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如何灌输孩子孝顺父母

如何灌输孩子孝顺父母

发布时间:2023-05-10 06:13:08

1. 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变的孝顺,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也是家里面的老大,因为家里面有所有的好吃的好喝的,都会去紧着孩子,所以这也是造就了孩子非常的自私,觉得什么东西都是应该给他的,如果父母想要让孩子学会孝顺自己的话,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知道别人对他好不是应该的,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爷爷奶奶都是非常的疼爱孩子的,所以他们有东西都是不舍得吃的,但是这一点也是错误的,所有的东西都给孩子吃,也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比她重要,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要让孩子知道,家里面的好吃的,必须要先给长辈吃,因为我们小时候就这样。

2. 百善孝为先,该怎么给孩子灌输孝的礼仪呢

个人认为要想给孩子灌输“孝”文化,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就应该从细节入手,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然后以身作则,让他们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

其实关注教育学以及各种育儿经的父母应该都知道,从孩子出生开始的前三年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孩子三岁以后他们的大脑才会慢慢变得成熟,所以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我们就要进行一些相应的教育。或许会有许多人认为年纪不到三岁的孩子年龄实在是太小了,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其实,那个阶段的早教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在世,很重要的便是学会独立,但是人终究是会长大的,孩子终究是会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让孩子学会主动的关心和关爱别人是很重要的。除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灌输“孝”文化以外,我们也要真正的去关注孩子,真心方能换真心,这样真情才会永存。

3. 想让孩子孝顺,作为父母的应该怎么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善良的小天使,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父母从小的教育。每个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那就更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了。想要让孩子以后做一个系哦啊顺的孩子,父母要日常的生活中要做到这几点。

一: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为父母的日常都是不尊重老人,经常对老人吆五喝六的话,那么你又怎么要求你的孩子以后能够好好地孝顺你呢。孩子的身上都会折射出父母的影子,所以说想要以后的孩子也孝顺你,那平时作为父母的首先要做到孝敬老人,尊重老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孝顺不仅仅只是考出一个好的成绩,或者是给父母多少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是否孝顺。作为父母的,肯定都想要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看自己怎么教育了。

4. 怎样教育孩子孝顺

导语: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孝是孩子们该尽的责任、义务,而并非随心所欲。可是现在的你想过吗?你们的父母整日为了你而奔波打拼,而工作回来后又要为你做饭洗衣服……他们不知道累吗?然而你又应如何行动来回报呢?怎样教育孩子孝顺呢?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如何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时,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敬父母的。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这些妈妈,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称孩子的奶奶叫“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2、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给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机会。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得以传承的。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才有可能在她长大以后去爱国爱民,去尊老爱幼。

3、要求孩子为老人做事时应理直气壮。

当家长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药或陪同就医,不要怕耽误他学习时间。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要从引导孩子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入手。当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敬重的言行时,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道理,不必多计较他的言行过错,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

4、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主持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长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不给自己过生日,这对孩子并不好。

5、从日常生活小事上对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时和父母道别,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让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和父母说话应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逊。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告诉孩子不能发脾气,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家长千万不要起初不答应孩子要求,孩子发脾气了,家长让步了,这等于鼓励了孩子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带孩子去上一两次班,让他知道你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难。总之是让孩子看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

【二】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一、首先感恩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改革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不但重视学生的学习,更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采取“宽进严出”等办法,努力弱化智育对德育的冲击;二是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学生对自已的家长、教师、社区等进行感恩活动,并作为学生升学、当兵、就业的重要考核标准。

2、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内容的确定:一个是德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一个是扩展德育的学科范围,不只一个科目、一个教师讲德育,所有科任老师都要围绕德育这个中心开展教学。

二、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情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其次,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学生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视了他人。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家长不仅仅教育孩子持守经律条文,最重要的是让他(她)们学会实践,学以致用。

1、通过亲身体验感恩自己的父母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我让学生回家当一天父母。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自己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结果我从和学生的谈话以及他们的作文中发现他们已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①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寒风呼呼地刮着,当我的'手浸入0℃以下冰冷的水中时,犹如刀绞一般,冻得直痛心头,实在难熬。”伟康说,“难怪妈妈一到冬天,满手都是冻疮。有时口子裂开还流血…”

