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大后即是你,我们一定会活成爸爸妈妈的模样吗
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跟老一辈是有很大差距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想法也就不同,最终结局也会不一样。
㈡ 最可怕的是,你最终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模样
——“你知道从小被打到大的滋味吗?”
编辑部的 @劳拉:
在她描述的经历中我其实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或许你也经历过:
和异性朋友玩,被爸妈当八卦一样调侃;
化妆打扮的时候,得到“你这样不好看,干嘛啊,勾引男人啊”之类的风凉话;
不做家务会被责骂,试图反抗权威会被“教育”;
会因为亲人的一句话泪流满面,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自己已经是行尸走肉
......
我不想简单地回复这位笑宏读者,说一些安慰的话显得格外苍白。
于是我跟玮玮好好聊了聊,基于她的故事写一封回信,也跟大家分享, 关于原生家庭的痛楚该如何解决。
@玮玮 的回信: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凡事不必都从原生家庭找原因”。
这话是针对当下具体问题的,想说不要徒增烦恼。不能一遇到了生活难处,就怪到父母头上。有了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问题就好。
不过凡事也总有例外。
对有些人来说,家人就在身边,他们无时无刻离不了你。很近,真的很难脱离开,比如郑爽。
你真的很少见明星的父母戏里戏外跟孩子全方位捆绑得如此紧密。
她曾经在真人秀镜头面前暴露的脆弱是真的,家庭带来的伤害不可逆,她离得越近,得到的答案越清晰: 儿女只消哗是父母的工具人。而不是另一个平等的生命。
而现如今那个受伤的小女孩始终没有独立,从家庭走出来建立自己的世界,于是她变成了那个让人讨厌的大人样子。 把孩子当成物件一样说买就买,说丢就丢。
当然,人人都有不完美的家庭。只是程度不一。
只有独立出来才有重获新生的可能, 可惜郑爽没拿升行有成功走出来,而我希望你可以。
最近听了一期播客唠到一个观察,我觉得很有意思:女孩长大过程中会经常参照自己母亲的命运,不知不觉规划理想的 情感 关系,反思自己要找一个怎么样的人生伴侣;而男性的童年往往是在家庭里寻找一位事业上的榜样,或是很有智慧的长辈,或是成功人士等等。(注:仅为节目嘉宾观点,并不能代表全体男性or全体女性)
不管怎么说, 家人,的确是我们踏进人生最初始的一个参照系。
家庭教育的失职与迫害,展现在方方面面。
最常见的就是 言语打压和虐待 ,这类家长往往情绪不稳定。
他们把指责当成一种令孩子乖乖听话的手段,用尽世界上最难听的语言,使得孩子胆战心惊。
我曾经在公交上听到一位母亲大骂自己的女儿“贱货”,而起因不过是因为女儿疑似和男同学通电话。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能挑刺,并且成为他们心情不好时的出气筒,失败人生的替罪羊。
其次就是 把孩子当作投资, 动辄将自己付出多少钱财挂在嘴边,投资的同时怀疑自己的投资是否值得。
很多人生孩子的作用就在于养老,因此 希望最小的投资,能收获一个有出息、有养老能力的孩子。
倘若希望破灭,他们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颇为不值得。
这种冷冰冰的怀疑与审视下,根本没有爱的参与,养大的亦是一个不懂爱的孩子。
如果是女性,她会把这种投资心理带到亲密关系里,对于别人的付出斤斤计较,而且如无意外,她基本也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爱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很玄学,如果你没得到过,你就很少有可能无师自通。
还有一个家庭中隐藏性问题,危害也能贯穿一生。
那就是一般发生在多子女家庭中的比较和亲缘竞争。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的爱摇摆不定,姐姐犯错,加倍宠爱妹妹;姐姐更聪明,于是埋怨妹妹太笨。
我的一个好友念念深受这种折磨, 从小父母就经常拿她和妹妹比较。
妹妹机灵会说话,父亲会在客人面前说, “都是同样的爸妈,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么笨,一个这么聪明。”
念念和她的妹妹 彼此仇视和疑心,唯恐对方超过自己。
她曾经咬牙切齿的告诉我,如果这辈子她妹妹比她过得好,她将会生不如死。
有一次两人同时交成绩单,父亲看了一眼她80分的数学,一个耳光扇过来,骂她:
“你妹妹为什么就能考好?”
