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司扣员工10%工资打入其父母账户称“孝顺金”
公司扣员工10%工资打入其父母账户称“孝顺金”
九九重阳节将至,我们社会该如何用行动关爱老人呢?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一家民营公司自2012年起设立孝顺金,即公司从员工月薪中扣除10%或5%作为孝顺金直接打入员工父母账户。此外,公司还根据员工工作年限给予额外补贴。
该公司负责人吕美叶称,公司一年支出孝顺金20多万元。“孝顺金既启发员工孝敬父母,也帮公司留住了人心,缓解了员工流失与招工难问题。”
“孝顺金”:员工月薪部分强制存给父母
白云区的一家美容连锁机构,自2012年起规定未婚员工要拿出月工资的10%,已婚员工拿出5%作为孝顺金,财务人员把这部分钱直接打到员工父母乃至岳父岳母的银行账户上去。
公司层面也根据员工工作年限,给予额外补贴。工作一年每月补贴100元,工作两年补贴200元,三年以上补贴300元。该公司负责人吕美叶举例说,公司基层员工平均月薪是3000多元,每月约划出300元打给父母。“员工父母一年至少可以领到3600元。我们员工不少来自农村,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笔不少收入。我们招聘新员工时,员工须认同这个规定,否认将不予招录。一入职,员工就要提供父母的银行账户。”
丛大为推行该规定,该公司还设有其他配套规定。例如,每个周一,所有门店都是关店内部学习,其中就包括了“孝”文化学习。员工获得了奖励、升迁,公司也将电话通知其父母,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成长。
执行:有员工私扣“孝顺金”
该公司另一名负责人卢志平坦言,这项规定在推行之处也曾碰到一些问题。“有些员工有抵触心理,父母领孝顺金变成了走过场。有一次,一位店长发现一名员工拿着父母的银行卡刷卡消费,才知道有员工私自扣留了孝顺金。”
卢志平说,有些员工不理解的,觉得孝顺金多此一举,“有钱,自然孝顺父母。”卢志平说,为了防止孝顺金“走过场”,公司安排人员定期对员工的父母(公婆)进行全员电话回访。
该公司共有80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回访中,操着各地口音的父母表达了一致认同。有员工父母还告诉我们,自己不在公司工作,还能每月从公司领到固定工资,很高兴,也为儿女的一份孝心感到欣慰。”卢志平表示,回访得到的积极反馈坚定了他们推行这一项制度的信心。
初衷:让孝文化在公司落地生根
卢志平向记者解释了公司推行“孝顺金”制度的初衷。卢志平说,传统讲“百善孝为先”,“我们成年了,回头看才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为孩子操心一辈子,做儿女的一定要孝顺。”孝顺金就是该公司将“孝”文化落地的一个方法。
有一件小事让公司负责人吕美叶印象深刻。“2013年,一次公司组织员工去阳江旅游,大巴上,一名90后女员工突然哭了起来。我们了解到,当时高速路上有一个工地,这名员工的父亲就在这个工地上工作,看到工地的艰苦情况,员工才落泪。”这件事情,让吕美叶明白年轻员工心底的孝心需要触发。
据了解,该公司属于服务行业,基层员工多是90后,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地区。吕美叶表示,从事美容行业的年轻员工一般没有很丰富学历背景,也没有很殷实的家底,他们表面上有些高傲、要强,其实内心深处是自卑、脆弱的。“有的孩子有责任心,会心疼父母,有的孩子则做不到。”
吕美叶表示,企业要经营,首先是树人。孝顺金就是提醒员工要懂得孝顺,但“孝”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没有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长效制度,只是空洞说教,员工永远难以理解‘孝’字的分量。”吕美叶说。
各方观点:
市民:
年轻人不啃老就够了
企业发孝顺金有没有必要?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市民刘女士认为,这对来自农村的员工有一定吸引力。“在农村,有了这笔钱,父母可以解决基本生活开支。在城市,一般父母都有较完善的社保,一月都有不少退虚晌休金,不会太在乎孩子这点钱。”刘女士表示。
与刘女士持同样观点,市民周先生也表示,现在年轻人很不容易,买房与生活压力都大,本来赚钱就不多,再拿工资10%给父母,父母还会倒贴回去。“孝顺金倒没有必要,年轻人不做啃老族就足够渗誉竖了。”
社会学家:
虽非正式制度
也有管理效用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利敏分析说,孝顺金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中国式管理方式。企业一方面履行了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温情制度保证了企业的良性运转,可谓双赢。
周利敏认为,孝顺金是公司在管理实际摸索出来并被员工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管理安排,不具有强制性,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但它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孝顺金的设立取材于中国传统孝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方式。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种非正式制度价值很大,有效弥补了正式制度管理的不足,以一种温情、柔性方式呈现,是一种讲究中国实际的管理方式。”
“中国是一个情理社会。这家企业员工不少是来自乡村社会,乡村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社会。该企业根据员工实际推出这样的管理规定,是值得赞许的,对于企业良性运转具有积极意义。”周利敏说。
周利敏还认为,“孝顺金”作为企业管理方式是可行的,但不具有在更高层面推广的可行性。对于社会养老问题,要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担起主导责任,不能把养老的社会责任推给企业。
效果怎么样?