②夏天帮父母干农活。“今天好热,大概有三四十摄氏度吧,这样的天气,作为农民出生的爸爸、爷爷还要下田插秧、除草、施肥、防虫治病。午餐后,我也赤着脚跟着他们一起去插秧。一踏进滚烫的水田时,我的脚马上缩了回来,差点被烫伤了,连活也不干了!我看到爸爸和爷爷额头的汗珠像黄豆似的不停地落下来……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干农活的辛苦。”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

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班级里我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和睦了。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我先在班里开展捐款活动,同学们为家境贫寒的学生买学习用品,还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在校安心读书。又开展了野外“感恩”活动,学生自带餐具、自购菜肴,自己搭灶,亲手烧饭做菜,为教师献上一顿丰盛的野外午餐,教师们吃在嘴里,美在心里。

3、“感恩”迁移到爱班爱校上。

在班里我让学生组织了“护绿”小队,“清洁”小队,“维护秩序”支援队,助学“解困”救急队……每天都有学生活跃在校园各个执勤岗位上,礼貌示范,文明督查,卫生保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也更自觉了。

4、“感恩”迁移到爱社会上。

开展“争当优秀队员”的文明新风活动,少先队员的身影活跃在社区里、敬老院、幼儿园等地,他们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小朋友带去快乐;课余时间往返于街道,扫地、清除非法广告纸,扶老携动,礼貌示范。开展“争做环保的小卫士”、“绿色购物”等环境保护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5.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哪些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孝敬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那么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往往是从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中学来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能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恭、彬彬有礼,对老人关心照顾、体贴入微。比如,在家给老人端茶倒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路。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也会像父母一样孝敬老人。

(某部队的一位军医,利用自己的积蓄坚持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并亲自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妻子非常理解他,并积极支持丈夫的作法。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言行,使8岁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父母那里自然地学会了如何尊重、关心、照顾老人。孩子虽小,却不仅懂得关心父母,尊重老人,还经常到敬老院去给老人们讲故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孩子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这样做时,他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而简单:“我向爸爸和妈妈学习得还不够。”)

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如果身为父母对自己的长辈不好、不孝顺,想让子女对自己孝顺是很难的。

(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率先孝顺父母,努力做孩子的楷模。

2.常回家看看

现在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很少见面,所以,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儿女团聚。

(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父母要利用假日,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家务,与老人共聚欢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做不到,那就应该给老人多打电话。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3.从小事做起

父母为孩子做出表率,还表现在具体细节之中,例如,在每年或每两年带父母去做一次体检;经常给父母拍照,尤其是带着孩子与老年人合影是长辈最高兴的;认真回父母的短信,不要因父母的电话啰嗦而烦躁;有时间时带父母去旅游,等等。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1.让孩子了解父母为家庭的付出

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为家庭的付出、父母的身体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挣来的,只知道盲目攀比,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该通过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自己的钱得来不易,使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2.让孩子在生活细节中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比如,当父母下班时,孩子要问候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多做一些家务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生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宽慰父母等。孩子外出时要和家长道别,回家时要先向父母问好,吃饭时先请父母入座。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碗筷。小学生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学回家先向祖父母问安,做一些端茶倒水的事,给他们讲一些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吃饭时,先扶他们入座,恭恭敬敬地递上碗筷。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养成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在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只要用心更容易教育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比如,每逢家人吃水果,爷爷奶奶就说:“看孙子怎么分?”孙子每次都是把大的给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逢节假日家人聚餐时,都等长辈入座后,孙子 才上桌。遇到好吃的东西,孙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多往爷爷奶奶的碗里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孩子必将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孩子在情感上关心理解父母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要对父母的情绪、兴趣等有所了解,在生活中尽量要让父母高兴,发现父母心情不好时要主动去安慰。

家长要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需求。即使将来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父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并不高,真正让父母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相伴。有没有亲近的交谈,有没有认真倾听父母的话语,有没有听懂父母的真正想法,有没有轻松的家庭气氛,有没有家人聚会的温暖,对父母来说更为重要。家长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用简朴的方式向家长祝贺生日。据某小学调查显示,有50%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能主动祝贺父母生日的更少。现在不是孩子为父母祝寿,而只是父母为孩子过生日,这是不正常的。应该让孩子懂得为父母祝贺生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礼物,或亲口说“我爱你”。