她的大脑嗡的一声,鼻血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在拿纸巾擦拭鼻血地时候,她发现妹妹幸灾乐祸地笑,她那一刻就觉得:她恨她到了极点。
她的焦虑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去打王者,如果发现她妹妹在线,就会松一口气放心玩两局。
但是如果妹妹下线了,她也会立刻选择下线,埋头去看书学习提升自己。
她们两人从来不互动,但总是能从微博、抖音等蛛丝马迹发现彼此视奸对方的事实。
我告诉她大可以不必这样比较,但这是她的心魔,已然成为她的一部分。
她的种种表现,好像这个世界上她妹妹就是她最大的竞争对手。
我从没见过那种扎扎实实地恨意,其实她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对朋友也很好,可是她非常恨她的妹妹。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处理好亲友之间的关系,背地常说自己兄弟姐妹的坏话也就罢了,还要将上一代人之间的攀比,移植到下一代关系里。
不断挑唆姐妹之间的关系,导致双方彼此仇视。
虽然当下很多人会说,已经长大了,还把什么都推给原生家庭是一种懦弱者行为。
但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四个字背后代表了什么。
它意味着你永远不能和家人分享成功或失败;
意味着你每次踏进所谓的温暖港湾,都要将面具和假笑随身携带;
意味着你万念俱灰时无处可去,因为迎接你的将是至亲的嘲讽。
网上有句话说,你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关系。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我们最终都会活得有些像父母。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的有相通之处:“最终,你们走的可能都是同一条路,而她一早知道。
因为她是你的母亲,你们多少都一样。”
其实放大来说,你怎样与父母相处,你就倾向于怎样与 社会 相处。
这是很难摆脱的、耳濡目染的底层逻辑。
好在我们还有后半生来重建自我,首先是要打破。
要有脱离出走的勇气。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提到: 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
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也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是一边痛恨父母过往的行为,一边期待他们的道歉和改变,希望他们能好好爱自己。
但他们亦是自己原生家庭中的牺牲者,所以指望不上。
想要修复关系又失败,所以更痛苦。
你想要改变潮水的方向,最终一无所获。
解决的一个要点在于, 首先要接受你的父母可能没有那么爱你。
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被当成工具人,也不要用无谓的羁绊束缚自己。
要承认,现如今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因为完美理智的爱才降生的。
其次是抛开亲子关系这个光环,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的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的爱也并不珍贵。
过去发生的已经是事实,无法改变,如果你一次次把自己的伤口撕开,你就会收获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
而现在,请把重点从“父母对你做过什么”,转移到“现在你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去改变现状”。
当做到这些以后,再去尝试着跟过去的自己和解。
找一把空椅子,想象那上面坐着过去的你。
与它进行对话,说出它经历的一切,现在你是时候要剥离它了。
或是找到正规的心理咨询师,把过往的心结一一打开。
看相关的心理书籍,写日记,找朋友倾述……总有一个办法,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慢慢走出了这种阴影,来到了阳光之下。
我知道,改变自己可能不容易,但很确定的是,一定比改变你的父母容易。
写到这里,文章要结束了。
而现在你接下来的人生,留给你自己来书写。
封面 / 《海街日记》
插图 / 微博、《坡道上的家》《都挺好》、《比海还深》
文 / 玮玮编辑部
评论说说,
你的家庭给你带来过哪些伤害?
㈢ 为什么长大后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为什么长大后发现自己活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你有这样的感觉吗?我恰恰相反。当年父母是怎么对我的,我现在绝不让这一切在我孩子的身上发生。
长大后变成了自己小时候讨厌的父母的样子,颂明肆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指那些在被父母养育的过程中受过创伤(例如被虐待、被忽视等)的孩子,成年后更有可能成为创伤性的父母,不断重复他们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的糟糕体验,用病理性的或创伤性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
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曾用“育婴室的幽 灵”来比喻父母自身婴儿期及童年期创伤的精神及情感残余,它们是在父母与孩子关系中再次造成伤害的基础。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这种创伤的代际传递甚至是有野轿表观遗传学层面的基础的:即创伤可以在一个人的基因上留下化学痕迹,这种化学痕迹并不会引起DNA序列的改变,但它却能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如槐哗果这些创伤未经处理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想一想还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创伤性父母。那是什么决定了父母的过去是否会在他们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呢?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本质的差别在于是否有情感的压抑和隔离。也就是说那些隔离和压抑掉了自己被养育中遭受创伤时的情绪情感体验的父母,更有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祖辈病理性的养育方式。而若父母去承认、面对自己被养育过程中的痛苦,将那些“育婴室的幽 灵”意识化,培养对创伤历史及其影响的觉知——即心智化(mentalization)——则能够中断创伤的代际传播。
㈣ 我们都想活成自己的样子,一不小心却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文/车厘子
1
年幼的时候,总是着急长大,羡慕大人们能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做他们想做的事,过他们想过的生活。
经过小半生的折腾和磨练,才发现,年少所羡慕的,无一不需要艰辛的付出和持续的努力。
那时,回答“你的梦想”是什么时,老师、作家、科学家手雀、画家、歌唱家,应有尽有,唯独“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令人最难启齿。
大概是因为太熟悉,觉得父母太过普通,不足以成为生命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其实在心底,是鄙视过他们平庸的生活方式的。所以无论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潜在含义都是: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这一点,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2》才领悟到。
从中国回来的爱丽丝,走在了潮流的尖端,穿着在清朝太后面前得体的服饰,到现任老板兼前任未婚夫的宴会上谈公事。言谈间才发现,母亲枝闹已将家族股份连同已逝父亲留下的船出售,爱丽丝一夜间即将从船长退居成一名普通文员。
爱丽丝一气之下出逃,母亲追上试图说服爱丽丝理解她的苦衷,过普通人的生活,爱丽丝转身对母亲说了一句话;“我最不想成为你这样的女人。”
她对母亲说出这句话时,语气和神情像足了年轻时离家出走的疯帽子。
疯帽子父亲一直希望疯帽子能够子承父业,做名帽匠,然而疯帽子在关键时刻搞砸了当时还是公主的红皇后的成人典礼,从此改变了红皇后的命运。父亲责怪疯帽子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疯帽子负气出走。从未来穿越而来的爱丽丝告诉疯帽子,走了他会后悔的,他的家人有危险,他应该留下来劝服家人,留下来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
疯帽子回头狠狠地甩出一句:“我最不想成为我父亲那样的人。”说完,径直离去。
可是最终,疯帽子还是成为了他父亲一样的帽匠。爱丽丝虽没有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却一直秉承父亲的遗志出海扬帆,乘风破浪,她活成了父亲的样子。
然而,前提是,疯帽子的父亲是一名御用帽匠,爱丽丝的毕搭早父亲也曾是一名出色的航海贸易家。他们都是我们现今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反观我们的父母呢?又有多少是真正跻身成功人士圈的?