父母点赞:女儿懂事了
员工父母对于这项规定有不少积极反馈。“一次我收到短信,内容是:感谢企业有这样好的制度,孩子过去从不打电话回来,吃饭也不愿意和家人说话,现在变懂事了。”这条短信让卢志平意识到这项规定的威力。
卢志平了解到,这位父亲来自湖南。“我还了解到,这名员工回家看到母亲脚冻了,专门在广州买了皮棉鞋给母亲寄回家。”后来,这名员工的父亲特意给公司送来一面锦旗。
公司获益:留住人心了
“这项制度实施效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生存、赚钱是第一目标,但企业要做大做强,靠的是文化,文化会反哺企业发展。”卢志平表示,孝顺金发挥了正向作用。他说,洗脚、美容、餐饮等服务性行业都面临员工流动性大、招工难等问题。实行这个规定后,员工流动性大大降低。由于该公司位于工业区,其实招工不容易,但推行这项规定后,公司拴住了人心,公司还出现了不少夫妻档、姐妹档,家人觉得企业靠谱,也就把亲属也带过来工作了。现在该公司有夫妻档6对、姐妹档10多对。
Ⅱ 照顾父母拿了一些生活费是挣钱吗
我认为照顾父母拿了悉唯如一些生活费,山圆并不算是挣钱,照顾父母是你的义务。拿了一些钱,只能代表是父母给你的零花睁启钱。并不是你挣的工资。
Ⅲ 每月给父母多少钱合适呢 我很疑惑,从我上班时候就开始了。现在我24岁,是个女孩,父母都是北京的,家庭
应该说你父母心里也有本帐吧。
我也在北京,我觉得北京的物价也不低,而且你父母虽然不出去工作,但其实他们心里也未必就那么悠哉。
一个月七八百的收入,加上一千三的照顾小孩的费用——炒股是有赔有赚的,说不定还有亏空。这样的收入一旦你妈妈带不动小孩了也都得不到保障,而且不知道你怎么想,一般人会觉得结婚了你总不能继续这样大比例地给父母钱吧?那你觉得他们手里不攒点钱,心里能踏实吗?
我也觉得你很难,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你觉得你身为北京人,比起那些北漂来说是不是更轻松了呢?
也许你很辛苦,就会想着别人的父母怎么样,我认识的人里有工作七八年了父母每个月还给2000的零花(小地方的人差不多是中等的月薪水平了),家里好几套房也都准备好做婚房,这只是一般中产家庭,如果是富豪之家就更大——如果非要这样比我简直觉得没有活路了。
但是和北漂一族比呢?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外地来京的人,每个月租房还有吃饭什么的,一半的工资够吗?我想你周围应该有外地人,他们的开支你也不会完全不了解。当然,你可能会觉得“那是我爸妈啊,有必要算的那么市侩吗?”,但是换个角度,不会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吗?因为钱是给了父母,他们没花掉也是自己存起来,将来还是会减轻你的负担。你会觉得委屈,做父母的也会攀比吧,也许你没跟他们沟通太多,但是在一个小区里都会有老人攀比“你女儿做什么工作啊,挣多少钱啊,女婿一个月赚多少啊,孙子念书怎么样啊”,好不好的,都是现实存在的。
其实钱是让人很苦恼,如果你工资很高也许就不会在乎那么多,一个女孩子被经济压力逼着,总觉得父母还年轻为什么不能更努力一些呢?但是他们在家宅很久了,可能就没有勇气出去了,年轻人的话还会有雄心壮志,像北漂,像蚁族,社会再残忍,还是会留给你一条路,但对40岁的人来说,有条退路的话,可能真的没有勇气出去做事了,也不是谁都有那种魄力啊。
所以我觉得你最好现在做个规划,问问你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重要的不是委屈或者在意他们说的,而是你很快就要结婚了,你的能力有限,对于将来孝顺老人这块你应该和你父母还有你男朋友通个气。我打个比方,如果你父母是农村人,养你到今天,然后他们没有养老保险什么什么都没有,老了做不动农活没有钱赚,你不也要管他们吗?当然,你父母还没那么惨,但是一个整体的规划,比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保障,你能给到多少是很重要的。
这一点你自己心里要有个数,比如你父母有多少收入,他们一般开支是多少,而你的未来计划是怎么样的,为了维持你的基本生活和家庭和睦你最多能补贴你父母多少。这个东西最好还是一开始就算清,否则你生小孩拿不出那么多,你父母可能有怨言,而你老公也会觉得压力大,这样你最后两边不讨好。
Ⅳ 工资3千女生攒1年钱为妈妈买金镯,怎样看待这种孝顺方式你会这样做吗
新闻中的女子攒钱给妈妈买金镯子的事情,在网络上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钱是这名女子自己赚来的,而且买的是金镯子,并不是什么空有其表的东西,其实这样的礼物很适合妈妈,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给妈妈亮卖买一件像样的金饰品。
最后,其实这则故事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女儿的孝顺心意,女儿知道妈妈拉扯自己和弟弟长大不容易,也知道妈妈这么多年给自己付出了很多,所以才会想到给妈妈一个惊喜,这样的举动不应该被称赞吗?