4.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对父母不要有过高的要求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父母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来,抚养孩子长大,已经很不容易,要懂得感恩。父母只是一个普通人,对父母的期盼要切合实际。要知道,父母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金钱有限、能力有限,他们怎么能无限地满足孩子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平常的人,有好多事情他们也做不到,他们也没有办法。让孩子不要对父母有过高期盼,要学会满足。如果子女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活得很快乐,就容易孝敬父母。

5.鼓励孩子向父母示爱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做儿女的要学会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表达出来。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太会在一些公开的场合来感谢父母,有些人甚至在家中也不善于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谢。孝敬父母需要实际行动,也需要情感的表达。因此,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时候,也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使父母感到温暖,也更好地融洽亲子关系。

6.利用有关节日启发孩子表达孝心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在相关节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家长可借助长辈生日、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劳动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启发孩子向祖辈或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当然,孝敬父母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而不应该局限于每一天的“节日行为”。父母要信任孩子,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常常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赏,这种赞赏正是让孩子持续孝顺长辈最好的催化剂。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全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果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现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对孩子的爱。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只知道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孩子内心没有爱,就无法去爱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长辈,就与家长的溺爱有关。

二、父母重智轻德使孩子问题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和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但事实上,家长大都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文化、教育、科研或医务工作,对孩子智育方面的关注大大超过德育方面。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当然也就不会顾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对长辈的不孝影响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模仿性更强。父母待人接物、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对父母和爷爷奶奶不敬的表现,就是父母对爷爷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长用自己的行动抵消了言语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长在言语上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孝顺长辈,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严格要求孩子,如在长辈面前,总是先将好吃的食品拿给孩子吃,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顺父母,实际上是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导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抵消了言语教育的效果。

五、家长忽视了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孝心

家长要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备孝顺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厨房,七十多岁的奶奶不仅要做好饭菜,饭后还要洗碗刷锅、打扫厨房,巍巍的父母不干家务活,巍巍更不做这些事情,培养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1.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有哪些

2. 家庭教育十种有效的方法

3. 教育孩子父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4. 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5.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问题

6. 怎样教育孩子孝顺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孝顺父母

1、想教育出孝顺的孩子的首要条件是:父母首先要孝顺,让孩子生活在有温暖,有孝心、有孝行的环境中。
2、从生活中、从阅历中、从课本、从家长的为人处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孩子会慢慢领悟家长的不容易,也会从父母的对待爷爷奶奶,对待外公外婆的方式中,感悟孝顺。
3、换言之,如果大人从小对自己的父母孝顺,那么孩子也模仿大人的行为,老了的时候,孩子也会像爸妈孝敬爷爷奶奶一样,孝顺父母。
4、家长并不是天天把孝顺挂在嘴巴,孩子就孝顺了。而要是要以身作则,听父母话,多陪伴老人,给自己的爸妈洗脚,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职责。这样,孩子才会以你为榜样,孝敬你!
5、多给孩子讲一些尊老孝亲的故事,从小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孝顺的种子,从故事中学习孝顺的方法,明白道理,也在给小孩子提供孝顺的行为方向,让小孩子懂得如何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家长孝的情感。
6、父母对长辈的态度决定孩子是否有孝心,父母对长辈不好,那么孩子长大了可能对父母也不是很好,孩子从父母的行动中形成的认知很难改掉,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