如果家里有一位家庭主妇式的母亲或家庭煮夫式的父亲,我们更多的愿望,是避免自己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事业,以家庭为中心,每天深陷柴米油盐的漩涡,为买菜做饭犯选择困难症,操心天气不适合洗衣晾晒,打扫清洁时恨不得把家里的家具都搬空。他们大多没有什么令人啧啧称道的特长,成为家庭主妇或煮夫的那一刻起,就能够预见他们20年、30年甚至百年之后的样子。
而另一位负责经济来源的父亲或母亲,卖力而乖顺地工作,多半是为了生计,能让家人吃饱穿暖,已属大幸,在养活家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更是天方夜谭。
如此庸庸无为,怎么可能成为我们年少时热血沸腾的梦想?所以,从小我们就心有所向,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展翅高飞。
就像《中国好歌曲》里面,一位歌手的父亲对他说:“孩子,你爷爷那一代是为了生存而活,我这一辈为了家人而活,到了你这一代,你应该为自己而活了。”
2
是的,我们都想为自己而活。可是从来没人告诉我们,活出自我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位歌手为了追逐音乐梦想,卖掉了父母为他准备的婚房。
而大多数的我们,既没有釜底抽薪的勇气,又好高骛远没有扎实的功底,耐不住功成名就前的孤寂,熬不起破釜沉舟的清贫,过上平庸的生活觉得理所当然,还以为现实容不下难以启齿的梦想。
可是为了梦想,我们又做了什么呢?埋怨父母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富裕的家庭环境?还是怪自己投错胎生错了人家?
我国的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心理安慰。原来我们平庸,我们一事无成都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啊!这样我们更有理由让父母背上我们庸碌无为的黑锅了。
然而,照这样的逻辑下去,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警察的儿子永远是警察,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何其讽刺。
童书出版人三川玲讲过一个故事。就像有一位酒鬼爸爸,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也成为了酒鬼,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有什么办法,我有这样一个老爸!”而另一个儿子,则好学上进成绩斐然,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也回答:“有什么办法,我有这样一个老爸!”
请注意,虽然是同样样一句话,但第一个儿子的潜台词是:“所以,我也只能这样了”,而第二个儿子的潜台词是:“所以,我千万不能成为那个样子了!”
同样的老爸,给你同样的成长环境,但你对环境的接纳和吸收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很多人出身社会底层:农村、小城镇,城市底层市井,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家庭过多的帮助,无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物质和优质教育,有的甚至连爱与尊重都得之甚少。但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一样可以步入大都市,在现代化大都市里混得风生水起,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曾有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对诗人纪伯伦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诗人说:
所以,在将自己的平庸归结于父母时,我们应该问一问:我们自己的思想呢?
或者,我们应该这样问:我们自己的梦想呢?
3
那个年少时,曾在我们心中发芽的梦,曾以为傲的梦,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被我们小心翼翼地藏起。因为我们怕梦想被现实击溃,怕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失败,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又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活不出自己的样子,于是像当初鄙视过的父母一样平庸地得过且过。
其实,人生最痛苦的不是梦想泯灭或者夭折于现实,而是回望年少时热血沸腾的梦想如今再难启齿。最可怕的,不是活得平凡,而是正在过着一种平庸的生活还觉得理所当然。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我对我现在的状态满意吗?我还有可以上升的空间吗?
这些问题偶尔会在我忙碌的间隙出现,提醒我,要活出自己的样子,就要下得了决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就像当初因为家道中落,不断与名校擦肩而过,我依然努力让自己成为本校的佼佼者。
父母由不得我选择,可是活成什么样子,完全由我自己说的算。很多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奋力一搏,背水一战,与现实死磕到底,也许努力并不一定可能成功,但总比坐以待毙好。起码,将来有一日,我可以这样跟我的孩子说:“你一定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千万不要活成我的样子。万一真活成了我的样子,也只能学学我对梦想的执着。”
上一篇:警报!我要生气了!
《你的每一处伤痛,都在上演一部电影》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