侍:圣上要赦御驸马
包拯:这圣旨下活活难倒我包拯 看起来这国法没有人情重 头上边压了一层有一层
叫王朝取过来爷的俸禄银子三百两 先打发香莲走我也离汴京
秦香莲:悲切切我把大人见 包大人你是万民头上的青天
包拯:说什么青天父母官 这官司问着实在难 你没有抬头往上看 宋王爷的圣旨到堂前
三百两纹银交于你 回均州路上做盘缠 吃一半留一半 留下一半种庄田 送你儿子把书念 光念书不要再居官 你丈夫若不把高官坐 恁居家咋会不团圆 这官司我不能禀公断 对不起足下黄土我头上青天
秦香莲:实指望告状把天见把天见 青天又被着乌云埋 说什么你是包铁面 看起来官官相卫有牵连 三百两纹银我不要我不要 屈死俺俺再也不不喊冤
包拯:不能与民报仇冤 我称的什么包青天 叫王朝和马汉铡口以内填犯官
国太:圣旨在此谁敢斩
秦香莲:大人呀 万民称你包青天 驸马官大你不敢斩 来来来先斩我黎民秦香莲
包拯:一句话好似那霹雳闪电 一腔热血往上翻 击鼓鸣锣击鼓鸣锣响三点 天大的祸事我包拯担 开铡

阅读全文

与不能为民报仇怨我算的什么父母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