7. 怎样教育孩子孝顺父母

教育孩子孝顺父母的方法
1、多做少说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为父母者不一定是高官巨贾,文人学士,用自己的丰功伟绩,家财万贯来做孩子的榜样。但可以做一个善良,有爱心,负责任,勤奋踏实的人。
不必用语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见了,他将来就会有样学样,反之亦然。路边的玻璃,你弯腰捡去垃圾堆,那么你这个行为就是“善举”,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
或许你的工作不是高尚,但你兢兢业业去做了,你就给了孩子认真的品格,带着认真品格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是优秀的。父母教儿几乎是无法说,只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因此,唯有多做。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如果孩子将来幸福,快乐,自食其力,那么,我们的任务就完成,就是成功的父母。
2、共同聊天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对朋友的话反而听得进。其实,不是父母爱孩子不多,照顾不周的原因,而是与孩子缺乏交流的缘故。大人总觉得自己忙,不知道孩子的心是那么细,那么孤独,尤其是独生子女,天天困在家里,内心更加孤独。
据调查,班中守纪律,品德好,学习优秀的学生,说他们的父母经常会在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父母跟他们讲工作的事情,让他们说说学校里的事情,说一会儿,道声晚安。我想,如果父母注意与孩子加强沟通,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就会接受,反之,则不接受,今晚就开始吧!
3、学做家务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将来成为伟人,现在能把饭菜做出来就饿不了他。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会?我知道很多家长一是担心孩子下厨的安全问题;二是觉得孩子做不好,碍手碍脚的;三是认为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够了。
但是我们会老的呀,孩子将来也会有家庭的。不是常说有大学生因生活不会自理而退学的吗?我有一个朋友,生活方面什么都不会,大学结业后宁愿不去好的城市,也守在父母周围吃“老奶”,上个月甚至公司公派去美国进修都不敢去。真无法想象,将来他的父母老了怎样生活。我们无法教育孩子将来一定挣大钱,但我们现在就一定可以教会孩子家务,今晚就请了煎个荷包蛋吧!
4、培养心胸你会培养孩子关心天下的广阔胸怀吗?你会买一个地球仪,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放在家里吗?每当新闻报道到哪个地方,你会和孩子把那个地方找出来吗?新闻报道有喜有悲,地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让孩子知道阿富汗,伊拉克战火纷飞下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让孩子知道日本,美国,英国的富裕,他们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识,若自已没有知识,也是落后的,让孩子明白应该勤奋学习知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在不出门就可以“行”万里路,天天播放新闻,孩子就“阅”尽天下了。
教育孩子孝顺父母的具体做法
1.父母下班回到家,能给父母倒一杯水。
2.父母劳累时,能为父母捶捶背。
3.会为父母洗脚。
4.父母外出时下雨,会想着为父母送把伞。
5.吃东西时,会先考虑父母,让父母先品尝。
6.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如洗衣服、整理自己房间等。
7.父母外出时,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
8.周末坚持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
9.会说一些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
10.经常与父母聊天,说说自己在学校的情况。
11.父母过生日时,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
12.不会命令或指示父母为自己做事。
13.能够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的合理建议。
14.平时会对父母嘘寒问暖,体贴父母。
15.父母生病时,会为他们端水送药。
16.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17.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能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
18.能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19.了解父母的喜好,包括喜欢的食物。
20.会留意父母的情绪变化,父母心情不好时会安慰父母。

8. 8妙招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如何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来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8妙招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相关内容。

8妙招培养孩子孝敬父母1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时,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这些妈妈,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称孩子的奶奶叫“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我的女儿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爷病逝,有人说,孩子离家比较远,又马上面临高考,就不让她回来吧。我们毅然决定让孩子回来参加她姥爷的发丧、火化、吊唁、追悼会、下葬等活动。我让她自始至终陪伴着她的妈妈,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妈妈哭得柔肠寸断、死去活来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亲人时是怎样的痛断肝肠。我认为,这种亲情体验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给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机会。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得以传承的。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才有可能在她长大以后去爱国爱民,去尊老爱幼,去爱天下苍生。

在一个双休日,李先生骑自行车带孩子去公园。看完各种动物表演,孩子李雷十分兴奋。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对爸爸说:“爸爸,让我带你一段怎么样?”李先生说:“你没有带过人,能行吗?”李雷说:“让我试试吧。”爸爸也就同意了。

于是,爸爸坐在车架上,李雷双手紧握车把,用力蹬动脚踏,车轮滚滚向前。可孩子毕竟还小,骑了七八百米之后,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最后他喘着气停了下来,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你每天骑车带我上学也这么费力吗?”爸爸说:“我虽然力气大些,不过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边那个上坡更费力气。”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骑着自行车送儿子上学。骑到上坡时,坐在后边的李雷忽然跳了下来,用手推着车。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为老人做事时应理直气壮。