Ⅳ 年薪25万,每年该给父母多少适宜
亲情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给模游多少是你的心意,连这样的事也拿出来问人,不觉得有点什么逗码御了山岩吗,自己好好想想吧~
Ⅵ 一个月三千多工资,给娘家过年钱给多少好,平时没给
一个月三千多工资,临过年了给娘家多少钱合适呢?个人觉得,给二百元不算少,给一万元也不算多,毕竟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报答的。说真的,有句话说得很好:“鸦有反哺育,羊知跪母恩”,感恩父母是每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底线,其实现在的大多数老人过年了也不图子女的过年红包,没事的时候抽空常回家看看就是对老人们很好的安慰了。
Ⅶ 父母在农村,我一年给父母一万块钱,父母说不够,真的不够吗
父母在农村自己一年给父母1万块钱,父母说不够,在我正老看来这点钱确实不够,毕竟农村生活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日常开支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虽然农村压力相对比城市小得多,但是并不意味着在农村生活没有其他的开支,1万块钱算起来真的不是很大的一笔金额。你要知道1万块钱在城市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很多时候只是一两个月的工资,作为子女一年给父母1万块钱真的是杯水车薪,根本就没有看到他们的难处。
我们要知道父母在子女面前不会说任何举败升的谎话,既然父母说1万块钱就不要质疑的他们的话,而且自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要带着歧视的心理去看待农村生活,要知道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因此1万块钱维持一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Ⅷ 过年给双方父母各一万元很过分吗
说实话 这问题有点像我和我老公的情况,我也没说不可以给一万,第一年一家给了一万,今年我说看看给多少合适,一万也行五千也行,因为说实话,我俩房贷太多了,今年净存款也就五万多,可以说存不下太多了,虽然赚的也不算少,和提问者差不多,但是除了房贷各种开销的,能存上5万已经不错了,首先 父母不是缺钱那种,他们每年收入也得6-10万,在农村,已经挺好了,现在除了日常和人情往份,偶尔闹小毛病,也没太大开销 ,每年存款那是肯定超过我俩在市里五万存款的,所以我觉得给五千可以了,不管两方父母有三十万还是四十万存款,在农村来说他们已经足够用了,不管我们给五千还是一万,他们舍不得花的依旧舍不得花,因为老一辈就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觉得给一万和五千没啥太大区别,存的多 可以一家多给些,存的少,少给 我觉得很正常的。
你也要理解你媳妇的想法,不是舍不得给父母,如果存款多 肯定都想给多,毕竟也有她亲孝罩爸妈的份,你们也成家了,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后期双方父母生病你们都是要负担的,而且都是要负担相应部分的养老问题,攒点钱应急 也是没问题的,你看看父母经济状况吧 要是和我们这边似的 还可以,那你给一万和五千对父母来说 都可以,说实话有正事的父母谁挑孩子给不给钱啊,我父母就说不要,我说必须要,也不多,就是心意,必须收着,我觉得只要真心想给,父母总是能收的,哪怕是不花给我们攒着
个人觉得给五千 多买点吃的 用的,完全可以,给一万 他们也是攒攒攒的 自己不舍得 最后留下了 还得惦记着给孩子留下,所以根据情况 量力而行,多买点吃的 用的 我觉得完全没问题。
,就是有一点不太明搜芦白,为什么要给父母钱呢?父母健在(我默认有工作并且身体健康),巧漏闹目前能挣工资,就算挣不了工资也有退休金,退一万步说,就算真的到了躺在床上动不了、需要儿女伺候的那一天,他们还有自己的积蓄啊;换位思考下,我如果做父母了,我能自己挣工资,也有存款,就算真有一天躺床上走不了了,让儿女来照顾我,肯定也是我给他们钱啊,不太明白给父母钱的出发点在哪里?当然,过生日发个大红包还是必要的,除此之外的开支没想明白。
Ⅸ 这样的父母如何反哺
你没办法,因为你的抄爸爸妈妈做不出不袭孝顺他们的事。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好就不去管,因为是大儿子,你爸爸可能更觉得自己的弟弟们不管,当老大的要把父母养好。
如果你爸妈想开了,不去管他们了,早就没这些事了。
就是因为你爸妈太孝顺了,
俗话说给脸上鼻子,就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