当家长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药或陪同就医,不要怕耽误他学习时间。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从要从引导孩子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入手。当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敬重的言行时,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道理,不必多计较他的言行过错,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

4、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主持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长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不给自己过生日,这对孩子并不好。

5、从日常生活小事上对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时和父母道别,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让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和父母说话应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逊。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告诉孩子不能发脾气,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孩子如果发脾气或死磨硬缠,家长要始终坚持原则。家长千万不要起初不答应孩子要求,孩子发脾气了,家长让步了;孩子死磨硬缠了,家长让步了。这等于鼓励了孩子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带孩子去上一两次班,让他知道你上班走什么路线,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你还可以告诉孩子下一个月、下一年家里都需要买什么东西,需要花多少钱。

总之是让孩子看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而不是只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

7、耳鬓厮磨中建立亲情。

在孩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要求孩子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亲情培养,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这方面说,我不赞成孩子从上幼儿园或上小学起就到离家较远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学校,因为这不利于亲情培养。亲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鬓厮磨中建立起来的。

8、用亲情故事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家长一定要定期抽出点时间和孩子谈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难处和家里的难处有选择地告诉孩子。通过谈话,可以让孩子体验亲情,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和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女儿转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长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却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下来了。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很感激您。我们不认识,而您对我这么好,可我妈妈,竟然常跟我吵架,还骂我。”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想想,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还给你衣服穿,你怎么就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走到家门附近时,一眼就看见疲惫不堪的妈妈正在路口张望……妈妈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来吃饭吧,再不回来饭都凉了。”这时,女孩的眼泪又掉下来了。

8妙招培养孩子孝敬父母2

妙招一: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礼物。木木的爷爷90高龄了,家里人都把他当成老小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爷爷早上爱到楼下的公园遛弯,和那儿的老人们一起喝茶聊天。妈妈便每天第一个起床,为爷爷准备他爱吃的早点和牛奶,让他一回来就能吃。要是爷爷回家晚了,就用热水温着。而爸爸,无论上班多么劳累,回家后都要与爷爷说会话,喝喝茶。

爸爸妈妈对爷爷这些温暖的照顾,木木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平日里他对爷爷也特别照顾,总是逗爷爷笑,也很孝顺父母。木木也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孩子对孝心的理解一般都是从自己父母身上学来的。父母的孝心观念,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对孝心的理解。因此,我们要想培养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就要自己先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妙招二:让孩子有表达孝心的机会。

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太伟大了,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孩子。我们可以藏一点爱,让孩子有表达孝心的机会。我家门口有家鸡蛋灌饼特别好吃,且分量倍儿足。弟弟之前老吃不完剩下半个。我跟他说以后拿刀切半个,把另外的半个分给爸爸或者妈妈。我妈说:“我不饿,你吃吧。”不过他倒是很乖,每次都切半个而不是剩半个。如果孩子想要给你东西,就欣然地接受他的孝心吧。

孝心体现在一些细节上,父母平时不要忘记让孩子注意这些细节,要多给孩子一些表达孝心的机会。父母通过对孩子孝心细节的培养,让孩子渐渐地明白孝的真谛。

妙招三:鼓励孩子的孝心行为。

好多家长都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批评,很少在正确的时候表扬。其实这些是十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在孩子正确的情况下多表扬,让他增加这种正确行为,这样起到的作用会更好。在我弟弟小时候,我就给他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一次他和我妈去倒垃圾,她把一小袋垃圾给了我妈,把大袋垃圾留给了自己。还说自己是另一种孔融让梨。

我妈表扬了他,并给他买了他最爱吃的罐头。他的心里美滋滋的,后来就特别爱倒垃圾。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孝心时,一定要给孩子这个机会。并对他提出表扬,而且表扬一定要有及时性。这种表扬可以产生正强化作用,使孩子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妙招四:绝不溺爱孩子。

孩子们有时候写日记会写到父母的溺爱是一种负担,他们也并不希望父母溺爱自己。

如果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你的孩子真的可能事事依赖父母,也很少会替你考虑。父母的溺爱是孩子温柔的毒药,会让孩子有许多富贵病。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观念: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们很少去感恩,更不要说去孝顺或者爱父母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

妙招五: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说到换位思考,其实可以让他亲自感受。舅舅开大卡车送货,一走就是好几天。姥爷常常告诉小表弟舅舅多么多么累,让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过他好像只学那么一阵子,一会就不行了。

有一次,舅舅出去带着他。他看着舅舅没日没夜地开车,一天就吃一顿饭,腰疼还坚持握着方向盘,一个人装车,一个人卸货……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舅舅不容易,回家后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认认真真写作业了。

9.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孝顺父母

有一天,我刚做完家务,正坐在椅子上休息,两岁半的女儿跑过来,奶声奶气气的说:“妈妈辛苦了,我帮你捏捏肩”然后就走到我背后,小手有模有样的捏起来了…那一瞬间,突然就觉得娃长大了,会心疼人了,满满的感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样一个瞬间,就是特别感动,觉得孩子真的是长大了:
1 懂得理解他人
开始理解、体谅大人的良苦用心,而不是无理取闹,撒泼打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虽然我们不要求孩子可以为我们分担生活的重担,但是孩子懂得理解他人,懂得孝顺父母,开始有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的想法。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种欣慰。
2 有独立自主的想法
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恨不能帮他们包办所有的一切,孩子还小时,心智不太成熟,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太多自己的个人想法,当有一天孩子开始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主见的时候,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想法的时候,那我们的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去倾听孩子的表达,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其实当孩子有了主见,有了自己个人想法的时候,他就开始慢慢懂事了。如果这时候父母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他便会成长为一个懂得孝顺和感恩父母的孩子。
3. 做事情有计划和时间观念
孩子如果对事情没有计划和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拖拉拉,毛毛躁躁,这说明孩子还没有自我成长的意识,当孩子懂得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好规划,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样我们应该要为之感到欣慰,这说明孩子已经懂得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说明他已经懂事了。那我们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让他多亲身体验,把握好时机引导孩子做一个懂得孝顺的人。
孩子都是在不断地成长当中的,其实好与坏很多情况下在于父母的引导,生活当中,父母应该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观察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变化,顺势引导孩子朝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向茁壮成长。
具体我们可以:
1。鼓励孩子自己学习,让尝到甜头。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会有进步。比如,当孩子的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做功课时,就先让他做语文作业,然后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作业做不好,而且连语文也不会有所进步。
2、要明白:欲速不达
常言道:“欲速不达”、“水到渠成”。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如果逼得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地产生反抗情绪,因而是变得善忘,会一下了把刚学的东西全部遗忘掉。
3、要多鼓励。
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于批评,因为过多地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4、防止反抗。
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连进取心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
5、控制时间。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7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8-11岁的孩子不要超过50分钟。如果做功课的时间较长,中间一定要有十分钟左右的休息,让孩子舒展筋骨。如果孩子功课做得了的话,应该给他小小的奖励。
6、刺激求知。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父母应该常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等等。
7、吸收教训。
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收教训。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8、不受骚扰。
在孩子做功课时,家里的人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要看电视或听收放机,让孩子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做功课。如果家里的住房许可的话,应空出一个房间用来做孩子的书房,使他可以不受骚扰而安心地做功课。
9、做好榜样。
要使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等等。
最后,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又暖心的宝贝~

阅读全文

与如何灌输孩子孝顺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保处退休去世 浏览:916
老年人晚上睡觉老是腿软怎么回事 浏览:457
帮父母贷款有哪些危险 浏览:874
50岁牙齿多少颗 浏览:564
老睡电褥子容易得老年痴呆症吗 浏览:343
事业单位体检复检怎么时候通知 浏览:880
长寿花开的时间长描写 浏览:178
泰国一个老师带老年痴呆妈妈 浏览:347
老年人有哪些疾病是传染的 浏览:676
去龙岗中心医院体检怎么约号 浏览:719
老人晚年如何安排 浏览:822
满族在重阳节风俗 浏览:820
2017年50周岁属什么生肖 浏览:718
老年人短信如何保存到电脑上 浏览:804
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浏览:857
凯里恩庆堂养生观怎么样 浏览:207
重庆市长寿区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浏览:210
陕西企退人员养老金上涨的最新消息 浏览:387
长寿到焦家 浏览:300
长寿路停车场 浏览:709